黄芪
黄芪食用方法

黄芪食用方法
黄芪,又名黄芪草、黄芪根,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具有补气益阳、健脾益肺、固表止汗的功效。
黄芪既可以入药,也可以作为食材食用。
那么,黄芪的食用方法有哪些呢?
首先,黄芪可以用来煲汤。
将黄芪洗净后,和鸡肉或猪骨一起放入锅中,加水
适量,炖煮数小时,直至肉烂汤浓,即可食用。
这样煲制的黄芪汤不仅味道鲜美,还能够起到滋补身体的作用。
其次,黄芪还可以用来泡水饮用。
将黄芪洗净后,放入水中浸泡数小时,然后
饮用泡水,能够起到补气养血的作用。
黄芪泡水的方法非常简单,适合于日常饮用。
此外,黄芪还可以用来炖煮其他食材。
比如,黄芪炖猪蹄、黄芪炖鸡等,都是
非常常见的家常菜肴。
将黄芪和其他食材一起炖煮,不仅能够增加菜肴的营养价值,还能够提高菜肴的口感。
另外,黄芪还可以用来煮粥。
将黄芪和大米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成黄
芪粥,不仅味道香甜,而且还能够起到益气健脾的作用。
黄芪粥既适合于老人和小孩饮用,也适合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人群食用。
最后,黄芪还可以用来炖煮药膳。
将黄芪和其他药材一起放入锅中,炖煮数小时,制成黄芪炖鸽子、黄芪炖乌鸡等药膳,不仅能够起到滋补身体的作用,还能够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
总之,黄芪有多种食用方法,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需求选择不同的烹饪方式。
无论是煲汤、泡水、炖煮、煮粥还是炖煮药膳,都能够充分发挥黄芪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
在食用黄芪时,需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食用,以免引起不适。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合理食用黄芪,保持身体健康。
黄芪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片。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西方的传统药剂师最近开始关注并研究用黄芪减弱化学疗法的副作用.。
植物形态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片。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特性
黄芪分布于我国温带和暖温带地区,为深根性植物。喜凉爽气候,有较强的抗旱、耐寒能力,不耐热,不耐涝。气温过高常抑制植株生长,土壤湿度过大,常引起根部腐烂。宜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生长,在粘土上则根多,生长缓慢。多生于林缘、灌丛、林间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处。花期(6)7~8月,果期(7)8~9月。
黄芪PPT课件

黄芪具有益气养血、固表止汗的 作用,可用于产后调理,促进产 妇身体恢复,提高免疫力。
儿科疾病治疗
小儿营养不良
黄芪能够健脾益气、开胃消食,常用于治疗小儿营养不良、厌食等症状,能够改善患儿 食欲、促进营养吸收。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黄芪具有益气固表、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能够减少感 冒次数、提高患儿抵抗力。
04
黄芪的种植与采收
种植技术
01
02
03
04
选地与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排 水良好的土地,并进行深耕细
作,施足基肥。
播种
春播或秋播均可,采用条播或 穴播,播种深度约2-3厘米,
播后覆土镇压。
田间管理
及时除草、松土、施肥、灌水 ,确保植株正常生长。
病虫害防治
定期检查,发现病虫害及时采 取生物、化学或物理方法防治
气味鉴别
正品黄芪具有豆腥味,伪品黄芪则无豆腥味或有其他异味 。
荧光鉴别
取黄芪粉末适量,置于紫外灯下观察,正品黄芪呈现蓝色 荧光,伪品黄芪则无荧光或呈现其他颜色荧光。
伪品与混淆品鉴别
伪品鉴别
常见的黄芪伪品有野葛、刺五加等。通 过外观、气味、荧光等鉴别方法可以鉴 别出伪品。例如,野葛断面呈纤维性, 无粉性;刺五加根头部有密集的横向皮 孔,断面呈黄白色,粉性差。
02
黄芪的药理作用
免疫调节
总结词
黄芪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 免疫力。
详细描述
黄芪含有多种免疫活性成分,如多糖、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 等,能够促进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增殖和 分化,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和抑制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黄芪

黄芪(《本经》)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英黄芪的干燥根。
栽培或野生。
蒙古黄芪主产于内蒙古、吉林、山西、河北等地;膜英黄芪主产于山西、黑龙江、甘肃、内蒙古等地。
原植物生于山坡、沟旁或灌丛中,喜干燥、阳光,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中型和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甘,性温。
归肺、脾经。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临床用名有黄芪、蜜炙黄芪。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
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无毒。
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
《日华子本草》:恶白鲜皮。
助气,壮筋骨。
长肉,补血,破症癖,瘰沥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
《开宝本草》:味甘,微温,无毒。
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药类法象》: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 泻肺中火, 如脉弦自汗。
善治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 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
《药性赋》:味甘,气温,无毒。
升也,阳也。
其用有四:温分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托阴证之疮疡,外固表虚之盗汗。
《汤液本草》:气温,味甘,纯阳。
甘微温,性平,无毒。
入手少阳经、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之剂。
《象》云: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入皮毛,泻肺中火。
如脉弦自汗,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
《心》云:补五脏诸虚不足,而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
《珍》云:益胃气,去肌热,诸痛必用之。
《本草》云: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芪与桂同功,特味稍异,比桂但甘平、不辛热耳。
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为土黄芪,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
黄芪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
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用法:一日15~30g,或用至60g。
服用方法①每天用黄芪5~10克左右,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②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③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食用禁忌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
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
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
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
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
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
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用量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用量黄芪(Scientific Name: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被广泛使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中。
黄芪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例如增强免疫力、抗氧化作用、抗肿瘤、抗炎、抗氧化、保护肝脏、降血糖、降血脂等。
使用黄芪的剂量要根据个人情况和疾病状态进行调整。
本文将着重介绍黄芪的功效与作用以及使用黄芪的合理剂量。
一、黄芪的功效与作用1. 增强免疫力黄芪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及T淋巴细胞活性的增强。
黄芪可以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感染的患病率。
2. 抗氧化作用黄芪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糖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侵害。
通过抗氧化作用,黄芪可以延缓衰老、预防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3. 抗肿瘤黄芪中的多糖物质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此外,黄芪还可以增强白血病患者的放疗和化疗耐受性,减轻治疗的副作用。
4. 抗炎黄芪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黄芪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5. 保护肝脏黄芪中的多糖物质可以增加肝脏细胞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减少肝脏损伤。
同时,黄芪还可以通过调节肝脏代谢和解毒功能,改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程度,保护肝脏功能。
6. 降血糖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调节血糖水平。
黄芪还可以抑制肝糖原酶的活性,减少糖原的分解,降低血糖浓度。
7. 降血脂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皂苷类化合物可以抑制脂肪的合成和吸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从而调节血脂水平。
二、黄芪的合理剂量黄芪的剂量应根据个人情况和疾病状态进行调整,一般建议每次用量为10-30克。
黄芪的作用功效

黄芪的作用功效
黄芪,又称黄精,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作用和功效。
1. 抗疲劳:黄芪能够提高机体的抗疲劳能力,延缓疲劳发生和发展,增强体力和体质。
2. 免疫调节:黄芪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预防感染。
3. 抗氧化:黄芪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对抗老化过程。
4. 抗肿瘤:黄芪中的主要成分黄芪甙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肿瘤。
5. 保护肝脏:黄芪可减轻肝脏受损,促进肝细胞再生,保护肝功能,有利于解毒和排毒。
6. 促进消化:黄芪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缓解胃肠道不适。
7. 降血脂:黄芪中的有效成分能够降低血脂,调节血脂代谢,具有一定的降脂作用。
8. 平衡血压:黄芪可以调节血管张力,改善微循环,平衡血压,预防和改善高血压症状。
9. 抗炎消肿:黄芪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组织肿胀和疼痛。
需注意的是,黄芪具有温补作用,因此适用于体虚,气血不足,易感冒的人群;但对于阳盛、热盛体质的人则不宜多食用黄芪。
此外,未经医生指导,不宜长期大量服用黄芪。
黄芪-词条

1拼音huángqí2英文参考astragalus rootmilkvetch rootAstragalushoangtchyAstragalusmembranaceusBgeAstragaluspropinqunsSchichkradix astragaliastragali,radixAstragalusmongholicusRadix AstragaliseuHedysari(拉)milkvetch root3概述黄芪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 var. Mong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 的干燥根。
黄芪也叫“黄耆”,是著名的补气良药,对人体具有强壮作用。
中医认为黄芪性温、味甘,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排脓生肌、消肿利尿的功能。
主治体虚自汗、劳倦内伤、便溏腹泻、气虚浮肿及痈疽毒疮等。
现代研究表明,黄芪还有加强心脏收缩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因中毒或疲劳而陷于衰竭的心脏病,它的强心作用更为显著;也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够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并且降低血压。
黄芪还有保护肝脏、治疗肾炎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黄芪有:内蒙黄芪(绵黄芪),分布在内蒙、河北、山西等地;东北黄芪(膜荚黄芪),产于东北、河北、陕西等地。
这两种黄芪以根入药,以内蒙和西北产的为上品。
黄芪是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属于豆科。
夏季开花,结荚果。
根很长,一般采挖4年以上的根。
除去地上茎叶及须根,晾干后截成一二尺长收藏或切片药用。
在秋季采收的黄芪含微量元素硒(Se)较多,因而质量较好。
黄芪的茎叶营养丰富,是牲畜的优良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拉丁名Radix AstragaliseuHedysar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5英文名milkvetch root (《中医药学名词(2004)》)6黄芪的别名黄耆、绵黄耆、箭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分布区域: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基本信息别名大全《本草纲目》称黄芪,《神农本草经》称戴糁。
《名医别录》称戴椹,独椹,蜀脂,百本。
《药性论》称王孙。
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今俗称黄芪。
处方名: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黄芪,炒黄芪,炙黄芪等。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
为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黄色,筛出晾凉人药者。
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
为黄芪片用蜂蜜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
补气润肺功效增强。
编辑本段历代医家论述黄芪主要功用及机制①倪朱谟:“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故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芪可以济津以助汗;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以荣筋骨;痈疡之证,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敛者,黄芪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愈者,黄芪可以生肌肉。
”(《本草汇言》)②张景岳:“(黄芪),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
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
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日血脱益气。
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
”(《本草正》)③贾所学:“黄芪,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故内伤气虚,少用以佐人参,使补中益气,治脾虚泄泻,疟痢日久,吐衄肠血,诸久失血后,及痘疹惨白。
主补肺,故表疏卫虚,多用以君人参,使敛汗固表,治自汗盗汗。
诸毒溃后,收口生肌,及痘疮贯脓,痈疽久不愈者,从骨托毒而出,必须盐炒。
痘科虚不发者,在表助气为先,又宜生用。
”(《药品化义》)④张石顽:“(黄耆),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
《本经》首言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言大风癞疾,五痔鼠瘘,皆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
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
其治气虚盗汗自汗,及皮肤痛,是肌表之药。
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
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不足,及婴儿易感风邪,发热自汗诸病,皆用炙者,以实卫气之虚,乃上中下内外三焦药,即《本经》补虚之谓。
如痘疹用保元汤治脾肺虚热,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皆为圣药。
”(《本经逢原》)⑤张秉成:“(黄芪)之补,善达表益卫,温分肉,肥腠理,使阳气和利,充满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为外科家圣药,以营卫气血太和,自无瘀滞耳。
”(《本草便读》)⑥张山雷:“(黄耆)补益中土,温养睥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其皮味浓质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
”“凡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者,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无不捷效,正以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举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
”(《本草正义》)黄芪功补三焦①李东垣:“黄耆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
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耆则益气也。
又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燥热、肌热之圣药。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
”(引自《本草纲目》)②王好古:“(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
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
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
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汤液本草》)③邹澍:“(黄芪),直人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内补中气,则《本经》所谓补虚,《别录》肺胃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益气也;能中行营气,则《本经》所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名医别录》所谓逐五脏问恶血也;能下行卫气,则《本经》所谓五痔鼠瘘,《名医别录》所谓妇人子脏风邪气,腹痛泄利也。
”“黄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
所谓源清流自洁者也。
”(《本经疏证》)黄芪主大风“黄耆,味甘微温。
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一名戴糁。
生山谷。
《神农本草经》上经编辑本段生物特性药性论述1.本草对于黄芪的论述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
专补气。
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
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
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
盖气无形,血则有形。
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
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
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
2.中药学中的黄芪名医陶弘景就说:“黄芪第一出陇百沈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
”是指的甘肃省野生黄芪,黄芪商品中,野生品除东北所产三种关芪(卜奎芪、宁古塔芪、正口芪)较佳,最好的当数甘肃野生黄芪。
由于野生品较少,在中国各省区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calycosin)、3- 羟基- 9,10- 二甲黄芪(图4)氧基紫檀烷,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烷和熊竹素,还含黄芪皂甙Ⅰ、Ⅴ、Ⅲ(astragalosideⅠ、Ⅴ、Ⅲ)。
黄芪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黄芪多糖A、B、C、D,黏液质,多种氨基酸、苦味素、黄芪皂苷、甜菜碱、胆碱、叶酸(65微克/100克干根)、黄烷化合物及含有硒、硅、锌、钴、铜、钼等多种微量元素。
内蒙黄耆脂质的皂化产物中分出亚油酸、亚麻酸;非皂化部分中有β-谷甾醇。
此外,朝鲜产黄膏,曾分离出一种似皂甙的结晶。
性味归经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功效主治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药用配伍补中益气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固表敛汗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
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
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利水消肿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托疮排脓1.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
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2.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
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病。
配伍禁忌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徐之才《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
”“畏防风。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黄芪(图5)戒之。
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8.用法与用量10~30g。
9.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验方证治小便不通。
绵黄耆二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小儿减半。
《总微论》。
气虚白浊。
黄芪盐炒半两,茯苓一两,为末。
每服一钱,白汤下。
《经验良方》。
治渴补虚男子妇人诸虚不足,烦悸焦渴,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后发疮疖,或先痈疽而后发渴,并宜常服此药,平补气血,安和脏腑,终身可免痈疽之疾。
用绵黄耆箭杆者去芦六两,一半生焙,一半以盐水润湿,饭上蒸三次,焙锉,粉甘草一两,一半生用,一半炙黄为末。
每服二钱,白汤点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黄芪六一汤。
《外科精要》。
老人便秘。
用绵黄耆、陈皮去白各半两,为末。
每服三钱,用大麻子一合,研烂,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甚者不过二服。
此药不冷不热,常服无秘塞之患,其效如神。
《和剂局方》。
肠风泻血。
用黄耆、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绿豆大。
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孙用和《秘宝方》。
咳嗽脓血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
以好黄耆四两,甘草一两,为末。
每服二钱,点汤服。
《席延赏方》。
肺痈得吐。
用黄耆二两,为末。
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
《圣惠方》。
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
用黄耆、川芎合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分服。
《妇人良方》。
痈疽内固。
用黄耆、人参各一两,为末,入真龙脑一钱,用生藕汁和丸绿豆大。
每服二十丸,温水下,日三服。
《本事方》。
[5] 消化性溃疡黄芪、党参、乌贼骨、茯苓各12克,当归、白芍、白及各9克,甘草6克。
水煎服。
每日1剂。
表虚自汗,容易感冒生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可长期服用。
当代临床高血压病: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
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黄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12g。
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
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
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急性肾小球肾炎北芪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