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防控措施分析
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防控措施分析

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防控措施分析消化内镜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术,用于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
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风险。
为了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医护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防控措施。
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本身的情况、内镜检查操作的技术细节以及医疗环境的卫生条件。
患者本身的免疫状态和基础疾病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容易感染病原微生物,例如HIV感染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患者。
消化内镜检查操作的技术细节也会影响感染的发生率。
无菌操作不到位、内镜设备不洁净以及操作者个人卫生不到位等都可能导致感染的发生。
医疗环境的卫生条件对医源性感染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医院消毒灭菌制度的不完善、医疗废物处理不当等都可能成为感染的隐患。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护理防控措施。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是最为基础的措施。
医护人员需要接受严格的消毒灭菌操作规范培训,严守无菌操作流程,确保内镜设备的洁净度。
加强医疗环境的管理和清洁消毒工作。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疗废物处理系统,定期检测消毒设备的有效性,确保内镜检查室的卫生条件符合要求。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医护人员应该进行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包括加强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定期评估消化道微生物群的状况等。
除了医疗机构的护理防控措施外,患者本身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感染的风险。
患者在接受内镜检查时应提前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消毒准备,例如口腔消毒、洗肠等。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操作,不随意改变体位,不随意摘下面罩等。
患者在内镜检查后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关的饮食和用药管理,避免因为内镜检查而引起的二次感染。
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但通过医护人员的护理防控措施以及患者本身的配合,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定期检测医疗设备的清洁消毒效果,确保内镜检查室的卫生条件符合要求。
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防控措施分析

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防控措施分析
消化内镜检查是一种常见的诊治消化道疾病的方法,但同时也存在着医源性感染的风险。
本文旨在分析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防控措施。
一、危险因素
1.消化内镜检查操作不规范:使用不合适的器械或药品,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或消
毒剂浓度不足等问题,都会导致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患者预防措施不当:比如术前未采取饮食、口腔清洁等预防措施,以及术前未进行
消毒等操作,都会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
3.患者免疫力低下:体质弱、疾病多、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其感染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4.内镜检查过程中的意外:出血、穿孔等意外事件会导致外界病原菌进入体内,引起
感染。
5.医务人员防护不足:不戴手套、口罩、帽子等防护设备,或使用不合适的手套、口
罩等防护用具容易交叉感染。
二、护理防控措施
1.加强器械和药品消毒:器械和药品的消毒必须按照规范操作。
医务人员需保证消毒
剂的浓度和清洁效果,同时做好消毒记录,并定期检查消毒设备的效果。
2.患者预防措施:为减少感染风险,患者在接受消化内镜检查时需遵守医生的建议,
进行口腔清洁、饮食禁忌等操作。
3.加强患者体征监测:在操作前后、出现意外事件时,医务人员应及时检查患者的体征,如体温、脉搏、血压等,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5.规范操作流程:医务人员应按照规范操作流程进行消化内镜检查操作,及时处理出
现的问题,避免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感染。
综上所述,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需要关注,依靠合理的护理防控措施可以
降低其发生率,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诊疗服务。
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消化内科是医院中一个特殊的科室,需要护士进行细致而周全的护理,但在护理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病情恶化和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为了保证患者通过医院治疗期间的安全和舒适,消化内科护士必须对护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有足够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阐述消化内科护士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1.护理风险因素1.1 感染风险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因为食欲不佳、肠道水化作用差等问题而导致营养不良。
在治疗感染性疾病过程中,患者身体抵抗力降低,易引发医院内部感染,出现多种细菌等病原菌的感染。
此时,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和环境卫生工作,并定时清洁病房。
1.2 药物错误消化内科患者病情复杂,需要用到多种药物进行治疗。
然而,在药物治疗中可能会出现误服、漏服、超量等情况,导致患者出现严重或严重的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需要仔细阅读医帾吩丫婕杳诶租钮缌缄刼韫?1.3 营养不良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而营养不良又会进一步恶化病情。
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营养干预,对患者进行定期的营养评估和补充营养素。
同时,需要注意营养管路导管的使用和护理,避免导管脱落等情况发生。
1.4 体位异常消化内科患者常因为胃肠系统功能异常而出现不适或疼痛。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体位,避免出现体位异常导致疼痛加重。
1.5 危险物品消化内科患者常出现腹泻和呕吐等情况,需频繁更换病床用品和个人护理用品。
护理人员应加强温水消毒和医疗废物分类处理,防止病菌交叉感染。
同时,需要将使用的危险物品存放在安全的地方,避免患者误食或者误用。
2.预防措施2.1 加强手卫生和清洁消化内科患者需要大量的药物治疗和营养补充,同时易感染疾病。
护理人员应经常洗手,定期更换口罩和手套,定时整理病房,清洁病床。
2.2 药品管理护理人员应仔细阅读医嘱,正确掌握药物用量和用法。
定期检查药品保质期,避免过期或受潮。
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消化内科护理是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特长科目,它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质量和病情转归起着关键作用。
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是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本文将针对消化内科护理中常见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因素之一是感染风险。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伴有感染的风险,如胃肠道感染、肝炎等。
为了避免感染的发生,护士应加强患者手卫生宣教,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手卫生意识,定期进行手卫生教育。
护士还应遵循感染控制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穿戴个人防护装备、环境清洁消毒等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因素之二是误吸风险。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容易导致误吸风险。
为了减少误吸的发生,护士应定期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和咳嗽反射,及时发现吞咽困难或食管功能障碍的患者,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如提醒患者进食时细嚼慢咽、坐姿端正等。
对于卧床患者,护士应将床头抬高30度以上,避免卧位性误吸。
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因素之三是营养不良风险。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伴有摄取不足、吸收不良等问题,易导致营养不良。
为了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护士应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BMI、血液生化指标等,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营养干预方案。
护士要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营养宣教,提高他们对营养的认识和重视,鼓励患者采取多种途径补充营养,如口服补充、管饲等。
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因素之四是药物风险。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需使用药物治疗,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是存在的。
护士应定期评估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包括药物种类、用量、频次等,并与医生一起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护士要全面了解各种常用药物的适应症、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等信息,避免给患者使用禁忌药物或重复用药。
护士要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药物宣教,教育他们正确使用药物,如按时按量服药、避免饮酒等。
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防控措施分析

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防控措施分析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是指在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中,由于医疗操作的不当或者医疗器械的污染而引起的感染。
消化内镜检查已经成为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消化内镜检查操作的特殊性和消化道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医源性感染的危险性变得更加突出。
本文将分析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防控措施,以期为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一、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1.患者基础病情消化内镜检查常常是针对消化道疾病而进行的,而患者因为消化道疾病本身的原因可能已经有免疫力下降、肠道菌群失调等情况,这些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患者的基础病情是导致医源性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2.医务人员操作技能消化内镜检查是一项复杂的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医务人员具备精湛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
如果医务人员技能不过关,可能会操作不当,导致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3.医疗器械的清洁与消毒消化内镜检查需要使用一系列的医疗器械,如内镜、活检夹、注射器等,如果这些医疗器械没有进行严格的清洁和消毒,那么就有可能会成为导致医源性感染的隐患。
4.环境卫生消化内镜检查所在的环境卫生也是导致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环境卫生不达标,那么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5.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和管理在消化内镜检查后,有些患者由于操作不当或者个体差异导致微小的损伤,如果医生没有适当的使用和管理抗感染药物,很可能会导致感染发生。
二、护理防控措施2.严格执行感染防控制度医院应该建立健全的感染防控制度,明确消化内镜检查操作规范,规范医疗器械的洗消和消毒流程,以及医务人员个人卫生要求等,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符合标准。
3.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环境卫生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重要一环,医院需要加强环境卫生的管理,定期对医疗器械、内镜检查室、手术室等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保持干净卫生的工作环境。
4.加强患者的宣教患者也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重要一环,医院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告诉他们消化内镜检查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流程,引导他们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防控措施分析

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防控措施分析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是指在消化内镜检查或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引发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护理防控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以下是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防控措施的分析:危险因素:1. 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如炎症性肠病、肝硬化、免疫功能低下等,这些疾病和因素会增加患者容易感染的风险。
2. 患者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肠道菌群差异较大,一些患者的肠道可能存在更多的致病菌,容易导致感染。
3. 消化内镜操作和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会影响感染的发生风险。
4. 消化内镜器械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情况:器械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不当会导致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繁殖和传播。
护理防控措施:1. 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护士应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和隔离衣等。
2. 患者个体差异:在消化内镜检查前,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肠道菌群情况,进行合理的抗菌药物预防,减少感染的发生。
3. 消化内镜操作和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护士应加强对操作者的技术培训和监管。
操作者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包括正确佩戴手套、口罩和帽子,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污染。
4. 消化内镜器械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情况:护士应加强对消化内镜器械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培训,严格按照清洗和消毒规范进行操作,保证器械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质量,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护士还需加强对消化内镜检查后的感染防控,如观察患者有无发热、腹痛、腹泻等感染症状,及时进行感染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并对患者提供合理的药物治疗和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复杂多样,护理防控措施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和实施。
护士在工作中应加强对感染防控知识和操作规范的培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消化内科是指诊断和治疗胃肠疾病的医学科目,包括胃炎、肠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肝病、胰腺疾病等。
消化内科护士在工作中需要针对不同病人的疾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有效保障病人的身心健康。
然而,在具体的护理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风险因素,对消化内科护理安全构成威胁,需要有效的防范措施加以避免。
1.环境安全风险:消化内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需要面对环境不稳定、灯具过于昏暗等情况,容易造成护士在工作过程中意外伤害,如滑倒、撞伤等情况。
2.人为操作风险:消化内科护士工作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医疗操作,如插管、注射等,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溶媒污染风险:在消化内科护理工作中,常常需要使用溶媒,如药物、消毒剂等,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对护士和患者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感染风险:消化内科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食物污染、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垃圾污染、人员流动污染等,容易对消化内科患者以及护士造成感染。
5.药物应用风险:消化内科护理中,医护人员必须准确掌握药物的种类、用量、途径和剂量等重要信息,如果误用药物,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中毒反应和其他不良后果。
6.错误信息传递风险:消化内科护理中,由于医护人员沟通不当、信息传递不及时等原因,可能会引起疑点漏洞和工作错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1.环境安全防范措施:消化内科护士需要增强安全意识,熟知工作环境情况,加强卫生消毒、保洁管理,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2.人为操作风险防范措施:消化内科护士需要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提高自身操作技能水平,规范注射和插管等操作行为,减少医疗操作不必要的风险和患者疼痛。
3.溶媒污染风险防范措施:消化内科护士需要使用药品保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保持操作区域通风、对媒介物进行妥善处理,减少污染风险的发生。
4.感染风险防范措施:消化内科护士需要加强自身防范措施,如勤洗手、遵守医院防控规定、协助病人进行个人卫生等,降低感染风险的概率。
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防控措施分析

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防控措施分析消化内镜检查是一种常见的诊疗方法,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然而,在消化内镜检查中,也存在医源性感染的风险。
因此,了解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防控措施,对于临床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1、消化内镜检查前未进行彻底准备:消化内镜检查前需要清空肠道,避免粪便污染。
如果患者没有按要求进行清空肠道等准备,就会增加粪便和细菌进入肠道的可能性,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2、消化内镜检查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如果操作者不规范、不合理、或者消毒不彻底,就会引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比如未更换手套或手套破损、探头在消毒不彻底的情况下进行使用等操作。
3、设备无法有效消毒:设备的无法有效消毒也是引发医源性感染的一个因素。
如果消化内镜检查设备没有得到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就很容易对患者造成感染的威胁。
4、手术室空气污染:如果手术室的空气不干净,容易引起空气传播的感染疾病,如肺炎,流感等。
1、进行彻底准备:消化内镜检查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而彻底的准备,包括口服药物准备、饮食准备和肠道清洁准备。
这些工作的目的是减少肠道内细菌数量,降低感染的风险。
2、操作规范:在操作消化内镜检查时需要进行规范化操作,比如手术者和助手需着无菌手术衣和手套,探头进行完全消毒,检查过程中的不必要接触和诊断器具不带入肠内,有污染的器具立即处理或更换等。
3、设备有效消毒:设备的有效消毒也是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关键。
医护人员必须要进行严格、细致的消毒程序。
消毒时使用消毒剂、设备高效消毒仪、紫外线等工具进行消毒。
4、手术室空气净化: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直接影响手术室内空气传播的感染疾病,如肺炎、流感等。
手术室内应配备有空气净化器,定期对手术室进行维护和清洗,消除空气污染,保持手术室空气质量。
总之,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疗卫生事件,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质量。
医疗工作者应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加强对危险因素的认识和护理防控措施的实施,从而降低医源性感染发生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men'sHealthResearch
2019年9月第17期
文章编号:WHR2019054043
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防控措施分析
傅文琪 董 雯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17
【摘 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护理防控措施。方法:此次抽选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 医治的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患者(40例)做研究对象,并选同期160例未发生医源性感染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总结消化内镜医源性感 染的危险因素和护理防控措施。结果:感染组年龄超过60岁、糖尿病、未用清洁毛刷刷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未严格配置酶洗液、 零部件未拆卸冲洗、酶洗液重复使用、消毒时间不足、检查中受寒的发生率均高于未感染组,犘 <0.05。结论:在消化内镜诊治中,医 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年龄(超过60岁)、患有糖尿病、未用清洁毛刷刷洗、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未严格配置酶洗液、零部件 未拆卸冲洗、酶洗液重复使用、消毒时间不足、检查中受寒等。
董雯为本文通讯作者
危险因素。见表1。
表1 总结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狀(%)]
因素 年龄(岁) 超过60岁
低于60岁
未感染 (狀=160)
感染 (狀=40)
χ2
犘
60(37.50) 25(62.50) 100(62.50) 15(37.50) 8.1840.004
性别
男
87(54.38) 22(55.00)
抽选2016年9月 至 2019 年 3 月 在 本 院 医 治 的 消 化 内 镜医源性感染患者(40例)做研究对象,并选同期160例未发 生医源性感染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感染组中男性是22例,女 性是18例;其 年 龄 为 30~76 岁,平 均 为 (51.22±5.12)岁; 未感染组中男性 是 87 例,女 性 是 73 例;其 年 龄 为 31~75 岁,平均为 (50.33±6.25)岁。两 组 资 料 比 较,差 异 不 明 显 (犘 >0.05),可对比。 1.2 方法
【关键词】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危险因素;护理防控措施
消化内镜是消化道疾病常用的一种诊断与治疗工具[1]。 内镜诊治属 于 侵 入 性 技 术,在 实 际 操 作 中 内 镜 同 患 者 的 组 织、体液以及血压等有密切的联系,当消毒和清洗不及时、不 规范时,就易发生医源性感染,进而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2]。 为探讨和分析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护理防控 措施,此次抽选本院医治的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患者(40例) 做研究,现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女
73(45.63) 18(45.00) 0.0050.943
高血压
是
30(18.75) 7(17.50)
否
130(81.25) 33(83.00) 0.0330.856
糖尿病
是
14(8.75) 8(20.00)
否
146(91.25) 32(80.00) 4.1370.042
清洁毛 刷刷洗
是
84(52.50) 13(32 20(50.00)
否
144(90.0) 20(50.00)48.0390.000
3 讨论 内镜检查是医源性感染主要的引发因素,所以要针对消
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防控措施,确保内镜的消
毒质量和诊疗安全。经内部结合外部的监督方式,更好强化
内镜中心工作人员的管理、清洗消毒规范和内镜中心的环境
否
76(47.50) 27(67.50) 5.1250.024
慢性呼吸 系统疾病
是
11(6.88) 8(20.00)
否
149(93.13) 32(80.00) 6.4120.011
严格配置 酶洗液
是
118(73.75) 21(52.50)
否
42(26.26) 19(47.50) 6.8170.009
管理。通过对消化内镜消毒环节以及诊疗感染因素进行有
效的控制。本次总结的护理防控措施如下。
3.1 人员管理 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参考《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
范》来制定消化内镜的感染管理制度和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下转至第127页)
108
2019年9月第17期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经验交流
表2 两组取环并发症总计率统计(狀,%)
感染组患者是在消化内镜诊治后第1天出现感染症状, 消化内镜检查24h以后,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感染,也就是 消化内镜的医源性感染。主要是呼吸道感染(患者伴咳嗽、 发热等症状)、胃肠道感染(患者伴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 症状)。统计总结患者的治疗状况、基本资料以及病史特点, 对消化内镜的医源性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防控 措施。 1.3 统计学分析
组别
环残留 感染 出血
对照组(狀=40) 5
32
观察组(狀=40) 2
10
χ2 犘
取环并发症总计率 25.00 7.50 4.500 0.033
2.3 观察两组取环效果满意总计率 观察组取环效果满意总计率(97.50%)相对比于对照组
有关数据值(82.50%)明 显 提 升,呈 现 出 组 间 指 标 有 统 计 学 意义(犘 <0.05)。见表3。
采用 SPSS21.0软 件 分 析 数 据,由% 表 示 相 关 因 素,行 χ2 检验,当犘 <0.05为差异显著,且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年龄、糖尿病、未 用 清 洁 毛 刷 刷 洗、慢 性 呼 吸 系 统 疾 病、 未严格配置酶洗液、零部件未拆卸冲洗、酶洗液重复使用、消 毒时间不足、检查中受寒等均是导致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
表3 两组取环效果满意总计率统计(狀,%)
组别 对照组(狀=40) 观察组(狀=40)
χ2 犘
不满意 7 1
满意 33 39
零部件拆
是
67(41.88) 9(22.50)
卸冲洗
否
93(58.13) 31(77.50) 5.0990.024
酶洗液 使用
一次性 120(75.00) 23(57.50) 重复使用 40(25.00) 17(42.50) 4.8090.028
消毒时间 不足
充足 不足
127(79.38) 25(62.50) 33(20.63) 15(37.50) 4.996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