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视阈下我国城镇化道路选择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思辨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思辨
第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惠民型的城镇化。它不再只是追求简单的城镇规模扩张和城市人口比例增加,而是注重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到“城市”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目的是让农村的居民也能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最终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何谓新型城镇化?其“新”意并不是指时间或空间上与过去的城镇化截然不同,而是指在城镇化的观念、质量及推进战略上有了重大的改变。其科学内涵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集约型的城镇化。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城镇化”,而是从过去的“物”的城镇化转变为“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将不再是以往钢筋水泥式的粗放型城镇化,而是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大力推进土地、能源、水资源等节约集约利用,注重拉动城镇消费增长,追求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看,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除了地理位置、要素禀赋及人口规模存在差异之外,发展政策、经济水平及产业结构也各不相同,因而区域差异化发展特征尤为显著。我国东部地区之所以城镇化发展迅速,主要是基于广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为核心形成的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湾三大沿海城市群的崛起,并带动了周边沿海城市的发展。基于我国内陆地区目前还没有一个这样的城市群,因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点应在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使之快速壮大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充分发挥这些城市在中西部城市群战略中承上启下的集聚效应与辐射作用,进而再以城市群为载体,通过推动城市之间的同城化,把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发展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相反,东部地区不应脱离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而过分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而要将发展重点放在城镇化内涵建设上,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以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镇化质量。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名单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名单
企业 30 强数据的实证分析 公益性小额信贷对农村金融扶贫的启示—基于重庆开县民丰互助合
作会的农村金融试点 贵州屯堡地戏面具产业化发展调查和品牌创新研究 重拾画乡情,共绘乡村美—陕西户县东韩村特色产业发展调研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果农收益分配不合理现象研究—以周至县猕猴桃
产业链为例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测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常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温州大学
学科类别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F025 F026 F027 F028 F029 F030 F031 F032 F033 F034 F035 F036 F037 F038 F039 F040 F041 F042 F043 F044 F045 F046 F047 F048
家庭农场发展的现实的偏差及矫正路径 --基于湖南省长沙县的调查分析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家庭农场发展研究 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比较传统—基于 8 市 22 个行政村的实地调
研 劳动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基于广东南海高新区企业的调查
让现代农业保险更“保险” --广州市现代农业保险制度实施问题研究 为农村经济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广东两个典型淘宝村发展实践
政经德善,多元协治与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探索-以吉林省扶余市 农民志愿者组织为例
合肥工业大学 华侨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河南大学
安阳师范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遵义师范学院 西藏民族学院 宝鸡文理学院

科学发展视阈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科学发展视阈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城镇后 乡村 的现代 化道 路, 加之城乡二元 的户籍结构 , 形成 了就业结 构调整步伐滞后于产业 结构 , 口结构 人 调整 步伐滞后 于就业结构 的现状⑧。 国际经验看 , 从 当

的畅行程度 受评得 分仅为 5 . 分, 41 未达及格线 , 明大 表 城 市交通普 遍正处于拥 堵困境⑤。单纯 依靠市场机制 无 法解决空气污 染和噪音等 外部性 问题 , 也无法解 决 交 通拥堵之类 的囚徒 困境 。 三是存 在强制力推动城镇 化的倾 向, 镇化成 果未能在较大 范围 内有效共 享。 城
无序化 。 城市建 设大量 占用农 田, 甚至侵占基本农 田,
收 稿 日期 : 0 10 1 2 1 -2 1
作者简 介: 王建康( 9 6 , 17 一)陕西户县人 , 副研究员, 陕西省社会科 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研 究方向为 农 村 经 济 与 区域 发 展 。
9 8
经济 问题 研究
《 中共 宁波市委党校 学抛 )2 1 年第 3期 0 1
科学发展视阈下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王建康
( 西省 社会 科 学 院 农村 发展 研 究所 , 西 西安 7 0 6 ) 陕 陕 10 5
喃 要] 国城镇化在 总体 发展不足 的情况下 , 资源配置方面存在 土地粗放 使用 、 源过度集 中的失衡 我 在 资
是存 在生态环 境复核过重可 持续 能力不足 的问题 。 牛
文 元 等 (0 0 的 分 析 表 明 ,0 7年 我 国百 强 城 市 消 耗 21) 20
了全 国一半 以上的能源 , 人均能耗是全 国人均 能耗 的
3倍 ,地 均 能耗 是 全 国平 均 水 平 的近 3 O倍@。 城 市 水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作品名单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作品名单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第一类 人文社科调查报告
作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背景下的农民买药困局探究-基于四川省渠县的实地调查证据》 《行走中的正义-以“北京义联”为例探索民间非法律援助发展之路》 《地票制度下县城金融深化与城镇化的关系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大数据环境下移动应用服务使用者信息安全危机调查研究-以Android系统手机移动应用为样本》 《我国农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有效探索-对河北省青县秸秆联户沼气的调查研究》 《游离的“第四元”-新生代农民工“杀马特”群体城市融入的实证研究》 《代际差异视角下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认同的调查研究报告以大连市的调查为例》 《政经德善,多元协治与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探索-以吉林省扶余市农民志愿者组织为例》 《多元化动机与单一化社会支持:上海市老年打工族现状扫描》 《理想的代价: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困惑-基于上海地区ISEF获奖者的研究》 《还权于民的上海实验-基于上海闵行、松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的调查》 《营改增后企业税负与利润是否一定反向变化?-基于上海市147家文化企业的调查》 《从“人生炼狱”到“圆梦天堂”-以亚洲最大“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为例》 《让非遗“活”在当天-黔东南地区苗绣艺人生活现况的调查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一种创新探索-基于苏南地区张家港市家庭农场的调查》 《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有益探索-对太仓市“政社互动”模式的调查研究》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中国特色的“共同参与型”老年人健康管理新模式-基于南京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实践》 《中国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以南京市智慧居家养老实践为例》 《价值的光辉-新市民价值观变迁研究》 《“海归创客”中国创新驱动的一支可贵力量-基于常州市6个留创园家企业的调查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以四川省遂宁市水治理为例》 《让小微企业搭上互联网融资的“和谐号”-基于长三角地区的调查报告》 《相约四点半:探究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N大学社区课堂为例》 《从究竟城镇化到人的生活方式城镇化:对苏州市“被”进城农民生活变迁的调查分析》 《浙江省生态补偿制度改革调查报告》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兼容性研究-基于浙江省90个县市区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保护的调查分析》 《农村女儿养老的行动逻辑和社会认同差异研究-对安徽省南、北、三县的调查》 《农村留守妇女自治与乡村发展-江西省万载县白水妇女互助组织调查》 《“链链不舍”的“农企合一”机制促进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对山东省诸城市得利斯的典型调查》 《如何开启智慧农业的破茧之旅-以传统农区河南商水县为例》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逆城镇化”现象透-基于洛阳、新郑、禹州三市农户的典型调查》 《农民如何装扮自己的精神世界-转型期农民信仰选择行为研究》 《法学教育实践育人的新路径-以××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为例》 《网络环境下匿名侵权个人信息披露制度研究-从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两起典型案例谈起》 《从“被上楼”到“农民自愿集中居住”-基于沙洋县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的调研》 《我国家庭农场的孵化培优研究-基于武汉地区的调查报告》 《小城镇建设需要打赢“人口争夺战”-对东中西部18个国家重点镇的调查》 《四个全面推进背景下湖南民族教育政策实施现状研究-基于湖南5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县的调研》 《区域品牌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专业镇转型升级的推动机制研究-基于广东省专业镇的实证调查》 《“城中村”智慧化升级的运营模式研究-基于广州石溪村的调查研究》 《农村基层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的一个宝贵探索-基于对广东省云浮市六个乡贤理事会的调研》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机理、现实窘境与实现路径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机理、现实窘境与实现路径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机理、现实窘境与实现路径作者:雷永阔汤欣燕来源:《党政研究》2024年第03期〔摘要〕县域涵盖县城、乡镇和村庄,是衔接城市与乡村的天然枢纽。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路径遵循。

大力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旨在打破城乡二元对立的局面,增强乡村发展主体性,以城乡协调互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机理在于其能够协助解决人口规模巨大问题、承接产业转移、聚合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从而促进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通过重塑生产生活方式等途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扎实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更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完善县域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城乡产业分工布局、加强县域历史文化保护、补齐县域生态文明短板。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F327/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4)03-0057-11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

从近十年的数据来看,2013-2023年全国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年均1%左右的增速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6.16%〔1〕。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省份的城镇化率均高于70%,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2022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80%,达到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水平;而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新疆等西部省份的城镇化率尚且不到60%。

可见,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的瓶颈是东西经济差距大、城乡差距大,发达城市与落后农村并存,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

怎样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弥合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奋斗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2〕。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201411省哲社立项名单

201411省哲社立项名单

苏艳丽 王军 叶华 余成普 杨家宁 彭华新 王艺 晏青 杨洸 张钰莎 黄兰秋 李福标 游毅 赵海军 何方耀 黄素娟 任念文 吴智刚 蔡天星 陈超 陈恩维 范常喜 胡霞 李艳丰 刘涛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GD14CZW07 GD14CZW08 GD14CZW09 GD14YZW02 GD14YZW03 GD14YZW04 GD14YWW01 GD14CWW01 GD14CWW02 GD14CWW03 GD14CWW04 GD14YWW02 GD14CWW05 GD14CWW06 GD14YWW03 GD14CWW07 GD14CWW08 GD14CWW09 GD14CWW10 GD14CTY01 GD14CTY02 GD14CTY03 GD14CTY04
深圳穆斯林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广州市外来人口住房分层与居住融合研究 中国教育升学过程中的男女差异——城镇化 进程中的教育与劳动力素质 慢性病人的身体管理与临床遭遇——以糖尿 病人为例 社会组织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电视民生新闻与外来工的归属感建构研究 社交网络舆情的大数据监测模式研究 移动传播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机制与传 播路径研究 网上舆论斗争形态规律及应对策略——以广 东网络事件为例 微博公共事件自动发现及演化模型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广东省图书馆联盟构建模式研 究 明末清初岭南佛门文献与岭南文化研究 关联数据视阈下的馆藏语义聚合与知识服务 研究 信息确权理论建设 “海上丝绸之路”与岭南佛教的传播发展研 究 近代广州城市土地产权研究 明清之际我国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与封建 国家南海海洋战略研究 中法战争前后的中越边务筹办与清政府近代 陆疆、海疆观念的形成 萨义德批评理论及其中国化应用——“东方 主义”、“汉学主义”批判 珠三角打工文学内刊(1988-2014)与农民工 城市融入的文化路径探究 近代传教士中文报刊文体研究 出土东周秦汉文献方言语料整理研究 大数据时代商务汉语共享型案例资源库建设 从审美意识形态论到文化政治诗学——文艺 意识形态批评理论话语的反思与重构 南朝骈文文体形式与文体批评研究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测度、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测度、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测度、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徐雪
【期刊名称】《统计与决策》
【年(卷),期】2024(40)10
【摘要】文章首先基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内涵,从产业、绿色、社会、空间和生活五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及分维度水平,并对时空格局进行分析,最后借助Dagum基尼系数法和Kernel密度估计进一步探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来源及绝对差异的动态演进规律。

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并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2)各维度水平在研究期内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其中生活城镇化水平提升最快。

(3)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间差异最大,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间差异最小。

(4)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右拖尾和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弱化。

【总页数】6页(P100-105)
【作者】徐雪
【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7;F299.2
【相关文献】
1.新发展理念下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非均衡性分析
2.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测度评价: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
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测度、动态演进及来源分解
4.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测度评价: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
5.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分析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分析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分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城市化的浪潮。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正在走一条独特的道路,即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这条道路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同时也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本文将从城镇化的意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点、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分析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体现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且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都有重要影响。

从一般意义上讲,城镇化可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民生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力生产力,减轻农村贫困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群化: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注重城市和城市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协同发展,重视构建大中小城市网络和城市群,实现城市和城市之间高效有序的协同发展。

2.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注重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特别是农民的产权问题。

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探索实现城乡一体化,打破户籍制度,落实产权保护,让农民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基本权益。

3.城市治理创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注重城市治理创新,推行公共管理和服务现代化,建立全过程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形成完整的城市运行和管理模式,提高城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面临的挑战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不足,人口密集区面临着交通、水、电、气等方面严重的压力。

2.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市群和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农村,农村贫困人口较多,收入来源单一。

3.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城市群和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城市环境、水资源等资源短缺,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未来发展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城市布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 的重要 推 动力 量 。近 年 来 , 我 国 城 镇 化 发 展 呈 现
济社 会发 展 的一 项 重 要 任 务 。诺 贝 尔 经 济 学 奖 得
主、 美 国经 济 学 家 斯 蒂格 利 茨 断言 , 2 1世 纪 对 世 界
快 速增长 态势 的 同 时 , 也 因要 素 影 响 逐渐 形 成 较 大
区则 由 2 0 0 0年 的 3 3 . 0 提升 到 2 0 1 3年 的 4 5 ; 西 部地 区 由 2 0 0 0年 的 2 2 . 0 5 提 升到 2 0 1 3 年 的 4 1 , 同期 , 全 国城 镇 化 水 平 由 2 0 0 0年 的 2 0 0 0年 的
中共青 岛市委 党校 青 岛行政 学 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O. P C 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 M MI T T E E
的区域差 异 。 ( 一) 我 国 城 镇 化 区 域 差 异 性 比较
影 响最大有 两 件事 : 一是 美 国高科技 产业 , 二 是 中国 的城 镇化[ 2 ] 。3 O多年 的实践 与预测 都表 明 , 2 1世 纪
我 国 城 镇 化 不 仅 可 以 为 国 民经 济 发 展 提 供 持 久 的 动 力和 广 阔的发 展空 间 , 而且对优 化 城乡结 构 、 缩 小 城
城镇 化 差异性 政策 。
[ 关键 词 ] 城镇 化 建设
差异 性
体制
[ 中图分 类号] D 6 1
[ 文献 标识码 ] A [ 文章 编 号] 1 0 0 8 3 6 4 2 ( 2 0 1 5 ) 0 4 O 0 6 4 0 3
同区域城 镇化 道路 选 择 开 辟 了新 发 展 的路 径 , 这 种
距, 但 至今 国 内尚未对我 国城镇 化道 路 的 多样 性进 行 系统 总结和 思考 。本 文结合 我 国 国情 , 系统 总结城镇 化
道路 选择 过程 中的经验 与不足 , 积极探 索城镇 化发展 的新路 径 , 走 出一 条 具 有 中 国特 色 的城 镇 化 道 路 是 对 世
界城 市化 发展 实践 的重 大贡献 。一 是构 筑城镇 化发 展 的合理 形 态 ; 二是 促进 城镇 化发 展 的科 学布局 ; 三是 科 学制 定城 镇化 发展 战略 ; 四是积 极培 育城 镇化发 展 新动 力 ; 五是 加 快推 进 城 乡统 筹 协调 发展 ; 六 是制 定 实施
乡差 距 、 促 进城 乡协 调 健 康 发 展具 有 深 远 的历 史 意
义 和现实 意 义 。
世界 城 市 化 发展 经 验 表 明 , 城 市 化 与工 业 化 之
间 的 内 在 关 联 作 用 推 动 了两 者 相 互 发 展 。从 当前 我
国国情 看 , 城 镇化 发展 既有 内生 动力 的需 求 , 也存 在 外 部新 特点 , 如科 技 信 息 化 、 城 市集 群 化 、 城 市 生 态 化等, 为城镇 化发 展注 入 了新 的活力 和动力 , 也 为不
科学 选择 城镇化 发展 道路 对提 升推 进城镇 化 发
展质 量 、 促 进 城镇化 有序 发展具 有 不可估 量 的作用 。 改革 开放 以来 , 随着 我 国工业化 进 程步伐 的加 快 , 城
镇化 水平 显 著 提 升 , 2 0 1 3年 我 国城 镇 化 率 已达 到 5 3 . 7 3 , 从 历 史发 展 迹 象表 明 , 城 镇 化 进 入 加速 发 展期 l 1 ] , 但是, 城 镇 化 发 展仍 然 存 在 水 平 、 质量 和 速 度等 诸多 问题 , 未来 提 高 城 镇 化 总体 水 平 是 我 国 经
城镇 化 目前备 受关 注 , 值 得深 入研 究 。


我 国 城 镇 化 区 域 差 异 性 比 较
城镇 化是 经济 和社 会发 展走 向现代 化进 程 中一 个不 以人 的 意志 为转 移 的客 观规 律 , 也 是经 济 社 会 发展 的重 要 源泉 , 而且越 来越 成 为经济 增长 、 社会 进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5 2 6
作者简 介: 金花 , 经济学博士 , 中 共青 岛 市 委 党 校 经 济 学 部 副 主 任 、 副教 授 。
6 4
中共青 岛 市委 党校 青 岛行 政 学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 P C 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 M M I T T E E
2 0 1 5年 第 4期
N0.4, 201 5
差异 化视 阈下我 国城 镇化 道路选 择研 究
金 花
( 中 共青 岛 市 委 党 校 , 山东 青 岛 2 6 6 0 7 1 )
[ 摘 要 ] 建 国以来 , 在我 国城 镇化 发展 取得 了 巨大成 就 的 同时也 形成 了 巨大的 城镇 化 发展 的 区域 差
3 6 . 2 上升 到 2 0 1 3年 的 5 3 . 7 。东 部 地 区城镇 化
率 高 于全 国和 中西部 , 且差 距较 大 , 呈 现扩 大趋 势 。
( 2 ) 城市 数量 分布 差异
*2 0 1 3 年 度 全 国党 校 系统 重 点 调 研 课 题 《 我 国 新 型 城 市 化 道 路 选 择 的区 域 差 异 性 比较 及 政 策 选 择 研 究 》 研究成果之一 。
( 1 ) 人 口城镇化 水 平差异
据 中 国统 计 年 鉴 测 算 , 从 2 0 0 0 — 2 0 1 3年 间 我 国
东 中西 部 人 口城 镇 化 率 看 , 东 部地 区城镇 化 率 由 2 0 0 0 年的4 4 . 6 提升到 2 0 1 3年 的 6 O . 0 ; 中部 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