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工艺美术史
元代艺术

釉里红缠枝菊玉壶春瓶
高32.1厘米、口径8.4 厘米、腹径20.1厘米、底径 12.2厘米。 釉里红是釉下彩,先以 铜红料在胎上绘出花纹,再 挂透明釉,然后在高温还原 焰中一次烧成,使釉下呈现 红色花纹,故称为釉里红。 釉里红是元代的新创造。此 器红色较浅,说明配制釉料 及掌握火候的技术尚不够成 熟。
青花凤穿花执壶
高23.5cm,口径4.7cm, 足径7.3cm,腹径13cm。 腹两面均绘凤穿缠 枝花卉图案,并间以火 珠云及竹石纹。 此壶通体花纹满密, 而主体纹样突出,繁而 不乱。所用青花料汁深 入胎骨,色泽浓艳亮丽, 是传世的元代青花瓷器 中少见的呈色纯正之作。
青花麟凤纹盘
青花麟凤纹盘,高7.9cm, 口径46.1cm,足径26.1cm。 盘器身施青白釉,底素胎 无釉。盘内外绘青花纹饰多层。 口沿上饰一圈卷草纹,里壁青 花网纹地上突出白色的缠枝牡 丹6朵,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 翔凤各一,空间衬以白色的莲 花及朵云纹。全器构图严谨。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 形式:一种以白色为地,蓝色 为花,用青花原料直接在白色 胎体上进行绘制。另一种是青 花为地,以湛蓝青翠的地色衬 托出白色的花纹。青花麟凤纹 盘为蓝地白花器之代表作,表 现出与白地蓝花器完全不同的 艺术效果。此类器之传世品极 罕见,凤毛麟角,世之珍品。
高33.8厘米 腹径20.4厘米 1973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 胎色洁白,胎体浑厚凝重。 釉色温润如玉。腹部饰缠枝牡 丹和变形莲瓣纹。圈足饰回纹 一周。造型端庄,纹饰精致, 为龙泉窑的精品。
青釉铁花玉壶春瓶
元代器物。 1978年春 于 库伦旗六家子出土。此瓷器通 高26.5厘米,口径7.5厘米, 底径8.7厘米。玉壶春瓶,撇 口,束颈,溜肩,圆垂腹,宽 圈足微外撇,外壁绘花卉,器 形庄重古朴。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明代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明代的工艺美术,可以看出它已具备我国工艺美术民族风格的多种特点.完整、庄重、敦厚、大方、明快、宏健,而又富于装饰美2这已是东方工艺美术的完备时期。
3同时,宫廷工艺和民间工艺的分化已明显形成两大系,并表现才出各不相同的创作特点和审美情趣4在装饰中,吉祥图案的广泛应用,也成为此一时期的艺术特点。
元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色:元代蒙古贵族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统治期间里,并没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总的来看,这时期的文化具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蒙古贵族的游牧民族文化;二是汉族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另外,由于版图的扩展和中外的交往,还出现一部分传来的并未消化的外来文化。
但是作为文化之一的工艺美术,其代表时代风貌的是一种豪放、疏野的特色。
工艺美术的造型庞大,器形的简略,色彩的艳丽,放映了游牧民族的雄健粗犷的审美要求和生活需要。
采棉的推广,工艺技术的交融和发展,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贡献六朝画像砖和汉代画像砖的区别:汉代画像砖多为一砖一画,而六朝则成为整体性和主题性的大型砖印壁画,一个题材往往用几十块砖或几百块砖组成.这种大型画像砖,不仅在整体设计上,而且在生产上都有着相当大的难度,没有高度的工艺水平,是制作不出的题材内容的发展.六朝画像砖除了汉代流行的车马出行、四神仙人,奇禽瑞兽等题材外,还表现了圣贤高士,更具有现实生活气息。
除动物纹外,莲花卷草、山石树木、都有较重要的地位。
六朝画像砖多用飘举流畅的线条表现各种形象,并多为浅浮雕效果。
它不同于汉代的古拙质朴,而是具有清秀雅致的艺术特色。
商周两代青铜器有何异同点:商代:主要采用饕餮纹和兽面纹,还有回纹、象纹、鱼纹、鸟纹、蝉纹、蚕纹等。
一般运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即以兽面纹为主题,回纹为陪衬,形成主次效果。
图案组织多采用单独纹样,并用对称式显示出威严的艺术气氛。
此种格式也与合格的制作技法相适应。
周代:的装饰饕餮纹已居于次要地位,多用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等组成的二方连续形式,地纹减少,无地纹,具有质朴和韵律美。
中国工艺美术史 重点内容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一、彩陶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7000-4000年前)泥条盘柱法和捏制法,在一种手制的棕红色陶坯上用红黑二色绘制图案,然后经800度的低温烧制而成的陶器。
1、分布地区:黄河中下游2、类型:半坡型(人面鱼纹盆)、庙底沟型(花卉纹彩陶钵)、马家窑型(舞蹈人纹盆)、半山型(首次出现红色)、马厂型(早期有红色晚期以黑色为主)二、黑陶工艺:1、龙山文化:轮制法特点:黑光薄棱三、玉器:1、良诸文化:以玉璧、玉琮为主,主要是观天测地的工具2、红山文化:中华第一玉龙(内蒙赤峰)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一、青铜工艺:青铜的成分,红铜加锡的合金1、作方法:陶范法、失蜡法2、炊器:鼎(煮肉)鬲(做主食)甗(蒸食物)3、食器:簋、簠、盨、豆(盛肉酱)4、盛酒器:尊、壶、卣、彝、罍5、饮酒器:爵、角(祭司用)、觚、觥、觶6、温酒器:斝、7、盉8、水器:盘、匜(舀水)、盂、鉴:照面用9、乐器:鼓、铙、钟、铃10、剑、刀、钺、戈、矛代表作:商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周:佰矩鬲虢季子白盘剥春秋:越王勾践宝剑、莲鹤方壶司母戊鼎:目前最大的青铜器世界罕见,1939年出土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晚期王室用物,长方形口部两个直立大耳下有四个柱形足。
高1.33米重875公斤。
战国秦汉的工艺美术一、青铜艺术:铸造方法:金银错和失蜡法、鎏金代表作:战国:曾候乙编钟、金银错龙凤案秦汉:铜车马汉代:鎏金长信宫灯、金银错(博山炉)、金银错(狩猎纹的铜车饰)、马踏飞雁(青铜奔马)二、陶俑艺术:秦兵马俑:1974年秋天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骊山陵东侧发掘了巨大的秦兵马俑坑,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武士俑约8000个,身高均在1.80米以上1.90米以下每个体重500斤,身披战袍,足蹬战靴,手执各种青铜武器真实再现了当年秦王的千军万马,内平六国、外却匈奴的雄伟壮观的军阵场面。
它是世界上罕见的地下雕塑博物馆,被誉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第六大奇迹。
艺术成就:体形高大,数量众多,写实的手法,反映了秦代的劳动人民在选土、雕塑、烧窑、着色等方面的聪明才智。
元朝的瓷器与陶瓷工艺

元朝的瓷器与陶瓷工艺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瓷器与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在元朝,瓷器制作经历了创新与繁荣的阶段,不仅在技艺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工艺、装饰和品种上也有了许多创新。
本文将着重探讨元朝的瓷器制作技艺、特点和影响。
一、元朝瓷器的制作技艺1. 借鉴宋代制瓷技艺元朝在瓷器制作上积极借鉴了宋代的技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宋代瓷器以青瓷和白瓷为主,元代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其他色彩和装饰,使瓷器更加丰富多样。
2. 高温烧造技术元朝采用了更高的温度烧制瓷器,提高了瓷器的质地和瓷胎的致密程度。
这种高温烧造技术使得元代瓷器更加坚硬,具有更好的釉面和装饰效果。
3. 多彩釉料的运用元代瓷器的釉料使用更加丰富多样,不仅有青花釉和白釉,还出现了红釉、黄釉、绿釉等多种颜色的釉料。
多彩釉料的使用使得元代瓷器更加华丽绚丽,增加了观赏价值。
4. 创新的瓷器装饰技法元代瓷器装饰技法突破了宋代的刻划、刻纹技法,引入了铁纹、锁子纹和釉里红等新的装饰技法。
这些装饰技法丰富了瓷器的纹饰图案,使得元代瓷器独具特色。
二、元朝瓷器的特点1. 品种丰富多样元代瓷器的品种非常丰富,除了传统的青瓷和白瓷外,还有黑瓷、三彩瓷、釉里红等多种品种。
这些品种的出现丰富了人们对瓷器的选择,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 装饰华丽繁复元代瓷器的装饰风格以华丽繁复为主,常常运用金彩、彩绘、刻纹等丰富的装饰技法,给人一种充满华贵感和奢华感的视觉冲击。
这些装饰使得元代瓷器不仅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艺术欣赏价值。
3. 创新突破元朝瓷器制作突破了以往的限制,创新了许多技艺和工艺。
例如,元代瓷器首次采用了五彩彩绘技法,使装饰更加生动多样;还首次出现了象牙白瓷,使得瓷器更加精致高雅。
这些创新突破推动了瓷器工艺的发展。
三、元朝瓷器的影响1. 对后世瓷器制作的影响元朝的瓷器制作技艺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代的瓷器工艺和装饰技法成为后世制瓷工匠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推动了明清时期瓷器制作的发展。
元代工艺美术的发展背景和风格

元代工艺美术的发展背景和风格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蒙古族在中国的统治。
元代的工艺美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承袭了宋代的传统,又受到了蒙古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元代的工艺美术发展背景非常特殊。
蒙古族在统一中国后,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导致各种民族文化的交融,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反映在元代的工艺美术上。
同时,元代还保留了宋代的传统工艺,继承了宋代的工艺美术技术和风格,使元代的工艺美术兼具传统和创新之美。
元代的工艺美术风格多样,展现出了元代社会的繁荣和多元化。
首先是陶瓷器。
元代的陶瓷器以青花瓷和釉下彩瓷为代表,青花瓷以其深蓝色的花纹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釉下彩瓷则以色彩鲜艳、图案多样而受到赞赏。
其次是玉器。
元代玉器注重形式美和雕刻技巧,常以龙、凤、花卉等为图案,形象逼真,工艺精湛。
再次是漆器。
元代漆器制作精美,常以红、黑、金等色彩为主,图案多为人物、动物和花鸟,形象生动,富有装饰性。
此外,元代还有金银器、铁器、布艺等各种工艺美术品,丰富多样。
元代的工艺美术在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元代的青花瓷采用了新的烧制技术,使瓷器的质地更加坚硬,釉面更加光滑,彩绘更加精细。
同时,元代的陶瓷釉料多样,颜色鲜艳,使陶瓷器的装饰效果更加丰富多彩。
元代的玉器雕刻技术也达到了新的高度,玉雕作品形象逼真,细节精细,堪称艺术品。
元代的漆器采用了多层涂漆技术,使漆器更加坚固耐用,且色彩鲜艳,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元代的工艺美术风格独特,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的元素。
蒙古族的传统工艺和装饰手法对元代的工艺美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蒙古族的传统工艺注重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结合,元代的工艺美术也同样注重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统一。
蒙古族的装饰手法多样,元代的工艺美术也借鉴了这些手法,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元代还受到了西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使元代的工艺美术兼具东方和西方的风格特点。
元代的工艺美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工艺美术史试题和答案)(01)

第一章〔1〕原始社会的彩陶分哪几种类型?其特点是什么?答: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等。
特点:半坡陶器早期是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增多,装饰花纹以鱼纹最具代表性,在半坡型彩陶的文饰中,人面形花纹很有特色,多装饰在翻唇浅腹盆的内壁。
庙底沟彩陶是以黑彩为主,少数兼用红色,还消灭了带白衣的彩陶,彩陶图案都画在陶器的外外表,以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构成繁复连续的带状花纹为主,也有带状方格纹、涡纹和圆点纹构成的成组图案。
马家窑型彩陶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局部地区,器形与文饰接近于庙底沟类型,器形以壶罐为主,也有盆钵碗和平底瓶等,盆钵碗中盛行内彩。
彩陶底色以橙黄为主,外表打磨的相当精细,常用黑颜色绘,一般多用线条的平行、弯曲、穿插、同心圆、涡形的花纹变化,构成规正雅致的图案,绚丽对称,美丽流畅。
田自秉先生总结出马家窑彩陶的艺术特点:满、内彩、点和螺旋纹。
半山型的彩陶文饰华美堂皇,荣耀夺目,常以黑红两色相间的线条带锯齿形的变化,勾画出葫芦网格纹、流水旋涡纹、水波浪、格花菱纹、起伏山川纹、圆圈网格纹、连弧纹等,多饰于高颈贯耳壶、大口圆腹瓮、小口鼓腹瓮和内彩的盆碗上,这种带有锯齿形图案的彩陶器,是半山类型的盛行风格。
这类彩陶图案以繁密为特色,丰富的图案与饱满的造型浑然一体,使彩陶显得更加的绚丽华彩。
马厂型彩陶以黑红两色,也有用单黑色的,先涂红色或施红、白色陶衣的彩陶,是马厂型彩陶的彩绘方法,他主要是始终线构成的,因此具有刚健庄重的特点。
其次章:〔2〕青铜器的制作过程:炼矿、制范、熔铸、装饰等几个过程。
〔3〕商代的青铜器有六大类: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兵器、乐器。
第三章〔4〕周代为什么说是古代玉器艺术的顶峰?答:周代可以说是古代玉器艺术的顶峰时期。
佩玉的风气大为盛行,一切服饰之物,也都有玉石所取代。
所谓“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温如其玉,故君子贵之”所以君子常佩玉,除了服饰玉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朝聘所用的礼器和符节器的进展,符节器是传达王命的信号,无论用途和名称如何,其根本的形制都是玉刀和玉斧的化身。
第九章-元代的工艺美术PPT课件

• 不仅可以雕琢小型的饰品,而且可以雕琢大型的作品。
2021
18
2021
19
2021
20
2021
21
2021
22
• 元青花之谜 • 元代人喜欢白色,与奶食、银器有关。 • 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 首先蒙古人崇尚蓝色和白色,蒙古人的食物主要是奶制品。此外,
受到了波斯人的影响,蓝色是伊斯兰文化的主色调。 • 它为什么突然成熟? • 一种说法认为元代早期没有出现青花,而是中期受到波斯的影响,
次烧制)
•
2021
17
• 我国自元代以来制成了青白瓷,瓷色白里泛青,装饰以青色花纹, 显得十分协调、优美。青花虽只用一种色彩,但是由于调料的浓度 ,用色的层次,而能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所谓“统一 色也,见深见浅。一瓶一缸,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者,娇翠欲滴” 。青花既简朴而华美,既繁复而统一,它如同民间蓝印花布一样, 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它是在陶 瓷工艺中,自元以后形成的一个主要品种。景德镇的瓷的纯净和瓷 化程度导致了青花的产生。
2021
6
• 元代的手工艺,在不断的战争中,最初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 和农业生产又有不同之处。元代贵族统治者为了满足他们奢侈的生 活享受和军事上的需要,十分重视工匠的搜刮,把工匠作为俘虏的 对象。在战争中,首要的是掠取钱财,其次是手工艺者。
• 元代的手工艺有官办和民间的两种。官办的组织庞大,分工很细 ,是前所未有的。元代的工艺美术发展极不平衡,有的极其繁荣, 有的凋零衰落。一部分奢侈享用的工艺品,制作非常精美。
• 造型硕大的原因?
距离论述元代染织工艺及其品种的设计风格

距离论述元代染织工艺及其品种的设计风格元代是我国强盛而统一的时期,在历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改变了自宋代以来积弱不振的政治局面,这种社会背景,必然影响着元代的工艺美术发展。
其工艺美术的特点有:1.和宋代相比,如果说宋代是“崇文”的,那么元代则是“尚武”的,元代在工艺美术上形成了粗犷、豪放、刚劲的艺术风格。
其器型庞大、装饰简略、色彩艳丽,反映了游牧民族雄健粗犷的审美要求和生活需要。
例如陶瓷器皿的厚重、粗大,丝织品流行加金技术而显得富丽辉煌。
2.元代的工艺美术体现了宗教色彩。
元代贵族统治者十分重视加强思想方面的统治,利用宗教麻痹各族人民的反抗意识。
元代最盛行的是佛教,尤其是西藏传来的喇嘛教,道教也盛行一时。
这些宗教的影响反映在了工艺美术的制作上,一些宗教内容的装饰题材和为宗教所用的器皿都常有所见,例如元代的团龙凤纹纳石失佛衣披肩。
3.元代的工艺美术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元代版图的扩大、交通的发达这些条件密切了国内各民族的联系,也加强了对国外的交往。
这些对于促进中外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对于发展工艺美术,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元代丝织兴盛,宫廷工艺得到大力发展,以官府丝织品数量最多。
随着我国南方地区棉花种植的日益普及,元代有了发展棉纺织业的基本物质条件,纺织工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
在元代的染织工艺中,丝织、毛织、棉织都得到了一定发展,具有较高成就,具体表现在:1.元代的丝织在材料上多使用金线,“以金彩相尚”,以织金最具特色,被称为“纳石失”。
加金的织物又叫“织金锦”,一般指以片金线或圆金线为经纬织成的织金锦或织金缎。
“纳石失”特指元代的加金织物,它是以金线为经纬织成的金锦,在元代得到空前的发展。
中国古代丝织品加金大约始于战国,汉代以后进一步发展,唐宋时期织金技术已臻成熟,但织金锦的真正流行,是到女真族统治中国北部才开始,到元代达到极盛。
纳石失具有金碧辉煌的效果,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对明清流行的缎织物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参考文献
❖ ❖ ❖ ❖ ❖ ❖ ❖ ❖
1.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 2.陈高华:《元代文化史》《元史研究论稿》 3.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 4.额尔登泰 乌云达赉校勘:《蒙古秘史》 5.韩儒林主编:《元朝史》 6.宋濂(明):《元史》 7 .《元典章》
8.《通制条格》
敬请赐教!
–周倩雯
礼部卷二》
❖
“至元七年五月,尚书省奏准圣旨条画内一款:汉儿和 尚每穿着土钵和尚红衣服一迷的行有。钦奉圣旨:那般 着的,拿着。”--《通制条格》卷29《杂令·汉僧红衣 》
赵孟頫-红衣西域僧图(局部) 元 辽宁省博物馆藏
2.2.4吐蕃僧衣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八思巴被尊为国 师,至元七年(1270)晋升为帝师
❖
4.总结
2.1多伴金
❖
“其日,告官等各服紫服,奉祝版,进请御署讫,差控鹤,
用红罗销金案抬舁,覆以黄罗帕,并奉御香、史》卷67《志第十八·攝行告庙仪》
“香案朱漆案,绯罗销金云龙案衣,上设金香炉、合各一,馀
同香镫,殿庭陈设,则除龙头竿结绶。”
❖
--《元史》卷79《志第二十九·仪仗》 “时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以宫女……按舞……身被缨络
2.2.3质孙服
“ 质孙,汉言一色服也,内庭大宴则服之。……凡勋 戚大臣近侍,赐则服之。下至乐工卫士,皆有其服。 天子质孙,冬之服凡十有一等,……服大红、桃红 、紫蓝、绿宝里,则冠七宝重顶冠。服红黄粉皮,则 冠红金答子暖帽……夏之服凡十有五等,……服大红 珠宝里红毛子答纳,则冠珠缘边钹笠……服大红、绿 、蓝、银褐、枣褐、金绣龙五色罗,则……
藏传佛教兴盛,占据主导位置
--据陈高华《元代文化史》及韩儒林《元朝史》
2.3.被禁断与官服品制
❖
“大德十一年正月十六日,……今将合禁事理间
坐前去,……依上禁治施行颜色:柳芳绿,鸡冠
紫,迎霜合
❖
禁断九色中有 五色与红有关
梔红,红白闪色,胭脂红……”
“延祐六年九月,……今后但犯上用穿的眞紫 银粧领袖并……”--《元典章》卷58《工部卷 一·段匹》
二十六种中 占五种
2.2.3质孙服
百官质孙,冬之服凡九等,大红纳石失一,大红怯 绵里一,大红官素一,桃红、蓝、绿官素各一……
大红官素带宝里一,大红明珠答子一,桃红、蓝、
绿、银褐各一……” --《元史》卷78《志二十八·冕服·质孙》
二十三种中占七种
所占品类多
2.2.4吐蕃僧衣
❖
“至元二十三年,江西行省……今有朝廷差来官赏 葺……头僧人每根底玉都失一处使将来讲主毎根底红袈 娑红衣服长老毎根底黄袈娑黄衣服餘外僧人毎根底茶褐 袈裟茶褐衣服穿了呵 --《元典章·僧人服色》卷29《
❖
“一品紫,大独科花,……六品,七品绯罗,小 杂花,……”--《元典章》卷78《舆服志一· 百官工服》
官品级高的才 服红紫
3.原因分析
3.1蒙古族偏好
“蒙古族贵红。这应来自对 火的尊崇,‘他们相信万事万 物都是被火所净化的’”— 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
A.“孟夏十六日’红圆月日’(忽剌安 帖 晃格 兀都儿), ……在斡难河岸上举行宴 会直到日落时才散。” B.“帖木真,札木合两人,……商量说起 营迁移 孟夏四月十六日“红圆月日” 那天,他们起营迁移了。 --《蒙古秘史》卷81及118
萨满教信奉多神 可能还因为日月的崇拜
佛教好尚
❖
《佛祖统记》载:‘命讲僧披 红袈裟右边立者,使教冠于禅 之上者自此’ --陈高华《元代文化史》
❖
布达拉宫,建于7世纪的 主宫为红色 其代表的佛教建筑用红多
还可能与佛教的 喜爱有关
总结
❖
1.元代红色丝绸生产时常伴名贵的黄金,生产后为社会上层于社会 生活中使用,体现了元代贵红 2.通过分析,可以认为元代贵红可能主要来源于蒙古族及藏传佛教 信仰
❖
、大红绡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奏乐。”
❖
--《元史》卷43《本纪第四十三·至正十四年》
2.2.1织御容
“天曆二年,……令画皇妣皇后御容。可令诸色府达鲁花赤阿咱 杜总管蔡总管李肖岩提调速画之。其绘画用……回回胭脂八两,
回回胡麻二斤,心红三斤,泥金一两二钱,黄子红一斤,……大
红销金梅花罗四十尺,红绢四十尺,紫梅花罗六尺,紫檀轴一, 椵木额条一,白银六两。”
元代丝绸与贵红
指导老师:尚刚 学生: 周倩雯 学号:2014013256 课程:元代工艺美术史
目录
❖ ❖
1.问题来源
2.考证分析 2.1生产:和黄金联系多 2.2使用:皇族,贵族,吐蕃僧人等社会上层 祭祀,礼乐,质孙宴,(织御容,罟罟冠)等功用 2.3禁限及官服 3.原因分析
❖
3.1 蒙古族
3.2 藏传佛教
--柯劭忞《新元史》卷85《志五十二》
2.2.2罟罟冠
元世祖皇后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罟罟,以大红罗幔之。胎以竹,凉
胎者轻……又有速霞真,以等西番纳 失今为之:夏则单红梅花罗,冬以银 鼠表纳失,今取其暖而贵重。然后以 大长帛御罗手把重系于额,像之以红 罗束发,峨峨然者名罟罟。……以红 罗抹额,中现花纹者,名速霞真也。 --《析津志辑佚·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