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28张PPT)

合集下载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29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29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见我再也没有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 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 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 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P12: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 ——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 在砾石堆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 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2)为什么“我”的身体是这个条件还要坚持览各拉丹冬? 作者眼中的各拉丹冬有什么特点?她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 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 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 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 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 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 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 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 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 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 ,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 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件(共3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件(共38张ppt)


(3-1 )详写
见的景 及

(1 -1 )略写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裸露(luǒ) 明媚(mèi) 倒霉(méi) 安营扎(zhá)寨
páng
zhā
B.磅礴(bàng) 蠕动(rú) 眩晕(xuàn) 大煞(shā)风景
C.蜷卧(quán) 蜿蜒(wān) 黧(lí)黑 气喘吁(yū)吁
背景链接
出处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有删改。
背景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 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多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 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时间
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 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 记。
“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 冬位置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各拉丹冬,唐古拉山脉最高 的一组雪山群,主峰海拔 6621米,藏语意为“高高尖 尖的山峰”,为长江的源头。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难点)
预习检测
1.走进作者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现 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 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 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 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 和行者”。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 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 老舍文学奖。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 不断地到来。不能形容公路上的车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文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文课件

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所感”也在变化。 1.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 2.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 3.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 4.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命题点 理清文章脉络
一、概念
“文章的脉络”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它包括线 索与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一 篇文章的脉络就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具体体现。
③美丽异木棉,别名“美人树”南美木棉”,与木棉 同科不同属,来自南美洲的阿根廷。大部分人以为它是时下 开得热闹的洋紫荆,这真是美丽的错误。美丽异木棉与洋紫 荆的区别最明显是叶子不一样:洋紫荆的叶子是大大的羊蹄 形,而美丽异木棉的叶子是细长形的掌状复叶,并且酒瓶状 的树干长有一圈圈圆形的大刺,不小心可是会被刺伤的。 ……
【参考答案】 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景物描写。反映
出故乡的人们通过对风沙的治理,环境发生了惊人的转变, 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
五、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 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这两部人文纪录片播出时间相距20多年(1983年、 2006年),分别从当时的视角呈现长江的自然风景与沿 岸的人文风。《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详细拍摄了长 江的源头。观看后,感受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
“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 “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 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 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 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 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划线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公开课PPT课件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公开课PPT课件

随堂测试
1.请给画线的字注音 皱褶( ) 砾石( ) 蠕动( ) 冻疮( ) 裸( )露 黧( ) 黑 脖颈( ) 蜷( )卧 酝酿( )磅( )礴 虔( )诚 豁( )然 懈怠( ) 蜿( )蜒
2.第3自然段这提到的“倒霉迹象”具体指的是什么?
3.第10自然段中的“川流不息”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随堂测试
文题解说
文章题目简洁明了,让读者迅速把握住了本文 的主要内容。题目明确告诉读者一个重要信息,长 江源头何在?在各拉丹冬。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又 会有怎样的景观,引领读者去一看究竟。各拉丹冬 是唐古拉山脉最高一组雪山群,主峰海拔6621米。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有删改。 那曲地委行署决定拍摄一部反映藏北高原风光 的文化宣传片,将地球上最高寒大陆上的自然风光、 历史宗教、文化传奇、风土民情、珍禽异兽、牧人 生活等等向外人展示。同期,作者前往各拉丹冬考 察和拍摄长江源头,安多县便委托杰巴县长协助工 作,并配备车辆、向导、医生、炊事员以及食宿所 需一应物品。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4.谈谈文章最后一句话具有怎样的内涵。 这雄奇壮美的雪山之巅和水源丰富的冰塔林是万里 长江的发源地,长江从这里开始出发,蜿蜒几千里, 哺育了中华民族儿女的生命,长江沿岸涌现出一段 段美丽的故事。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奇美壮丽的冰山雪峰的热爱之情,对 发现长江源头的惊喜之情,以及对探险团队并肩携 手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的探险精神的赞美之情。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浏览的经 历。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28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28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整体感知
1.简略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2.理清文章脉络,为文章划分层次。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本文的线索 是什么?
1. 熟悉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的________ (体裁),主要讲述了
_____。文章通过作者对雪域的游览,采用
顺序和
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

,描绘
从侧面表现了环境的恶劣,也突出了探险者勇于探索、意志坚强 和大无畏的精神面貌。
正面描写:4-11
由远及近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 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 成。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 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 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第10自然段) 本句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风的声音大、不停息以及威力大的特点。
(1)第1段最后一句: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 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既写出了人类探寻未知世界的英勇பைடு நூலகம்畏的精神,也侧面交代了长 江源头环境的极端恶劣和地势的极端凶险。
(2)第2段: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 两个月。
“驻防”形象地写出了严寒的气候在这里持续的时间之长,侧面 写出了该地的环境恶劣。
置身冰窟
细看, 联想并想象
晶莹闪耀 形态多样
再入冰河 半卧细观
冰面疏松 流水漫溢
详略安排
略 略 详 详

细读文本,研讨课文
2、各拉丹冬是什么样的?它有怎样的特点?
侧面描写:1-3
正面描写:4-11
细读文本,研讨课文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29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29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4
因难见巧的观察角度
露营地 ----- 远眺 ----- 雪山全貌 砾石堆 ----- 张望---- 冰雪劲旅 靠近冰山----细看---- 冰山图案 置身冰窟----细看---- 冰体冰山
15
话题二
难得一见的独特景色
16
难得一见的独特景色
文中勾选出描绘各拉丹冬景 色的句子,说说景色的特点
17
2
• 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 三源之一沱沱河的发 源地,也是我国最具 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 位于唐古拉山中段, 藏语意为“高高
尖尖之山峰”,海拔 6,621米,为唐古拉山 脉之主峰。
3
• 各拉丹冬地区气候干燥 ,年降水量仅仅200毫 米,但在5000米以上高 处存在着强大的局部环 流,使降水量高出山下 几百毫米,常常雪、雹 、霰铺天覆地,极利于 冰川发育。 这里年平均 气候为-5℃,海拔 5000 米以上常年低温,最冷 时低达-30℃以下。
10
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 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 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 地重现在眼前。 川流不息:川:河流。 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 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漫:随便。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马丽华
1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 1990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一级 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 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 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 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 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 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 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 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 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 《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 四届老舍文学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5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55张PPT)
作者想到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 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18
在冰窟中细看冰塔林,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 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 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 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 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 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20
长江从这里的一滴水开始,开启了它6000多公里的旅程。与题目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遥遥呼应。 作者按照自己的行走路线,从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视角对各拉丹冬雪峰
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写。这种写法叫做“移步换景”。
21
“移步换景”是 “移步换景”是游记中最常用的写作方法,我们在写游记 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37
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通过描写各拉丹冬山峰的奇美景象,赞美 了雪山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力的赞叹和对人生的 感悟。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来到各拉丹冬,就近安营扎寨。 第二部分(第4—12段):写来到冰塔林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第13、14段):写“我”在砾石堆上由倾听到的水声, 感悟到长江的伟大。
作者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 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19
在冰河中间的砾石堆上,作者看见的景色是:过午的太阳强烈, 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
作者想到了长江从这里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长江从这里的一滴水开始,开启了它6000多公里的旅程。与题目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遥遥呼应。
26
“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探 险者应该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十多位探险者都在这里失去了生命, 说明这里的环境非常严酷。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质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质课件
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 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合作探究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 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 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标红句子,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 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 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 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 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 容。
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 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 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在藏北高原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作者看到 了怎样的景象?
各拉丹冬 阴阳二坡
西北阴坡 尽是冰雪,景色单调
东南阳坡 好看
这种好看体 现在哪儿?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
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
雕塑感。
气势磅礴,变化多端。
精读细研
读课文,说说考察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应的描写。
初游燕子矶 陈白尘
我是个俗人,不懂得风雅。活了七十四年,很少游览名 山大川。但有一次例外,便是五十八年前,我独自游览了南 京东北郊的燕子矶。
小明的批注:开篇即自道“俗人”,后又反复提及。 “俗”既指不懂游山玩水、怀古赋诗、触景生情的风雅,也 暗含不能洞察人情的稚嫩。
拓展探究
一九二四年,当时的东南大学将在暑假招收一批学习班学 生,不拘学历,学宿费也不贵。这征得父亲的同意,我便以初 一结业生的资格混迹于东南最高学府之中了。我的“醉翁之意” 自然不在学习,而是以廉价的宿舍作为我“旅游”的“宾馆”。 既然是俗人,便不会到石头城上、乌衣巷口去怀古,更不曾去 栖霞看枫叶饮酒赋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山:“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 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冰窟:“远比 想象的要温暖”——冰河:“滑极了”—— 砾石滩:“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 水漫溢出来”。
本文记述了“我”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 览的经历,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及自然景 物给“我”带来的震撼,表达了“我”对自然神 奇伟力的赞美。
所至
所见所感
各拉丹冬雪峰脚下
海拔接近六千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砾石滩
整个冰塔林有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冰窟
滑极了。
砾石滩
所至
所见所感
各拉丹冬雪峰脚下 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
现,富有雕塑感。
草坝子
海拔接近六千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改句只是对眼前景色的实实在在描写,缺少了对大自 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 就缺少了神韵。
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 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 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 “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 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消长(
) 演绎( )
蜿蜒(
) 衰(
)竭
恭( )顺
裸露( )
劲( )旅
腈( )纶
蠕( )动 敦( )实
黧( )黑 漫溢( ) 砾( )石
熠熠( )
读一读 记一记
风云变幻: 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气势磅礴: 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接踵而至: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历历在目: 远方的景物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现在眼前。 川流不息: 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蠕动: 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望天门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赠升州王使君忠臣》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送别》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金陵歌,送别范宣》
三、赏读所见
冰塔林的壮观景象
远眺雪峰 近观塔林
壮丽奇观 琼瑶仙境
“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 “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卖弄” 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 丹东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 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 敬畏。
作者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安 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
各拉丹冬雪峰脚下:“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 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草坝子:“海拔接近六千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 两次大地震”——砾石堆:“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 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温馨提示: 可以从句式、修辞、用词的精准等角度谈
(原文)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 佛自地球形成以来他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 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改文)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把 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 滩上、冰缝里。
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学习目标
一、导入新课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 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懈怠(
) 骤(
)然
棱( )角
虔( )诚
二、理顺所至
温馨提示: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交代作者到达各拉源自冬的时间以及介绍当 地的地貌、海拔、气候条件,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 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7—12)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3)各拉丹冬蕴育了长江,潺潺的流水给作者的 旅行带来一丝神圣的色彩。
砾石滩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冰山
整个冰塔林有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冰窟
远比想象的要温暖。
冰河
滑极了。
砾石滩
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
作者按照游踪顺序,分别到了哪些地点?
各拉丹冬山 脚下 冰窟
冰塔林
草坝子上
冰河上的砾石堆
冰山脚下
冰塔林
冰河之间的砾石堆
三、赏读所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