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_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课件三_《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2

合集下载

高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与中和热知道精讲

高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与中和热知道精讲

高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与中和热【本讲主要内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与中和热【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1、反应热(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常以热的形式表现出来。

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用△H表示。

(1)用于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化学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和物质的状态有关。

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要点:①必须注明每一种物质的状态;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均写等号(可逆反应用可逆号);③方程式部分与△H用“;”分开;④放热反应△H<0,用“-;吸热反应△H>0,用“+”;⑤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必须与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对应匹配;⑥注意在热化学方程式中△H的单位“KJ/mol”,表示的是反应物以“物质的量”为计量单位的热量变化。

3、燃烧热和中和热燃烧热和中和热都属于反应热。

(1)燃烧热是指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

这里要特别注意燃烧物质的用量和稳定的氧化物的含义。

碳燃烧可以生成CO、CO2。

CO2是稳定的氧化物。

碳的燃烧热是1mol碳燃烧生成CO2放出的热量。

(2)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酸跟稀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

在中学阶段,中和热是指可以用离子方程式 H++OH-=H2O表示的中和反应。

(3)书写燃烧热、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是1mol物质完全燃烧或生成1mol 水放出的热量,不能随意改写计量数。

4、重点、难点突破(1)反应热与各物质能量的关系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反应物的化学键被破坏,生成物的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破坏化学键要消耗能量,形成化学键要吸收能量。

△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

所以,△H < 0 时,为放热反应;△H > 0时,为吸热反应。

对于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H < 0。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全部教案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全部教案

目录第一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第三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和中和热第二章碱金属第一课时钠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碱金属元素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物质的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第三课时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第四章卤素第一课时氯气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卤族元素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原子结构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第四课时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第五课时晶体的类型和性质第六章氧族元素硫酸工业第一课时氧族元素第二课时硫硫酸第三课时接触法制硫酸第四课时环境保护绿色化学第七章碳族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第一课时碳族元素第二课时硅二氧化硅无机非金属材料第八章氮族元素第一课时氮与磷第二课时氨铵盐第三课时硝酸第九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第一课时化学反应速率第二课时化学平衡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三课时合成氨工业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第十章电离平衡第一课时电离平衡第二课时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第三课时盐类的水解第四课时酸碱中和滴定第十一章几种重要的金属第一课时金属的概述第二课时镁铝及其化合物第三课时铁及其化合物第四课时金属的冶炼第十二章烃第一课时甲烷的性质与“四同”规律第二课时不饱和烃的性质与空间构型第三课时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第四课时有机物的燃烧规律及有机计算第十三章电化学原理第一课时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二课时电解原理及其应用第三课时胶体的性质及应用第十四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课时卤代烃的两大反应和基团的移动和保护第二课时醇羟基、酚羟基与羧羟基的区别和联系(1)第三课时醇羟基、酚羟基与羧羟基的区别和联系(2)第四课时羟基酸、氨基酸、脂肪酸的性质第五课时醛、酯的重要性质与拓展第六课时有机化学实验探究第十五章糖类蛋白质第一课时糖类第二课时油脂第三课时蛋白质第十六章合成材料第一课时有机反应规律第二课时有机合成方法第十七章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第一课时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第二课时物质的检验前言本教学案是依据高考化学考试大纲及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编写的,覆盖了整个高一、高二、高三的学习、教学与备考。

第3讲: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燃烧热和中和热

第3讲: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燃烧热和中和热

【针对训练】
基础训练
已 知 下 列 两 个 热 化 学 方 程 式 : 2H2( 气 )+O2( 气 )=2H2O( 液 ) ; ΔH= - 571.6kJ/mol ; C3H8(气)+5O2(气)=3CO2(气)+4H2O(液); ΔH=-2220kJ/mol。 实验测知氢气和丙烷的混合气体有 5mol, 完全燃烧时放热 3847kJ,则混合气体中氢气与丙烷的体积比是 (B ) A.1:3 B.3:1 C.1:4 D.1:1 2. 已知: CH4( 气 )+2O2( 气 )=CO2( 气 )+2H2O( 液 ) ; ΔH= - Q1 ; 2H2( 气 )+O2( 气 )=2H2O( 气 ) ; ΔH= - Q2 ; 2H2(气)+O2(气)=2H2O(液);ΔH=-Q3。常温下取体积比 4:1 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 11.2L(已折合 成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A ) A.0.4Q1+ 0.05Q3 B. 0.4 Q1+0.05Q2 C. 0.4 Q1+ 0.1Q3 D. 0.4 Q1+0.2Q2 3. 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6O(l)+3O2(g)=2CO2(g)+3H2O(l)。完全燃烧一定质量的无水洒精,放出的 热量为 Q。 为了完全吸收生成的 CO2 , 消耗 50mL 8mol/L 的 NaOH 溶液时恰好生成正盐。 则燃烧 1mol 无水酒精所放出的热量为 (D) A.0.2Q B.0.1Q C.5Q D.10Q 根据下列叙述回答 4—6 题 能源可划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 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它可以由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 水来制取:2H2O(液)=2H2(气)+O2(气);ΔH=+517.6kJ/mol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 ) A.电能是二级能源 B.水力是二级能源 C.天然气是一级能源 D.焦炉气是一级能源 5. 已知 2H2(气)+O2(气)=2H2O(液);ΔH=-571.6kJ/mol 。CH4(气)+2O2(气)=2H2O(液)+CO2(气);ΔH=- 890.3kJ/mol。1g 氢气和 1g 甲烷分别燃烧后,放出热量之比最接近 (C) A.1∶3.4 B. 1∶1.7 C.2.5∶1 D.4.6∶1 6. 关于用水制取二级能源氢气,以下研究方法不正确的是 (AC ) A.构成水的氢和氧都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因此可研究在水不分解的情况下,使氢成为二级能源 B.设法将太阳光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C.寻找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同时释放能量 D.寻找特殊化学物质,用于开发廉价能源,以分解水制氢气 7. 已知:乙炔和乙烯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C2H2(g)+5O2(g)== 4CO2(g)+2H2O(l);ΔH=-2600kJ/mol 1.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章节复习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章节复习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化 学
①钠投入水中 ②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 ③食物腐烂 ④炸药爆炸 ⑤氢气在氯 指
气中燃烧
⑥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
⑦碳与水蒸气制取水煤气(CO和H2)

导 生
硫酸与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 ⑨氦气球受热爆炸

(1)属于放热反应的有:_①__③__④__⑤__⑥__⑧__(填序号,下同)。
(2)属于吸热反应的有:_②__⑦__。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极一定作负极的思维定势。
(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问题1-4】原电池中正负极和总反应之间是什么关系?试着写出Zn-Cu(稀 H2SO4)原电池的正负极和总反应式。
负极反应 + 正极反应 = 总反应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的理论模型
【评价反馈练习2】 铝—空气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的燃料电池,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解质溶液是 KOH溶液,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试完成下列问题: ①通入空气的电极是_正__(填“正”或“负”)极。 ②Al电极上发生_氧__化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③电池总反应式为____4_A_l_+_3_O_2_+_4_O__H_-_=_4_A_l_O__2-_+_2_H_2_O____(写离子方程式)。
D.单位时间内生成2a mol NH3,同时消耗a mol N2
2NH3(g)(条件忽
本章小结
知识线
化学能 与热能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化学能 与电能
原电池
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 化学平衡状态
思维模型
能量守恒思想 氧化还原恒思想 化学平衡思想
核心素养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
B.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为2.16 eV C.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3)2NCHO(g)+2H2(g)===N(CH3)3(g)+H2O(g)
ΔH=-1.02 eV·mol-1 D.增大压强或升高温度均
能加快反应速率,并增 大DMF平衡转化率
123456789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正向进行的三个吸热反应中,其能垒分别为:[-1.23- (-2.16)]eV=0.93 eV、[-1.55-(-1.77)]eV=0.22 eV、[-1.02-(-2.21)]eV=1.19 eV。 从以上分析知,该历程中最小能垒为0.22 eV,是由(CH3)2NCH2OH*转化为(CH3)2NCH2 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H3)2NCH2OH* ===(CH3)2NCH2+OH*,A正确; 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为1.19 eV, B不正确; 该反应的总反应是由(CH3)2NCHO(g)转化为N(CH3)3(g),但1.02 eV为单个(CH3)2NCHO(g) 反应时放出的热量,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CH3)2NCHO(g)+2H2(g)===N(CH3)3(g) +H2O(g) ΔH=-1.02NA eV·mol-1,C不正确; 增大压强或升高温度均能加快反应速率,但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不能增大
根据题图可写出热化学方程式Mg(s)+I2(g)=== MgI2(s) ΔH=-364 kJ·mol-1①和Mg(s)+Cl2(g) ===MgCl2(s) ΔH=-641 kJ·mol-1②,根据盖 斯定律,由②-①得MgI2(s)+Cl2(g)===MgCl2(s) +I2(g) ΔH=-277 kJ·mol-1,D项正确。
123456789
8.一定条件下,在水溶液中1 mol Cl-、 (x=1、2、3C、l4O)的-x 能量(kJ)相对 大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这些离子中结合H+能力最强的是A B.A、B、C、D、E五种微粒中C最稳定

化学: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全章课件(人教选修4)

化学: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全章课件(人教选修4)

4.把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 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 烧杯(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用环形玻璃搅 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 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
思考5: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 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
答:因为本实验的关键是测反应的反应热,若 动作迟缓,将会使热量损失而使误差增大。
作业: 课本P6 3-(2,3,5,6)、4 [课外作业] 1、预习课本下一小节的内容 2、课外查阅我国能源结构和状况。
一、燃烧热 二、能源
一、燃烧热
1、定义
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 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2、单位 3、注意 kJ/mol
指定产物通常规定为:它是指物质中的下列元素
⑵ 一定标明各物质的状态(s、l、g、aq) ;
⑶ ΔH只放右边,以空格与标有物质状态的化学方程 式隔开(数值及单位) 放热: ΔH < 0; 吸热: ΔH > 0; ⑷ 系数仅仅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或原子个数; 故系数可以是整数、分数、小数;
⑸ΔH的值与系数相匹配。 系数加倍,ΔH值也加倍。 正逆反应的ΔH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 ⑹ 反应物完全变成生成物,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H2 + I2 == 2HI
只表示物质变化
【例1】 在200℃、101kPa时,1 mol H2与碘蒸气作用生 成HI的反应,科学文献上表示为:
H2(g) + I2 (g) ==== 2HI(g) ΔH =
101kPa
200℃
-14.9 kJ/mol
二、热化学方程式
1、定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华师一】第三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第二课时

【华师一】第三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第二课时

第三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第 二 课 时1、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 )A 、分子个数B 、原子个数C 、物质的质量D 、物质的量2、1gH 2(g )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 的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2H 2(g )+O 2(g )=2H 2O (1); △H=-142.9kJ /molB 、2H 2(g )+O 2(g )=2H 2O (1); △H=-571.6kJ /molC 、2H 2+O 2=2H 2O ; △H=-571.6kJ /molD 、H 2(g )+ 21O 2(g )=H 2O (l ); △H =-285.8kJ /mol 3、已知热化学方程式:2H 2O (1)==2H 2(g )+O 2(g );△H = +571.6kJ /mol 和2H 2(g )+O 2(g )== 2H 2O (g );△H = -483.6kJ /mol ,当1g 液态水变为气态水时,其热量变化为:① 放出、② 吸收、③ 2.44kJ 、④ 4.88kJ 、⑤ 8kJ ( )A 、②和⑤B 、①和③C 、②和④D 、②和③4、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Q 2>Q 1的是( )A 、2H 2(g )+O 2(g )==2H 2O (g ); △H=-Q 12H 2(g )+O 2(g )==2H 2O (1); △H=-Q 2B 、S (g )+O 2(g )==SO 2(g ); △H=-Q 1S (s )+O 2(g )==SO 2(g ); △H =-Q 2C 、C (s )十21O 2(g )==CO (g ); △H=-Q 1 C (s )+O 2(g )==CO 2(g ); △H=-Q 2D 、H 2(g )+Cl 2(g )==2HCl (g ); △H=-Q 121H 2(g )+21Cl 2(g )==HCl (g ); △H =-Q 2 5、已知如下两个热化学方程式:2CO (g )+O 2(g )=2CO (g );△H=-566kJ/mol ,CH 4(g )+2O 2(g )=CO 2(g )+2H 2O (1);△H =-890kJ /mol 由1molCO 和3molCH 4组成的混合气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为A 、2912kJB 、2953kJC 、3236kJD 、3867kJ6、在相同条件下,下列三个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分别以△H 1、△H 2、△H 3表示,( ) ⑴2H 2(g )+O 2(g )==2H 2O (g ); △H 1⑵2H 2(g )+O 2(g )==2H 2O (1); △H 2⑶ H 2(g )+21O 2(g )==H 2O (g ); △H 3 则△H 1、△H 2和△H 3的关系是A 、△H 1=△H 2 =△H 3B 、△H 1 > △H 2 ,△H 3=21△H 1 C 、△H 1 > △H 2 ,△H 2=2△H 3 D 、无法比较7、1g 炭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CO 和H 2,需吸收l0.94kJ 热量,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 、C+H 2O==CO +H 2; △H = +131.3kJ /molB 、C (s )+H 2O (g )=CO (g )十H 2(g );△H = +10.94kJ /molC 、C (s )+H 2O (1)==CO (g )+H 2(g ); △H = +131.3kJ /molD 、C (s )+H 2O (g )==CO (g )+H 2(g );△H = +131.3kJ /mol8、已知: CH 4(g )+2O 2==CO 2(g )+2H 2O (l );△H =-Q 1 2H 2(g )+O 2(g )==2H 2O (g );△H =-Q 2; 2H 2(g )+O 2(g )==2H 2O (l );△H =-Q 3。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第六章第1讲化学能与热能课件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第六章第1讲化学能与热能课件

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且化学
计量数必须与ΔH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H也
要加倍。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第1讲
深度思考
6.已知在1×105 Pa、298 K条件下,2 mol氢气燃烧生成水
蒸气,放出484 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本 课 栏 目
(D ) A.H2O(g)===H2(g)+12O2(g) ΔH=-242 kJ·mol-1
第1讲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 1 讲 化学能与热能

栏 目
[考纲解读]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
开 关
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
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
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4.了解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第1讲
考点三 中和热和燃烧热
比较项目
燃烧热
中和热
本 课 栏
相 能量变化
放热 反应
目 开
同点 ΔH
ΔH < 0,单位: kJ·mol-1


反应物的量 1 mol (O2的量 可能是1 mol,也可
不限)
能是0.5 mol
同点
生成物的量
不限量
H2O是 1 mol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2.焓变、反应热 (1)定义:在 恒压 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的热效应。
(2)符号: ΔH 。 (3)单位: kJ·mol-1 或 kJ/mol 。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第1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S)+O2(g)=SO2(g); △H2 两式数量相同,S由固态吸收热量转化为 气态,再氧化燃烧生成SO2。其放出热量 的总和小于由气态S直接燃烧所放出的热 量
∴ △H1<△H2
知识点3:判断各种条件下反应热或△H 的数量大小
说明:由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状态不同、 反应物的数量不同、反应产物不同,比较 反应热的数量多少。 本知识点是高考的重点,作题时要分清比 较的是反应热值(即Q)还是“△H”。
•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放出热量。由于放 热反应,使反应本身的能量降低,规定ΔH<0或 ΔH为“-”.
•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吸收热量。 如下图所示:吸热反应,使反应本身的能量升高ΔH>0 或ΔH
为“+” .
5.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键能数据: H-H 436 kJ/mol Cl-Cl 243 kJ/mol H-Cl 431 kJ/mol
2.(05全国卷I)已知充分燃烧a g 乙炔气体时生成 1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kJ,则 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C2H2(g) + 5O2(g) = 4CO2(g) + 2H2O(l); △H = -4b KJ/mol B.C2H2(g) + 5/2O2(g) == 2CO2(g) + H2O(l); △H = 2b KJ/mol C.2C2H2(g) + 5O2(g) == 4CO2(g) + 2H2O(l); △H = -2b KJ/mol D.2C2H2(g) + 5O2(g) == 4CO2(g) + 2H2O(l); △H = b KJ/mol
A. S(g)+O2(g)==SO2(g);△H = —QkJ/mol Q的值大 于297.23 B. S(g)+O2(g)==SO2(g);△H = —QkJ/mol Q的值小 于297.23 和
C.1mol SO2的键能总和大于1molS和1molO2的键能总
D. 1mol SO2的键能总和小于1molS和1molO2的键能 总和
感悟高考:
1.(2006重庆卷)25℃、101 kPa下,碳、氢气、甲 烷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次是393.5 kJ/mol、285.8 kJ/mol、890.3 kJ/mol、2 800 kJ/mol,则下列热化学 方程式正确的是( D ) A.C(s)+O2(g)=CO(g); △H=-393.5 kJ/mol B.2H2(g)+O2(g)=2H2O(g); △H=+571.6 kJ/mol C.CH4g)+2O2(g)=CO2(g)+2H2O(g); △H=-890.3 kJ/mol D.C6H12O6(s)+3O2(g)=3CO2(g)+3H2O(l); △H=-1 400 kJ/mol

因: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
具有的总能量。
常见的吸热反应:一般的分解反应;
C(s)+H2O(g) C+CO2 2CO CO(g) + H2(g)
Ba(OH)2· 2O+NH4Cl反应。 8H 以及:KClO3、KMnO4、CaCO3的分 解等。
4.从物质包含的能量角度理解反应热 ΔH=∑生成物能量-∑反应物能量
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⑶中和热: 在稀溶液中,酸跟碱的反发生中和而生
成1molH2O时所放出的热量 因而在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mol物质或 生成1molH2O为标准来配平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
7.注意问题:
物质反应开始时需加热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
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
反应的热量变化与反应发生是否需要加热没有 必然联系。吸热反应也不一定必须加热.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 ) A.需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易发生 C.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 物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跟踪练习: 1. 反应C(石墨) C(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由 此可知 A、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B、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相互转化 C、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金刚石和石墨不能相互转化
2.共价键的键能是指破坏1mol该键所消耗的能量或生成 1mol该键所释放的能量。根据热化学方程式:
S(s)+O2(g)==SO2(g);△H = —297.23kJ/mol,分析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例1、在同温、同压下,比较下列反应 △H1 、 △H2的大小 2H2(g)+O2(g)=2H2O(g); △H1 2H2(g)+O2(g)=2H2O(l); △H2
分析:反应物的状态,数量和生成物的数量 都相同,但由于气态水转化为液态要放出一 定数量的热量
∴ △H1 >△H2
例2、在同温、同压下,比较下列反应放 出热量△H1、 △H2的大小 S(g)+O2(g)=SO2(g); △H1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系列课件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8/12/2013
重点和热点: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有关概念, 了解吸热 反应和放热反应,燃烧热和中和热; 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对错; 3.判断各种条件下反应热或△H的数量大小; 4.反应热的有关计算问题,盖斯定律的运用; 5.中和热实验测定; 6.常识性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节约 能源及环境保护等意识。 学习重点: 热化学方程式的判断正误、反应热或△H数量 大小的判断 。
盖斯定律
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 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也就是说, 在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仅决定于反应物初始状态和生成物 的最终状态,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或叙述为:若是一个反应可以分 几步进行,则各步反应的反应热总 △H =△H +△H 和与这个反应一次发生时的反应热 相同。)
D.2c= d>0
2.(创新试题)已知723K时, 2SO2(g)+O2(g) = 2SO3(g) ; △H=Q kJ· -1,在相同条件下,向一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SO2和 mol 1molO2,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为Q1;向另一容积相同的密闭 容器中通入1molSO2和0.5molO2,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为Q2; 则Q、 Q1、 Q2满足的关系是( )
跟踪练习:
3.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H的绝对值能表示可 燃物的燃烧热的是 ( ) A.H2(g)+Cl2(g)=2HCl(g); △H=-184.6kJ/mol B.CH4(g)+2O2(g)=CO2(g)+2H2O (g); △H=-802.3kJ/mol C.2H2(g)+O2(g)=2H2O(l); △H=-571.6kJ/mol D.CO(g)+1/2O2(g)=CO2(g); △H=-283kJ/mol
知识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概念辨析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2、放热反应: 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

因: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具有的 总能量。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生石灰和水反应等。
3、吸热反应: 有热量吸收的化学反应。
A.Q2 = Q1 /2
C. Q2 < Q1 <Q
B. Q2 < Q1 /2
D. Q1 = Q2 >Q
知识点4:反应热的有关计算问 题,盖斯 定律的运用
1.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的计算; 2.盖斯定律的应用; 3.反应热的常用计算方法: ⑴反应热与反应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 正比; ⑵反应热=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 总和; ⑶物质燃烧放热的计算:Q(放)=n(可燃 物)*│△H│.
判断时:先看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然后 看判断的是”Q”还是”△H”.
跟踪练习:
2.已知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里反应的中和热可表示为: H+(aq) + OH—(aq) == H2O(l);△H = -57.3KJ/mol CH3COOH(aq) + NaOH(aq) == CH3COONa(aq) + H2O(l); △H = -Q1KJ/mol 1/2H2SO4(浓) + NaOH(aq) == 1/2Na2SO4(aq) + H2O(l); △H = -Q2KJ/mol HNO3(aq) + NaOH(aq) == NaNO3(aq) + H2O(l); △H = -Q3KJ/mol 上述反应均系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Q1、Q2、Q3的关 系正确的是: A.Q1= Q2= Q3 B. Q2 > Q1 > Q3 C.Q2 >Q3 >Q1 D. Q2 = Q3 > Q1
感悟高考:
1. (2004年全国理综试题)已知
(1)H2(g)+O2(g) = H2O(g) △H1= a kJ· -1 mol (2)2H2(g)+O2(g) = 2H2O(g) △H2= b kJ· -1 mol (3)H2(g)+ O2(g) = H2O(l) △H3= c kJ· -1 mol (4)2H2(g)+O2(g) = 2H2O(l) △H4= d kJ· -1 mol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a<b<c<0 B.b>d>0 C.2a=b<0
例3、在同温、同压下,比较下列反 应△H1、 △H2的大小 C(S)+1/2O2(g)=CO(g); △H1
C(S)+O2(g)=CO2(g); △H2 固态C氧化为CO,释放出热量H1,CO是气体 燃料,和O2反应生成CO2,又释放热量H3,两 次释放热量的总和H1 + H3,等于固态C氧化 为气态CO2释放的热量H2 , ∴ △H1
以H2+Cl2=2HCl为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