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公开课获奖教案_2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 湖心亭看雪》【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 湖心亭看雪》【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 湖心亭看雪》【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张岱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文中的白描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所展现的西湖美景,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最美在西湖。

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的美。

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

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优质课获奖教案_0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读通读顺原文,了解文章大意。

(2)学习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1)让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体会文章中个别字的深层含义,从而理解句子,体会情感。

2、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作者超凡脱俗,遗世独立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国家深切的爱。

教学重难点1、学习如何从炼字角度赏析句子,体会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做一个调查,大家有没有去过西湖呢?……西湖在哪里?……那么杭州西湖有几个呢?……对,杭州西湖只有一个,但是在不同人眼中他却是不同的样子。

多媒体出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杨万里眼中的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多媒体出示: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苏轼眼中的西湖,晴天是好的,雨天也是好的;多媒体出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是白居易眼中的西湖,早春景色让人沉迷。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明末清初文人张岱笔下的西湖,板书课题《湖心亭看雪》二、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阅读课时目标三、诵读课文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断句。

2、指名读,其余学生听错误,并纠正。

3、学生再次自读。

4、再次指名读。

四、分析文章,感知情感。

(过渡)同学们,西湖赏景的地方有很多,可以去西湖边上的孤山,西湖雪景尽收眼底,可以去西湖断桥赏雪,这是西湖十景之一,可是为什么要去湖心亭赏雪呢?他曾在《西湖梦寻》中这样描述湖心亭“夜月登此,阒寂凄凉,……人稀地僻,不可久留”,说明他也没那么喜欢湖心亭,可是为什么去湖心亭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下作者。

1、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指名读)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明亡以前不曾入仕,明亡以后参加过抗清斗争,失败后消极避世,入山著书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都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他曾在《西湖梦寻》自序中写道“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记“看雪”也是作者“梦忆”中的一景。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案_2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案_2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学设想】1.课文常识: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2.教学思路:首先,作为文言文教学,朗读背诵和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重点,而背诵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手法,要把它讲清楚。

其次,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

而叙事与写景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西湖奇景与游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最后,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学生阅读和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幻灯片展示雪景,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教师准备:如《咏雪》谢太傅:“白雪纷纷何所似?”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

”2.介绍湖心亭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三潭印月、阮公墩),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3.简介作者张岱。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优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优课获奖教案_0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拏、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注意文中一词多义情况。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1.积累必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学习难点】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读句段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最美在西湖。

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季节的美。

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

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崇祯..(chóng zhēn) 是日更.定(gēng)拏.一小舟(ná) 毳.衣炉火(cuì)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焉得更.有此人(gèng) 余强.饮三大白(qiǎng) 喃.喃(nán)2.朗读课文,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自由读——示范读根据句子语法结构划分朗读节奏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梳理这篇山水小品的记叙要素。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学设计_0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欣赏雪后奇景,体会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的“痴”。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的“痴”。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醉心于早春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倾心于盛夏西湖;“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迷恋秋日西湖;而明代散文家张岱独痴情雪后西湖。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最擅散文。

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投影作者简介指名学生读(三)一读,明句读。

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划出文中带“一”字的句子。

指明学生读,强调“更、拏、毳、雾凇沆砀”等字词的读音。

学生反复读这四个句子,再读全文,个读展示。

(四)二读,通文意。

1、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按要求译讲全文,圈出有疑惑的句子。

要求:○1读原句,解释重点字词,最后翻译句子。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翻译句子(师生质疑,译讲重点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到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3、整体感知○1听读全文,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可以评价张岱的字。

(痴)○2补充“痴”字的解释,并从文中找出作者“痴”的表现。

痴:傻;愚笨;极度迷恋某人或某事物明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分析并指导朗读:“拥”字体现了天气之寒冷,重音在“大”字,读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感觉。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明确: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是否矛盾?明确:舟子。

舟子不是去赏雪,不能说同往看雪。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案_6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案_6

湖心亭看雪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⑵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能力目标:⑴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⑵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

希望学生结合背景正确理解。

二、学情分析有效的教学不应该是教教材,而应该是教学生。

所以学情分析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唯有做好学情分析,教学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

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字词掌握要在课堂上下功夫,语言的表达能力有一些同学欠缺,在教学中要照顾到每位同学。

由于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所以我们要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五、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湖心岛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让我们一起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味《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查阅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实词虚词及重点句式。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3.品读重点句段,联系作者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体会作者心中的亡国之痛与家国之思。

4. 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品读重点句段,联系作者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体会作者心中的亡国之痛与家国之思。

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出了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西湖,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夏天里妖娆妩媚的西湖,苏轼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来赞美西湖。

“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二、朗读课文一读。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准确把握读音和停顿。

二读。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三读。

同桌互读,读出语气的变化和作者的情感。

疏通文章,概括文章内容1.自主理解字词和句意,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遇有疑惑处小组合作。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释疑解难。

3.全班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教师点拨,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过渡: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评价张岱。

痴(痴的意思是痴迷、着迷,因执着于某事而达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表现出与常人有异。

)咬文嚼字说“痴行"读第一段,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在文中找出句子分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居然在这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里,有不寻常的行踪,独自一人去看雪,你能从他“痴迷"的行为中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吗?三、特立独行赏痴景过渡:在大雪纷飞的晚上,作者不是沉浸于梦乡之中,而是前往西湖的湖心亭看雪,从这儿看出作者痴迷什么呢?(痴迷西湖的雪景、痴迷美丽的自然风光。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湖心亭看雪》优质课获奖教案_0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导入:前一段时间我们游过了郦道元的三峡之水,赏过了陶弘景的人间天堂,看过了苏东坡的月夜小景,观过了周密的钱塘江的潮,今天我们就随着张岱,走进西湖的湖心亭,看看湖心亭的雪。

(二)明确学习目标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

2、朗读课文,了解白描的手法,感悟西湖雪景的美。

2、反复诵读课文,能理解张岱的“痴”,能感悟到他的雅情雅趣和故国之思。

(三)了解张岱请同学齐读课下注释,再提醒大家注意课下注释这段关于作者张岱的这段话“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提问:为什么特别提到他这些经历呢?(四)熟读文章反复诵读,通过:1、潜能生先读。

2、自由朗读。

3、好学生读。

4、齐读解决生字词和句中停顿其他同学评价,强化字音、句中停,把握朗读感情。

(五)学法推荐PPT出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朱熹提示学生熟读精思文章的重要性(六)翻译课文PPT出示翻译要求:声音响亮;人人参与;说得准确;禁得住其他小组的提问;其他小组配合默契,动作迅速翻译环节:1、小组上台展示2、台下同学补充质疑,如词语解释、特殊句子翻译3、再给两分钟巩固翻译。

(七)理解课文1、赏美景:(1)PPT出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提问:这是一段妙景,它妙在何处?(2)了解白描PPT出示: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教师补充:在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追问:以前学过哪些运用白描描写方法的文章?2、悟深情提问:(1)请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评价张岱?(2)舟子为什么认为张岱“痴”?PPT出示答题示例:例如,舟子认为他“痴”,是因为他独往湖心亭看雪(原文),而通常我们去看风景多是结伴而行,比如苏轼去赏月也是和张怀民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

2.品味文章语句与白描写景的精妙。

3.感悟雪中赏景的情感。

学习重点:品味文章语句与白描写景的精妙。

学习难点:感悟雪中赏景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由西湖的诗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光潋滟晴方好”,导入。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西湖美景之冬雪。

二、一读课文,读准确。

生字:拏毳凇沆砀
三、二读课文,读节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四、三读课文,读困惑
1、文中出现“一”的句子,含义一样吗?
2、文中除了“一”出现的频率高之外,还有哪个字出现的频率高?你能说一下原因吗?
3、文中为什么用不合乎常理的量词?
4、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困惑?
五、四读课文,读出层次
1、找出记叙的语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找出描写的语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试着读出不同的层次来。

六、五读课文,读出情感
资料助读: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17年(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夜月登此,阒(qù)寂凄凉……人稀地僻,不可久留。


阒寂:形容寂静无声。

——张岱《西湖梦寻》学生找出:“独往湖心亭看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说相公痴,更
有痴似相公者”之句。

表达的情感:作者孤高自赏、超凡脱俗、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七、课堂小结:
梁衡说:秋月冬雪两轴画,让我们在朗读中和张岱一起欣赏这幅美妙的图画吧!
八、板书
雪中景
世中人痴
天地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