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宜兰地区创意社区营造中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宜兰河畔与旧城生活廊带,宜兰,台湾,中国

宜兰河畔与旧城生活廊带,宜兰,台湾,中国PEDESTRIAN LINKAGE TO THE RIVERSIDE PARK, YILAN CITY, YILAN, TAIWAN, CHINA建筑设计:田中央工作群,黄声远ARCHITECT: Field Office, Sheng-Yuan Huang田中央工作群Field Office田中央工作群同时是居民和专业者,选择在宜兰,是因为那里有一股难言的悸动, 支撑他们摆脱所有束缚,能放心地从自己的生活起航探索创作。
他们的空间想像如藤蔓茎脉葡爬于宜兰小镇与乡野,没有必然的主要空间,也不必急着用答案来限定未来的发展,只要提供足够的养分,更多的想像力就可以蔓延、连结、开放、长出不同的枝节,拓展出更多的空间契机。
□The people in the Field Office, both inhabitants and professionals, choose to stay in Yilan because it is a place making them throb. That supports them to get rid of constraint and set sail relievedly from their own lives for exploring creation. Their imagination of space which is like vines creeps in the small towns and the countryside of Yilan. There is not a consequential main space and no need to get the answer urgently which might limi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ey only give more nutrients and their imagination could sprawl,connect, be open and grow different branches that would carve out more opportunities of space. □121 丢丢当森林/Diu Diu Dang2 丢丢当森林及红砖屋/Diu Diu Dang and red brick houseVisitors change their plan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ast and convient Pei-Yi Highway. In the fear of losing the attractions of Yilan ’s old town center, we therefore, focus greatly on the diverse and opulent history and humanity of Yilan town. At the same time,we want to buil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is town ’s green traffic and its charms and vitality. We expect the town to embrace and inspire its people from different ages with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to work with and share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industries;to keep its flexibility in culture while various and vibrant commercial activities existed.We start from Diu Diu Dang as the start point of this linkage to Yilan ’s old town. Go west, there i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Old Town Park, which is very likely to be the reestablishment of Yilan ’s moats.Continue this path, there will be the Performing Center,Five Grains Temple, the Luna Plaza, the Gate of the old town ’s prison, Yilan Distillery Cultural Park, Bisha Temple, Yang Shih-feng Memorial Park, Kun Da Alley,Social Welfare Center, and a crescent passage leads to Yilan ’s riverbanks.Only when every single citizen does not feel overly being taken care of and can walk through these public and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freely; only when time changes, policy and function adjusts, and the space is still left with charms, could this space be shared with, loved and appreciated by generations after generations. When we think of Yilan River, we no longer consider from the aspect of how we use it.Facilities were only and merely a small part of our experiment. We realize that to give life to Yilan River,we must let her grow. River is an unlimited expansion and boundless imagination. □为避免宜兰旧城中心在北宜高通车后失去吸引力,更特别注重宜兰城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在设计格局的同时,也为绿色交通、魅力健康城市打好基础。
以场所再造探索社区营造的设计实验——以深圳蛇口招北地块概念设计为例

以场所再造探索社区营造的设计实验——以深圳蛇口招北地块概念设计为例李辰,刘浩摘要:蛇口是珠三角崛起的工业先锋,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后,特别是珠三角自贸区划定后,面临着产业与城区的双向转型与升级。
在这样一个高度建成区,既要实现国际化、高品质的发展诉求,又要延续蛇口一直秉持深耕的人文情怀。
如何高效组织空间、集聚社区活力、延续邻里人情,重新激发蛇口人心理与情感归属?怎样通过设计寻求城市更新中社区规划的优解方案,从工业化发展形成的封闭住区,走向高品质、健康、充满人情的真正社区?本文基于蛇口招北地块的实际案例,从人文社区的经营和复合场所的再造的角度,对社区活化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蛇口社区营造场所人文社区1 从封闭住区到社区,是从设计功能分区向设计使用关系的转变中国城市中早期建设的居住区(Residential District),主要有居住小区和职工居住区两类。
居住小区主要由各级政府修建。
职工居住区是指1949年以后的30年间围绕旧城区、以单位的形式建设而成的居住地区[1]。
早期建设的居住区显著特点是相对封闭、独立的住宅群体或住宅区域,职住分离,功能相对单一,小区内配套设施供小区内居民公用。
住宅进入市场化开发之后,极大丰富了住宅类型,而政府对于这类市场开发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以开发强度、小区配套设施等的物质空间方面,虽然开发商也会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或者会所空间,但使用情况效果差别较大,社区交往仍然缺乏。
社区营造(community development)是新城市主义提出的社区规划后的产物,可以看作是由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到,社区营造已经从功能区的空间设计范畴拓展到了生活居住者之间形成的共同利益关系,社区空间成为这个关系的载体。
集约性、复合性、交往性和公共性等,更新了传统居住区的绿化率、容积率等指标,成为衡量社区质量的新指标。
因此,从“小区”到“社区”,实际上是从单一居住功能向多元功能复合的转变,是从设计功能性空间,向设计使用者与场地的关系、使用者之间关系的理念的转变。
#设计鉴赏#——台湾社区改造

#设计鉴赏#——台湾社区改造社区中心#台湾#•建筑师: CYS.ASDO•区域: 2680平方米•年份: 2021•照片:Millspace & Workpaperpress•主创建筑师 : Chung-ye Sheng该项目旨在将一处历史遗址改造为住宅区的社区中心。
主要目标是消除与旧国民党设施相关的保密感和保密感,建立一种开放的感觉,但仍保持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封闭。
利用该地区丰富的树木、草地和植物,我们还决定将现代、开放的建筑与周围的绿色自然相结合。
因此,各种大小的树木和灌木丛分散在整个建筑群中。
为了保留正门,左右两个警卫室以及石墙被拆除。
由于旧设施的目的是将人们拒之门外,我们想改变这一点,让综合体感觉公开和开放。
我们保留了原来的主要入口道路,并将一楼分为两部分:画廊和咖啡厅。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宽大的玻璃门轻松进入这两座建筑。
左侧建筑包含整个建筑群的缩小模型,以及展示使用的图像和材料的画廊房间。
参观完画廊和模型后,人们可以乘坐电梯上到二楼。
2楼是一个跨越左右建筑的线性结构,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它包含3 个示例公寓单元,客户可以亲自体验。
右边的建筑是位于绿地旁边的咖啡馆。
每栋建筑都经过精心布置,旨在为游客提供最好的生活质量。
走廊从内部和外部都是完全透明的,作为综合体自然元素的展示。
外面的游客和客户都可以体验风景。
位于走廊尽头的是接待处和办公室。
更远的地方是会议室,包括开放式和私人房间。
会议室被玻璃墙包围,并有2个不同层次的屋顶,可以让阳光进入。
这样可以让人们同时拥有室内和室外的氛围。
后出口通过一条石板路将该区域与停车场连接起来。
这基本上将大型综合体相互连接,因为游客可以享受高效和全面的参观综合体。
引用:“木栅庄园/ CYS.ASDO”,2022 年 4 月 11 日。
步行化城市策略——黄声远的宜兰城市设计实践解读

步行化城市策略——黄声远的宜兰城市设计实践解读陈柏琳【摘要】在中国城市人车空间矛盾突出的大背景下,适应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具有人性化特点的城市步行空间设计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此同时,台湾建筑师黄声远在宜兰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设计实践.文章对黄声远的城市设计实践与建筑项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黄声远及田中央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建构的步行系统的操作手法,将其设计方法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渗透、瓦解;连接、缝合;模糊、包容;温度、节奏.试图整理出适合当代城市步行环境的设计方法,为人性化城市空间设计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7(000)011【总页数】2页(P163-164)【关键词】黄声远;步行化城市;可步行性【作者】陈柏琳【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引言:人是城市的主体,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对步行空间的忽视使人车空间矛盾尖锐。
与此同时,“悠游型的都市”[1] ——台湾宜兰在城市发展上将人作为主体,在黄声远的实践引领下展开了一系列适应步行的城市更新。
缓慢的城市节奏、无障碍的通行空间、具身设计的细节等适应步行化设计,引出了笔者对于黄声远宜兰实践的思考和分析。
黄声远和其领导的田中央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多年来专注宜兰建设,实践内容从道路更新到市政建筑均有涉及。
不同于片面理解地域性的设计者,黄声远基于对宜兰的了解,通过渗透于城市的一系列更新计划,探索出了独有的城市设计模式。
他和田中央的设计为行人和共栖生物考虑,保留多样的地方特性,在琐碎复杂的细节中寻找平衡,逐步带动建筑物周边的空间活化,探索了步行成为当代都市交通主流方式的可能性。
1 瓦解、渗透公共建筑应面对公众开放,国内不乏建筑师在设计中强调建筑的公众属性,而具体到建筑的使用上,封闭管理仍是建筑师无法控制的。
黄声远为此从设计层面上瓦解掉私有属性,将公共性渗透到建筑的缝隙空间,由此通过设计影响了公共资源分配和空间使用。
作为政府机构建筑,宜兰县社会福利馆(1995,以下简称社福馆)没有使用庄重肃穆的立面来强调其官方属性,取而代之的是可供民众随意出入的庭院。
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及启示_莫筱筱

1. 1 社区营造的缘起 “社区”是指彼此间形成“生命共同体”而在地
理上又集聚在一起的人群; “社区营造”就是营造这 种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社会心理联系的过程[3]。台 湾的社区营造从 1993 年起步,其概念和做法主要来 自日本的“造町运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
济高速增长,乡 村 青 壮 年 人 口 大 量 外 流 到 东 京、大 阪、神户等大都市,出现了都市里公害事件频发、社 会矛盾凸显、乡 村 人 口 老 龄 化、社 区 濒 临 瓦 解 等 各 种问题。在经历过六七十年代学生运动高潮之后, 毕业返乡的青年将社会运动的热情转化为深耕故 土、重振乡村的“造町运动”,希望藉此来改变“日本 精神”,解决城市 化 积 累 的 负 面 效 应。 “造 町 运 动 ” 最早以发展 地 方 产 业、振 兴 经 济 为 目 标,后 来 内 容 扩展到生活 的 各 个 层 面,包 括 改 善 景 观 环 境、保 存 历史建筑、促进健康与福利、生态保育等,并从农村 扩大到都市,成为全民社会运动[4]。
第二阶段以2002年“行政院”推动的《挑战2008》
为起点,其中的“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包括: 体现 社区营造整体性思维的“活化社区营造组织”、“整 合社区营造资源”行动,重建地方社会生活的“原住 民新部落运动”、“新客家运动”,以及关怀社区特定 群体的“医疗照顾服务社区化”行动[7]。2004 年,“行 政院”在“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的基础上,对以往分 散在政府各部门的专案计划进行分类梳理,提出了 《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这一计划以“社区主义” 为核心价值,将“产业发展、社福医疗、社区治安、人 文教育、环境景观、环保生态”作为社区营造的六大 面向,重视 社 区 的 主 体 性 及 自 主 性,培 养 社 区 自 我 诠释的意 识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8] 这 一 阶 段,社 区 营造工作开 始 强 化 之 前 示 范“点 ”的 持 续 经 营 和 成 长,并开始注重各行政部门的整合衔接以及资源的 有效配置[6]。
台湾新锐建筑之旅——ATU观筑

台中救恩堂(晋级)
建筑帅:廖伟立 设计团队:陇俊言、陇瑞笛、高鼎翔、庄家忠、 赵金城、谢孟宏
清水混凝土豪宅(清水建筑工坊)
现场参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片
东海大学美术音乐系系馆
建筑帅:杨家凯
东海大学音乐美术系馆由杨家凯建筑帅设计,入围 2008年台湾建筑奖,新系馆座落亍第二校区,建筑景观 优 美,劢线活络。美术系林平主仸表示,双馆合抱的中 庨空间有两片独特的曲面植草墙,它不东海路思义教堂 的双曲面屋顶相呼应,成为东海新地标。在时代趋势下, 在新旧系馆交接乊际,新系馆迅速屍开艺术教育功能, 追求时代价值,也丌忘用艺术的形式乢写历叱。
埔里菩提长青村
921地震后在埔里盖起来的组合屋,里面住着一群高龄老人,返群丌同族群、语言、背景的老人,却把返里打造成 一个实验中的「老人公社」。
日月潭-台南(1个半小时)
• 台南参观:参观安平树屋,台南金城裏社區中心,安平小镇。
•
• •
自由参观: 加力画廊,加加西市场旅店,海安路造街计划+蓝晒图。
与谢英俊交流
屏东-高雄-香港
自由购物,迒程
细节中的台湾
台北以北
有特色的公交车站
•
台北初印象-有许多的的士和摩托车
•
台北绿树成荫的马路
•
人性化的骑楼与人行道
•
细节中的建筑立面
•
满是鲜花和绿叶的人行道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B2栋501 Add: Room 501, Building B2, OCT LOFT North, Nanshan District,Shenzhen,Guangdong,China Tel:+86-755-86250922 Fax:+86-755-86264613 E-mail:@
从我国台湾地区-社区总体营造-运动看我国旧城更新

育也开始兴盛起来。地方文教基金会则
在当地举办各种活动,活跃于地方舞
台。例如1 9 86年成立的乐山基金会从
1 988年起即致力于老街保存运动;1 987
年成立的新港文教基金会则主办新港地
区的种种活动,培养了居民自主的能
力,成为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的代表。在
台湾地区”社区总体营造”的实践过程
中.也逐渐形成了专业设计人员参与社
(1}从老街保存到社区总体营造。 1 994年前.台湾建筑系所所进行的社区 总体营造以及相关研究计划,多数为聚 落保存的案例。主要目的是从空间切 入,唤起居民的关心以图社区的活性 化,与社区建筑的概念相同。在只做建 筑及老街保护并不容易成功甚至引起居 民反对和破坏老街的情形下,转换为同 时注重“软体”(即居民生活)的社区总 体营造。
上述这些自发性组织使成员们在组 织活动及社区互动中凝聚了信任:同时 通过这些组织,让外界认识了五沟社 区。笔者认为.通过”重点培植自发性 组织“这样的方式,较能够可持续地营 造社区,因为其动机是自发、自愿的,而 不是因政策规定而成立的空壳组织。 3.2根据客家习俗与信仰拟定社区规 范
根据笔者的观察,跟邻近社区的族 群比较.五沟社区的居民较团结,较有 向心力.我们从五沟社区客家的习俗便
(2)从民间到政府。社区总体营造 的行动是由民间开始并逐渐发展开来 的。1 994年台湾地区政府下属“文建会” 正式提出社区总体营造的概念,同时一 改文化活动在都市举行的惯例,将文艺 季改在地方举行,并推动1 2项目地方文 化建设的计划。社区总体营造遂成为地 方政府的重要政策之一。在地方政府提 倡之下,通过地方政府所属的各地文化 中心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社区总体营 造也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
从五沟社区营造发展的脉络检视. 一个社区若要打破因对立而产生的信任 危机与困境,“自发性组织”是不可或缺 凝聚信任的因素。
从宜兰厝看台湾地域空间建构的整合共生重点

150Industrial Construction Vol.43,No.1,2013工业建筑2013年第43卷第1期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殑殑殑殑建筑设计漫谈从宜兰厝看台湾地域空间建构的整合共生许勇铁1,2李桂文1(1.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40; 2.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24)摘要:回顾宜兰厝的意义,阐明整合共生理念的内涵,解析宜兰厝的两种共生模式,即自然物整合共生与风土整合共生,从而进一步探索台湾地域空间的整合共生特征,为我国内地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台湾;地域空间;整合共生;宜兰厝INTEGRATIVE SYMBIOSIS OF TAIWAN REGIONAL SPACE CONSTRUCTIONXu Yongtie 1,2Li Guiwen 1(1.School of Architectur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40,China ;2.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361024,China )Abstract :It was reviewed the significance of Ilan Houses ,and also expound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symbiosis.It was analyzed two symbiotic modes of Ilan Houses ,i.e the natural objects integrative symbiosis and endemic integrative symbiosis ,and it was further explored integrative symbiotic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 ’s geographical space ,which could be refered to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land of China.Keywords :Taiwan ;regional space ;integrative symbiosis ;Ilan Houses第一作者:许勇铁,男,1972年出生,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vember, 2012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Master of Architecture In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its Theory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Hunan University
Supervisor PhD student supervisor,Professor TANG Guoan
最后,笔者针对创意社区营造中公共空间设计的具体操作手法,围绕生态、 文化、产业三种社区营造之路选取在宜兰地区较为成功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分 别为无尾港生态社区、鄂王文化社区和南方澳渔港社区。根据不同的社区特点, 总结原则、手法和创新点,并提出笔者在亲身亲地研究后的评价和启示,在空间 形态与社区情感的现象中进行了反思,以辩证发展的眼光思考创意社区未来空间 发展的多种可能。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2012 年 11 月 20 日 王小凡 教授
The design study on Public space of Community Building in Yilan, Taiwan
by
YAN xiaoxiao B.E. (Hunan University) 2010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公 共 空 间 的 建 构 策 略 是 其 在 社 区 设 计 过 程 中 最 重 要 的 思 维 途 径 。本 文 从 空 间 建构的基本原则、空间类型分析、空间机遇和社会组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建构策 略分析,将宜兰地区创意社区公共空间营造这一设计性策略进一步具体化,生动 化地展示出来。概括出空间设计与策略性思维原则和方式的统一是宜兰社区营造 成功的主要原因,并对社区营造工作的内部运营机制的深入探究也是本文研究的 重点之一。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public spa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of thinking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design.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construction s trategy from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patial construction, type of space, space opportunitie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al system; and present the design of Yilan creative community public space in a more concrete and vivid way.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succes s of Yilan community building is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unity of the space design and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trategic thinking.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community-building work of the internal operation mechanism of Yilan is another important study focus of this article.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 the author will concentrate on the practical
III
台湾宜兰地区创意社区营造中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operations of the public space design in the formation of creative community, and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relatively more successful cases in Yilan c ommunity-building from ecological, cultural, and industrial view points. The cases selected are Wuwei Port ecological communities, Ewang cultural communities, and Nanfang-ao Communit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ies, this art icle will summarize the principles, practices and innovation; propose evaluation and revelation of the author’s personal researches in Yilan; self-examine the phenomenon of spatial form and communities’ emotion; and dialectically consider development possibilities of future creat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Taiwan; Yilan; Creative community; Community building; Public space
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 本学位论文。
学校代号:10532 学 号:S1004W182 密 级:普通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台湾宜兰地区创意社区营造中 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位申请人姓名: 颜潇潇
导师姓名及职称: 唐国安 博士生导师 教授
培 养 单 位: 建 筑 学 院
专 业 名 称: 建 筑 设 计 及 其 理 论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2012 年 11 月 16 日
The author starts from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building", incorporating the exist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combining a large number of instances of the creative community in Yilan, summarizing the three major factors that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Yilan Community Public space systems, and finally determines the influence of the tendency of critical ruralism, which is on top of na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on Yilan creative community public space. Meanwhile, by elaborating the system configuration, dynamic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xpression of the city as a whol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compound-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ilan urban community, and furthe r discusses how those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expressed in the geographical culture of the city.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月日 年月日
I
台湾宜兰地区创意社区营造中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在 人 类 居 住 文 化 已 经 进 入 新 城 市 主 义 发 展 的 时 代 ,创 意 文 化 因 素 已 经 深 刻 的 影 响 了 社 区 公 共 空 间 设 计 的 发 展 ,形 形 色 色 的 创 意 产 业 结 合 社 区 营 造 的 全 面 推 进 , 呈现出无数个个性鲜明、形态丰富、亲切宜人的社区公共空间。过去十五年来, 台湾宜兰地区在面临着因全球化卷土重来的活力浪潮的冲击下,走上了用创意思 维营造社区公共空间的本土化道路。经过宜兰政府、众多社区营造组织和本土建 筑师多年的潜心耕耘,宜兰社区营造中公共空间极具标志性地成为全台湾乃至全 亚洲的社区城市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