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职业病危害工程控制技术(物理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分类,通常可按其来源划分,也可参照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划分。
一、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分为3大类:①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主要有生产性毒物(如铅、苯、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尘、水泥尘、石棉尘、金属尘、有机粉尘等)。
物理因素主要有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高、低气压等)、噪声与振动(如机械性噪声与振动、电磁性噪声与振动、流动性噪声与振动等)、电离辐射(如α、β、γ、X射线、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
)、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
生物因素主要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②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劳动过度心理和生理紧张;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安排不当;不良体位和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劳动工具。
③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在炎热季节受到长时间的太阳辐射导致中暑等;以及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采光照明不足,通风不良,有毒与无毒、高毒与低毒作业安排在同一车间内等;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的生产环境污染。
二、按照2006年卫生部令第49号颁布施行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划分。
该办法规定,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是指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划分,可分为以下10大类:①粉尘类。
包括矽尘、煤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和其他粉尘等。
②放射性物质类。
包括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放射性物质与其他放射性损伤等。
③化学物质类。
包括铅、汞、锰、镉、钒、磷、砷、砷化氢、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苯等。
职业病危害工程控制技术

注意事项:应定 期对通风设备进 行检查和维护, 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应注意防止 过度的通风导致 室内温度和湿度 的变化。
噪声控制技术
消声:采用消 音器、消音室 等设备降低噪
声
吸声:利用吸 声材料或结构
降低噪声
隔声:采用隔 声罩、隔声墙 等隔离噪声源
减振:通过减 振器、减振台 等设备减少振 动产生的噪声
它包括工艺、设备、 生产布局、作业环 境等方面的改进和 优化,以降低职业 病的发生风险。
工程控制技术是职 业病防护中最基本 、最重要的措施之 一,是预防职业病 发生的根本途径。
它涉及到生产过程 中的各个环节,需 要从设计、施工、 运行等各个阶段进 行综合考虑和实施 。
工程控制技术的分类
消除职业病危害的工程技术:从根本上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 减少或消除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
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职业病危害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 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用品、改善工作环境等 加强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员工职业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工程控过消除或减少 职业病危害因素来 保护劳动者健康的 工程技术措施。
效果评估与改进:对实施后的工程控制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控 制措施进行优化和改进,确保控制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工程控制技术的效果评估方法
对比评估法:通过对比实施工程控制技术前后的职业病发生情况,评估控制技术的效果。 统计数据分析法:收集相关的职业病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工程控制技术的效果。 专家评估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工程控制技术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论证。 模拟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评估工程控制技术的效果。
工程控制技术的改进措施
AQT 4255-2015制药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规范

AQ/T 4255-2015制药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制药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从事药品生产、加工的企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GB2893 安全色GB5001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73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T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Z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9 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检测的采样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制药企业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从事药品生产、加工的企业。
也就是使原料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新的医药类产品,即通常所说的中药、西药等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制造企业(卫生材料、医疗器械、血液及血浆制品、放射药品制剂、兽药及生物制品企业除外)。
4基本要求4.1 制药企业的职业卫生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持续改进职业卫生条件,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要求。
4.2 制药企业涉及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在设计时应符合GBZ1、GB50019和GB50073的要求。
4.3 制药企业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设置相应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4.4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设置应保证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符合GBZ 2.1、GBZ 2.2的要求。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试题及答案(单选题)

四、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试题及答案(单选题)1、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能引起接触粉尘的职工得()病。
正确答案:CA、皮肤肿瘤B、鼻腔癌C、矽肺2、生产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中的()属于物理因素。
正确答案:CA、布氏杆菌B、矽尘C、X射线3、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对()难以停产或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保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
正确答案:BA、长期B、暂时C、永远4、在综合应急演练前,通过(),确认演练所需的工具、设备、设施、技术资料以及参演人员到位。
正确答案:BA、安全会议B、安全检查C、安全评审5、应急准备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
正确答案:CA、应急物资B、应急装备C、应急保障6、《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等级。
正确答案:AA、四B、三C、五7、()作为防止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是发现系统故障和异常的重要手段。
正确答案:AA、安全监控系统B、安全管理系统C、安全技术措施8、()安全技术措施有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等。
正确答案:CA、电气B、减少事故损失的C、防止事故发生的9、《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
正确答案:CA、安全宣传标语B、安全宣教挂图C、安全警示标志10、压力容器内的压力由于容器内部或外部受热而显著增加,且容器与其它设备的连接管道又装有截止阀,应单独装设()。
正确答案:CA、温度计B、压力表C、安全卸压装置11、化工检修中可以使用()洗刷机具、配件、车辆。
正确答案:AA、工业洗涤剂B、汽油C、挥发性溶剂12、建筑物的金属屋面不可作为第()类建筑物的接闪器。
正确答案:BA、二B、一C、三13、不能用于擦洗设备的是()。
正确答案:CA、肥皂B、洗衣粉C、汽油14、强腐蚀液体的排液阀门,宜设()。
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技术要点

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技术要点由于各种有害因素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存在形态名异,各行各业生产工艺差别很大,因此在控制技术上都有不同的特点。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应从设备、环境、人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其目标是使作业场所的有害因素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1、使生产过程不产生或少产生危害因素是治本的对策(1)根本的途径是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
在手工作业,开放性生产的条件下,任何防护设备都有其局限性。
(2)禁用剧毒原料。
如苯禁用于稀释剂、含铅汽油禁用汽车燃料、人造石英砂禁用于型砂,有机磷农药禁用于灭虫等。
(3)湿式作业,水法生产已是一项成功的措施。
湿式采煤已被列入操作规程,陶瓷厂原料水磨,石粉厂水磨石英效果都比较好。
2、控制作业场所有害物质的空气污染,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是当前主要的卫生工程技术措施。
(1)对有害物质产生源的封闭、阻断、屏蔽。
(2)通风、局部通风与全面通风。
3、个体防护性措施(1)缩短接触时间。
(2)个体防护用具。
一、粉尘控制措施1、工厂防尘工厂防尘当前有两套措施办法,以湿式作业为主的防尘措施办法,密闭一通风一除尘措施办法。
湿式作业防尘的特点是防尘效果可靠,易于管理,投资经济,已被广泛应用。
密闭—通风—除尘系统,干法生产(粉碎、拌料)容易造成粉尘去飞扬,可采用本办法,改革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实现机械化生产是密闭—通风—除尘措施的基础,在手工生产,流程紊乱的情况下,密闭—通风—除尘设备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2、矿山防尘(1)井下防尘措施是由井下采矿过程及生产环境的特点的决定的,我国已积累的丰富经验是以湿式作业,加强通风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尘措施。
包括湿式凿岩,放炮后喷雾降尘、加强通风,以及一些必要的辅助措施。
(2)露天矿防尘主要是控制主要发尘源,加强对司机室的防护和运输过程的喷雾洒水。
二、工业毒物控制措施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
使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剧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先办法。
7.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

第一节 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防尘、防毒基本原则和要求
1.原材料选择应遵循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低 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的原则。
2.对产生粉尘、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优先 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和管道应采取密闭措施, 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和净化措施。对移动的扬 尘和逸散毒物的作业,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移动式 轻便防尘和排毒设备。
3.对于逸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对产尘设备采取密闭 措施;设置适宜的局部排风除尘设施对尘源进行控制;生 产工艺和粉尘性质可采取湿式作业的应采取湿法抑尘。
4.在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 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应设置事故 通风装置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
防护措施:屏蔽,增大人与辐射源的距离,佩戴防护用品。
激光:人工激活某些活性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发出激光。激 光辐射能量集中,用于打孔、切割、热处理等。激光能烧伤 皮肤。
防护措施:激光器应有安全设施(防光密闭罩)、工作室围 护应使用吸光材料,人不能裸眼看光。
2、电离辐射的来源与防护
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其中α、β等带 电粒子能直接引起物质电离,称为直接电离辐射;γ光子、 中子等非带电粒子,不能直接使物质电离,称为非直接电离 辐射。
• 雾: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如喷漆时所形成的雾滴。 • 烟:直径小于0.1微米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电
焊时产生的电焊烟尘。 • 粉尘: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为0.1~
10微米。 二、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也 可经皮肤和消化道进入。
三、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形状与硬度:坚硬并外观不规则、尖锐的尘粒可能引起呼吸 道粘膜机械损伤。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国卫疾控发〔2015〕92号)

外,还通过行业工种举例的方式予以说明举例。行业工种举例与生产工艺有关,种类多、数量大,
且在不断变化之中,往往列举不全。因此,本次修订为未提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设置开放性条款。
关于可能导致的职业病,2013年印发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已列出。
104二苯胍102-06-7
105对苯二胺106-50-3
106对溴苯胺106-40-1
107卤化水杨酰苯胺(Ν-水杨酰苯胺)
108硝基萘胺776-34-1
109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20-61-6
11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84-74-2
111邻苯二甲酸二甲酯131-11-3
112磷酸二丁基苯酯2528-36-1
四、《目录》与以往有何不同?
(一)对类别进行了调整。2002年发布的《目录》按照危害因素性质和所导致的职业病进行
分类,但各类危害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复。为避免这种交叉重复,本次修订只按照危害因
素性质进行分类,调整后的《目录》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放射性
因素、生物因素和其他因素等6类,而将原《目录》中的“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
162二甲基亚砜67-68-5
63氢氧化铵1336-21-6
64碳酸铵506-87-6
65α-氯乙酰苯532-27-4
66对特丁基甲苯98-51-1
67二乙烯基苯1321-74-0
68过氧化苯甲酰94-36-0
69乙苯100-41-4
70碲化铋1304-82-1
71铂化物
721,3-丁二烯106-99-0
73苯乙烯100-42-5
29甲苯108-88-3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一、前言建设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和岗位,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
为了保障建设人员的身体健康,可采取分类管理办法,明确职业病危害的性质、特点和防护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二、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1.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分类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职业病危害可分为以下几类:•化学品危害•物理因素危害•生产作业过程危害•粉尘、毒物、噪声等其他危害2. 各类职业病危害的特点•化学品危害:建设项目中常用的化学品如溶剂、油漆等,对皮肤和呼吸道有刺激和损害作用。
•物理因素危害:主要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长期暴露可能导致聋、震颤等疾病。
•生产作业过程危害:如高温、高湿、高原环境等,对工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他危害:包括粉尘、有害气体、有毒物质等,对呼吸道和皮肤有直接的危害。
3. 职业病危害的防护措施•工程项目管理者要加强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制定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方案。
•根据不同的危害因素,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和设备。
•定期对建设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管理办法1. 职业病危害评估在建设项目前,应对职业病危害进行评估,明确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和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2. 职业病危害排查定期对建设现场进行职业病危害的排查,找出潜在的危害源,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减少危害传播和扩散。
3. 职业病危害监测对建设项目人员暴露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保障建设人员的健康。
四、结语建设项目中职业病危害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建设人员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类管理、防护措施的加强以及监测排查,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发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建设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相关概念
分类:根据随时间分布,生产性噪声又可分为连续噪声和间断噪声。 连续噪声包括稳态噪声和非稳态噪声,在观察时间内,采用声级 计“慢挡”动态特性测量时,声级波动小于3dB(A)的噪声为稳态噪 声;在观察时间内,采用声级计“慢挡”动态特性测量时,声级波 动不小于3dB(A)的噪声为非稳态噪声。 稳态噪声根据频率特性,又可分为 低频噪声(主频率在500Hz以下) 中频噪声(主频率在500Hz-1000Hz以下) 高频噪声(主频率在1000Hz以上)。 不同的频率范围所采取的控制技术措施有很大差别。 脉冲噪声:噪声突然发生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不大于0.5S,间 隔时间大于1S,声压有效值变化不小于40dB(A)的噪声称为脉冲噪声。 窄频带噪声:噪声频率仅包含某一频率。 宽频带噪声:噪声频率包含低频、中频、高频频段。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1、相关概念
噪声频谱:一般噪声都是由许多频率声波组成复合声,不同的噪声 含有的频率成分及各个频率上的能量分布是不同的,这种频率成分 与能量分布的关系成为噪声的频谱。 在噪声的控制中,噪声频谱通常是以频带为横坐标,以声压级(或 声强级、声功率级)为纵坐标,把频带与噪声强度的对应关系用图 形来表示。
常用材料实例
使用情况
动物纤维:毛毡等
植物纤维:麻绒、海草、椰 子丝等
价格昂贵,使用较少
防火、防潮性能差,原料来源丰富, 价格便宜 玻璃纤维:中粗棉、超细棉、 吸声性能好,保温隔热,不自燃,防 腐防潮,但松散纤维易污染环境,需 玻璃棉毡等 做好护面层或加工成制品 矿渣棉:散棉、矿棉毡等
吸声性能好,不燃,耐腐蚀,但性脆 易折断成碎末,污染环境,施工扎手。
3、局部声学技术措施-吸声降噪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3、局部声学技术措施-吸声降噪
吸声体:分为多孔性吸声材料和共振吸声结构。 多孔性吸声材料:包括纤维类、泡沫类、颗粒类。吸收中高频噪
声为主。
共振吸声结构:薄板共振吸声结构、薄板穿孔共振吸声结构。对 低频有吸收峰值。 多孔吸声材料具体要求 材料内部应有大量的微孔和间隙,不仅材料中空气体积与材料 总体积比要高,而且这些孔隙应尽可能细小,并在材料中均匀分 布,这样材料内部筋络总面积大,有利于声能吸收。 材料内部的微孔应该是互相贯通的,而不应是密闭的,单纯的 气泡和密闭间隙不起吸声作用。 微孔向外敞开,使声波易于进入微孔内,不具有敞开微孔仅有 凹凸表面的材料不会有好的吸声性能。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2、噪声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个体防护
隔声间:在噪声强烈的工作场所内建立一个局部安静环境-
隔声间,让工人们休息或控制仪表。
工作方式和工作制度:采取巡检的工作方式,或根据实际
情况,缩短接触噪声时间。(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3、局部声学技术措施
吸声 隔声 消声 减振降噪
降噪量。
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常用吸声系数a来表示。一般材料的吸声系 数在0.01-1.00之间,吸声系数越大,表面材料的吸声效果越佳。 吸声材料对高频吸声效果高于低频。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3、局部声学技术措施-吸声降噪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影响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因素:与材料的密度、厚度、空气层、护 面层有关。 密度存在最佳值,增加吸声材料的密度,能使材料对低频噪声吸 声效果增加,但对高频噪声吸收效果相对下降。 随材料厚度加大,吸声性能在低频段有改善。实际应用中材料厚 度一般取30-50mm就足够了,如果需要提高低频段吸声性能,厚度 可取50-100mm。通过增加厚度改善低频吸声效果,在实际中不经 济。 空气层(材料层与刚性壁面之间留有一定厚度的空腔):空气层 过厚不切实际,太薄对低频作用不大。一般取50-100mm。 护面层:护面穿孔板以金属薄板、硬质纤维板、胶合板、塑料薄 片等最多,但在版面上必须钻圆孔,开槽缝或做其他花纹。面板的 穿孔率一般不小于20%。若小于20%,高频吸声效果受影响。孔径 取3-6mm。织物和网纱,玻璃纤维布、纱布、塑料网纱、金属丝网、 拉网钢板等将多孔材料表面予以覆盖。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1、相关概念
不同设备噪声特性 噪声源 风铲、铆钉机、锅炉排气放空 声级[dB(A)] 130 频谱特性 高频、宽带
球磨机、加压制砖机 振动筛、振捣台 电锯、喷砂机 破碎机、织布机、电刨机 鼓风机、织毛机 细纱机、轮转印刷机
空压机、轧调机、梳棉、并条机、 机床、铅印机、折页机、制砖机 挤塑机、针织机 蒸发机、上胶机
120 115 110 105 100 95
90 85 80 75
高频、宽带 高频、宽带 高频 高频 高频 高频、宽带
低中频、宽带 高频、宽带 高频、宽带 低频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2、噪声控制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噪声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一般原则:
*声源 *声音的传播途径 *接收者 噪声控制的基本方法 *声源控制 *传播途径上控制 *个体防护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1、相关概念
噪声:噪声是各种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波毫无规律地随机组合在
一起,波形呈不规则变化的声音。从主观需要判断,凡不希望存
在的干扰声,或从物理学现象判断,一切不规则的或随机的声信 号或电信号都是噪声。 噪声作业:在《职业卫生名词术语》中规定,存在有损听力、有 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噪声,且8h/d或40h/w噪声暴露等效声级 不小于80dB(A)的作业。 生产性噪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其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 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
软质木纤维板、矿棉吸声板、 装配式施工,多用于室内吸声装饰工 岩棉吸声板、玻璃棉吸声板、 程 木丝板、甘蔗板等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2、噪声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从声源或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仍达不到要求 时,可进一步采取包括吸声、消声、隔声、 隔振等局部声学技术措施解决。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2、噪声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个体防护:在上述措施均未达到预期效果时,应对劳动者进行个体 防护。 佩戴个体防护用品:佩戴耳塞、防声棉、耳罩、头盔等防噪声用品。 耳塞:耳塞对中高频噪声有较高的隔声效果,而对低频噪声的隔 声效果较差。在噪声尖而刺耳的工作场所(铆焊车间、纺织车间、 风动工具等),工人佩戴防声耳塞,能减轻令人烦躁的噪声干扰, 而人们谈话彼此都能听得见。合适的耳塞,人耳听到的中高频噪声 可减低20-30dB(A)。 防声棉:是用直径1-3微米的超细玻璃棉经过化学方法软化处理 后制成的。使用时撕下一小块用手卷成锥状,塞入耳内。主要隔绝 强烈的高频噪声车间(使用电锯的木工房)。 耳罩:好的耳罩可隔声30dB(A)左右。 防声头盔:优点:隔声量大。缺点:不方便。 (目前市场上的防噪声耳塞、耳罩、头盔种类繁多,企业配置的 种类也不一,要学会依据国家标准、规范,结合企业噪声强度,对 配备的个人防护用品是否能起到保护劳动者健康做出判定)。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3、局部声学技术措施-吸声降噪
吸声:利用具有一定吸收声音性能的材料或结构减少反射声的量,
降低工作场所噪声。
吸声原理:当声源发出的声波入射到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表面上时, 声波进入到材料或结构的孔隙内,引起孔隙中的空气和材料的细小
纤维的振动,由于摩擦和黏滞阻力,使相当一部分声能转化为热能。 (空气吸收和材料吸声) 许多工程实践证明,一般车间采取吸声降噪措施,可取得5-8dB的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2、噪声控制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声源控制:是一种最有效、最彻底的措施。 选择和研制低噪声设备 改进生产工艺:铆接改用焊接
锻打改成摩擦压力或液压加工 提高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以降低噪声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选择和研制低噪声设备: 选用内阻大的材料制造零件:一般金属材料,如钢、铜、 铝等它们的内阻尼、内摩擦较小,消耗振动能量的性能比较差, 因此,凡用这些材料做成的机械零件,在振动力的作用下,机 械零件表面会辐射较强的噪声。而采用材料内耗大的高阻尼合 金就不同了,高阻尼合金(如锰—铜—锌合金)的合金晶体内 部存在一定的可动区,当它受到作用力时,合金内摩擦将引起 振动滞后损耗效应,使振动能转化为热能散掉。 改进设备结构降低噪声:风机叶片由直片形改成后弯形, 可降低噪声10dB(A)。 改进传动装置降低噪声:对旋转的机械设备,采用不同的 传动装置,其噪声大小是不一样的。一般正齿轮传动装置噪声 比较大,而改用斜齿轮或螺旋齿轮,它啮合时的重合系数大, 可降低噪声3-10dB(A),若用皮带传动代替正齿轮传动,可降低 噪声16dB(A)。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1、相关概念
常见的噪声源
分类
噪声源名称
空气动力性噪 通风机、鼓风机、空气压缩机、燃气轮机、
声 机械性噪声 喷射器、喷气飞机、火箭以及锅炉排气。 织布机、球磨机、破石机(鄂式破碎机、反
击式破碎机、锤式破碎机)、电锯、车床、
冲床、振动落砂机
电磁性噪声
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3、局部声学技术措施-吸声降噪
多孔吸声材料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3、局部声学技术措施-吸声降噪
多孔吸声材料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3、局部声学技术措施-吸声降噪
多孔吸声材料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3、局部声学技术措施-吸声降噪 多孔吸声材料的基本类型
主要种类 有机 纤维 类 纤 维 类 无机 纤维 类 纤维 材料 制品 泡 沫 材 料 泡沫 塑料
一、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1、相关概念
分类:按照来源分类: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 声 空气动力性噪声:是由于气体振动产生的,当气体中存在涡流
或发生压力突变等,引起气体的扰动。
机械性噪声:是由于固体振动而产生的。一般起源于设备的连 接点和运转区单个的或周期性的撞击。在撞击、摩擦等机械应力 作用下,引起机床零件和被加工材料弹性变形,并以振动形式表 现出来。 电磁性噪声:是由于磁场脉动、磁致伸缩、变压器结构、电源 频率脉动等引起电气部件振动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