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及防护

合集下载

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

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

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2023-11-10•职业病概述•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职业病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职业健康监护与个人防护•职业病防治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01职业病概述定义分类定义与分类常见职业病的症状与危害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如炭疽、布氏杆菌病等,由接触致病微生物引起。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如噪声聋、手臂振动病等,由长时间接触噪声、振动等物理因素引起。

因接触有毒物质而引起的中毒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

长期吸入粉尘导致肺部纤维化,职业性放射性疾病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如铀、镭等,可能导致皮肤损伤、血液疾病等。

职业病防治的重要性03020102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国家职业病防治法规概述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制度职业病诊断机构当事人或者用人单位可以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或者医疗卫生机构申请职业病诊断,并提交相关资料。

职业病诊断程序职业病鉴定程序03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与处理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与应急救援01职业病危害事故等级划分02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03职业病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粉尘类职业病的危害与防护危害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苯、甲苯等,可导致中毒、过敏、烧伤等多种伤害。

总结词化学物质类职业病危害多样,需关注个人防护和工作环境。

防护措施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防护服、眼镜等;定期检测工作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浓度。

化学物质类职业病的危害与防护物理因素类职业病的危害与防护生物因素类职业病的危害与防护总结词生物因素类职业病以传染病为主,需注意个人卫生和防疫措施。

危害接触致病微生物、病毒等可导致传染病传播。

防护措施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注意环境卫生;定期检查身体,及时发现并治疗职业病。

04职业健康监护与个人防护职业健康监护概述职业健康监护的定义01职业健康监护的目的02职业健康监护的内容03个人防护用品的定义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个人防护用品的维护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与维护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定义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管理与应用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管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应用05职业病防治案例分析某水泥厂粉尘危害案例分析总结词某水泥厂因未能有效控制粉尘危害,导致工人患上职业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及相关防护措施培训资料

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及相关防护措施培训资料

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及相关防护措施培训资料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长期暴露于一定的危害因素下,可能导致职工患上的各种疾病。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等。

在进行相关工作时,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以下是关于职业病危害因素及相关防护措施的培训资料。

一、化学因素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关防护措施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有毒物质、有害气体、粉尘等。

在接触这些化学物质时,可引起中毒、过敏、损害内脏器官等健康问题。

1.有毒物质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应防护措施有毒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等,接触过多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

相关防护措施包括:(1)采取常规的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

(2)控制作业环境,进行有效的通风换气。

(3)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中毒症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2.有害气体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应防护措施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对人体健康有害。

相关防护措施包括:(1)建立有效的通风系统,排除室内有害气体。

(2)采用气体检测仪等设备,随时检测室内气体浓度。

(3)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等。

二、物理因素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关防护措施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音、振动、辐射等。

长期暴露于这些因素下,容易导致耳聋、震颤病、放射性损害等。

1.噪音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应防护措施长时间暴露于高噪音环境下会引发聋哑症等问题。

相关防护措施包括:(1)对于高噪音环境,应建立隔音措施,减少噪音的传播。

(2)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耳塞、耳罩等。

2.振动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应防护措施持续接触振动会导致手臂震颤病、腰椎损伤等。

相关防护措施包括:(1)对于振动设备,应采用减振措施。

(2)限制长时间使用手持振动工具,采取轮班制度。

3.辐射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应防护措施长时间暴露于辐射下会导致放射性损害、癌症等健康问题。

相关防护措施包括:(1)通过屏蔽或隔离措施,减少辐射的暴露。

(2)按照标准操作程序,采用防护装备。

三、生物因素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关防护措施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病原体、致病微生物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职业病是指因长期从事其中一种职业或特定工作环境导致的疾病。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危害因素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震动、辐射和温度等。

噪声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因素,高强度的噪声会导致听力损害,并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预防噪声危害可以采取隔音措施、佩戴耳塞或耳罩等个体防护措施。

震动是指机器设备造成的振动,长期接触震动会引起手臂、脊柱和内脏等方面的损伤。

防护措施包括加装减震装置、改进工作技术、合理安排工作等措施。

辐射是指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危害,如X射线、紫外线、粒子辐射等。

防护措施包括加强辐射源的封闭和屏蔽、规范操作规程、佩戴防护设备等。

高温、低温和高压等极端温度和压力也会造成人体伤害,预防措施包括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间隔、改善工作环境等。

化学因素是指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各种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重金属、农药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进入人体,引起急、慢性中毒和致畸。

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和标识、加强通风换气、使用个体防护装备等。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病原体和动植物等。

职业性感染是生物因素的主要危害。

接触病人、动物、垃圾处理等工作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预防措施包括严格遵守个人防护要求、加强卫生和消毒措施等。

心理因素是指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

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工作环境可能导致工作压力大、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改良工作环境、推行工作休息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职业病危害与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与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与防护措施引言职业病是在特定工作岗位上长期暴露于某种有害因素下导致的健康问题。

职业病危害不仅对工作者自身健康带来重大风险,也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员工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保障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职业病危害类型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帮助工作者了解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1. 职业病危害类型1.1.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这些因素可能对工作者的听力、骨骼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以下是具体的物理因素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噪声:在高噪声环境中工作可能导致听力损失。

为了预防噪声伤害,工作者应佩戴合适的耳塞或耳罩,并控制噪声源的音量。

•振动:长期接触振动可能导致手臂、手指和背部问题。

工作者应使用带有减振装置的工具,并定期休息以缓解振动造成的负面效应。

•辐射: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紫外线辐射等可能导致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

工作者应穿戴合适的防护服和防护眼镜,避免直接接触辐射源。

1.2. 化学因素许多工作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对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化学因素和相应的防护措施:•毒性气体和蒸汽:工作者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并戴上合适的呼吸防护设备。

•有害液体和固体:工作者应穿戴防护手套、工作服和防护眼镜,以避免皮肤接触和吸入有害物质。

•腐蚀性物质:接触腐蚀性物质可能导致皮肤损伤。

工作者应穿戴防护服和防护手套,并避免接触这些物质。

1.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霉菌等微生物。

以下是常见的生物因素和相应的防护措施:•病原体:在与病原体接触时,工作者应遵循正确的洗手和消毒程序,并正确佩戴口罩和手套。

•有害生物:在农业、食品加工等行业,与有害生物接触是常见的。

工作者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工作服和面具。

2. 防护措施为了防范职业病危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护措施:•工作环境改善: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如增加通风设备、减少噪音等,来最大程度减少危害因素的影响。

化验室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

化验室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

化验室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化验室是进行各种化学实验和分析的地方,其工作中涉及到大量的化学物质和有害因素,容易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了解非常重要。

一、化验室职业病危害因素1. 化学因素化验室中使用的化学试剂种类繁多,包括酸、碱、溶剂、重金属等。

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长时间接触可能会引发中毒、肝脏损伤、神经系统损伤等疾病。

2. 物理因素化验室中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震动、辐射等。

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可能导致听力损伤;频繁接触紫外线、激光等辐射,可能导致皮肤病、白内障等疾病。

3. 生物因素化验室中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

如果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可能导致感染疾病。

4. 心理因素化验室工作往往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长时间从事该项工作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大、疲劳等现象。

二、化验室职业病防范措施1. 化学因素防范措施(1)加强化学试剂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化学品清单,明确化学品的性质、用途、储存条件等。

(2)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应严格按照实验规程和操作规程进行,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

(3)加强通风,确保实验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化学物质浓度。

2. 物理因素防范措施(1)控制噪声污染,合理布局实验室,避免噪声源与工作人员直接接触。

(2)对于紫外线、激光等辐射,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使用防护屏、佩戴防护眼镜等。

3. 生物因素防范措施(1)加强生物安全防护,对实验动物、病原微生物等进行严格管理,避免交叉感染。

(2)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4. 心理因素防范措施(1)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

(2)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工作人员应对工作中的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三、化验室职业病防治建议1. 加强化验室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估,确保工作人员了解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危害。

2. 建立完善的化验室管理制度,确保实验操作规范、安全。

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及防护课件

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及防护课件

二、物理因素相关的职业病
我国列 入法定 《职业 病分类 和目录》 内的和 物理因 素相关 的职业 病
一、职业性眼病 电光性眼炎 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等) 二、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噪声聋 爆震聋 三、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中暑 减压病 高原病 航空病 手臂振动病 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 伤(本次调整新增) 冻伤(本次调整新增)
高温作业
生产场所的热源来自如各种熔炉、锅炉、化学反应釜, 以及机械摩擦和转动的产热以及人体散热。空气湿度的影响 主要来自各种敞开液面的水分蒸发或蒸汽放散,如造纸、印 染、缫丝、电镀、潮湿的矿井、隧道以及潜涵等相对湿度大 于80%的高气湿的作业环境。风速、气压和辐射热都会对生 产作业场所的环境产生影响。
三、物理因素的相关规定及标术规范》 其中规定了接触有害物理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
包括噪声、振动、高温、高气压、紫外辐射和微波等,标 准中规定了职业健康体检周期、目标疾病,岗前、在岗以 及离岗需要体检的项目等内容。 噪声 振动 高温 高气压 紫外辐射(紫外线) 微波
三、物理因素的相关规定及标准
设计标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采光以及照明设计卫生标准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三、物理因素的相关规定及标准
诊断标准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批准日期
GBZ7—2002
GBZ9—2002
GBZ19—2002 GBZ24—2002 GBZ35—2002 GBZ41—2002 GBZ49—2002 GBZ82—2002 GBZ92—2002 GBZ93—2002
四、物理因素的相关防护及控制--防暑措施
一、技术措施: 1.隔热 2.高温车间通风换气 3.局部降温:送风扇、喷雾风扇、空气淋浴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指标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指标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指标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的一类特殊疾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危害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心理等因素。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我们需要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和控制。

本文将从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心理等方面介绍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及其相应的指标。

一、物理因素1. 噪声:噪声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导致听力损伤、神经衰弱等问题。

指标包括噪声级、频率、持续时间等。

2. 振动:振动主要来自于机械设备、工具的运转,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中会引起手臂、手腕、腰椎等部位的损伤。

指标包括振动频率、加速度、持续时间等。

3. 辐射: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常见的有电磁辐射和紫外线辐射。

长期接触辐射会导致皮肤病、白血病等。

指标包括辐射强度、频率、剂量等。

二、化学因素1. 有机物:有机物包括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物质等,长期暴露会导致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等。

指标包括浓度、接触时间、容许浓度等。

2. 无机物:无机物包括金属、酸碱、气体等,长期接触会引起中毒、肺部疾病等。

指标包括浓度、接触时间、容许浓度等。

3. 有害粉尘:有害粉尘主要来自于建筑、矿山、化工等行业,长期吸入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指标包括粉尘浓度、粒径、接触时间等。

三、生物因素1. 病原体: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长期接触会引起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指标包括病原体浓度、接触时间、传播途径等。

2. 生物气溶胶:生物气溶胶主要来自于动植物的体液、排泄物等,长期暴露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指标包括气溶胶浓度、微生物种类、接触时间等。

四、社会心理因素1. 工作强度:工作强度指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长期超负荷工作会导致身心疲惫、抑郁等问题。

指标包括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速度等。

2. 工作压力:工作压力是指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因素,包括工作目标、工作环境、工作关系等,长期承受过大的工作压力会引起心理问题。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1.物理因素控制措施: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温度等。

对于噪声和振动,在施工或生产现场可以通过隔离噪声源或振动源来减少噪声和振动的传播,同时职工可以配备个人防护设备如耳塞或耳罩来减少噪声对耳朵的伤害。

对于辐射,可以加装屏蔽罩或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减少辐射的暴露。

对于温度,可以控制环境温度或选择合适的工作服装进行防护。

2.化学因素控制措施:化学危害因素包括有毒气体、酸碱、有毒物质等。

对于有毒气体的防护,可以提供合适的通风设备或导入新鲜空气以稀释有毒气体的浓度。

对于酸碱和有毒物质,可以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防毒面具等,同时确保工作场所有清晰可见的标示和警示符号。

3.生物因素控制措施:生物因素包括病原菌、病毒、真菌等。

在医疗、实验室等环境中,应建立相应的防护设施如生物安全柜、防护服等,同时对职工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对生物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措施的采取。

4.人体工效学控制措施:人体工效学是研究人体与工作环境的适应关系,通过合理设计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减少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例如,合理设置工作台高度、椅子高度、电脑显示器高度等,以减少颈椎、腰椎等部位的负担,提高工作舒适度。

同时,提供工作间隔或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造成疲劳。

5.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毒物、放射物质、噪声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对于粉尘,可以通过湿式除尘、通风系统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粉尘的吸入。

对于毒物,可以采取局部通风、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毒物的接触。

对于放射物质,可以设置屏蔽和隔离装置来减少放射物质的暴露。

对于噪声,可以采取隔音措施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损害。

综上所述,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的目标是减少职工受到危害的可能性,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针对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可以采取适当的防护和控制措施,包括物理因素的隔离和个人防护、化学因素的通风和防护装备、生物因素的防护设施和培训、人体工效学的合理设计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一、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特点
5. 物理因素对人体的损害效应与物理参数之间不呈直线的相关
关系。
6. 对物理因素所致损伤或疾病的治疗,不需要采用“驱除”或
“排出”的方法,而主要是针对损害的组织器官和病变特点采
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7. 机体在接触物理因素后,大都会产生适应现象。
8. 针对物理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时不是设法消除这些因素,也不
精品课件
一、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特点
1. 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因素中,除了激光是由人工产生之外, 其他因素在自然界中均有存在。 2. 每一种物理因素都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 3. 作业场所中的物理因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 4. 作业场所空间中物理因素的强度一般是不均匀的,多以发生 装置为中心,向四周传播。
是将其减少到越低越好,而是设法将这些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
内。
精品课件
二、物理因素相关的职业病
我国列 入法定 《职业 病分类 和目录》 内的和 物理因 素相关 的职业 病
一、职业性眼病 电光性眼炎 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等) 二、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噪声聋 爆震聋 三、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中暑 减压病 高原病 航空病 手臂振动病 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 伤(本次调整新增) 冻伤(本次调整新增)
精品课件
噪声及噪声聋
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等所产生的噪 声,称为生产性噪音或工业噪声。分为三类:空气动力噪声 、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能产生噪声韵主要工种有使用 各种风动工具的工人、纺织工、发动机试验人员、拖拉机手 、飞机驾驶员和炮兵等。
生产性噪声对人体的危害首先是对听觉器官的损害,我国 已将噪声聋列为职业病。噪声还可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 及全身其他器官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精品课件
异常气象条件及有关的职业病
高温作业 其他异常气象条件作业
精品课件
异常气象条件及有关的职业病
高温作业
生产场所的热源来自如各种熔炉、锅炉、化学反应釜 ,以及机械摩擦和转动的产热以及人体散热。空气湿度的影 响主要来自各种敞开液面的水分蒸发或蒸汽放散,如造纸、 印染、缫丝、电镀、潮湿的矿井、隧道以及潜涵等相对湿度 大于80%的高气湿的作业环境。风速、气压和辐射热都会 对生产作业场所的环境产生影响。
精品课件
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
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
精品课件
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
非电离辐射
1. 射频辐射。如高频感应加热、金属的热处理、金属熔炼、 热轧等,高频设备的辐射源;微波作业,由于电气密闭结构 不严微波能量外泄和辐射向空间辐射的微波能量。对健康的 影响可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心血 管系统的变化。
精品课件
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
电离辐射
➢ α、β等带电粒子,γ光子、中子等非带电粒子的辐射。放 射性核素和射线装置广泛应用,接触电离辐射的人员也日 益增多。如辐射育种,射线照射杀菌、保鲜,管道焊缝、 铸件砂眼的探伤等。
精品课件
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
电离辐射
➢ 电离辐射引起的职业病包括:全身性放射性疾病,如急慢 性放射病;局部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性皮炎、放 射性白内障;放射所致远期损伤,如放射所致白血病。列 为国家法定职业病的,有急性、亚急性、慢性外照射放射 病,放射性皮肤疾病和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肿瘤、放射 性骨损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复 合伤和其他放射性损伤共11种。
2. 红外线。炼钢工、铸造工、轧钢工、锻钢工、焊接工等可 受到红外线辐射。红外线引起的职业性白内障已列入职业病 名单。
精品课件
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
非电离辐射
3. 紫外线。常见的辐射源有冶炼炉、电焊等。作业场所比较 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所引起的职业病——电光 性眼炎。 4. 激光。用于焊接、打孔、切割、热处理等。激光对健康的 影响主要是对眼部影响和对皮肤造成损伤。
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 危害及防治
精品课件
目录
一 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及特点 二 物理因素相关的职业病 三 物理因素的相关规定及标准 四 物理因素的相关防护及控制
精品课件
一、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及特点
在工作环境中,与劳动者健康密切相关的物理性因素 包括噪声、振动、电磁象条件如 气温、气湿、气流、气压。 噪声 振动 电磁辐射 异常气象条件等
精品课件
三、物理因素的相关规定及标准
噪声
1999年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 本规范共九章36条,分别规定了听力保护的基本内容
精品课件
异常气象条件及有关的职业病
其他异常气象条件作业
➢ 冬天在寒冷地区或极地从事野外作业、冷库或地窖工作 的低温作业;潜水作业和潜涵作业,属高气压作业;高空 、高原低气压环境中进行运输、勘探、筑路、采矿等作业 ,属低气压作业。
➢ 异常气象条件引起的职业病列入国家职业病目录的有以下 三种:中暑;减压病:急性减压病主要发生在潜水作业后 ;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下的一种特发性疾病 。
精品课件
异常气象条件及有关的职业病
高温作业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工作地点气温30℃以上或工作地点 气温高于夏季室外气温2℃以上,并有较强的辐射热作业。 如冶金工业的炼钢、炼铁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 ,建材工业的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窑炉车间,火力电 厂的锅炉间等。 (2)高温高湿作业:如印染、缫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 热或蒸煮,车间气温可达35℃以上,相对湿度达90%以上 。煤矿深井井下气温可达30℃,相对湿度95%以上。
精品课件
振动及振动病
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产生振动的机 械有锻造机、冲压机、压缩机、振动筛、送风机、振动传送带 、打夯机等。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主要有锤打工 具,如凿岩机、空气锤等;手持转动工具,如电钻、风钻等; 固定轮转工具如砂轮机等。
振动病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两种。在生产中手臂振动所 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和严重,国家已将手臂振动的局体振动典 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发白(白指病)。局部振动病为法定职业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