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卷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戮的意思)2.梦亦同趣(通“趋”往,趋)二、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作状)(每天)(名作动)(登上)2.穷回溪(形作动)(穷尽)3.无远不到(形作名)(远处)4.卧而梦(名作动)(做梦)5.始指异之(形容词意动)(以……为奇异)6.穷山之高而止(形作动)(穷尽)(形作名)(高处)7.箕踞而遨(名作状)(像畚箕一样)8.萦青绕白(形作名)(青天)(白云)9.外与天际(名作动)(交会)10.四望如一(数作状)(向四处)11.而不知其所穷(形作动)(穷尽)12.自远而至(形作名)(远处)三、古今异义1.居是州古(代词,这)今(判断动词)2.其隙也古(指公务之暇)今(空隙)3.漫漫而游古(没有目的)今((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4.日与其徒上高山古(随从)今(徒弟)5.无远不到古(无论)今(没有)6.到则披早而坐古(分开)今(覆盖或搭在肩上)1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这样,以后)今(连词,表示接着)1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先前)今(方向)14.游于是乎始古(从此)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5.故为之文以志古(写)今(志气,志向)四、虚词用法1.而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关系)②卧而梦(连词,表承接关系)③披早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关系)④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关系)⑤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关系)⑥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关系)⑦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关系)⑧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关系)⑨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关系)⑩自远而至(连词,表修饰关系)⑾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关系)2.之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结构助词,的)②始指异之(代词,指西山)③则凡数州之土壤(结构助词,的)④不知日之入(助词,取独)⑤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取独)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取独)⑦故为之文以志(代词,指游西山这件事)3.为①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②不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③故为之文以志(动词,做,写)④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动词,认为)《始得西山宴游记》语段阅读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始指异之认为……奇异B.缘染溪沿着C.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披着,盖着D.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先前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其皆出于此乎B.箕踞而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C.不知日之入凌万顷之茫然D.到则披草而坐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不拘于时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蚓无爪牙之利C.何为其然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作者柳宗元,人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自余为僇人1,居是州2,恒3惴栗4。
其5隟6也,则施施而行7,漫漫而游8。
日9与其徒10上高山,入深林,穷11回溪12,幽泉13怪石,无远不到14。
到则披草15而坐,倾壶16而醉。
醉则更相17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18。
觉19而起,起而归;以为20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21者,皆我有也,而未始22知西山之怪特23。
[1]今年24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25西亭26,望西山,始27指异之28。
遂命仆人过湘江29,缘30染溪31,斫32榛莽33,焚茅茷34,穷山之高而止35。
攀援而登,箕踞36而遨37,则凡数州之土壤38,皆在衽席39之下。
其40高下之势,岈然41洼然42,若垤43若穴,尺寸千里44,攒45蹙46累积47,莫得48遁隐49。
萦青缭白50,外与天际51,四望如一52。
然后知是山53之特立54,不与培塿55为类。
悠悠乎56与颢气57俱58,而莫得其涯59;洋洋乎60与造物者61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62满酌63,颓然64就65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66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67不欲归。
心凝68形释69,与万化70冥合71。
然后知吾向72之未始游73,游于是74乎始。
故为之文75以志76。
是岁77,元和78四年也。
注释:1. 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
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
僇,通“戮”,耻辱。
2. 是州:这个州,指永州。
3. 恒:常常。
4. 惴栗:恐惧不安。
惴,恐惧。
栗,发抖。
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5. 其:如果,连词。
6. 隟:指空闲时间。
7. 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
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
8. 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
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
9. 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10. 其徒:那些同伴。
徒,同一类的人,指爱好游览的人。
11. 穷:走到尽头。
12. 回溪:曲折溪流。
13. 幽泉:深僻的泉水。
14. 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梦亦同趣通“趋”,往,赴B.颓然就醉精神萎靡不振C.穷回溪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D.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游于是乎始于是饮酒乐甚B.自余为僇人不与培塿为类C.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D.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殆不可数(几乎)B.余怜而售之(怜悯)C.以效兹丘之下(呈献)D.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满)5.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嵌然相累而下者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②余怜而售之货而不售A.两“其”字相同,两“售”字不同。
B.两“其”字相同,两“售”字也相同。
C.两“其”字不同,两“售”字也不同。
D.两“其”字不同,两“售”字相同。
6.用小丘际遇,作者寄寓了自己无法施展政治才能的原因。
下面对能表达寄寓原因的句子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又得钴姆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②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③余怜而售之④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⑤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三百,连岁不能售⑥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④⑤⑥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译文:(2)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土,或未能至焉。
译文:(3)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译文:始得西山宴游记1.B(身子倾倒)2.A(从此/在这时候)3.略5.D6.D7.C8.(1)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
始得西山宴游记试题及答案

文言選讀‧始得西山宴遊記‧分析與探究(參考2013年閱讀題1)1 課文分四個自然段,按內容又可分成兩個部分,試填寫下表。
(3分)整合考核重點:掌握文章的結構和內容大意。
2 結合作者的生平資料和課文第1段內容,作者居永州之後,為甚麼終日遊山玩水?(2分)永州景色奇特。
「幽泉怪石,無遠不到」表示有奇特景色。
抒解不安情緒。
「恆惴慄」有不安意思。
● 考察風俗,以利施政。
課文、題解均沒提及。
❍ 職務輕鬆,遊山消閑。
「其隟也」表示有閑暇,題解也提及他遭投閑置散。
⏹ 向政敵表明無意再爭名逐利。
課文、題解均沒提及。
A 、 、●B 、 、❍C 、●、⏹D 、❍、⏹整合考核重點: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課文的內容緊扣住文題「始得西山宴遊記」發揮,試回答下列問題。
(1) 「始」字在文中多次出現,但意思卻不盡相同。
試選出下列各句中「始」 字的意思。
(3分) A 開始 B 曾、嘗 C 才 D 當初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第1段) B 始‧指異之。
(第2段) C● 遊於是乎始‧。
(第4段) A解釋考核重點:掌握字詞的含義。
A B C D ○ ● ○ ○(2) 以上哪一句的「始」字跟文題的「始」字意思相同?(1分)答:遊於是乎始。
解釋考核重點:掌握字詞的含義。
(3) 課文哪些內容回應文題「宴」、「遊」二字?試摘錄原文,填寫下表。
(6分)整合考核重點:掌握文章的結構。
(參考2013年閱讀題18)(4) 作者「遊西山」的「宴」、「遊」,跟「遊西山前」的有甚麼不同?(4分)「宴」:「遊西山前」和「遊西山」作者都痛飲至醉,但「遊西山」時他飲至頹然倒下,(1分)而且連快要日落也沒有注意,即使發覺後也不欲離去,可見作者更為放開懷抱、寫意盡興。
(1分) 「遊」:「遊西山前」,作者的「遊」並沒有特別的感受。
「遊西山」時,作者坐.遠眺,感到西山的景色廣闊壯觀,彷彿跟大自然一同遊覽,不知它的盡頭。
(1分)作者還覺得精神凝聚安定,形體得到解脫,和大自然暗暗相合。
苏教版必修一《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小测、(2004)(1)根据【始得西山宴游记】,回答下列问题:①作者于文末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为甚么作者说「向之未始游」,又说「游于是乎始」?试加说明。
(5分)②试解释下列注有匚号的字词在句中的意义:(2分)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寺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2004)答案(1 [① 作者说「向之未始游」的原因:1、作者因罪被贬永州后,只是藉游山玩水,排遣心中的忧惧不安。
2、作者每日有空与友人到处游览,到达景点后,只是坐在草地上喝酒, 2 喝醉便睡,睡醒便起来归去。
3、作者自以为永州的(奇异)山水,他都已游览过,其实,仍未领略游山的真正乐趣。
探以上3项,任答2项,每项1.5分。
作者说「游于是乎始」的原因:游览西山时,作者看见壮阔的景色,令他有悠然自得的感觉,与天地正气合而为一,进入无涯的境界;在沈醉于大自然的景色下,作者觉得自己的心和形与万物化为一体,于是放下僇人的感觉。
②解释字词:因:由于/因为(答「原因」0分)1始:才/然后(答「开始」0分) 1 二、(2002)根据【醉翁亭记】和【始得西山宴游记】,回答下列问题:(1)欧阳修所写琅琊山不同时间的景色,柳宗元所写在西山上看见的景色,分别是怎样的?(6分)这些景色令二人产生甚么感受?(3分)(2)细阅以下两节引文:甲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乙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①说明甲、乙两节引文各用了甚么写作手法带出醉翁亭和西山。
____________ 这两种手法分别产生甚么效果?(5分)②从两节引文各举出一种句式,两者必须不同,并略述其作用及引例以对。
始得西山宴游记习题精选

始得西山宴游记习题精选始得西山宴游记习题精选习题精选一、下列各句“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苍然暮色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C.颓然就醉D.岈然洼然二、解释下面画线字的含义。
1.披草而坐()2.意有所极()3.外与天际()4.箕踞而遨()5.穷回溪()6.故为之文以志。
()三、填充题。
1.第一段中描写作者游兴之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始游西山的过程的一个排比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登高望远所看的景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西山宏阔气势的句子是。
四、简答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自己“恒惴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山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展开描写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B二、⒈分开⒉到⒊接⒋游戏⒌穷尽⒍记三、⒈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⒉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⒊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⒋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四、⒈是为了交代作者寄情山水的动机——聊以忘忧,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描述。
⒉西山景物的特点是:怪特。
作者写景主要写山峰高耸和气势博大,但他又没有直接写山的俊俏挺立,也没有直接写山气吐纳万物,而是从登高望远所见到的景物的渺小来衬托西山的高而怪特,从作者的主观感受虚写万千气象。
用的是间接描写的角度。
(整理版)《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积累运用1以下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为哪项〔〕A僇人lù惴栗zhuì颓然就醉tūB 榛莽zhēn 衽席rèn 施施而行shìC假设垤dié攒蹙zù引觞满酌shāngD培pǒu 塿颢气hào 箕踞而遨jī2以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项〔〕A惴栗〔担忧〕漫漫而游〔任意〕B披草而坐〔身上披着〕意有所极〔到〕C缘染溪〔沿着〕攒蹙累积〔收缩〕D引觞满酌〔酒杯〕游于是乎始〔从此〕3与例句中“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项〔〕例: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A穷.山之高而止 B欲穷.其林C达那么兼济天下,穷.那么独善其身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4与“到那么披草而.坐〞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项〔〕A那么施施而.行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倾壶而.醉 D蟹六跪而.二螯5以下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项〔〕例句:以为但凡州之山水有异态者A故为之文以志 B是岁,元和四年也C凌万顷之茫然 D皆我有也二,阅读探讨〔一〕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那么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低之势,呀然洼然,假设垤假设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百,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6解释以下加点词。
A始指异.之 B遂.命仆人过湘江C缘.染溪 D斫.榛莽E然后知是.山之特立7翻译A穷山之高而止B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8请分析“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一句,在文中有哪两层意思游龙井记〔秦观〕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
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
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簧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
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那么祷于此。
其祷于此,其祷那么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始得西山宴游记》习题2

。
①把泰山看作精神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生命归宿
②与泰山有着高度的心灵契合 ③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鼓舞 ④创造了奇丽壮美的神奇意境,体现了纵横天地的放逸精神 ⑤沿袭成为积淀深厚的文化心理, 蔓延成为流传久远的文化风气, 演变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 大景观 【解析】本段第 1、 2句是中心句,因此第一个空缺处填写的内容应具有统领作用,故选⑤; 第二个空缺处应对应诗句中的 “人生 ”“寄居 ”,故选①; 第三个空缺处对应 “天门 ”“万里 ”,故选④; 第四个空缺处对应诗句中的 “凌绝顶 ”,故选③;第五个空缺处对应诗句中的 “山灵见光怪,似 喜诗人来 ”, 故选②。 答案:⑤①④③②
《始得西山宴游记》习题
积累与应用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觞满酌
引:持,拿,端起
B、颓.然.就醉
颓然:精神萎靡不振
C、入深林,穷.回溪
穷:穷尽
D 、缘.染溪,斫榛莽
缘:沿着
【解析】选 B。“颓然 ”是形容醉倒的样子。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居是州,恒惴栗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解析】选 C。“趣 ”同“趋”。
“你可以 …… ,但你 …… 。在 …… ,柳宗元 ……”; 二
是注意感情色彩,褒扬柳宗元。 答案 (示例 ):你可以贬低他的官职,但你贬不低他的人格。在浴火中重生,柳宗元用 为世人树立起了一座傲世的丰碑。
“西山 ”
9、把文段后的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每处只填一句,且只填序号 )
中国名人的泰山情结肇始于孔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 ”对后世名人文士产生了巨大影响和
“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D项,“一 ”, 数词作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卷(满分100含书写5分)
南京市宁海中学海宁
姓名班级得分
一基础(56分)
1《始得西山宴游记》是的第一篇,作者是代的,是之一。
(4分)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0分)
施.施()更.相()戮.人()岈.然()
垤穴
..()()培.塿.()()榛莽
..()()
3 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和(4分)
A穷:穷.回溪穷.山之高而上
B极:南极.潇湘意有有所极.
C蹙:攒蹙.累积而乡邻之生日蹙.
D至:自远而至.多助之至.
E志:不志.其大故为之文以志.
4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增其旧制B入则无法家拂士
C梦亦同趣D蝉则千转不穷
5 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2分)
A 腰白玉之环B箕踞而遨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6 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A属予作文以记之B夫人之有一能
C岂他人之过哉D不知日之入
7 下列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和(4分)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B觉而起,起而归
C而犹不欲归
D野芳发而幽香
E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2分)
A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句:
B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句: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句:
9 根据要求填空(16分)
A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游西山精神解脱,达到物我合一境界的语句是,。
B 文中点题的句子是,
C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按要求各举一例。
排比:
比喻:
借代:
夸张:
二阅读理解(19分)
10西山宴游让作者有“始得”之感,作者究竟有哪些获得?请用自己的语言说明。
(5分)
答:
11 有同学认为本文“意有所极,梦亦同趣”中的“意”与欧阳修所谓的“醉翁之意”
含义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自在悠闲之乐。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6分)
答:
12 本文作者描写的西山之景自有其精妙传神之处,请结合其它写山的古诗文
名句加以比较赏析。
必须写出其它古诗文中写山的名句。
(8分)
答:
三作文(20分)
写一篇短文,向你的同学介绍一下这份练习卷,并对他们的文言文复习提出若干建议。
不少于100字。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卷答案
一基础
1略 2略 3 A和B 4 A 5 D 6 C 7 B和D 8略 9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上高山,入深林/斫榛莽,焚茅茷岈然洼然,若垤若穴萦青缭白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饪席之下/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二阅读理解(仅供参考)
10 从观赏景物方面而言,作者欣赏领略了西山高峻特立;从精神收获而言,作者为西山高峻特立的形象所慑服,与万物合一,对人生的荣辱得失看得通达起来,因朝廷的罪责的恐惧也一扫而空。
11本文的“意”是由贬谪引发的惴栗之感,是将忧惧抑郁寄情于山水之中,而欧氏的“意”则是浑然忘却被贬的痛苦,尽情享受山水之乐,享受与民同乐。
12本文写西山从三个方面写其特立。
数州的土地都在衽席之下,由俯视写视野之广,突出西山是永州一带最高的山。
写眼底所见,由远视以对比手法写西山的高峻;描写青山白水与天相接,由环视所见强调西山的高耸形象。
可参考比较的古诗文有《望岳》、《三峡》等。
三作文
必须介绍本卷的结构——“基础”、“阅读理解”和“作文”三部分。
介绍清楚各部分考查的重点及分值。
建议须从本试卷引申而出,即谈试卷对我们目前复习文言文的启示,不可泛泛而谈,所提建议只要抓住试题特点,切合文言文复习的实际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