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文整理
4.《始得西山宴游记》整理

《始得西山宴游记》整理一、背诵(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二、作者及文学常识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贞元进士,官至监察御史里行。
有《河东先生集》。
本篇为“永州八记”之首。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永州八记》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三、实词1. 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同“戮”,刑辱)2)梦亦同趣(同“趋”,往,赴)2. 古今异义1)漫漫而游(古:没有目的;今:(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2)无远不到(古:无论;今:没有)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凡是、这(个);今: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这样以后;今:接着,表承接)5)颓然就醉(古: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6)游于是乎始(古:从此;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3. 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作状,每天)2)穷回溪(形容作动,走到尽头)3)卧而梦(名作动,做梦)4)始指异之(形容词意动,以……为异)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作动,走到尽头;形容作名,最高点、顶点)6)箕踞而遨(名作状,像簸箕一样)7)萦青绕白(形容作名,青山,白水)8)故为之文以志(名作动,写作文章)9)自远而至(形容作名,远处)4. 一词多义1)穷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始指异之(副词,才)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四、文言句式1. 判断句1)是岁元和四年也2. 省略句1)居(于)是州2)(我)因坐法华西亭3)始指(之)异之(“之”指代西山)4)(我)引觞满酌5)故为之文以志(之)(“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3. 变式句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五、虚词1. 而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2. 之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5)不知日之人(助词,主谓之间取独)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独)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3. 为12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六、难句翻译1.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
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
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
高中语文文言文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和译文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和译文原文: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
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
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
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瞭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
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
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
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山峰高耸,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样。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唐代:柳宗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
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
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
(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整理

1、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2、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5)穷山之高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7)萦青缭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8)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3、古今异义(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4)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不曾;今义:没开始)(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6)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7)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8)攒蹙累积( 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9)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9)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动词,更换交替;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 (10)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拨,拨开;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11)颓然就醉 (古义:接近;今义:就是)(12)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从前;今义:朝)(13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记;今义:志气、志向。
)(14)是岁元和四年也 (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4、一词多义(1)穷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始指异之(副词,才)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4)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卧而梦(连词,表承接)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5)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6)为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5 、文言句式省略句(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判断句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定语后置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6、重点语句翻译(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整理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现象整理1、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2、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5)穷山之高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7)萦青缭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8)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3、古今异义(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4)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不曾;今义:没开始)(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6)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7)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8)攒蹙累积( 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9)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9)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动词,更换交替;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 (10)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拨,拨开;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11)颓然就醉 (古义:接近;今义:就是)(12)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从前;今义:朝)(13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记;今义:志气、志向。
)(14)是岁元和四年也 (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4、一词多义(1)穷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始指异之(副词,才)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4)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卧而梦(连词,表承接)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5)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6)为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5 、文言句式省略句(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判断句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定语后置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6、重点语句翻译(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最新《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译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在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时所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原文: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
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
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
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嘹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
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
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原文】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
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
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
(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
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
(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
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jiào)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
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文学常识:
选自《柳宗元集》,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本篇为“永州八记”之首。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不曾;今义:没开始)
(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
(6)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7)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8)攒蹙累积( 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9)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
况之后)
(9)醉则更相枕以卧(古义:动词,更换交替;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 (10 到则披草而坐(古义:拨,拨开;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
(11)颓然就醉(古义:接近;今义:就是)
(12)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从前;今义:朝)
(13)故为之文以志(古义:记;今义:志气、志向。
)
(14)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
3.一词多义
(1)穷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5)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6)为
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4.词类活用
(1) 形容词用作动词。
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穷.回溪(走到尽头)/ 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始指异.之(以……为异)
(3) 形容词用作名词。
自远.而至(远处)
(4) 数词用作形容词。
四望如一.(相同)
(5) 名词用作动词。
外与天.际(连接)/ 卧而梦.(做梦)/ 故为.之文以志(写作文章)
(6) 名词用作状语。
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箕踞
..而遨(像箕畚一样)/ 四.望如一(向四面)
5、实词解释
⑴僇(lù)人:即罪人,此指遭贬谪之人。
僇,同“戮”
⑵恒;常常
⑶惴(zhuì)栗:忧惧的样子。
⑷隙:空闲。
指公务之暇。
⑸施施(yíyí):缓慢行走的样子。
⑹漫漫:舒散无拘束的样子。
⑺徒:随从
⑻穷;穷尽。
⑼回溪:迂回曲折的山溪
⑽披;分开
⑾倾;喝尽
⑿极:至。
⒀趣:同“趋”,往,赴。
⒂觉;睡醒
⒃因;以
⒄始;初次
⒅指异:指点称异。
⒆缘;沿着
⒇斫(zhuó)榛(zhēn)莽:砍伐丛生的草木。
(21)茅茷:长得茂盛的茅草。
(22)攀援;拉着
(23)遨;观赏风景
(24)衽(rèn)席:席子。
(25)高下之势:指山的高低之势。
(26)岈(xiā)然:山谷空阔的样子。
(27)洼然:溪谷低下的样子。
(28)垤:蚁穴边的积土。
(29)攒蹙:聚集紧接。
(30)遁隐;藏匿起来
(31)际:接。
交会。
(32)涯;边
(33)洋洋;广大无边的样子
(34)穷;尽头
(35)引觞:拿起酒杯。
(36)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
(37)凝;专一
(38)释;解除束缚
(39)冥合:浑然一体。
(40)向;从前
(41)于是:从此。
(42)志:记。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修饰。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 连词,表承接。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
(3) 连词,表转折。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
犹不欲归
(4) 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2.之
(1) 助词,的。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 代词,它。
始指异之.(指西山)/ 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
向之.未始游
3.为
(1) 介词,为了。
故为.之文以志
(2) 动词,成为。
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以(之)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省略宾语“之”,指代是州之山水)
(3)(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4)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5)(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6)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件事)
2.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也”,表判断)
3.定语后置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4.被动句
皆我有也(可以认为都被我所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