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
生态环境知识:水塘生态建设与水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水塘生态建设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一、引言水是生命之源,水生态环境对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水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水生态环境,人们需要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进行水塘生态建设,以改善水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
二、水塘生态建设的重要性1.保护水资源水塘是人工养殖和生态环境维护的重要水体,是重要的水资源。
水塘生态建设有助于保护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2.促进生物多样性水塘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助于促进水生物多样性的增加,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
3.净化水质水塘生态建设可以促进废水的净化和生物的净化功能,帮助保护水质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4.促进生态平衡水塘生态建设有助于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平衡,改善水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三、水塘生态建设的方法1.生物多样性维护在水塘生态建设中,应重视水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保护和引入当地的水生物种类,提高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水质净化水塘生态建设可以结合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促进水质的净化,改善水生态环境。
3.引入适宜种类根据水塘的特点和需要,在生态建设中可以引入适宜的水生植物和动物种类,改善水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4.生态景观设计在水塘生态建设中,可以结合生态景观设计,营造自然、美观的水生态环境,提高人们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水生态环境保护1.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控制水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确保水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2.减少水污染加强水环境监测和管理,减少水污染源的排放和扩散,改善水生态环境。
3.生态保护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和开发水生态景观,改善水生态环境。
4.宣传教育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支持。
五、水塘生态建设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例1.成都市温江区水系生态修复项目该项目以水塘为重点,通过引进适宜的植物和微生物,促进水质净化,改善水生态环境,使水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稳定。
生态环境知识:水塘生态建设与水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水塘生态建设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塘是指由人类修建的蓄水工程,用于灌溉、供水、防洪或者养鱼等用途。
水塘的建设与管理对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何进行水塘生态建设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水塘生态建设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一、水塘生态建设的重要性1.保护水生态环境水塘的建设会对周围的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果不合理规划和管理,就有可能对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进行水塘生态建设可以有效地保护水生态环境,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2.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水塘生态建设,可以有效地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这对于解决人类的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3.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塘生态建设可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水塘生态建设的内容1.进行科学规划在进行水塘生态建设时,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充分考虑周围的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合理布局水塘的位置和大小。
2.设计生态修复措施水塘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生态修复措施的设计,如建设湿地植被、鱼类栖息地等,保护和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在水塘生态建设中,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通过循环利用、净化和再利用等方式,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水塘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维护生态平衡水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水体、水生动植物以及水工程设施等多个方面,保护水生态环境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2.保障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导致水生物群落的变化,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稳定,甚至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3.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保护好水生态环境,才能保证水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资源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资源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的生态文明时代,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水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本文旨在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探讨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必要性、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必要性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
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日益紧张,水质不断恶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因此,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当前水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当前,我国水资源保护利用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方面,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北差异、东西差异较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另一方面,水污染问题突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多重因素导致水质恶化。
此外,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过度开采、浪费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威胁到了生态环境的健康。
四、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资源保护利用策略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我们应采取以下策略来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1. 加强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水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 推广节水理念。
通过宣传教育、科技创新等手段,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减少水资源浪费。
3. 实施水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4. 加强水生态修复。
通过生态工程、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等措施,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5. 推动水资源循环利用。
通过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海水淡化等手段,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依赖。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也是许多行业的基础,如农业、工业、能源等都需要充足的水资源支持。
同时,由于水资源的有限性和易受污染等特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展开讨论。
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1. 水源地保护水源地保护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是保证水质和水量的关键所在。
水源地是供水的源头,直接影响着水质和水量的稳定性。
为保护水源地,需要做好水源地的保护区划、管护和监管工作,建立水源地综合管理制度,加强对水质、水量和环境的监测,落实重要水源地“一湖三江”保护政策等,防止污染源扰乱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水源地水质达标,水量供应稳定。
2. 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在。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节约水资源的使用,如改善生活中的用水习惯,提高用水率效率,启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等。
同时,在农业、工业和能源领域,也可以开展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项目,如推广节水农业、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水资源消耗和浪费。
3.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利工程建设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
巨大的水能、水热等水资源可以通过水利工程转化成可用的能源或供水。
为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按照国家规划和政策,合理选择项目、科学设计、规范施工和严格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环保指标达标,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
二、水资源的生态保护1. 水生态保护水生态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
水生态的恢复与改善,包括调整水环境,提高水质量,修改水流动方式,改善水的生态环境等方面。
在保护水生态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水生态保护区,保护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被污染的河流环境,加强水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
2. 湿地保护湿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机制

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机制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水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水资源的短缺、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建立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机制,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生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水分,还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同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也对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生态系统可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水流,从而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反之,如果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将会导致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进而影响水资源的供应和利用。
然而,在现实中,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协调的情况。
一方面,水资源管理往往侧重于满足人类的用水需求,而忽视了生态系统的用水需求。
例如,过度开采地下水、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等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的用水问题,但却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另一方面,生态保护工作也存在着不足,例如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认识不够,缺乏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等,导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下降,无法有效地保障水资源的安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的协同,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机制和措施。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人类的用水行为和生态保护行为。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用水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保障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其次,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打破部门之间的分割,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和统一管理。
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水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水资源的使用和保护对我们的环境有哪些影响?

水资源的使用和保护对我们的环境有哪些影响?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
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大问题。
那么,水资源的使用和保护对我们的环境有哪些影响呢?一、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引起环境问题1. 水源枯竭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长期高强度的过度开采,导致水源枯竭,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给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带来障碍。
这是因为地下水的补给来自于自然降水,当过度开采水资源时,会使得自然补给难以跟上所需,进而造成环境的问题。
2. 河流、湖泊的干涸直接抽取地下水不仅会影响地下水位,同样也会对河流、湖泊等水源造成极大的影响。
随着地下水的抽取,造成河流、湖泊的干涸,导致生态系统紊乱,动物群落的消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二、水污染和水资源的保护1. 水污染对环境的危害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已对水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污染,而水资源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水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主要包括河流、湖泊的水质下降,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威胁等。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也会造成农药、肥料的直接流失和渗透,导致表层水体的污染。
2. 水资源的保护重要性水资源是我们的共同财富,在全球范围内的可用淡水占总水量的仅约百分之三。
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才能持续地满足人类的需求。
例如,节水是一项重要的资源保护措施,可以节约水资源的使用,减轻水资源压力,通过改变生产模式,从源头上减少水污染问题。
三、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1. 水资源开发的可行性保障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初步掌握了大规模供水和水力发电技术,但其态势并不可持续,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在保护水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
例如可以通过开展高效水利灌溉技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水电资源等,从而减少对水资源的压力。
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的联系

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的联系1植被生态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伴随着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界,各种破坏自然界的活动也在不断进行着,其结果则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特别是植被生态系统的破坏,往往可以直接影响土壤、水文、大气和生物等其他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连锁效应。
因此,可以说植被生态系统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植被生态建设是以自然植被的种植建设为主的生态建设过程,具体包括了灌木植被、森林植被、草原植被、荒漠植被等类型的植被建设。
通过相关的监测数据及研究发现,森林植被建设是整个植被生态建设的关键,这是由于森林覆盖面积广、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对生态气候的影响最直接。
因此,森林植被建设不仅是植被生态建设的关键,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
森林植被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是以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为基本原理:大气降水通过森林被部分截留并下降到地面,再被森林逐层吸收、分流、下渗,而被森林截留降水部分通过植被直接吸收,部分被大气水循环利用。
对于森林植被,水文作用的影响非常明显,这是因为森林植被体量较大、结构复杂,林下土壤渗体量较大、结构复杂、林下土壤渗透性强,这也使得森林植被的水文特点突出且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很明显,概括起来为以下三个方面:(1)森林生态系统有很强的截留蓄水能力。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复杂多样、覆盖面积较广,因此对于大面积降水或区域降水,能够很好地涵蓄水分。
同时由于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的生长周期较长,其深层土壤的涵蓄能力更是突出。
特别是复杂紧密的森林系统,其涵蓄能力比单层稀疏的人工林要强3~5倍。
因此,我们应加强保护天然林,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建设。
(2)森林生态系统有很好的平衡径流河川的作用。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多样性,使得其对截流蓄水方面有着明显作用,而这也为调节河川径流的水文特点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在突发性暴雨期间,森林生态系统庞大的涵蓄能力,不仅有效补给了地下水含量,同时也牢固了地表土壤,大大缩短了洪水峰值的出现时间;另一方面在季节性枯水期间,森林生态系统依靠自身的涵蓄给养,不仅保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同时也可以间接补给河川径流,大大降低了枯水期干枯的机率。
生态环境保护下水资源的利用与水资源空间规划设计

生态环境保护下水资源的利用与水资源空间规划设计摘要:当前我国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低一直是影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水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一直是相关部门的重点研究问题。
在学术界,关于水环境保护利用的研究不胜枚举,通常以节约水资源为核心,展开水环境保护利用[1]。
但以往的研究依然停留于理论层面,分析过于笼统,在现实应用中很难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生态环境保护下,表明了水环境保护利用的主流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水空间规划设计。
水空间规划设计的核心目的就是提高水资源配置的收益率,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
但针对水空间规划设计一直是我国水环境保护利用中的薄弱环节,在以往的水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中,普遍缺乏统筹全局的视角,主要停留在“以需定供”的层面,导致水空间规划设计过于局限,仍无法实现此目标[3]。
为弥补其中存在的不足,该文在生态环境保护下,提出水资源的利用与水资源空间规划设计,提高水空间规划设计的净收益率。
作者简介:杨帆(1994-),男,浙江湖州人,天津海派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膜分离技术工艺设计、生态环境修复、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电话:151****0823,E-mail:*****************通讯作者:杨帆(1994-),男,浙江湖州人,天津海派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膜分离技术工艺设计、生态环境修复、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电话:151****0823,E-mail:*****************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利用;水空间;规划设计引言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十四五”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十四五”及更长时期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和效果,直接影响着能否“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4]。
当前,我国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水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水污染防治工作仍然十分艰巨,形势依然严峻[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
1.引言
近些年,在加快工业化的背景下,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环境问题也越发突出。
现阶段,深入开展建设生态环境是保护水资源的迫切任务。
我国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环境是主要切入点。
所以,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切实保护好和利用好水资源。
2.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在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不断加强建设生态环境,这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
尽管还没有明确生态环境建设内涵,不过在探索中已经发现其作用。
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得到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越发明显的恶果,建设生态环境主要是重新建设生态环境。
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中提出,在陆地部分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生态农业、草原建设、防治荒漠化、保持水土、植树种草、保护自然资源比如天然林等。
建设生态环境的手段主要是:其一,利用生物措施建设植被。
其二,利用工程措施建设工程。
这两种措施互相辅助,为建设生态环境做出贡献,其中建设生态环境的重点内容就是保持水土、防治沙漠化。
3.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利用水资源的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比较多,资源人均占有率比较低。
我国是贫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
地理分布上,我国总体呈现西少东多、北少南多的情况,且会因季节变化受影响。
如今,我国有四分之三的大中型城市面临缺水问题,并且形势比较严峻。
在利用和开发水资源方面,我国总用水的一半以上是农业用水,其中农业用水的三分之二是用在灌溉上。
之所以灌溉会使用如此大的水量,其原因主要是是我国的灌溉技术不高,无法有效利用水资源,水利用率比较低,相比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此外,工业领域也消耗了较大的水资源。
如今,我国对工业用水的管理主要采取定额方式,利用水资源的效率比较低,不少工业废水直接流进河流,污染水资源,导致缺水问题越发严峻。
4.加强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的一般措施
(1)构建节水型社会
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加强建设生态环境,关键措施就是积极构建节水型社会。
构建节水型社会指全民都参与到节约水资源的活动中,所有人都从基本小事做起,在生活中贯彻落实节约用水。
另外,全民都参与到节约用水中,从本质上降低浪费的水资源。
比如农业上,可以改造灌区节水、田间节水等工程,对节水措施加以调整,提升综合农业水平。
在工业领域,要持续改造节水技术,对当前的产业结构、经济布局进行合理化调整。
另外,也要积极普及循环用水,以提升农业领域
的用水效率。
在生活用水中,要加强管理公共用水,对水价进行合理调整,普及和应用城市建筑中的节水技术,强化对污水的回收。
(2)建立水资源工程的良好格局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一方面要积极构建节水型社会,另一方面要建立水资源工程的科学化格局。
建立水资源工程的科学化格局,指依据“三先三后”原则,加快建设水利工程,慢慢建立我国水资源工程的科学格局,从而处理北部地区的缺水问题。
另外,在对生态环境多加保护的同时,应该建设一些水库工程和调配水资源的工程,特别是要强化建设西南区域关于水利的基础设施,提升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
总体而言,在对多个方面加以考虑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水网连通,将调配水资源的工程价值尽可能发挥出来。
(3)强化修复水资源的功能,建设重点地区的水资源
提高修复水资源的功能主要是修复生态湖河,通过修复水资源,推动水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些水资源规划中划定了各流域开发水资源的上限,且需要加强节水措施,对用水需求的增长加以控制,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确保其在水资源承受范围之内,提供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固基础。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还需要强化保障重点地区的水资源。
水资源和生活生产有密切关系,强化开发和利用重点地区的水资源是建设水资源的重要基础,也能保障生态环境。
所以,我国必须积极
采取措施改善水资源,保障重点地区水资源的安全,确保水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利用。
5.建设植被生态和保护利用水资源
要想提升森林的生产力,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森林水循环,也是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
森林水循环的基本原理为:一些降水被森林截留在地表,之后慢慢被森林吸收。
被截留在地面地降水可以直接被植被吸收,也可能被大气吸收。
森林植被有较大的体量和复杂结构,林下土壤有较大的下渗体量和加强的渗透性,且结构比较复杂,导致森林植被有突出的水文特征,可以有效调节生态系统。
植被生态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的价值体现:(1)有较强的截留蓄水能力。
森林生态的主要特点就是有多样化的生态条件和较广的覆盖面积,因此降水时能有效储存水分,且森林植被普遍有较长的生长周期,蓄水能力也比较强。
特别是一些比较密集的森林系统,相比单层人工林的涵蓄能力要高三到五倍。
所以,人们要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更好地生态建设服务。
(2)对径流河川加以平衡。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截流蓄水力,能够对河川径流实现有效调节。
暴雨时节森林生态系统的蓄水能力能补充地下水,地表土壤比较牢固,出现洪水峰值的时间大大缩短。
而在干旱时期,森林系统可以将所储存的水分给予地表,在正常运转森林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补给河川径流,降低干旱时期发生干枯的概率。
(3)降低径流总量。
河流径流总量取决森林系统水流散量、地表水分的蒸发量。
一些地区的湿度较大,径流量通常不会被森林系统
影响;而干旱地区的径流总量在森林系统影响下可以降低百分之十,有效改善大气生态和植被生态。
6.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水土保持是建设生态环境的一项综合性治理工程。
因此,建设植被和水体保持有交叉区域,也有各自的重点内容。
水土保持的工作中心是保水保土,之后结合有关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对生态环境加以改善,保证社会经济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比统一地区的单项植被建设,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对水资源有重要价值。
(1)减洪增枯。
治理水土流失能提高拦蓄区域的降水能力,地下和地表径流的分配格局和分配时序都得到优化,从而使河川径流年内分配得到改变,洪峰流量得到减少,枯水期流量增加。
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削洪效应受流域大小、措施实效、土壤、地形和雨情等因素影响,总体来说,削洪效应在中小区域河流中比较显着,可以达到百分之七十之高。
不过,大河流域内形成洪峰取决于多个因素,而形成洪峰的关键因素是雨情,导致水土保持减弱洪峰的作用在一些区域无法发挥。
不过在加强治理大河地区水土保持的情况下,水土保持削弱大河洪峰的作用也会慢慢呈现。
(2)土壤侵蚀得到控制。
水土保持在改善土壤侵蚀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安排多层防御防止土壤被侵蚀,利用以坡改梯方式改进农田和林草植被等,大大减少进入河川的水和泥。
一般情况下,治理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后,侵蚀模数会降低至3000t/km2到5000t/km2,相比原先的
10000t/km2到20000t/km2,下降了很多。
假如采取合适的治理方式,在长时间治理后侵蚀模式甚至能比1000t/km2低。
另外,治理初
期沟底工程和河川工程可以有效拦截河沙,在深化治理中,农田建设和植被工程会有更大作用。
7.结语
经济要持续发展而不是竭泽而渔,要对子孙后代有利。
为此,要重视建设生态环境,构建节水型社会、水资源工程的良好格局,强化修复水资源的功能,建设重点地区的水资源。
同时,要加强建设植被生态,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切实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