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管理》复习提纲(已排版)
【精品】薪酬管理复习资料.doc

薪酬管理复刃资蚪/.职伎薪资條索是一科”1职伎我工作扬基础祐基疼薪酬我薪资决煲体索o久薪酬倘圭翰步骤,⑴碓备阶段,• (2)实施阶段(3)籍案令祈阶霞3、%證亿刼.科喙管理运敘葩卄创南泰勒<费^■德里克%泰勒〉提tk 了新祐激加披工资针刻。
4、眾扬纟用翰烫量职佞评价方依是,要紊汁囂激。
5、产龙代理乱险祐素2要藻(8是,佶息来对稀和妻托人虑披制代理人幽咎%时當要施费丈蜃祐我疼。
6、丧銅债致集加针刻的衡蜃周期虑,一年內。
7、提供一磁布殊祐佶用卡.可”1根据直乙葩當要旬右■购菜离品我镐刮祐是,附加福刮针刻。
氏创得子类祕职佞的外派人员丈付■&车道国员工*1同数蜃祐薪酬是,省地煲价激。
久綾晞淑酬乌能綾晞淑酬診之间祐界隈是,菜嚼淑酬是来是*金钱衫式提供葩。
10.对企业祐薪酬水牛决策产史彰响葩2要(8素帝,(!)布业(8紊,(2)企比视撲(8索(3)企比住营战略乌价值妮(8紊"、债敌管理包括哪i要葩殊节,债致针刻、债致為布、债致反僦吃、鼓俺/俺力薪资体索是一科”1人扬墓础翰屋疼薪酬决炙体索。
13.薪酬芮通帝哪咗步骤,"丿确煲諭通目标(2)收集妬矣佶息(3) 制炙詢通媒介⑷邃荐詢通蝶介(5)界右询通会(6)评价詢通詹W、虑卖裁申.确定专业鼓术人员葩薪酬水年.比软纟见祐做敢是根据京血闽茲曲钱。
15,仝面薪酬战略殆2要特征令,(f)战略皱(2)激加披(3)炙浩披⑷创斯披(5)詢通披16,薪酬嗣查——犒企比通过收集佶息来列瞬真他冬业所丈付翰总薪酬狀宛%it楷一金索11 mi 017,实施债敌集加针刻的眾g要冃葩是,⑴实现战略貝标 &丿振也位杞视范G丿激硕债致“空做可来同员工祐喷献掘禅皱福刮针刻翰景漫要特征是,金披代、可址也。
2、(8家实右劳动瘩每Q工作时间来爲.过/小討、年物每周工作来起过%小时。
20、总薪酬由”1〒哪比梆令构我,⑴基疼薪酬(刃可变薪酬、福刮衣服务G 丿一欢披集金⑷股票銅权21.薪资缚微之间%薪贵&间欢久乌漫邊翟声取决于,⑴薪喷■尊微囱部询&间吏动比率.(Z)薪资缚微祐&间屮值之祐微差。
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复习大纲(2016年).

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16年1月委考课程《工资管理》复习提纲第一章工作与工资总额第一节工资的定义以及有关工资的几组概念一、工资的定义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以后,以货币形式得到的劳动报酬。
二、有关工资的几组概念货币工资:亦称名义工资,即以货币表示的工资数量。
1、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或名义工资相对称,是指在消除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和捐税加重等因素以后,实际的到得的工资;也可以理解为货币工资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
实际工资可用货币工资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求得。
2、工资率:亦称工资标准,是按单位时间支付的工资数额。
工资率可以按小时、日、周、月、年分别规定。
3、绝对工资水平是指某一区域内职工群体平均工资的高低成都,它简洁决定了工资总额水平,即从宏观角度考察的职工工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或从微观角度考察的职工工资在企业新创造价值中的份额。
第二节工资总额及工资总额组成一、工资总额及其计算(一)工资总额的概念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二、工资总额的组成(一)计时工资(二)计件工资(三)奖金(四)津贴和补贴(五)加班加点工资(六)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其中(四)津贴和补贴,具体包括以下六种1、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具体有:高空作业、井下津贴、流动施工津贴等;2、保健性津贴,具体有:卫生防疫津贴、医疗卫生津贴、科技保健津贴等;3、技术性津贴,具体有:特级教师补贴、科研津贴、工人技师津贴、中药老药工技术津贴等;4、年功性津贴,具体有:工龄津贴、教龄津贴、护龄津贴等;5、其他津贴,具体有:(1)直接支付给个人的伙食津贴;(2)合同制职工的工资性补贴;(3)书报费、上下班交通补贴以及洗理费等。
第三节当前流行的“薪酬”概念一、薪酬形式(=工资+福利)《薪酬管理》列出了四种形式的薪酬。
1、基本工资。
它是雇主为已完成工作而支付的基本现金薪酬,所反映的是工作或技能价值,而往往忽视了员工之间的个体差异。
薪酬管理复习提纲

薪酬管理复习提纲1、薪酬的概念(中口径):员工因为雇佣关系的存在而从雇主那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以及有形服务和福利。
薪酬的组成:两种:直接薪酬、间接薪酬三种:基本薪酬、可变薪酬、员工福利和服务2、薪酬的功能:员工方面:经济保障功能、激励功能、社会信号功能企业方面:(1)促进战略实现,改善经营绩效(2)塑造和强化企业文化(3)支持企业变革(4)控制经营成本3、薪酬设计的原则:(1)公平原则:内部强调企业内部一致性,外部强调企业之间公平(2)竞争原则(3)经济原则:根据员工能力拉开差距(5)合法原则(6)战略原则:强调企业战略高于薪酬战略4、(1)人力资本薪酬理论主要观点:资本有两种形式,即物质形式方面的物质资本和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
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等构成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力资本投资必然影响到薪酬收入。
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是从国家企业角度看是为了经济的增长,对劳动者个人来说是为了现在获得效用。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只有未来得到的薪酬现值等于或大于现在的教育投资等支出的现值才愿意投资,即人力资本投资必须得到补偿。
(2)供求均衡薪酬理论主要观点:以均衡价格论为基础,从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两方面来说明薪酬水平的决定。
从需求方面看薪酬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或劳动的边际收益率。
厂商愿意支付的薪酬水平是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的。
从供给方面看,薪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生产成本;二劳动的负效应或闲暇的效用。
供求均衡薪酬理论将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方面相结合起来分析薪酬,奠定可现代薪酬理论的基础。
(3)集体谈判薪酬理论主要观点:边际生产率薪酬理论、供求均衡理论均以劳动力市场买卖双方的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
随着劳动力市场双方组织力量的成长,这个前提很难成立,薪酬分配越来越取决于市场不同主体力量的对比,取决于市场均衡之外的交涉和权力斗争。
因而以集体谈判为背景的薪酬理论逐渐发展起来。
薪酬管理复习提纲

薪酬管理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基本薪酬:是指一个组织根据员工所承担或完成的工作本身或者员工所具备的完成工作的技能或能力而向员工支付的相对稳定的经济性报酬。
2. 可变薪酬:是指薪酬体系中与绩效直接挂钩的部分,也称浮动薪金或奖金。
3. 薪酬构成:指同一组织中不同职位或不同技能之间薪酬水平的比例关系,包括不同层次工作之间报酬差异的相对比值和不同层次工作之间报酬差异的绝对水平。
4.绩效:员工通过努力所达成的对企业有价值的结果,以及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符合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行为5.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本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
6. 宽带薪酬:是指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变成只有相当少数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应的较宽薪酬变动范围。
7.弹性福利计划:又被称为“自助餐福利计划”,其基本思想是让员工对自己的福利组合计划进行选择,它体现的是一种弹性化、动态化,而且强调员工的参与。
8.薪酬预算:是指企业在薪酬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成本开支方面的计划、权衡、取舍的控制行为,规定了预算期内可以用于支付薪酬费用的奖金。
9.薪酬沟通: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管理者与员工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薪酬信息、思想情感相互传达交流,并获取理解的过程。
10.薪酬满意度:是指一个员工获得组织回报的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所形成的感觉状态。
薪酬满意度即员工获得企业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的实际感受与其期望值比较的程度。
11. 利润分享计划:是将公司或某个利润中心所得利润的一部分在员工之间进行分配的计划。
12. 收益分享计划:是企业让员工分享因生产率提高、成本节约、质量改进所带来收益的团队激励计划。
13.员工持股计划:公司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公司部分股权,委托员工持股管理委员会作为社团法人托管运作,集中管理,员工持股管理委员会作为社团法人进入董事会参与按股分享红利。
本科自考工资管理复习提纲

本科自考工资管理复习提纲第一章工资的概念、性质、职能及其重要性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工资理论第三章短期工资决定及政府对工资的影响第四章社会工资差别第五章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按劳分配原则第六章按劳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实现第一部分1-6章工资收入理论与分配政策第七章宏观工资水平的决定因素第八章工资管理体制第九章国家对工资水平的宏观调控第十章过渡时期政府对企业工资总额的调控第十一章企业合理人工费用的计算与人工成本控制第二部分7-12章国家对工资收入水平、工资总量的宏观调控,以及对合理人工费用的计算第十二章企业内部工资分配概要第十三章工资等级制度第十四章确定合理工资等级结构的基础工作评价第十五章工资形式与工资支付规定第三部分12-15章企业内部的工资分配第十六章各类非国有企业的工资收人及收益分配第四部分16章各类非国有企业的工资及收益分配第十七章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第十八章现行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第十九章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总额管理第五部分17-19章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及工资总额管理第二十章各类人员的工资待遇第二十一章工资计划与工资效益评价第二十二章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第六部分20-22章日常工资工作第一章:工资的概念、性质、职能及其重要性第一节工资的定义及有关工资的几组概念1、工资:从形式上看:是劳动者付出劳动后,以货币形式得到的劳动报酬。
指由一位雇主对一位受雇者,为其已完成和将要完成的工作或已提供或将要提供的服务,可以货币结算并由共同协议或国家法律或条例予以确定而凭书面或口关雇用合同支付的报酬或收入。
这一定义明确了工资支付者和工资的收入者。
二是:明确了支付工资多少的依据;三是明确了工资支付的方式;四是明确了工资支付的标准。
2、有关工资的几组概念: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亦称名义工资,以货币表示的工资数量。
实际工资:相对货币工资而言,是指在消除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和捐税加重等因素以后实际得到的工资,也可以理解为货币工资购买商品和劳能力。
自考《工资管理学》历年真题

《工资管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货币工资:亦称名义工资,即以货币表示的工资数量2、工资率:亦称工资标准,是按单位时间支付的工资数额。
工资率可以按小时、日、周、月、年分别规定3、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4、人工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支付给职工的全部费用5、人工成本费用:亦称劳动成本,是指雇主因雇用劳动力而发生的列入成本的费用6、补偿性的工资差别:有两种:一种是补偿恶劣的工作条件而形成的。
还有一种是由于补偿雇员训练费用的差别形成的。
7、非补偿性的工资差别:也称竞争性的工资差别,是指在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和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者由于劳动能力的差别而形成的工资差别。
8、非竞争性的工资差别:也称垄断性的工资差别,是指同质的或不同质的劳动者之间的流动受到限制,进而使从事某一职业或处于某一阶层的劳动者获得了其它劳动者不能参与竞争的垄断地位而形成的工资差别。
9、工资水平:指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内工资劳动者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10、工资管理体制:是工资管理体系的制度化,它是一个包括工资管理决策体系、调节体系和组织体系在内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11、工资指导线:是政府调控企业工资总量、调节工资分配关系、规划工资水平增长、指导企业工资分配所采用的一种制度12、工资集体谈判:也称工资集体协商,是由雇主代表组织的一方同工资劳动者代表组织的一方,就劳动者的年度工资增长水平及其他工资福利问题进行平等协商、谈判,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并作为约定期限内签约双方处理工资分配的行为准则。
13、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义务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工资报酬。
14、工效挂钩的基本模式:是确定工资总额基数、经济效益基数以及工资总额随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比例,然后工资总额随报告期经济效益指标的完成情况,按确定的比例增加或减少。
15、劳动分配率基准法:根据一定的目标销货额,推算出可能支出的用人费及用人费总额增长幅度16、年资型工资制:其确定劳动者工资等级的主要依据是年龄和连续工龄17、职位型工资制:其确定劳动者工资等级的主要依据是劳动者从事劳动的职位等级或岗位等级18、职能型工资制:其确定劳动者工资等级的主要依据是劳动者按照技术等级标准或业务等级标准考评确定的技术等级或业务等级19、分解工资制:也称组合工资制,是把影响和决定劳动者工资的各种主要因素分解开来,然后根据各因素分别设置工资标准的一种工资制度20、工资等级制度:就是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繁重程度、责任大小等因素划分等级,按等级规定工资标准的制度21、工资等级系数:就是某一等级的工资标准同一级工资标准的对比关系,它说明某一等级的工资比一级工资高多少倍,某一等级的工作就比最低等级的工作复杂多少倍22、计时工资制:是按照职工个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的长短来支付工资报酬的形式23、计件工资制:按照工人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价来计算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24、津贴:是对职工在特殊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下的特殊劳动消耗,以及在特定条件下额外生活费用的支出给予合理补偿的一种工资形式25、公务员的职级工资制:就是按照公务员的职务、级别和年功确定工资标准。
工资管理复习提纲已排版

工资管理复习提纲已排版
一、工资管理的定义
工资管理是一种企业用于确定员工报酬水平的系统,它是一种有效的
工作薪酬系统,可以促进其员工的信心并有效地激励其工作热情,以便满
足企业的要求。
二、工资管理的主要功能
1.提供绩效考核:员工的绩效水平是用来决定工资的主要因素,因此
企业有必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考核系统来评估员工的绩效。
2.提供职位报酬:企业要根据每个职位的职责,工作量和责任等因素,给予恰当的职位报酬,以保证员工的工作激情和满意度。
3.提供公平政策:企业应该在工资管理方面采取公平、公正的政策,
以保证员工的权利和享受的收入,防止存在不平等、歧视等问题。
4.促进工作关系:企业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工资管理机制,以保护员
工的利益,并促进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良好的劳动关系,使双方都能受益。
三、工资管理的原则
1.劳动报酬的公平性原则:依据技能、贡献和能力,按劳分配报酬,
提供公平的报酬,保证不同员工之间的经济公平。
2.报酬的绩效发挥原则:企业应按照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向其发放
报酬,以此鼓励员工提高工作热情、改善工作表现。
3.报酬激励原则:企业可以采取激励政策。
薪酬管理期末复习提纲

薪酬管理此提纲是根据张老师所画重点集结而成,由于时间关系,品质不做保证,仅供参考!有2个小点制作人呕心沥血也没有找到答案,静待某位大侠横空出世给补充一下。
祝大家取得好成绩!一、单选(20题)1.胜任能力,指个体要有效履行职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个性特征与行为的总称。
(大卫·麦克莱兰提出)2.能力的冰山模型:一个人的胜任能力是由知识、技能、自我认识、人格特征和动机五大要素构成的。
(合益公司提出)3.薪酬调查的目的:(1)调整薪酬水平;(2)调整薪酬结构;(3)估计竞争对手的劳动力成本;(4)了解其他企业薪酬管理实践的最新发展和变化趋势。
4.四类能力模型适应哪类组织和个人(1)核心能力模型——组织中各个层级以及各种职位上的员工;(2)职能能力模型——同一职能领域的所有员工;(3)角色能力模型——在一个组织中的某些人所扮演的特定角色,比如技师、经理等,而不是这些人所在的职能领域;(4)职位能力模型——单一类型的职位。
5.绩效加薪的幅度取决于企业当年的经营业绩以及员工个人的绩效评价等级。
6.薪酬管理的原则7.外在报酬:薪酬、福利、津贴、股票期权等;内在报酬:个人发展机会、参与决策的权利等。
8.薪酬区间渗透度=[实际所得基本薪资-区间最低值]/[区间最高值-区间最低值]×100% 9.职位薪资体系的优缺点优点:实现同工同酬;有助于按照职位序列进行薪酬管理,管理成本低;晋升增强了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
缺点:晋升不成会导致消极怠工;薪酬等级间差距小,不利于薪酬激励效应的发挥;不利于企业对外部市场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
10.采取稳定战略或集中战略的企业,采用稳定的基本薪酬和福利制度,不强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风险分担。
11.薪酬管理决策的内容:薪酬体系决策;薪酬水平决策;薪酬结构决策;薪酬管理政策决策。
12.采取创新战略的企业,强调风险承担和新产品的不断推出。
13.薪酬调查常用什么方法14.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指: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资管理》复习提纲课程代码( 06183 )第一章工作与工资总额第一节工资的定义以及有关工资的几组概念一、(名词解释)工资的定义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以后,以货币形式得到的劳动报酬。
一是明确了工资支付者和工资的收入者,支付者为雇主,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雇主应统称为用人单位,工资的收入者,统称为劳动者或工资劳动者;二是明确了支付工资的依据,应是劳动者“已完成和将要完成的工作或已提供和将要提供的服务”;三是明确了工资支付的方式,即不论名称或计算方式如何,均应以货币结算,即采取货币形式支付;四是明确了工资支付的标准,即应依照由共同协议或国家法律或条例的规定以及书面(劳动合同)或口头劳动合同的约定。
二、有关工资的几组概念(名词解释)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1、货币工资:亦称名义工资,即以货币表示的工资数量。
2、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或名义工资相对称,是指在消除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和捐税加重等因素以后,实际的到得的工资;也可以理解为货币工资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
实际工资可用货币工资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求得。
(名词解释)工资率与实得工资1、工资率:亦称工资标准,是按单位时间支付的工资数额。
工资率可以按小时、日、周、月、年分别规定。
2、实得工资:是根据劳动者的工资率和他提供的劳动量而得到的工资。
3、第二节工资总额及工资总额组成一、工资总额及其计算(一)(名词解释)工资总额的概念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二、工资总额的组成(一)计时工资(二)计件工资(三)奖金(四)津贴和补贴(五)加班加点工资(六)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选择题)其中(四)津贴和补贴,具体包括以下六种1、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具体有:高空作业、井下津贴、流动施工津贴等;2、保健性津贴,具体有:卫生防疫津贴、医疗卫生津贴、科技保健津贴等;3、技术性津贴,具体有:特级教师补贴、科研津贴、工人技师津贴、中药老药工技术津贴等;4、年功性津贴,具体有:工龄津贴、教龄津贴、护龄津贴等;5、其他津贴,具体有:(1)直接支付给个人的伙食津贴;(2)合同制职工的工资性补贴;(3)书报费、上下班交通补贴以及洗理费等。
第三节当前流行的“薪酬”概念一、(名词解释)薪酬释义(包括了福利)(下面是美国学者对“Compensation”一词的解释。
美国学者乔治·米尔科维奇和杰里·M·纽曼著、董克用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薪酬管理》一书是这样解释的)薪酬,“Compensation”,从字面解释,意思是平衡、弥补、补偿。
它暗含着交换的意思。
就目前来说,广大学者们普遍认为:薪酬是指雇员作为雇佣关系中的一方所得到的各种货币收入,以及各种具体的服务和福利之和。
二、薪酬形式(=工资+福利)(选择题)《薪酬管理》列出了四种形式的薪酬。
1、基本工资。
它是雇主为已完成工作而支付的基本现金薪酬,所反映的是工作或技能价值,而往往忽视了员工之间的个体差异。
2、绩效工资。
它是对过去工作行为和已取得成就的认可。
3、激励工资。
激励工资也和业绩直接挂钩。
激励工资包括短期激励工资和长期激励工资。
三、(名词解释)总薪酬构成总薪酬的形式除了以上四种形式外,还包括非货币收益。
非货币收益包括赞扬与地位、雇佣安全、挑战性的工作和学习的机会,可能还包括成功地接受新挑战以及与有才华的同事一起工作的自我满足感。
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工资决定理论第一节1890年以来广泛流行的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名词解释)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1847—1938)提出的,这个理论被公认为是对长期工资水平所做的最令人满意的解释。
一、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劳动力市场中工资的决定(一)买方垄断(劳动力供过于求)下的工资率,即按低于边际产品收益的价格支付工资(二)卖方垄断(劳动力供不应求)下的工资率,即工资率高于边际产品收益第二节人力资本工资理论(名词解释)人力资本投资:就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本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可归纳为如下四种:(一)普通教育:(形成并增加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二)职业技术培训:(侧重与人力资本构成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存量)(三)卫生保健:(增进体质)(四)劳动力流动:(实现人力资源价值和增值)第三章社会工资差别第一节工资差别的类型及衡量标准一、衡量工资差别的标准: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参考: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茨提出的以其名字命名的洛伦茨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曲线。
)(名词解释)基尼系数: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收入分配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表示完全差距相对合理;在0.4以上,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在0.5以上为差距悬殊。
第二节产业之间的工资差别一、(论述题)产业之间工资差别的形成原因第一,在一个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中,熟练劳动里所占的比重是影响产业之间工资差别的重要因素。
第二,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
第三,不同产业部门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影响产业部门之间工资差别的第三个因素。
第四,产业部门的工会化程度高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产业部门之间工资差别的第四个因素。
第五,各产业部门所处的地理区域也是形成产业部门之间工资差别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节职业之间的工资差别一、补偿性工资差别有两种:一种是补偿恶劣的工作条件而形成的,各种职业对工人的吸引力不可能都是一样的;(劳动力市场上的补偿性的工资差别,实际上是一种促使各种职业的吸引力均等化的因素。
)还有一种是由于补偿工人训练费用的差别而形成的。
二、非补偿性的工资差别(名词解释或简答)非补偿性的工资差别,也称竞争性的工资差别,是指在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和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者由于劳动能力的差别而形成的工资差别,在实际生活中,它表现为不同质的劳动者在劳动技能上的差异,因此,非补偿性的工资差别,又称作技能性的工资差别。
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劳动者体力与脑力的差别。
其次是有些职业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进入的。
三、非竞争性的工资差别(名词解释)非竞争性的工资差别,也称垄断性的工资差别,是指同质或不同质劳动者之间的流动受到限制,进而使从事某一职业或处于某一阶层的劳动者获得了其他劳动者不能参与竞争的垄断地位而形成的工资差别。
第四章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第一节马克思科学按劳分配理论和按劳分配原则的确立一、(简答)马克思按劳分配学说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按劳分配学说的内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5方面)1、按劳分配的是社会总产品中经过扣除后的那部分消费资料。
2、消费资料分配的同一尺度是劳动。
3、按劳分配的实质是同量劳动想交换。
4、按劳分配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平等,表现在“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与以统一的尺度——劳动——来计算。
”5、按劳分配是物质的生产条件属于劳动者自己集体财产的结果。
第二节市场工资率的按劳分配形式一、市场工资率的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简答)以市场工资率进行按劳分配的步骤如下:(5部分,重点注意双引号部分)1、在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的劳动力市场上,形成各种不同职业以及同一职业内不同等级的劳动力价格,即市场工资率,亦称均衡工资率。
市场工资率是在社会范围内实现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这一步骤为“按劳分配奠定了市场基础”。
2、根据市场工资率的劳动力价格信号,劳动者从自己的能力和效用最大化出发,选择并决定向某一有这种劳动力需求的企业投入自己的劳动和投入多少劳动。
这一步骤可称为“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决策,即作出劳动供给的质和量的选择”。
3、劳动者计入企业以后,企业通过工作评价或其他科学方法,把不同劳动者从事的不能相互衡量比较的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者还原为可以相互衡量比较的抽象劳动,评定出劳动者的劳动质量等级,并确定相应的工资等级和计算出评价工资率,即工资等级标准,共同市场工资率在比较平衡后确定下来。
这一步骤可概括为“按质定价”。
4、企业对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依据一定的劳动定额标准,采取按时间、按产品或按其他劳动成果的方法确定劳动者的劳动量。
这一步骤可概括为“劳动计量”。
5、根据事先确定的劳动者工资率和劳动者提供的工作量,计算工资报酬量,并由企业向劳动者支付。
这一步骤可概括为“按量付酬”。
至此,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噶按劳分配过程就可以结束了。
虽然货币工资还不是个人消费品,但工资可以看作是个人消费品的价值。
一个劳动者所分配工资的多少,基本上代表了他所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多少。
第三节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和工资收入政策一、(简答)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全面贯彻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应注意把握其包含着的基本精神,并在不同层次的分配中各有侧重:(以下四个方面)(一)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企业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妥善经营先富起来;(二)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三)必须在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四)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在分配注重公平。
二、工资分配政策(为什么~~)工资分配政策必须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
(三个原则)1、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是工资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
2、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是实现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关键环节。
3、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企业按效率支付工资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三、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第二单元政府宏观调控一、(简答)企业工资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市场机制决定、企业自主分配、政府监督调控”的企业工资分配体制。
(一)市场机制调节(二)企业自主分配(三)职工民主参与(四)政府监控指导(关于政府监控指导的目标,可以概括为:调控工资总水平;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指导和规范企业分配行为。
)第一节工资指导线制度工资指导线制度的概念和作用(名词解释)工资指导线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控企业工资总量、调节工资分配关系、规划工资水平增长、指导企业工资分配所采用的一种制度。
工资指导线的基本内容(一)经济形势分析。
包括:国家宏观经济形式和宏观政策简析;本地区上一年度经济增长、企业工资增长分析;本年度经济增长7预测以及与周边地区的比较分析。
(二)工资指导线意见。
工资指导线水平包括:本年度企业货币工资水平增长基准线、上线、下线。
(三)工资指导线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工资指导线主要有以下4种形式:(1)平均工资增长幅度。
(2)平均工资增加绝对额。
(3)平均工资增长幅度加平均工资增加绝对额。
(4)工资增长指导原则,即没有规定具体的增长数据,只是提出原则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