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材料和燃点测定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铁粉燃烧分析实验报告(3篇)

铁粉燃烧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铁粉燃烧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铁粉燃烧实验的操作步骤。

3. 分析铁粉燃烧产物的成分。

二、实验原理铁粉燃烧是指铁粉在氧气或空气中与氧气发生剧烈氧化反应,生成氧化铁的过程。

实验过程中,铁粉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和光,同时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铁。

实验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酒精灯、磁铁、镊子、烧杯、燃烧匙、集气瓶、澄清石灰水、滤纸、氯化铁浓溶液、稀硫酸、天平。

2. 材料:铁粉、氧气、氮气、氢气。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酒精灯、磁铁、镊子、烧杯、燃烧匙、集气瓶、澄清石灰水、滤纸、氯化铁浓溶液、稀硫酸等实验器材准备齐全。

2. 称量铁粉:用天平称取适量的铁粉,记录质量。

3. 燃烧铁粉:将铁粉放入燃烧匙中,用酒精灯加热至铁粉燃烧。

观察铁粉燃烧的现象,记录燃烧过程中的颜色变化、火焰形状等。

4. 收集产物:将燃烧产生的黑色固体收集在集气瓶中。

5. 分析产物:用磁铁靠近集气瓶,观察黑色固体是否被磁铁吸引。

将产物分为三份,分别进行以下实验:(1)稀硫酸实验:取少量黑色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记录是否有气泡产生。

(2)磁铁实验:用磁铁靠近产物,观察是否有铁粉被磁铁吸引。

(3)燃烧实验:将产物放在燃烧匙中,点燃。

观察产物燃烧现象,记录颜色变化。

6. 分析结果: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铁粉燃烧产物的成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铁粉燃烧过程中,观察到铁粉由红热变为亮红色,随后生成黑色固体。

2. 稀硫酸实验中,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产生气泡,说明产物中含有铁。

3. 磁铁实验中,产物被磁铁吸引,进一步证明产物中含有铁。

4. 燃烧实验中,产物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说明产物中含有碳。

六、实验结论1. 铁粉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

2. 铁粉燃烧产物中含有铁和碳。

3. 铁粉燃烧实验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铁粉燃烧的温度?答:通过调整酒精灯的火焰大小和燃烧匙与酒精灯的距离来控制铁粉燃烧的温度。

化学固体燃烧实验报告

化学固体燃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固体燃烧的基本原理和条件。

2. 观察不同固体物质燃烧时的现象。

3. 分析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反应和产物。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实验原理固体燃烧是指固体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和光的过程。

燃烧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可燃物:具有可燃性的固体物质。

2. 氧气:作为氧化剂,与可燃物发生反应。

3. 着火点:固体物质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燃烧。

三、实验用品1. 实验器材:酒精灯、燃烧匙、试管、镊子、火柴、酒精、集气瓶、水槽、澄清石灰水。

2. 实验药品:硫磺、磷、铁、木炭、铜、镁。

四、实验步骤1. 硫磺燃烧实验- 将一小块硫磺放在燃烧匙上。

- 用酒精灯加热硫磺,观察其燃烧现象。

- 收集燃烧产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2. 磷燃烧实验- 将一小块磷放在燃烧匙上。

- 用酒精灯加热磷,观察其燃烧现象。

- 收集燃烧产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3. 铁燃烧实验- 将一小块铁放在燃烧匙上。

- 用酒精灯加热铁,观察其燃烧现象。

- 收集燃烧产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4. 木炭燃烧实验- 将一小块木炭放在燃烧匙上。

- 用酒精灯加热木炭,观察其燃烧现象。

- 收集燃烧产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5. 铜燃烧实验- 将一小块铜放在燃烧匙上。

- 用酒精灯加热铜,观察其燃烧现象。

- 收集燃烧产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6. 镁燃烧实验- 将一小块镁放在燃烧匙上。

- 用酒精灯加热镁,观察其燃烧现象。

- 收集燃烧产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五、实验现象及分析1. 硫磺燃烧:硫磺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有刺激性气味,放出热量。

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硫,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磷燃烧:磷燃烧时,产生白色烟雾,放出热量。

燃烧产物为五氧化二磷,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 铁燃烧:铁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量。

燃烧产物为四氧化三铁,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 木炭燃烧:木炭燃烧时,产生无色火焰,放出热量。

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燃点的测定_实验报告

燃点的测定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点的概念及其在材料科学和燃烧安全领域的应用。

2. 学习使用适当的仪器和方法测定不同物质的燃点。

3. 掌握燃点测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分析实验结果。

二、实验原理燃点是指物质在规定的条件下,能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在实验室中,通常使用开放式或封闭式的方法来测定燃点。

本实验采用开放式方法,即在一个开口的燃烧皿中,将待测物质加热至其表面出现持续燃烧的现象,此时所达到的温度即为该物质的燃点。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酒精灯、燃烧皿、温度计、铁夹、镊子、秒表、玻璃棒、天平等。

2. 试剂:待测物质(如木材、纸张、塑料等)、酒精、石蜡油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确保酒精灯火焰稳定。

2. 用天平准确称量待测物质的质量,放入燃烧皿中。

3. 将燃烧皿固定在铁夹上,确保其稳定。

4. 将温度计插入燃烧皿中,确保温度计的感温部分与待测物质接触良好。

5. 点燃酒精灯,对准燃烧皿加热,同时用玻璃棒搅拌待测物质,使其受热均匀。

6. 观察待测物质表面是否出现持续燃烧的现象,记录温度计读数。

7. 重复步骤5-6,至少进行三次实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1. 记录每次实验中待测物质燃点达到的温度。

2. 计算三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实验结果。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燃点差异及其原因。

2. 结合材料科学和燃烧安全知识,讨论燃点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不同物质的燃点,并了解了燃点在材料科学和燃烧安全领域的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物质的燃点存在差异,这与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有关。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物质的燃点有助于评估其燃烧安全性能,为防火和灭火工作提供依据。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发生。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加热过程中,注意观察待测物质表面燃烧现象,及时调整加热速度。

燃烧实验报告

燃烧实验报告

燃烧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燃烧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实验材料:火柴、蜡烛、乙醇、无水醋酸、木炭、镁带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并将易燃物品放置在安全的位置。

2. 点燃火柴和蜡烛:将火柴头磨燃后,观察火焰的形状和颜色。

点燃蜡烛后也进行同样的观察。

3. 进行液体物质的燃烧实验:将一小部分乙醇倒入容器中,点燃乙醇并观察燃烧现象。

再进行无水醋酸的燃烧实验,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结果。

4. 进行固体物质的燃烧实验:将一小块木炭点燃并观察其燃烧过程。

随后进行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其燃烧产生的明亮光芒。

实验结果:1. 火柴点燃后,火焰呈现黄色,形状稍微呈扁平状。

2. 蜡烛点燃后,火焰呈现黄色,形状为红色的锥形。

3. 乙醇燃烧时,火焰呈现蓝色,形状为垂直上升的柱状,火焰较为明亮。

无水醋酸燃烧时,火焰呈现蓝绿色,形状较小且较不明显。

4. 木炭燃烧时,火焰呈现橙红色,形状较大,但火焰高度相对较低。

镁带燃烧时,火焰呈现明亮的白色,形状呈闪烁状。

实验分析:燃烧是化学反应中一种常见的过程,常涉及氧化和还原等反应。

实验中我们观察了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火焰的颜色和形状:不同物质燃烧时,火焰的颜色和形状各有不同。

这是因为燃烧时,物质中的化合物在高温下分解产生气体,气体在高温下进一步氧化反应而发生燃烧。

不同物质燃烧产生的气体组分不同,导致了火焰颜色的差异。

火焰形状的差异主要是由燃烧气体周围空气流动情况所决定。

2. 燃烧时产生的光亮:镁带燃烧时会产生明亮的光芒,这是因为镁是一种亮度很高的金属,其燃烧过程放出的光亮较强烈。

而其他物质燃烧时,火焰发出的光亮相对较弱,多为暗红或者蓝色。

这是因为产生的火焰并没有很高的温度,没有达到足够的能量激发物质发出明亮的光亮。

3. 燃烧剧烈程度的差异: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镁带的燃烧剧烈程度较高,火焰较大且能够持续一段时间。

蜡烛及燃烧实验报告

蜡烛及燃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蜡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及其产物。

3. 学习实验操作技巧和观察方法。

二、实验原理蜡烛是一种由石蜡制成的固体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烷烃。

当蜡烛点燃时,石蜡受热熔化,蒸发成气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热量和光。

三、实验用品1. 蜡烛一支2. 火柴一盒3. 干燥的烧杯一个4. 澄清石灰水少量5. 小刀一把6. 水槽一个7. 玻璃棒一根四、实验步骤1. 观察蜡烛的物理性质(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等。

(2)嗅其气味。

(3)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中,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2. 蜡烛燃烧实验(1)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变化及其火焰和各层温度的比较。

(2)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3. 熄灭蜡烛实验(1)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

(2)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五、实验现象及结论1. 蜡烛的物理性质(1)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石蜡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2. 蜡烛燃烧现象(1)蜡烛受热时熔化,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2)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3)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3. 熄灭蜡烛现象(1)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

(2)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了解了蜡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实验过程中,学会了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提高了实验操作技巧和观察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了蜡烛燃烧时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进一步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操作,防止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燃点研究报告

燃点研究报告

燃点研究报告
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以下是燃点研究的一些关键发现:
1. 燃点是指引物质进入自然燃烧状态所需的温度。

不同物质的燃点各不相同,这取决于其化学性质和物理状态。

2. 大多数可燃物质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点燃,这个温度称为燃点。

燃点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或者根据物质的属性进行估算。

3. 燃点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氧气浓度、压力和湿度等。

较低的氧气浓度和高湿度可能会提高物质的燃点。

4. 燃点的了解对于预防火灾和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根据物质的燃点,可以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和安全措施,以减少火灾的风险。

5. 研究燃点的目的之一是对不同物质进行分类。

可燃物质可以分为易燃物质、可燃物质和难燃物质等。

这些分类有助于识别潜在的火灾危险和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

6. 燃点还可以用于评估化学品的危险性。

根据其燃点高低,可以判断其是否易燃、可燃还是难燃,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总之,燃点研究对于理解物质的燃烧性质、预防火灾和安全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物质的燃点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合适的应对措施,确保人们的安全和财产的安全。

固态石蜡燃烧实验报告

固态石蜡燃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固态石蜡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探究固态石蜡燃烧的过程和现象。

3. 分析固态石蜡燃烧的产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石蜡是一种烃类物质,主要由碳和氢组成。

当固态石蜡受热熔化后,蒸发成气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三、实验用品1. 石蜡2. 火柴3. 干燥的烧杯4. 澄清石灰水5. 温度计6. 秒表7. 天平8. 酒精灯9. 滤纸10. 长颈漏斗11. 实验记录表格四、实验步骤1. 观察固态石蜡的物理性质:- 用天平称取一定量的石蜡,记录其质量。

- 观察石蜡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等物理性质。

2. 石蜡燃烧实验:- 将石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其熔化过程。

- 待石蜡完全熔化后,用火柴点燃,观察燃烧现象。

-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内壁是否有水珠生成。

- 将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3. 分析燃烧产物:- 收集烧杯内壁的水珠,用滤纸过滤,观察其成分。

- 收集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其变化。

4. 测量燃烧温度:- 使用温度计测量石蜡燃烧时的最高温度。

五、实验现象1. 固态石蜡受热熔化,变成液态。

2. 石蜡燃烧时,火焰明亮,伴有少量黑烟。

3. 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 石蜡燃烧时的最高温度约为400℃。

六、实验结论1. 石蜡是一种烃类物质,主要由碳和氢组成。

2. 石蜡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3. 石蜡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应采取措施减少石蜡燃烧对环境的污染。

4. 石蜡燃烧时的最高温度约为400℃。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如何确保石蜡燃烧充分?2. 如何提高石蜡燃烧效率,减少浪费?3. 如何降低石蜡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固态石蜡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了石蜡燃烧的过程和现象,分析了燃烧产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固体材料和燃点测定实验报告

固体材料和燃点测定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消防工程教学实验实验报告实验二:固体材料和燃点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可燃物固体可燃物着火过程及特征的了解。

2、掌握运用DW-02着火温度测定仪测定常见固体可燃物着火温度的基本方法。

3、分析比较不同固体材料的着火温度。

二、实验原理通常固体燃烧是由外部火源点燃的,当固体在明火点燃下刚刚可以发生持续燃烧时,其表面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燃点。

1、着火过程着火过程是指无化学反应向稳定的强烈放热反应状态的过渡。

点燃或称为强迫着火是可燃物基本的着火方式之一,它是指由于从外部能源,诸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

这时火焰就会在靠近点火源处被引发,燃烧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燃混合物中。

强迫着火有如下特征:a、强迫着火仅在反应物的局部(点火源周围)进行,所加入的能量快速在小范围引燃可燃物,所形成的火焰要能向反应物的其余部分传播;b、强迫着火条件下的可燃物本身温度通常较低,为了保证着火成功并使火焰能在较冷的部分传播,其着火温度要远高于自燃温度;c、强迫着火的全部过程包括在可燃物局部形成火焰中心,以及火焰向周围传播扩展两个阶段。

2、固体可燃物的着火固体可燃物分为天然物质(木材、草、棉花、煤等)和人工合成物质(橡胶、塑料、纺织品等)两大类。

天然物质的性能差异较大,而人工合成物质的性能稳定,这些特点也在着火条件上体现出来。

固体可燃物在着火之前,通常因受热发生热解,气化反应,释放出可燃性气体,所以着火时仍首先形成气相火焰。

其着火过程可用图1表示。

三、实验仪器、设备. 本实验中采用DW-02点着火温度测定仪。

基本部分包括铜锭炉、温控仪、试样容器。

铜锭炉加热到预定温度,并保持恒温,再将装有试样的容器放入铜锭炉的孔中,调节温度,测试点着火温度。

技术参数:1.温度精密度:±2℃2.样品容量:30至100mm四、实验步骤及数据1 试样制备(1)材料干燥;(2)制作松木3组;试样粒度~;试样量:1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大学
消防工程教学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二:固体材料和燃点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可燃物固体可燃物着火过程及特征的了解。

2、掌握运用DW-02着火温度测定仪测定常见固体可燃物着火温度的基本方法。

3、分析比较不同固体材料的着火温度。

二、实验原理
通常固体燃烧是由外部火源点燃的,当固体在明火点燃下刚刚可以发生持续燃烧时,其表面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燃点。

1、着火过程
着火过程是指无化学反应向稳定的强烈放热反应状态的过渡。

点燃或称为强迫着火是可燃物基本的着火方式之一,它是指由于从外部能源,诸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

这时火焰就会在靠近点火
源处被引发,燃烧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燃混合物中。

强迫着火有如下特征:
a、强迫着火仅在反应物的局部(点火源周围)进行,所加入的能量快速在小范围引燃可燃物,所形成的火焰要能向反应物的其余部分传播;
b、强迫着火条件下的可燃物本身温度通常较低,为了保证着火成功并使火焰能在较冷的部分传播,其着火温度要远高于自燃温度;
c、强迫着火的全部过程包括在可燃物局部形成火焰中心,以及火焰向周围传播扩展两个阶段。

2、固体可燃物的着火
固体可燃物分为天然物质(木材、草、棉花、煤等)和人工合成物质(橡胶、塑料、纺织品等)两大类。

天然物质的性能差异较大,而人工合成物质的性能稳定,这些特点也在着火条件上体现出来。

固体可燃物在着火之前,通常因受热发生热解,气化反应,释放出可燃性气体,所以着火时仍首先形成气相火焰。

其着火过程可用图1表示。

三、实验仪器、设备
. 本实验中采用DW-02点着火温度测定仪。

基本部分包括铜锭炉、温控仪、试样容器。

铜锭炉加热到预定温度,并保持恒温,再将装有试样的容器放入铜锭炉的孔中,调节温度,测试点着火温度。

技术参数:
1.温度精密度:±2℃
2.样品容量:30至100mm
四、实验步骤及数据
1 试样制备
(1)材料干燥;
(2)制作松木3组;
试样粒度0.5~1.0mm;
试样量:1克。

上图为制备好的试样
2 试验程序
(1)检查电路,确定仪器正常运行。

(2)确定实验开始时的环境温度与湿度。

(3)打开电源,把铜锭炉加热到预定温度,并使之恒温,允许误差±2℃;
上图为大家等待温度降至设定温度
(4)将装有1克试样的容器放入铜锭炉的孔中,盖上盖子(盖子预先放在铜锭炉上加热),
并打开秒表;
上图为将容器放入铜锭炉中
(5)将点火火焰置于盖的喷嘴上方2mm处晃动,火焰长度10~15mm左右。

如果在开始5分钟内,喷嘴上没有(或有)连续5秒钟的火焰,则每次将炉
温升高(或降低)10℃,用新的试样重新试验,直到测得喷嘴上出现连续5秒种以上火焰时的最低温度为止,并记录此温度;
上图为点火过程
(6)在每个预定的温度做三个试样,若有两个没有5秒钟以上的火焰,则将炉温度升高10℃,再做三个试样,如有两个出现5秒种以上火焰的最低温度,将其修约到十位数,即为材料的点火温度;
三个试样成功被点燃
7)在预热性塑料的测定中有发泡溢出现象时,可以将试样减少到0.5克,如果仍有溢出则不能用本方法试验。

3 试验结束时,应拨动开关气手柄,置于开气,进行降温,使炉温降到常温。

拍照保存实验数据
注:
炉温:150~450℃之间任意点着温度恒定不大于±2℃,在测试过程中,如果设定温度与水银温度计指示不统一时,以水银温度计为准,因为铂电阻的设定误差是全量程的±1℃
松木燃点测试结果
实验测出松木的燃点为278℃
五、实验结果讨论
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尽量减小实验误差,实验结果较准确,符合实际松木燃点,实验成功。

经验总结
1.做实验时首先要熟悉实验指导书,认证研读实验步骤及相关的注意事项,这样在做实验的时候就能胸有成竹,不慌不忙。

2.在实验前要根据组员自身特点,把实验任务分配到每个成员的手上,这样实验过程就能更加高效和准确。

3.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拍照,录像或其他方法随时记录实验数据,这样在实验完成后我们就能有足够的数据和资料来进行实验的分析和讨论。

4.在实验前要充分考虑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并设置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实验过程安全。

5.在实验过程中要有不怕失败的精神,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有屡败屡战的勇气,这样实验就一定能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