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技术论文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改革论文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改革初探摘要:本文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原课程体系为依托,研究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方案,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我院高职高专教育特征,最终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
关键词: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优化改革【中图分类号】g423.07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学习的内容多,覆盖面广。
对学生而言,由于不清楚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环境和典型技术主线,感觉每一门课程都很重要,每一项技术都是重点,学生对学习的重点难以有效把握。
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即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和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因此应该对教学任务及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现状分析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工电子及继电控制两个方面,并明显偏重于电气运行控制。
而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专业间的交叉融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机械技术等高度结合以实现生产线的柔性化和智能化。
随着生产设备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的新兴行业不断出现,电气自动化专业要保持其自身特点,必须强化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2]-[4]。
二、解决方案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当前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深入高校调研,努力构建适合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积极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群分析,明确岗位工作任务转变教学观念,建立现代职教思想,以职业教育学”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作为理论指导,充分利用学院良好的产学研合作优势,并积极开发新合作领域,对企业及用人单位展开市场调研;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分析,针对性的对自动化生产线工作过程、工厂供配电工作过程、电气控制系统工作过程、电子产品的设计组装与调试工作过程四个方向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合理配备师资、实训等。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一直在不断完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将就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进行探讨。
一、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将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将电气控制、PLC编程、传感器技术等理论课程与电气控制系统设计、PLC控制系统实验、传感器应用实践等实践课程相结合,形成紧密联系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高职院校需要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平台,确保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程场景,具体操作各类设备,并在师生互动中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产学合作,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满足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与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
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使学生接触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了解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授课,分享企业实践经验,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产学合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企业中参与实际的工作项目,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实际项目,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高职院校需要建立综合实训基地,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场地和设备支持。
实训基地应包括模拟实验室、工程实践室、创新实验室等部分,覆盖电气控制、PLC编程、传感器应用等多个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
综合实训基地可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需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摘要】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本文在综合分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工作过程Abstract: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core of voc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is to develop the key objectives to be achieved.In this paper,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electric automation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and practice.Keywords:Work process;electrical automation;curriculum system1.引言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进行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的专业改革和建设,并积极探索和创新高职办学特色。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成为关键。
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以什么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也就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及如何培养学生。
同时课程体系也体现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规律,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2.课程体系现状分析2.1 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当前课程内容缺乏整体性,具体表现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完整,跟不上电气行业实际发展趋势,同时教学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实践教学深度不够,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的现象,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安排。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抗高血压 药选用 :伴冠心 ,心绞痛 。禁止使 用胍 和肼 ,
索 [ J ] .中华 医学教育杂志 , 2 0 0 6 , 2 6 ( 5 ) : 5 6 - 5 7 . [ 3 ] 方 晓艳 . 病 案讨 论在 药理学 教学 中 的应用及 体会 [ J ] . 中国医药导报 。 2 0 1 0 , 7 ( 2 4 ) : 1 0 7 — 1 0 8 . [ 4 ]岑彦 艳 ,周红 .高血压防治宣传 教育与抗高血压 药教学 的融合 [ J ] .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 0 0 7 , 9 ( 6 ) :
血 平; c 【 1阻断 药首剂显 , 中枢 降压 可 乐定 ,神 经节阻樟 美
二,血 管扩张常用三 , 神 经末梢 阻滞药,利血 平类用更罕;
结构 两类要 记 牢,机制 阻滞钙通 道 ,硝 苯地 平 为代 表 ,保 果 更能转化学生 的实际工作能力 。■ 护器 官 宜长效 ,缓 释控释 近提 倡,尼群 氨 氯效 亦好 ;卡托 参 考 文 献
改革 高职 现行课 程体系 ,重新构 建具 有特 色的课 程体系 ,
中 图分 类号 :G 7 1 2
文献标 识码 :B
这 已经成为 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的重要 方向 。
文章 编 号 :1 6 7 1 — 4 8 9 X ( 2 0 1 5 ) 0 4 — 0 0 9 3 — 0 2
关键 词 高 职 : 电气 自动 化 ;课程 体 系
该 以社会 需求 为教育 目标 ,将 就业 需求为 导 向,培养生 产 建设 、管理 、服务 所需要 的一线 高技 能型 人才 。高职院校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和实践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和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正成为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撑。
在这种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
有必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研究,可以促进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本研究对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践进行探讨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以满足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
通过分析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课程体系的改进与实践效果。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完善提供指导,并为相关从业者和教育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和实践,为未来相关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路和经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
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则是确保学生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
研究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意义在于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前课程设置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
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也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通过本研究对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探讨和实践,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行业发展和服务社会经济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统一 性 、 结构 体 系 的严 密性 、 材 编 写 的规 范 性 。 教
这是 一种 凝 固 的 、 态 的课 程 , 静 与教 育创 新 和培 养
学生 独立 精 神 、 新 能力 、 创 批判 精 神 的要 求 不相适
应 。这 主要 表现 在 以下方 面 :
( ) 一 课程 设 置缺 乏 整体性
程 体 系和教 学 内容 , 养 出符 合 企 业 需 求 的 宽 口 培 径、 复合 型专 业 人才 。
一
二 、 程体 系及 教 学 内容 的构 建 课 我校 高 职 电气 自动化 技术 专业 课 程体 系 的改
革 以工作 过程 为导 向 , 以工 学 结合 为途 径 , 以学 生
、
的核心 , 培养 目标 得 以 实 现 的关 键 所 在 。 如何 是 改变教 育 观念及 方 式 , 何 对 高 职 课 程体 系 进行 如
改革 、 构建 有特 色 的课 程 体 系 、 培养 适 应 当前 社 会 经 济及 科学 技术 发展 的应 用 型人 才是 目前 高 职教
育教学 改革 的一 个重 点课 题 。
提 高生 产一线 生 产 、 装 、 安 调试 、 备维 护 、 后 服 设 售
当前 课 程 内容缺 乏整 体性 , 体表 现 在 : 具 理论
课 程 教学 内容 不够 完 整 , 不 上 电 气行 业 实 际发 跟 展趋 势 , 同时 教学 内容 重 复现 象严 重 ; 践 教学深 实 度不够 , 在着 理 论 教 学 与 实 践 教 学 环 节脱 节 的 存 现象 , 缺乏 整体 的规 划 和安 排 。 ( ) 二 学科 本位 思 想 的课 程模 式 尚存
作过 程 , 以项 目课程 为 主体 的课程 体 系 , 高职 电气 自动化 专 业课 程体 系及 教 学 内容进 行 了系统设计 。 对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论文: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论文: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摘要: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本文在综合分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及职业行为能力的基础上,确立基于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行为能力课程体系构建一、前言在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中国致力于打造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大环境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企业对从业人员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
培养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生产一线生产、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售后服务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显得尤为迫切。
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职业专门人才的责任,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1]。
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改变教育观念及方式,改革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现状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等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同于学术研究型和工程设计型人才,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必须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它的目标必须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确定。
高职教育不能借用或照搬其他高等教育课程模式,而应当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基于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摘要】在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势头迅猛,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行业发展趋势、专业现状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必要性、关键内容以及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培养具备智能制造能力的专业人才。
该课程体系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未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仍将面临挑战,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以应对未来发展的挑战。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构建、发展趋势、现状分析、必要性、关键内容、实施方案、重要性、人才培养、未来发展、挑战。
1. 引言1.1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在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已成为推动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而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向智能化、数字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传统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已不能满足当前智能制造的需求。
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需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本文将分析当前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现状,并探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还将介绍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内容和实施方案,以及探讨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课程体系构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工作,培养更加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
2. 正文2.1 当前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智能制造的迅猛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化技术论文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自动化技术论文: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摘要: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构建了本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了课程开发的思路,强调了课程体系构建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并分析了课程改革实施效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作任务;项目教学;课程开发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进行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的专业改革和建设,并积极探索和创新高职办学特色。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成为关键。
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以什么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也就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及如何培养学生。
同时课程体系也体现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规律,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近年来,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国家示范性建设项目带动下,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一)课程体系现状在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课程综合化改革、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拿大CBE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实践,构建了专业基础、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教学模块。
根据各模块的技能培养目标,搭建了基础知识平台、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专业技能训练平台,形成了“宽基础、活模块”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是建设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二)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可以看出,原有课程体系基本是“三段式”结构,即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
从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来看,虽然加强和关注了能力培养,但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上,基本上沿用学科体系以知识的系统性为主线构建;课程内容选取上,虽然注意了知识够用为度,但同样存在课程要体现知识的完整性等问题。
总体上来说,没有完全打破本科“压缩型”的模式,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1]。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和依据(一)课程体系构建的认识基础体现学科体系以知识的系统性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本身并没有问题。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实情况中高职学生对抽象思维的掌握不好。
或者说不善于以符号系统进行逻辑思维,不善于借助符号系统去组织概念,用概念去组织原理、定理,用定理去进行结果性推论。
因此,以知识的系统性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不适合于高职教育[2]。
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应该建立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基础之上。
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在掌握和应用知识时,需要借助一定的环境和背景,并通过一定的行为和动作,来获取各种表象中内含的知识。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有自身的规律,必须明确和遵循构建的依据:1.人才培养定位。
确定人才培养定位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
要根据地区经济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岗位面向。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的课程体系要适应生产一线职业岗位需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体现专业自身特色。
2.人才培养规格。
要在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基础上,充分分析企业职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准确的人才培养规格决定了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培养的学生能不能迅速上岗。
3.职业资格标准。
构建的课程体系要反映和体现国家或行业职业资格标准。
职业资格既是职业规范,也是岗位工作内容的概括。
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既是保证学生掌握职业岗位能力,同时使学生具有岗位工作的资格。
4.工作过程。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同时获得一个工作成果实施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岗位工作中的产品生产、项目制作都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了产品生产、项目制作的工作过程系统。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又符合以形象思维为主构建课程体系的思想[3]。
三、课程体系构建(一)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是指完成工作任务需要采取的行动和规范、内化的知识和素养,是通过按照工作过程完成工作任务而获得的训练和认识。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学习的内容多、覆盖面广,为达到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开发是关键。
课程体系构建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作为理论指导,在专业培养目标上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以相关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
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与职业要求相匹配,并以工作任务为依据选择、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
通过引进企业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在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通过工作实践,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二)人才培养定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西门子等自动化企业调研,明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岗位面向:自动化设备应用企业的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岗位、自动化设备维护维修岗位;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的自动化设备制作装配岗位。
兼顾到我校有军工船舶的背景,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面向制造业生产一线,服务军工造船和地方企业,从事自动化设备和船舶电气设备制造、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的高技能人才。
工作任务分析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涉及很多细节,我们采取的分析策略是由整体到部分,由面到点,从四个不同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对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与企业工作任务要求不适应的问题进行分析。
通过对企业自动化制作装配岗位、安装调试岗位、维护维修岗位的调研,了解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依据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生产计划编制、自动化设备安装、主控调试与联调、自动化设备维护与检修。
(三)完成工作任务的必备要素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技能分析、归纳,按照岗位职业技能难易程度和人才培养规律,确定岗位技能结构的三个层次,即:完成一般电气安装与装配等基础性工作的岗位基本技能;完成以PLC和单片机为主控技术的自动化设备调试等专项工作的岗位核心技能;完成自动化设备调试与运行维护等综合性工作的岗位综合技能。
岗位职业技能结构如图1所示[4]。
作为学生个体,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要素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专业技能、获取及消化相关资料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第一和第三个要素在教学中体现得较明显,但第二个要素同样重要, 却往往被忽略。
在企业工作,资料是完成工作任务不可缺少的要素,是技能、经验的积累、进步与创新,如果没有相关资料,很难完成高质量的工作任务,所以获取及消化资料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工作任务分析中应充分体现这一点。
(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依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岗位技能培养要求和工作任务分析,对原有课程知识进行解构并重构,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通过学习领域的学习,实现岗位基本技能→岗位核心技能→岗位综合技能的培养。
课程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4]。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职业资格标准,使学生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衔接,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等措施,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
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设置公共基础学习领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政策讲座、英语、工程计算、体育、计算机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基本素质。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应基于工作过程对原课程进行整合。
例如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PLC技术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应用》两门课程的知识,是在工作岗位上综合应用的,因此新的课程体系开设了一门综合性的项目课程《PLC控制线路运行维护》。
工作任务与基础课程有密切的关系。
比如英语课程, 在实际工作中,新设备、新器件的说明文字都是英文,要消化这些资料必须具备一定的英文水平。
目前英语教学与工作任务割裂开来,导致学生为学英语而学英语。
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可以把英语教学(一部分学时)融入到相关的项目课程中,比如《电子产品制作与检修》,产品制作时只提供英文资料让学生设计、制作、焊接和调试收音机电路。
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中,把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各项目课程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职业素质教育,没有另外开设专门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
四、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思路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课程项目教学载体、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教材开发;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形式,通过课程教学、生产性实训、企业实习完成岗位职业技能培养。
教学情境设计中,按照岗位工作任务,将完成该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融合起来,每个学习情境可完整地完成一项岗位工作任务。
对于较复杂的学习情境,可以按照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步骤等划分子情境,通过子情境的教学掌握完成该岗位工作某一步骤或某一环节的知识和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单片机控制系统运行维护》学习领域设计如图3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息息相关。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模拟真实的工作任务、环境和要求,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信心,使他们知道如何面对困难和压力,如何解决技术难题,如何敬业等。
五、课程教学实践(一)课程教学条件建设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建设了满足课程教学和专业实习实训需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真实设备、真实环境、真实工作”的思路,建设了适应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三层次岗位技能训练平台。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通过与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自动化生产企业、船舶制造厂加强合作,建立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基地。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依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在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基于自动化设备制造—设备安装—设备调试—设备维护工作过程,通过三个阶段的“校内项目教学—企业生产实习”,按照岗位基本技能─岗位核心技能─岗位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的专业技能递进,实施“校企合作、项目引导、分层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内课程教学以班级为单位,并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集中教学和分组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教学过程围绕课程教学项目,采用学做一体的教学形式,按照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组织实施,并形成符合企业工艺规范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的真实作品。
通过分阶段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进行企业电气系统运行维护、电气设备运行维护、自动化生产线运行维护、船舶电气安装调试等实际岗位锻炼,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