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DNA与染色体

合集下载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章_染色体与DNA课后思考题答案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章_染色体与DNA课后思考题答案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3版朱玉坚第二章染色体与DNA课后思考题与答案1 染色体具有哪些作为遗传物质的特征?1 分子结构相对稳定2 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3 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整个生命过程4 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2.什么是核小体?简述其形成过程。

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的染色质纤维细丝是许多核小体连成的念珠状结构。

核小体是由H2A,H2B,H3,H4各两个分子生成的八聚体和由大约200bp的DNA组成的。

八聚体在中间,DNA分子盘绕在外,而H1则在核小体外面。

每个核小体只有一个H1。

所以,核小体中组蛋白和DNA的比例是每200bpDNA有H2A,H2B,H3,H4各两个,H1一个。

用核酸酶水解核小体后产生只含146bp核心颗粒,包括组蛋白八聚体及与其结合的146bpDNA,该序列绕在核心外面形成1.75圈,每圈约80bp。

由许多核小体构成了连续的染色质DNA细丝。

核小体的形成是染色体中DNA压缩的第一阶段。

在核小体中DNA 盘绕组蛋白八聚体核心,从而使分子收缩至原尺寸的1/7。

200bpDNA 完全舒展时长约68nm,却被压缩在10nm的核小体中。

核小体只是DNA压缩的第一步。

核小体长链200bp→核酸酶初步处理→核小体单体200bp→核酸酶继续处理→核心颗粒146bp3简述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组成及组装过程除了性细胞外全是二倍体是有DNA以及大量蛋白质及核膜构成核小体是染色体结构的最基本单位。

核小体的核心是由4种组蛋白(H2A、H2B、H3和H4)各两个分子构成的扁球状8聚体。

蛋白质包括组蛋白与非组蛋白。

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它与DNA组成核小体,含有大量赖氨酸核精氨酸。

非组蛋白包括酶类与细胞分裂有关的蛋白等,他们也有可能是染色体的结构成分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的染色体纤维细丝是许多核小体连成的念珠状结构---- 1.由DNA与组蛋白包装成核小体,在组蛋白H1的介导下核小体彼此连接形成直径约10nm的核小体串珠结构,这是染色质包装的一级结构。

染色体与DNA分子生物学

染色体与DNA分子生物学

H2A
H2B
H4 H3
真核细胞染色体上的组蛋白成分分析
种类
相对分 子质量
氨基酸 分离难 保守性 数目 易度
染色质 中比例
染色质 中位置
H1
21 000
223

不保守 0.5
接头
H2A
14 500
129
较难
较保守 1
核心
H2B
13 800
125
较难
较保守 1
核心
H3
15 300
135
最难
最保守 1
核心
• C值( C-value ): 是指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各种生物细胞内DNA总量的比较
在真核生物中,C值一般是随生物进化而增加的,高等 生物的C值一般大于低等生物。
C值反常现象 (C-value paradox)
C值往往与种系进化的复杂程度 不一致,某些低等生物却具有较 大的C值。
H4
11 300
102
最难
最保守 1
核心
组蛋白的特性
• 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 • 无组织特异性 • 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
碱性氨基酸分布在N端;疏水基团在C端
• 存在较普遍的修饰作用
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等
The core histones share a common structural fold
续性; ③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整
个生命过程; ④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染色体包括: DNA和蛋白质两大部分。
同一物种内每条染色体所带DNA的量是 一定的,但不同染色体或不同物种之间 变化很大。
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分子生物学:第二章 基因、染色体与DNA-1

分子生物学:第二章 基因、染色体与DNA-1
可以通过重组实验测定他们的距离与顺序
Recombination analysis (重组分析)
rII47 0
rII102 0
rII47 0
rII104 0
infect E. coli B infect E. coli K12
两种噬菌斑
一种WT噬菌斑
可以根据重组值计算两两之间的距离
RII 47 104 101 103 105
2.1.1 遗传因子假说
(Hypothesis of the inherited factor G. J. Mendel 1866. )
• 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
• 亲代传给子代的是遗传因子(A,a….) •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双(AA, aa)
在生殖细胞内为单(A,a) • 杂合子体细胞内具有成双的遗传因子(Aa) • 等位的遗传因子分离 • 非等位遗传因子间自由组合地独立分配到配子中
➢科学(基因--酶)为技术(互补测验)的发明提供了理论依据 ➢(互补测验)技术为科学(顺反子)的发现提供了方法手段 ➢构建大量(核苷酸及表型)突变体 ➢开展大量(功能互补)实验
顺反子学说(Theory of cistron)
• Cistron 是基因的同义词
• 在一个顺反子内,有若干个突变单位, 突变子(muton) • 在一个顺反子内,有若干个交换单位, 交换子(recon) • 基因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完整的,不可分割的
最小的遗传功能单位 three in one one in one
• 基因内可以较低频率发生基因内的重组,交换
• pseudo alleles 是基因内的不同突变体
• mut1 X mut2
WT 是基因内发生交换的结果
• cistron 概念的提出是对经典的基因概念的动摇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章 染色体与DNA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章 染色体与DNA
甲基化可发生在组蛋白的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上: 赖氨酸残基能够发生单、双、三甲基化; 精氨酸残基能够单、双甲基化);
这些不同程度的甲基化极大地增加了组蛋白修饰和调节基因表 达的复杂性。
组蛋白精氨酸甲基化是一种相对动态的标记: 精氨酸甲基化与基因激活相关,而H3和H4精氨酸的 甲基化丢失与基因沉默相关。
组蛋白乙酰化结合其他组蛋白修饰(甲基化,磷酸 化、泛素化)形成组蛋白密码影响基因的转录。
组蛋白的可修饰性总结
2) 非组蛋白(non-Histone Protein,NHP)
染色体上还存在大量的非组蛋白。包括酶类,如RNA聚合酶 及与细胞分裂有关的收缩蛋白、骨架蛋白、核孔复合物蛋 自以及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微管蛋白、原肌蛋白等,可 能是染色质的结构成分。
第二章 染色体与DNA
内容提要: 染色体与染色质 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原核生物 、 真核生物) 核小体 DNA的结构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比较
第一节 染色体(Chromosome)
(一)染色体与染色质
染色体(chromosome)是细胞核中载有遗传信息(基因)的 物质,在显微镜下呈丝状或棒状,主要由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 质组成,在细胞发生有丝分裂时期容易被碱性染料(例如龙胆 紫和醋酸洋红)着色,因此而得名。
粒附近,由6-100个碱基组成,在DNA链上串联重复成千
上万次,不转录,可能与染色体的稳定性有关。(基因组占
比10-60%)
光 吸 收 (
A260cm )
1.700(主体带) 1.692(Ⅰ):卫星带Ⅰ
1.688(Ⅱ):卫星带Ⅱ 1.671(Ⅲ):卫星带Ⅲ
卫星带碱基序列
Ⅰ ACAAACT ACAAACT etc. Ⅱ ATAAACT ATAAACT etc. Ⅲ ACAAATT ACAAATT etc.

DNA与染色体

DNA与染色体

精选课件ppt
2
人 类 的 全 部 染 色 体
精选课件ppt
3
人类基因 组各条染 色体中碱 基对数量 和功能基 因数量对 照表(基 因组是细 胞内单套 染色体及 其上的基 因)
精选课件ppt
4
染色体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核仁内,呈线性结构。 细胞分裂时,每条染色体都复制生成一条与母链完 全一样的子链,形成同源染色体对。
精选课件ppt
5
精选课件ppt
6
2、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2.1 染色质和核小体
染色质的电子显微镜 图显示出由核小体组成的 念珠状结构,可以看到由 一条细丝连接着的一连串 直径为10nm的球状体。
核小体是由H2A、H2B、 H3、H4各两个分子生成的 八聚体和由大约200bpDNA 组成的。
精选课件ppt
先导链需一个引物RNA链,而滞后链需要若干引物RNA。
引发前体 引发酶
共同作用
引发体
RNA 引物
新DNA链
精选课件ppt
46
精选课件ppt
47
(3) DNA复制的终止
精选课件ppt
48
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是细胞复制 DNA的重要作用酶。
DNA聚合酶 , 以DNA为复制模板,将DNA由5' 端点开始复制到3'端的酶。
单起点、单方向 (原核)
多起点、单方向 (真核)
单起点、双方向(原核)
精选课件ppt
多起点、双方向(真核)
37
3.3.2 环状DNA双链的复制
(1)Theta型复制 双链环状DNA的复制眼可以形成一种θ结构, 形状像希腊字母θ,因而叫θ型复制。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总结(超全)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总结(超全)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下列关于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交叉互换发生在任意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B.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同一时期C.对人类而言,含有46条染色体的细胞可能含有92条或0条染色单体D.在玉米体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玉米产生精子的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答案:C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A、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A错误;B、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MⅡ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MⅠ后期,B错误;C、对人类而言,含有46条染色体的细胞,如果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可能含有92条染色单体,如果处于MⅡ后期,细胞含有46条染色体,无染色单体,C正确;D、在玉米体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玉米产生精子的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在M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D错误。

故选C。

小提示:2、雄蝗虫染色体较大且数目相对较少(2n=23,性染色体组成为XO),将雄蝗虫精巢中正常分裂的细胞制成临时装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细胞中观察到的染色体数是23条,则该细胞中一定含有姐妹染色单体B.若细胞中观察到的染色体数是46条,则该细胞中一定含有两条X染色体C.若观察到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则该细胞的染色体条数一定是11或12D.若细胞中观察不到X染色体,则该细胞进行的分裂方式一定是减数分裂答案:C分析:雄蝗虫精巢中的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也能进行减数分裂,经过有丝分裂实现精原细胞的增殖过程,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雄蝗虫只有一条 X染色体,因此在减数分裂时只能形成11个四分体,其细胞中含有两条X染色体额时期应该我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NA超螺旋、基因组、染色体

DNA超螺旋、基因组、染色体
Get energy from Negative supercoil
松弛B-双螺旋 CCC → OC only
No ATP, NAD
Function Mechanism of Topoisomerase I
图3.30 Ⅰ型拓扑异构酶作用机理
Top II (gyrase) ATP needed
tetramer
无 应 力 松 弛 状 态
l B-DNA是力学上稳定 的结构( 10 bp/ helix) l 虽交叉数减少,但需转 换为一种应力,以维持 10bp/helix的螺旋数,
松开6圈螺旋 △L = -6
链松弛后 再结成环
链未松弛 再结成环
L = 36 T = 36 W=0
L = 36 T = 42 W = -6
拓扑异构体(topoisomer):具有不同连接数的同一种 DNA分子称为DNA拓扑异构体。 即在保持DNA一级和二级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两条单链
可以相互缠绕,形成不同的空间构型。
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 细胞内存在着一类能催化 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 作用方式: DNA拓扑异构体相互转化的酶,称为拓扑异构酶。或者说, 拓扑异构酶与DNA共价结合形成中间体,使磷酸二酯链暂 能改变DNA拓扑联系数的酶就叫拓扑异构酶。 时断裂形成切口,DNA分子的一条单链或双螺旋穿越另一
3.高度重复序列(Highly repetitive sequence)
长度不到10bp,多是串联集中分布,一般不转录。有些 AT含量很高的高度重复序列,在离心时常会在主要的 DNA带的上面有一个次要的DNA带相伴随,这就是所谓的 “卫星DNA”
着丝点(centromere)功能必需的DNA序列约130bp 长,并富含A=T碱基对;在着丝点附近,还有高度重复 的卫星DNA。 端粒(telomere)顺序长约100bp,起到稳定染色体 的作用。是由: 5`(Tx Gy)n 3`(Ax Cy)n x约为1~4 y约为1~8

第二章 染色体与DNA

第二章 染色体与DNA
Company Logo
2.真核生物基因组DNA
基因组:一个物种的单倍体的染色体的数目称为该物种的~。 C值 : 一个单倍体基因组的DNA含量总是恒定的,通常称
为该物种DNA的~。 支原体104bp— 显花植物1011bp C值矛盾:基因所占基因组的比例不会超过20%,人们无法用
已知功能来解释基因组的如此之大的DNA含量,这 就叫做~。 哺乳动物:C值约109bp/5000bp~8000bp = 40万~60万 基因
2-7-c
Company Logo
(1)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 3×109bp
含有大量重复序列
非编码区较多 占整个基因组的90%以上 断裂基因(interrupted)、内含子
单顺反子
基因不连续性 (intron)、外显子(exon)
含有大量顺式作用元件
顺式作用元件:是指与结构基因串联的特定DNA序列,是转录因子的 结合位点,它们通过与转录因子结合而调控基因转录的精确起始和转
录效率。 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也叫绝缘子。
Company Logo
DNA多态性:是指DNA序列中发生变异而导 致的个体间核苷酸序列的差异。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Company Logo
实际:约3万~4万个
DNA总量
C值
Company Logo
图2-5 各种生物细胞内DNA总量比较
(1)真核细胞DNA序列大致可分为3类:
① 不重复序列/单一序列 ② 中度重复序列 ③ 高度重复序列
Company Logo
①不重复序列/单一序列
◆不重复序列,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或数次,又称低度重复顺序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
3.6 DNA复制的调控
复制叉数量决定复制起始频率,复制起始频率受控于蛋 白质和RNA。
四、DNA的修复(DNA repairing)
是细胞对DNA受损伤后的一种反应,这种反 应可能使DNA结构恢复原样,重新能执行它原来 的功能。但有时并非能完全消除DNA的损伤,只 是使细胞能够耐受DNA的损伤而可以继续生存。 也许这些未能完全修复而留存下来的损伤会在适 合的条件下显示出来(如细胞的癌变等),但如 果细胞不具备这些修复功能,就无法对付经常发 生的DNA损伤事件,细胞就不能生存。
DNA分子的自发性损伤
1、DNA复制中的错误 以DNA为模板按硷基配对进行DNA复制是一个严 格而精确的事件,但也不是完全不发生错误的。 2、DNA的自发性化学变化 生物体内DNA分子可以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变化, 至少有:① 碱基的异构互变; ②碱基的脱氨基作用; ③脱嘌呤与脱嘧啶; ④碱基修饰与链断裂

非组蛋白的组织专一性和种属专一性。
几类常见的非组蛋白


HMG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这是一 类能用低盐(0.35mol/L NaCl)溶液抽提、能溶于2% 的三氯乙酸、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非组蛋白,相对分 子质量都在3.0×104以下。 DNA结合蛋白(与DNA结合紧密)。用2mol/L NaCl 除去全部组蛋白和70%非组蛋白后,还有一部分蛋白 必须用2mol/L NaCl和5mol/L尿素才能与DNA解离。 这些蛋白分子量较低,约占非组蛋白的20%,染色质 的8%。 A24非组蛋白。
2、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2.1 染色质和核小体
染色质的电子显微镜 图显示出由核小体组成的 念珠状结构,可以看到由 一条细丝连接着的一连串 直径为10nm的球状体。 核小体是由H2A、H2B、 H3、H4各两个分子生成的 八聚体和由大约200bpDNA 组成的。
核 小 体 单 元 的 产 生
双螺旋DNA经过 一系列包装成为 染色体的过程



真核生物(Eukaryote) : 多复制起点
即一个genome中有多个复制单位
Replication fork
复制方向(复制过程的顺序性) 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染色体中参与复制的活性区域,
即复制正在发生的位点
复制眼(replication eye):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正在复制的DNA, 复制的区域形如一只眼睛
·细胞生长在15N 标记培养基中 ·转入正常N源培养基中 ·分离各代DNA ·分析各代DNA的浮力密度
3.2 复制起点、方向和速度
复制起点(复制原点)
复制开始处DNA分子的特定位置——复制叉 原核生物(Prokaryote):单复制起点 即--整个染色体只有一个复制单位(复制子)

领头链 leading strand —— 合成方向与复制叉解 链方向相同,并可连续合成的子链。 随从链 lagging strand —— 合成方向与复制叉解 链方向相反,并且是不连续合成的子链。 冈崎片段 okazaki fragment —— 在DNA复制过 程中,随从链上初合成的不连续的DNA片段。 半不连续性复制 —— 在DNA复制过程中,领头链 连续复制而随从链不连续复制。
1.3万 ~ 90万不等

复制体 (Replisome)
复制叉处的许多酶和蛋白组成的复合体,协同
作用合成DNA
DNA 复制在细胞周期的S期
mammalian cell 500-5000 bp/min
E.coli 37 ℃ 0.5 h 105 bp/min
3.1 DNA的半保留复制
(Semi-Conservation Replication)
单起点、双方向(原核)
多起点、双方向(真核)
3.3.2 环状DNA双链的复制
(1)Theta型复制 双链环状DNA的复制眼可以形成一种θ结构, 形状像希腊字母θ,因而叫θ型复制。
冷链(非标记链) 热链(标记链)
A replication eye forms a theta structure in circular DNA.
30nm的染色体结构
2. 2 染色体中的核酸组成
2.2.1 不同的生物DNA的量不同
横坐标为C值(valueparadox),指一种生 物单倍体基因组DNA 的总量。
同类生物不同种属之间DNA总量变化很大
编码每种生物所 需DNA的最低值
生物越高等所需 DNA的量越大
2.2.2 真核细胞的DNA序列大致可分为3类
真核生物的多复制子 多个复制眼
单双向复制取决于起点处有一个还是两个复制叉 单向复制 双向复制
复制速度
3H标记
10min后 复制的 长度 取消标 记后 10min复 制的长 度
标记和取消标记后两个方向复制的长度相等
双向等速复制
3.3 DNA复制的多模式
3.3.1 线性DNA双链的复制
单起点、单方向 (原核) 多起点、单方向 (真核)

两条链的合成 高度不对称,一条链 迅速合成出互补链,
另一条则形成游离 的单链环(D-环)
线粒体和叶绿体
DNA的复制方式
3.4 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大肠杆菌:双链环状)
DNA复制的起始区
♦ 三个13bp的重复序列
♦ 四个9bp的重复序列 dnaA结合位点
(1) DNA双螺旋的解旋
在多种蛋白质及酶的参与下DNA双链解开,形成复制叉的复杂过程。
(2)滚环型复制
(rolling circle replication)
单向复制的特殊方式
大多数以对称方式进 行——即两条链同时 复制。但也有一定时 期内DNA只复制一条 链的情况。
由于复制时产生的滚环结 构形状象σ,又称σ复制 病毒、细菌因子
(3) 置换式 (Displacement
form )又称 D 环复
重要的酶和蛋白质:
(2) DNA复制的引发
DNA
RNA引物
新DNA链
先导链需一个引物RNA链,而滞后链需要若干引物RNA。 引发前体
共同作用
引发体
RNA 引物
新DNA链
引 发 酶
(3) DNA复制的终止
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是细胞复 制DNA的重要作用酶。 DNA聚合酶 , 以DNA为复制模板,将DNA由 5'端点开始复制到3'端的酶。 DNA聚合酶的主要活性是催化DNA的合成 (在具备模板、引物、dNTP等的情况下)及其相 辅的活性。

不重复序列
中度重复序列
高度重复序列--卫星DNA
编码rRNA的基因上18S/5.8S/28S/间隔区组成的单 位在DNA链上串联重复许多次(中度重复序列)
鼠染色体经原位杂交放射自显影后示卫星DNA的位置(黑色区域)
2. 3 染色体中的蛋白质
染色体上的蛋白质包括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2.3.1 组蛋白(histones protein )
第二章 染色体与DNA
一、DNA的组成和结构(略) 二、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
三、DNA的复制
四、DNA的修复 五、DNA的转座
二、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
1、染色体概述
染色体(chromosome) 之所以称为染色体,是 因为它能被碱性染料染 色,而细胞的其他组成 分都不能被碱性染料染 色的缘故。 细胞内的DNA主要在 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 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 质两大部分组成。
人 类 的 全 部 染 色 体
人类基因 组各条染 色体中碱 基对数量 和功能基 因数量对 照表(基 因组是细 胞内单套 染色体及 其上的基 因)
染色体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核仁内,呈线性结构。 细胞分裂时,每条染色体都复制生成一条与母链完 全一样的子链,形成同源染色体对。 染色体只有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才可见,而在 分裂间期,则以松散的染色质形式存在于胞核中。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染色体在结构和组成上均有 差别。 原核细胞一般情况下只含一条染色体,基因 序列与其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基本呈线性对应。细菌 DNA是一条相对分子质量在109左右共价闭合双链分 子,通常也称为染色体。
从基因组的组织结构来看:

结构简练


存在转录单元
有重叠基因
三、DNA的复制
亲代双链DNA分子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分别以 各单链 DNA分子为模板,聚合与自身碱基可以互补 配对的游离的dNTP, 合成出两条与亲代DNA分子完 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复制子(Replicon);又称复制单位或复制元 DNA中含有一定复制起点和复制终点的复制单位

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它与DNA组成核 小体。通常可以用2mol/L NaCl或0.25mol/L的 HCl/H2SO4处理使组蛋白与DNH2B、H3 及 H4。
H1、H2A、H2B、H3及H4。这些组蛋白都含有大量的赖氨
酸和精氨酸,其中H3、H4富含精氨酸,H1富含赖氨酸;
H2A、H2B介于两者之间。
组蛋白的一般特性:


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在物种进化的历程中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
无组织特异性(组织特异性:特定的生物体组织中含有特定的某种组蛋白) 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
(碱性氨基酸和酸性氨基酸在其肽链上不是均匀或对称分布)

组蛋白的修饰作用——被活性基团修饰。 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
化学因素引起的DNA损伤
1、烷化剂对DNA的损伤 ① 碱基烷基化; ② 碱基脱落; ③断链; ④ 交 联 2、碱基类似物、修饰剂对DNA的损伤 如:人工可以合成一些碱基类似物用作促突变剂 或抗癌药物,如5-溴尿嘧啶(5-BU)、5-氟尿嘧啶 (5-FU)、2-氨基腺嘌呤(2-AP)等。 还有一些人工合成或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质能 专一修饰DNA链上的碱基或通过影响DNA复制而改 变碱基序列,例如亚硝酸盐能使C脱氨变成U,经过 复制就可使DNA上的G-C变成A-T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