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古风二首教案2长春版38

合集下载

【长春版九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风二首》教案

【长春版九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风二首》教案

第2课《古风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 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3. 了解掌握诗歌的内容。

4. 学会赏析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1.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2. 体会诗歌内容。

3. 学习自主赏析诗歌。

4.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1. 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揣摩、品味诗歌的语言。

3.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惊叹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思妙想时,当我们惊诧于“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神来之笔时,当我们赞叹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余音绕梁时,我们就会想到他——岑参。

一个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的著名诗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题解。

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作者简介。

岑参(约 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

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

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

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

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四、初读感知。

1. 学生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2. 指名学生朗读。

3. 教师范读。

4. 学生齐读。

五、研读诗歌。

1. 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咏雪、送别。

(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

这是一首雪中的送别诗。

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2. 理清思路,给全诗划分层次。

明确:全诗共 18 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

前十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

后八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吉林省长春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古风二首教案1长春版(2)

吉林省长春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古风二首教案1长春版(2)
默写。
小组探究,集体交流,培养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与看法。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抽小条。
教学
反思
六、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 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3、过程与方法:自主预习、小组交流、教师指导、课堂展示,反馈巩固。
重难点
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设计
导入
预习展示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一、作者介绍
岁参:江陵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诗经二首教案2长春版(2)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诗经二首教案2长春版(2)
重难点
1、理解诗中的起兴手法和重章叠 句的结构形式。
2、理解诗歌主题的多义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设计
导入
预习展示一
预习展示二
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2、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蒹葭 》这首诗改编而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
一、解题。
二、朗读: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此诗所传达出 的 感情。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设计
小结
反馈
4、这些景有什么作用?
(蒹葭写出环境的清冷;白露从“为霜”“ 未晞”“未已”的变换,形象勾勒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主人公 天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东升,独自一人在河边久久徘徊;寒霜浓重的凄冷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 茫的意境,渲染气 氛,烘托人物的感伤和惆怅)
5、画中的景是如此美丽,那景中的人又是怎样的呢?描述一下你脑海中所呈现的形象,从原文找出依据。
抽小条。
教学
反思
2、通过读,你发现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呢?
(每句4字,句式整齐;分章节,每章只有几个字不同,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的音 律美)
3、采用重章叠句有什么好处呢?
(回旋反复,增强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感情更强烈;便于吟唱,插入对“风”的介绍)
三、整体感悟:
1、你看到了哪些景,景是怎样的景?
(蒹葭、白露、霜,总体说来是一种萧瑟、绵长、迷茫之景,具体由学生进行描绘,通过追问引导回归文本)
( 两个人:伊人和追寻者。伊人十分飘逸,如梦如幻,文中“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可以看出;追寻者十分痴迷,如痴如醉,文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可以看出。越是追求越得不到,一种可望而不可即,呼而不应,求而不得。)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2.古风二首》word教案 (3).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2.古风二首》word教案 (3).doc
讨论,代表发言:
送别人物
——岑参送武判官
送别地点
——轮台
目的地
——京城长安
送别环境
——冰天雪地
送别心情
——百感交集
朗读基调
——慷慨婉转
诗歌风格
——豪放雄奇
让学生感知诗歌内容,完 成教学重点。
10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三、 解疑归类。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这首诗是他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长期观察与体会的结晶。
激趣
明确目标
2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二、探疑互动。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 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 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第2课古风二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1
课题
讲课教师:
学科:语文
课时:第1课时
总课时数:




知识与技能
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掌握文学常识。培养学生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因朋友返京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感受友谊之美。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2.古风二首》word教案 (3).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2.古风二首》word教案 (3).doc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一、导:
走进唐诗,走进经典。唐诗伴我成长,使我进步。唐诗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意 境深远。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的代表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领略一下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讨论,代表发言:
送别人物
——岑参送武判官送别地点—Fra bibliotek轮台目的地
——京城长安
送别环境
——冰天雪地
送别心情
——百感交集
朗读基调
——慷慨婉转
诗歌风格
——豪放雄奇
让学生感知诗歌内容,完 成教学重点。
10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三、 解疑归类。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这首诗是他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长期观察与体会的结晶。
2、朗读。
(1)、播放朗读录音。
(2)、教师范读
3、用提问法校正字音。
岑参cén shēn散入sàn
狐裘qiú锦衾薄qīn báo
瀚海hàn阑干lán
羌笛qiāng风掣红旗chè
交流所掌握的资料。明确本堂课应掌握的文学常识。
聆听感受
个别读、齐读。
到黑板注音。
为正确理解 诗歌打下基础。
5分钟
15分钟。
激趣
明确目标
2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二、探疑互动。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 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 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吉林省长春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诗经二首教案2长春版

吉林省长春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诗经二首教案2长春版
( 两个人:伊人和追寻者。伊人十分飘逸,如梦如幻,文中“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可以看出;追寻者十分痴迷,如痴如醉,文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可以看出。越是追求越得不到,一种可望而不可即,呼而不应,求而不得。)
抽小条。
教学
反思
2、巧妙插入对季节和时间的追问,并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出原句。
(秋,早上,含有白露和霜的句子都可以看 出来)
3、继续追问早晨有什么意味儿?(朦胧之感;“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是充满希望的)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组 探究、交流,提示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及题目与文本的联系。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整体 把握文本内容。
《诗经》二首
教学
内容
一、《诗经》二首(2)
序号
No.2
教学
时间
教具
教内
学容
目要
标求
1、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2、知识与技能: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理解诗歌的主题。
3、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 美和意境美,集体探究、交流,理解诗歌内容。
重难点
1、理解诗中的起兴手法和重章叠 句的结构形式。2、ຫໍສະໝຸດ 解诗歌主题的多义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设计
导入
预习展示一
预习展示二
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2、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蒹葭 》这首诗改编而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
一、解题。
二、朗读:

长春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2.古风二首word教案(3)

长春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2.古风二首word教案(3)

《第2课古风二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1课题讲课教师:学科:语文课时:第1课时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掌握文学常识。

培养学生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习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因朋友返京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感受友谊之美。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一、导:走进唐诗,走进经典。

唐诗伴我成长,使我进步。

唐诗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意境深远。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的代表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领略一下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激趣明确目标2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二、探疑互动。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

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2、朗读。

(1)、播放朗读录音。

(2)、教师范读交流所掌握的资料。

明确本堂课应掌握的文学常识。

聆听感受个别读、齐读。

为正确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5分钟15分钟。

3、用提问法校正字音。

岑参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qīn báo 瀚海hàn 阑干lán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chè到黑板注音。

落实字词。

5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4、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2)、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3)、请同学们理清诗歌的叙事思路。

吉林省长春市九年级语文上册1诗经二首教案长春版

吉林省长春市九年级语文上册1诗经二首教案长春版

《诗经》二首
《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夫妇之伦,中庸之道 《蒹葭》 主题探究爱情、理想

后 反 思

生 活 动
(动态随笔)
六、总结提升: 通过学习《〈诗经〉两首》,试概括《诗经》的语言特点: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 各种句式,但杂 有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学生从课文中找句子体会。

书 设 计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 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三、整体感知 :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你用简洁 的词语加以概括。 2、上述体会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试分析。 四、思考品味 五、拓展延伸
教学重、难点 难点 1. 教学方法 和学习方式
2、 感悟诗歌感情,揣摩 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
整体感知诗意,通过对景 物描写的分析,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诗人从中
体现出来的情趣美; 2.通过朗读与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教学过 程: 师 生 活 动 第一课时 一、 导语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 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 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 305 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关雎》是《诗 (动态随笔) 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 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 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 1、 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 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 彻——诗人的表现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诗人从眼前长夜 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 底波澜。”
一、简介作者及背影。
二、朗读课文,整 体 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提 醒学生,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赏析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节内容。
秋风破屋顽童抱茅夜雨难眠(长夜沾湿)期盼大厦
3、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重难点
1、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 情。
2、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设计
导入
预习展示一
预习展示二
宋代被贬官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而唐代弃官的杜甫将届五十,客居成都浣花溪边,写下了表达了关心国家、同情人民疾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今天我们便来一同拜读此作。
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默写全 诗。
小组探究,集体交流,培养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与看法。
抽小条。
教学
反思
古风二 首
教学
内容
二、古风二 首(2)
序号
No.4
教学
时间
教具
多媒体
教内
学容
目要
标求
1、情感价值观: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2、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 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的内容;揣摩诗歌语言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过程与方法:自主预习、小组交流、教师指导、课堂展示,反馈巩固。
(2、3环节中穿插逐层分析各小节)
(1)请根据第一个诗节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且阐述理由。
追问: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搜集并简要介绍。
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设 计
小结
反馈
洒、挂、罥、飘转)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
(2)读第二节,思考:
群童为何抱茅?
“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3)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