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古河大桥控制网测量技术方案111

合集下载

(完成)高铁控制测量技术方案

(完成)高铁控制测量技术方案

工程测量案例库——铁路案例四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方案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工程措施加强后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方案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〇〇九年六月成都文件编制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项目编制人员名单:总体设计负责人:编写:复核:审定:铁四院项目编制人员名单:编写:复核:审定:目录1 概述 (1)1.1编制依据 (1)1.2工作范围及内容 (1)1.3线路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特点 (3)2 既有精密控制网情况 (4)3 精密控制网改造方案 (6)4技术要求 (8)4.1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8)4.2坐标与高程系统 (8)4.3布网原则 (9)4.4平面控制网要求 (10)4.5高程控制网要求 (11)5 平面控制网测量 (12)5.1GPS框架网(CP0)测量 (12)5.2CPI控制网测量 (17)5.3隧道外CPⅡ控制网测量 (20)5.4隧道内CPⅡ控制网测量 (23)6高程控制网测量 (24)7 CPⅢ控制网测量 (28)7.1CPIII平面控制测量 (28)7.2CPIII高程测量 (29)8 控制网维护与复测 (29)9 工程措施加强后工作量估算 (30)9.1贵阳至贺州段工作量估算 (30)9.2贺州至广州段工作量估算 (31)10 提交的成果资料 (32)附录A 控制点标志及埋石要求 (34)附表 (38)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工程措施加强后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方案1 概述1.1编制依据1.1.1 铁道部《关于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工程测量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铁建设函[2008]42号);1.1.2 铁道部关于印发《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工程基桩控制网(CPIII)测量管理办法》的通知(铁建设[2008]80号);1.1.3 铁道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铁路工程测量控制网管理工作的通知》(铁建设[2009]20号);1.1.4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工程措施加强后修编方案;1.1.5 2009年6月24日贵广铁路精密测量工作会议精神。

施工控制网复测技术方案

施工控制网复测技术方案

新建铁路施工控制网测量技术方案1目录1.工程概况 (4)2.技术标准 (4)3.施工控制网任务及精度 (4)3.1.任务来源 (4)3.2.内容及精度 (4)4.测量人员与设备 (4)4.1.主要测量人员 (4)4.2.主要测量仪器 (5)4.3.工期安排 (5)5.平面高程系统 (6)5.1.平面坐标系统 (6)5.2.高程系统 (6)6.平面控制网加密 (6)6.1.控制网现状 (6)6.2.与相邻标段联测 (7)6.3.外业观测 (7)6.3.1.技术要求 (7)6.3.2.注意事项 (8)6.4.平差方法 (9)6.4.1.主要技术要求 (9)6.4.2.数据处理软件 (9)6.4.3.基线解算及质量检核 (10)6.4.4.三维无约束平差 (10)6.4.5.二维约束平差 (11)7.高程控制网加密 (11)7.1.水准基点现状 (11)7.2.与相邻标段联测 (12)7.3.外业测量 (12)7.3.1. 测量方法 (12)7.4.平差方法 (12)7.5.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3)7.6.水准观测外业注意事项 (13)7.6.1.仪器设备精度 (13)7.6.2. 观测时间和气象条件 (13)7.6.3. 设置测站 (14)7.6.4.测站观测方法 (14)7.6.5.仪器操作注意事项 (14)7.7.数据处理 (15)7.7.1.观测数据质量检核 (15)7.7.2.计算测量精度 (15)7.8.控制网加密测量精度分析 (15)28 .测量安全措施 (16)9 .提交成果资料 (16)附件1:测量人员资质证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2:测量仪器鉴定证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公路桥梁工程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

公路桥梁工程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

公路桥涵工程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YLCS—ZW—23—A[工艺标准适用X围]适用于XX长盛路桥建设XX公司各项目部承建的新建、改扩建的公路路基、路面、桥梁、涵洞的施工测量放线作业。

[作业条件]1、工程项目明确。

2、工程位置、工程类型、等级确定,方案明确。

[操作步骤]1、(控制网点)的测设控制网点就是在工程所在沿线(测区X围内)先选测一些有代表性的控制点。

连接各点组成测区的测量骨干。

在施工准备期间,必须对控制网点进行识别、确定。

1.1控制网点的布置方法建立平面控制网点的方法有两种,即三角网测量和导线测量。

A、三角网,即在地面上选择一些控制点,组成互相连接的三角形网状,称为三角网。

适用于山区、丘陵地带测量距离较困难的地区,其测角任务重,量距工作量较小,一般应用在小型桥梁及隧道的三角形(a) 四边形网(c)其必须有一条基线(即勘设测定的基线)为基础进行布设。

其计算方法按平面三角学及简易平差方法进行成果计算。

B、导线,即在地面上选定的控制点,组成连续的折线或多边形,构成导线。

其适用于加密控制点和小X围的独立施工测量,特别是分布较复杂的建筑地区和障碍物较多的带状地区,减少测角和平差的工作量,更适用于全站仪的测量工作,其布置形式有附全导线、闭合导线和支导线三种形式。

附合导线:从一条高级导线出发,经过一系列转折点,最后附合到另一个高级导线,呈伸展状为附合导线,它适用于带状建筑物的测量、控制,公路工程一般采用这种形式(见下图)。

闭合导线:从一个高级导线出发,经过一些转折点,最后又回到这一高级导线,整个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叫闭合导线。

它适用于局部地区的测量,象工厂、车站、学校等建筑区(见下图)。

支导线:当导线点的数量不足时,不能满足某局部地区测量要求时,作为辅助导线。

但布设时不能超过两个导线点,一般适用于涵洞、连接线的工程(见下图)。

1.2控制点的实地选点与埋设在实地选点时应便于长期保护和不易丢损,网(导线)点间应通视良好,便于测角和量距。

工程大桥施工测量方案

工程大桥施工测量方案

工程大桥施工测量方案1. 总体情况规模空前、环境复杂、重大技术难点多、要求标准高、施工标段和施工单位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工程,必须作到万无一失。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因地制宜进行创新。

该桥规模宏大,施工构筑物,特别是极为关键的主塔及基础离岸上测量控制点很远(达3km多),加之桥位区域气象复杂,常年多雾多风,水深流急,还有潮涌,地质稳定性差,诸多不利因素给施工测量带来困难。

为了保证施工高质量顺利进行,应采取周密措施,动员多种手段进行工程测量。

基本方案是:GPS卫星定位+全站仪+水准测量。

这三种手段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互为补充克服存在的劣势,互相检验,形成有机的整体系统,保证工程各环节万无一失。

GPS无需通视,不受距离限制,布点灵活,全天候作业,全自动快速高效,平面定位精度高;其RTK技术更为方便,可以实现准动态甚至动态测量。

这些特点非常适于该大桥的实际情况,对保障施工是理想手段。

但是GPS技术也有其局限性,要求观测区域天空开阔少阻挡,电磁干扰少,对施工机具和塔架林立的工地来说,受到一定限制;特别是高程测量精度较低,对高程精度要求高的施工环节往往显得美中不足。

但是我们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就可充分发挥其优势。

例如在适当位置布置GPS控制点,再用常规方法进行施工测量;可灵活采用精度适宜的作业方式;用已知控制点通过曲面拟合求定高程异常,可以提高高程精度。

全站仪精度稳定可靠,受电磁环境制约较少,但是受天气和通视影响大,观测距离也不能太大。

可以说全站仪与GPS优势互补。

用全站仪作业解决GPS无法观测的某些环节,也可用以检验GPS的定位结果,用外部检验保证可靠性。

当然全站仪用于电磁波三角高程,特别是近地面(尤其是近水面)大气折射影响严重,应进行严格的气象改正和对向观测或对称观测措施。

水准测量对高精度高程观测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对近距离施工测量也很方便。

但受距离、高差等制约有时显得很不方便。

2. 控制网复测首级控制网是保证全桥整体性的关键基础,鉴于该桥控制网规模超大,加之桥位区域稳定性差,必须对首级控制网进行超常规复测。

特大桥跨河水准及控制测量

特大桥跨河水准及控制测量

桥梁是公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桥位的控制测量中,一般精度要求较高,特别是特大桥的桥位控制网更是如此。

建立特大桥的桥位控制网的传统方法,一般是采用测角网,随着电磁波测距仪的广泛应用,又出现了测边网。

测角网有利于控制方向误差,而测边网有利于控制长度误差。

为了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现在一般布设同时测角和测边的边角网。

桥梁施工控制网是全桥施工测量的基准。

控制网布置是否合理和能否达到预定精度要求,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

测量施工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两种。

建立施工平面控制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施工中平面放样的需要,并保证所放样的平面点坐标满足施工的精度要求。

一、特大桥控制网布设要求特大桥的桥位控制网的布设除满足三角测量本身的需要外,还要求控制点应选在不被水淹,不受施工干扰便于放线的地方,并且其中两点应设在桥轴线上,桥轴线上的控制点间应实测距离,基线应尽量与桥轴线垂直。

基线长度一般不小于桥轴线长度的0.7倍,困难地段不小于0.5倍。

桥位控制边角网应根据地形情况以及桥梁长度进行布设,若桥位有一岸有障碍物或其它因素不宜测定基线的地形,可布设为双三角形;若两岸均有一侧不宜测定基线的地形,可布设为四边形;若两岸是两侧均可测定基线的地形且长度>2000m时可布设双四边形。

由测量平差原理可知,如果三角形的所有边和角都测了,无论采用条件平差还是采用间接平差,都会大量增加法方程式的解算工作。

因此布设边角网时,还需考虑计算的难易、繁简,一般情况下,不一定观测所有的边长,尽可能采用较简捷的方法进行布网和观测,只要有足够的多余观测可作为检核即可。

二、特大桥梁施工控制网的观测方案桥梁施工平面控制网观测方案主要有测角网、测边网和边角网几种。

(一)测角网是用经纬仪观测控制网的所有内角,并在每岸各丈量一条基线其它边长根据基线及内角推算。

测角网的精度主要由测角的中误差控制,这种网的外业工作量较大,一般在测距工具受到限制时考虑采用。

章古河大桥控制网测量技术方案111

章古河大桥控制网测量技术方案111

章古河坝大桥控制网测量技术方案一、工程概述章古河坝大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康定县境内大渡河上游干流上,地处大渡河上游,距泸定县、康定县城分别约26km、27km,距成都公路里程约360km,是为长河坝水电站淹没移民区安置的一座桥梁。

二、观测依据的主要技术规范和标准根据设计要求及相关规定,章古河坝大桥控制网测量所依据的主要标准或规范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2003)《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2000)《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97)《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16818-1997)。

三、测量人员及仪器设备配置计划3.1测量人员配置俞书佳:助理工程师,懂瑞明:技术员,张跃龙:技术员,范洋吉:技术员。

3.2仪器设备配置1.拓普康GPT-3002N全站仪一台,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测角精度:2.0〞;(2)、测距精度标准差为2mm+2ppm2.徕卡TCA2003全站仪一台,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测角精度:0.5〞;(2)、测距精度标准差为:1mm+1ppm;棱镜组三组;DHM2型机械通风干湿温度表四支;DYM3型空盒气压表四个。

仪器情况见附件。

四、观测方案及技术要求控制网测量以监理部提供的控制点:HⅡ08、HⅡ09、HⅡ10为依据。

4.1.坐标系统:1954年北京坐标系。

4.2.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

投影面:1440米。

4.3.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观测方案由于章古河坝没有相应的控制点,章古河坝距黄金坪控制点6KM左右。

因此本次控制网测量采用引测的方法获取控制点Z1、Z2的坐标及高程,然后由Z1、Z2等4个点组成一个大地四边形。

1.控制网引测根据监理工程师提供的黄金坪施工控制网成果:HⅡ08、HⅡ09、H Ⅱ10为已知点,在进行观测时拟采用HⅡ09--- HⅡ08边做为起算边,H Ⅱ09为起算点,HⅡ08-- HⅡ10做为附合边,加密零时控制点V1、V2、V3、V4、V5、V6、V7、V8、V9、V10、V11、V12、V13按一级平高导线进行引测至我部所做的控制点Z1、Z2。

桥梁控制网及施工测量

桥梁控制网及施工测量
心线一致,横纵向预偏心值均已不必 考虑。
四、桥梁施工测量要点
• 3、各种支座的中心位置也要精确 订设出来 。
• 4、水准抄平在墩身较矮时宜用悬 尺法,墩身高度较大,宜采用全站 仪用三角高程将水准点引测至墩顶。
四、桥梁施工测量要点
• 5、垫石顶部高程宜低不宜高 。
四、桥梁施工测量要点
• (六)架梁前的桥墩检查 • 1、全站仪架设在高度适宜的桥墩顶
1、全站仪架设在高度适宜的桥墩顶部位置,用全站仪直接测距进行检查。
四、桥梁施工测量要点
桥台
四、桥梁施工测量要点
桥台基础
四、桥梁施工测量要点
• 4、在一般的双线铁路中,设计提 供的曲线资料和逐桩坐标若无特 殊说明,均为左线的中桩坐标。
四、桥梁施工测量要点
• 5、各部位高程计算时,要多方位 检核 。
3、各种支座的中心位置也要精确订设出来 。 3、高程检查也要将水准仪架设在桥墩顶部进行观测 。 4、在一般的双线铁路中,设计提供的曲线资料和逐桩坐标若无特殊说明,均为左线的中桩坐标。 流程:内业计算---桩基放样---承台放样---墩、台底部放样---墩、台顶部各种工作线放样---支承垫石放样---架梁前墩、台的检查 3、在计算桥台有关桩基、承台、支承垫石坐标时,应以胸墙线的里程为起算依据,配合桥台的标准图集进行计算 。 3、水准可以用普通水准仪或全站仪三角高程测设,必须要有检核。 1、承台施工一般属于深基坑开挖,在基坑上缘位置将承台中心的十字线放出。 2、应用大钢尺进行检查两桥墩中心线的跨距或弦长,这样能比较直观的发现问题。 2、水准可以用普通水准仪或全站仪三角高程测设,必须要有检核。 3、各种支座的中心位置也要精确订设出来 。 1、承台施工一般属于深基坑开挖,在基坑上缘位置将承台中心的十字线放出。 三、桥梁施工测量的内容

某大桥测量实施方案

某大桥测量实施方案

某大桥测量实施方案×××大桥测量实施方案一、工程概况×××K24+580×××大桥位于××县××镇××村境内,大桥横跨“V”型谷地,交角约45°,于K24+460处,大桥跨越谷地冲沟底部,为旱桥。

全桥平面位于R=800m 右偏圆曲线、A=374.166m右偏缓和曲线、A=374.166m左偏缓和曲线及R=800m左偏圆曲线、A=374.166 左偏缓和曲线段上;纵面位于R=13000m凹曲线、直线、R=25000m凸曲线上,桥长940.68m;×××大桥6#~11#墩身设计为空心薄壁墩,均为跨越“V”字型沟壑所设,共计12个空心薄壁高墩,最高墩为K24+580×××大桥9#墩右幅空心薄壁墩高为73.5米,其余墩高均在41m~72m之间。

二、测量作业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省××至××高速公路第1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第三册;3、交通部颁发的现行有关施工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

三、施工测量技术方案施工测量是标定和检查施工中线、测设坡度和放样建筑物,测量是施工的导向,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施工测量的施测环境和条件复杂,特别是6#~11#的高墩,要求的施测精度又相当高,必须精心施测和进行成果整理,工程测量成果必须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3.1 控制网的确定桥梁支座误差为5mm,梁长制造限差1/5000,为固定支座安装限差,单跨中误差为,桥轴线长度中误差为。

桥轴线中误差为:,全桥架设相对中误差为:,控制网在桥轴线上的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应低于。

以此为参考,以《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依据,把平面控制网定为四等导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古河坝大桥控制网测量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述
章古河坝大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康定县境内大渡河上游干流上,地处大渡河上游,距泸定县、康定县城分别约26km、27km,距成都公路里程约360km,是为长河坝水电站淹没移民区安置的一座桥梁。

二、观测依据的主要技术规范和标准
根据设计要求及相关规定,章古河坝大桥控制网测量所依据的主要标准或规范有: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2003)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2000)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97)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16818-1997)。

三、测量人员及仪器设备配置计划
3.1测量人员配置
俞书佳:助理工程师,懂瑞明:技术员,张跃龙:技术员,范洋吉:技术员。

3.2仪器设备配置
1.拓普康GPT-3002N全站仪一台,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测角精度:2.0〞;
(2)、测距精度标准差为2mm+2ppm
2.徕卡TCA2003全站仪一台,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测角精度:0.5〞;
(2)、测距精度标准差为:1mm+1ppm;棱镜组三组;DHM2型机械通风干湿温度表四支;DYM3型空盒气压表四个。

仪器情况见附件。

四、观测方案及技术要求
控制网测量以监理部提供的控制点:HⅡ08、HⅡ09、HⅡ10为依据。

4.1.坐标系统:1954年北京坐标系。

4.2.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

投影面:1440米。

4.3.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观测方案
由于章古河坝没有相应的控制点,章古河坝距黄金坪控制点6KM左右。

因此本次控制网测量采用引测的方法获取控制点Z1、Z2的坐标及高程,然后由Z1、Z2等4个点组成一个大地四边形。

1.控制网引测
根据监理工程师提供的黄金坪施工控制网成果:HⅡ08、HⅡ09、HⅡ10为已知点,在进行观测时拟采用HⅡ09--- HⅡ08边做为起算边,HⅡ09为起算点,HⅡ08-- HⅡ10做为附合边,加密零时控制点V1、V2、V3、V4、V5、V6、V7、V8、V9、V10、V11、V12、V13按一级平高导线进行引测至我部所做的控制点Z1、Z2。

其导线布置详图见附件。

水平角观测
水平角观测采用导线左右角观测方法。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97),水平角观测按(附表1)要求测2测回,如有超限测回补测或重测。

天顶距及距离观测
天顶距观测按(附表3)要求执行。

2.控制网测量
控制网测量采用徕卡TCA2003全站仪。

平面网由4个点组成一个大地四边形。

观测采用全圆方向法,按三等网要求,参照《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2000)、《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16818-1997)中相关规定执
行。

由引测获取的控制点Z1、Z2以及新点Z3、Z4点组成大地四边形,以其中Z1、Z2为已知起算点,平差求得平面网内其他点坐标。

高程测量采用三角高程,要求对向观测。

利用Z2的高程为起算数据,采用对向观测的四点之间高差组成闭合路线,进行平差求得其他各点高程。

其控制网布置详图见附件。

4.4.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全站仪观测要求
边角网观测技术要求
水平角方向观测技术要求(″)
测距作业技术要求
五、本次控制网测量内业资料整理及平差计算
经过对外业观测数据的整理过后,进行控制网的严密平差计算,采用经过检
定的南方平差易2002进行严密平差求出引测点Z1、Z2的坐标及高程;用“大地控制测量及变形监测处理软件DDM6.0”计算,求出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以及点位精度和高程精度。

1.内业资料整理
水平距离计算
D=S'SinZ-(1-K)/(4R)×S'2Sin(2Z)
或D=S'Sin(Z-f) f=(1-K)S'/(2R) ×ρ
D---测站与镜站平均高程面上的平均距,m; Z---顶距观测值,(°′″);S'---气象、加常数和乘常数改正后的斜距;ρ---常数,ρ=206265″;f---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对天顶距的改正值,(″);
K---大气折光系数,在0.08~0.14之间或实测确定;
R---测区地球曲率半径或取平均曲率半径6369000 ,m;
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对高差的改正计算
△h=(1-K)D2/(2R)
△h---高差改正值,m; K---大气折光系数,在0.08~0.14之间或实测确定;R---测区地球曲率半径或取平均曲率半径6369000 ,m;
D---测站与镜站平均高程面上的平均距,m;
天顶距归处公式:
Z ij=Z ij'{[(V'- V)+(I-I')]SinZ ij'}/S ij×ρ
--- 归算到测距时的天顶距,(°′″); I'---观测天顶距时的仪器高,m;Z
ij
Z
'--- 测站点i到照准点j的天面距观测值,(°′″);
ij
V'--- 观测天顶距时棱镜高,m; I---观测距离时的仪器高,m;
R---测区地球曲率半径或取平均曲率半径6369000 ,m;
S
---距离观测值,m;ρ---常数,ρ=206265″;
ij
高差计算公式
h=SCosZ+(1-K)S2/(2R)Sin2Z+I-V
S---经改正后的斜距,m; Z---顶距观测值,(°′″);h---经气象、加常数和乘常数改正后的高差,m;
K---大气折光系数,在0.08~0.14之间或实测确定;
R---测区地球曲率半径或取平均曲率半径6369000 ,m;
I---观测距离时的仪器高,m; V---观测距离时的棱镜高,m;
边长投影的计算
D0=D(1-H m/R)
H m=H'-H r
---投影后的边长值,m; D---经各项改正后的平距,m;
D
H
---投影面高程与测距边两端平均高程之差,m;
m
R---测区地球曲率半径或取平均曲率半径6369000 ,m;
H'--- 测距边两端的平均点高程的平均值,m;
H r ---测区选定的投影面的高程,m;
2.平差计算
本次控制网测量采用南方平差易2002以及“大地控制测量及变形监测处理软件DDM6.0”进行平差计算。

平差报告见附件(控制网平差报告、平面边角网平差报告、三角高程平差报告)。

五.结束语
本次控制网测量,我部测量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一切测量工作在《水
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2003)等规范允许下执行。

通过平差计算,各项误差符合要求。

六、附件
1、《闭合导线高程平距计算表》
2、《引测控制网平面示意图》
3、《控制网平面示意图》
4、《控制网平差报告》
5、《仪器检定证书》
6、《测量人员资质证件》
7、《原始观测记录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