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级控制测量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E级GPS测量技术设计书

E级GPS测量技术设计书

E 级GPS 测量技术设计书一、任务概述为巩固此学期所学的GPS控制测量,安排了此次实习,本次实习要求通过GPS定位测量综合训练,掌握布设GPS控制网的方法,培养自身的测量能力,熟悉GPS技术。

能使用GPS进行静态数据的采集并且数据处理,可以完整的整理出坐标数据。

本次实习先布设E 级GPS控制网,再进行GPS控制测量。

二、测区概况本测区位于xxxx,地势相对比较平坦,视野也较开阔,我们选的点尽量选在地势较空旷开阔的地方,以减免一些不必要的干扰。

由于条件限制,有两个点位于马路边,由于马路边行人,大型车辆比较多,这可能给测量带来一定的不便和误差。

其他总体情况还是比较良好。

三、测量依据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9);3、《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T066—98);4、《数字产品质量要求》(GB17491.1);四、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此次测量任务利用分布在xxx和xxx三个已知点D1、X2、X1,经过对这两点的分析可知,这三点的坐标系统与此次测量所用坐标系统相同,点位保存完整,精度及等级也能达到本次测量要求,无需进行换带计算。

只需将此已知数据引入测区即可。

五、主要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规定此次实习所用的仪器是南方测绘型号的GPS,此GPS操作简单,只需进行静态选择,主要的技术指标是针对选点和外业观测的,具体技术指标如下:1、GPS测量主要技术要求(1)平均边长表1 GPS网中各点平均边长AA A B C D E平均距离1000 300 70 10~15 5~10 0.2~5 (2)外业观测要求表2 各级GPS测量基本技术要求规定AA A B C D E卫星截止高度角(°)10 10 15 15 15 15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 ≥4 ≥4 ≥4 ≥4 ≥4 有效观测卫星总数≥20 ≥20 ≥9 ≥2 ≥4 ≥4观测时段数≥10 ≥6 ≥4 ≥2 ≥1.6≥1.6表3 观测技术要求AA A B C D E时段长度min静态≥720≥540≥240≥60≥45≥40 快速静态双频+P(Y)码- - - ≥10≥5 ≥2双频全波- - - ≥15≥5 ≥2级别项目级别项目级别项目单频或双频半波- - - ≥30≥5 ≥2采样间隔S静态30 30 30 10~3010~3010~30 快速静态- - - 5~5 5~155~15时间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静态≥15 ≥15 ≥15 ≥15≥15≥15 快速静态双频+P(Y)码- - - ≥1 ≥1 ≥1 双频全波- - - ≥3 ≥3 ≥3 单频或双频半波- - - ≥5 ≥5 ≥5注:1、在时段中观测时间符合表7中第七项规定的卫星,为有效观测卫星;2、计算有效观测卫星总数时,应将各时段的有效观测卫星数扣除其间的重复卫星数;3、观测时段长度,应为开始记录数据到结束记录的时间段;4、观测时段数≥1.6,指每站观测一时段,至少60%测站再观测一时段。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 .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建筑工程二0一四年二月目录1、作业技术流程2、技术要点2.1准备工作2.2技术设计2.4选点埋石2.5野外观测2.6数据处理2.7平差计算2.8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2.9技术报告3.0成果整理与提交3、例1、作业技术流程E级GPS控制测量在地形测量、地籍测量中一般是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控制网的精度保证是后续其它工序的根底。

E级GPS控制测量工作时一般按以下流程进展工作:准备工作→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平差计算→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技术报告→成果整理与提交。

2、技术要点2.1准备工作E级GPS控制测量的准备工作主要有:熟悉工程的合同或协议,了解委托单位对工程的特殊要求。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及相关资料,收集需用的地形图资料、技术标准,按规或委托单位的要求制作标石,对参加施工的仪器设备按要求进展检验或校验。

进展现场踏勘了解测区现状和高等级控制点的保存情况,为技术设计做好准备。

准备施工的其它后勤保障工作。

2.2 选点埋石2.2.1 选点1.选点人员应由熟悉GPS测量技术及地质技术的人员承当。

选点前必须充分研究专业设计书;充分认知测区的地理、地质、水文、气象、验潮等环境信息;熟悉可利用的各种设施、位置环境、交通、水电等信息。

2. 选点人员应收集测区地质资料,实地勘察选定点位。

同时考察卫星通视环境与电磁干扰环境,确定可用标石类型、记录点之记有关容,实地树立标志牌、拍摄照片等。

选点〔埋石〕所占用的土地,应得到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的同意。

3.点位应选择在稳定坚实的基岩、岩石、土层、建筑物顶部等能长期保存、满足观测条件的地点,并做好选点标记。

点位尽可能位于地面,城区应尽量选在楼顶上,以便于保存和通视。

点位应尽量选在交通便利,方便观测的位置。

4.选点时应避开环境变化大,测量标志难以永久保存的地点,如易受水淹的河床、低地、靠近铁路、公路、已规划的易受施工影响有剧烈震动的地点。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1、概述本次gps平面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容是位于北部松花江主航道北侧,为配合本次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任务,需在江心岛开发区约4.2平方公里的测区围建立E级GPS平面控制网。

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测区位于省市北部松花江主航道北侧,是松花江泛洪区自然形成的梭形岛,为河漫滩湿地。

该岛地理位置优越,南北与市区相望,西隔宾洲铁路桥与太阳岛相望。

测区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最宽约1.3公里,面积达4.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5米,位于松花江中游,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

四季分明,冬季1月平均气温约零下19度;夏季7月的平均气温约23度。

测区围:测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6度37分—126度40分北纬:45度48分实测围呈不规则形状,围面积约4.2平方公里。

2.2、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情况测区有google earth卫星遥感图一幅,该图可供图上选点。

此外,测区有校区控制三角点2个,其数据如下:3、测量技术设计依据(1)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5)CH / T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5)CJJ -8-99《城市测量规》4、使用仪器本次测量采用的GPS接收机型号是南方北极星GPS 9600,该GPS仪接受的信号是L1-C/A码。

其平面精度:5mm+1ppm ,高程精度:10mm+2ppm 。

5、布网方案5.1、布网要求GPS 网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按下式计算:式中(mm)为固定误差;(ppm)为比例误差系数;(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

GPS-E 级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测绘工作技术方案

测绘工作技术方案

上饶市信州区(秦峰乡、朝阳乡)宅基地登记发证测绘技术方案1、概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认真做好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土资源部决定在山东省潍坊市、江西省上饶市、海南省三亚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组织开展2010年度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试点工作。

上饶市国土资源局决定将上饶市的试点放在信州区,开展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试点工作。

按照《土地登记规则》的需要,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现开展上饶市信州区及辖区乡级宅基地登记发证测绘工作。

本次测绘计划于2011年12月31前完成全部地籍测绘及数据建库工作。

2、宅基地登记发证测绘范围及概况信州区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河上游区域,是上饶市的主城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无霜期约288天,年平均气温18.3℃ ,年降雨量1954.8毫米,年日照时数1621.7小时。

现辖5街道办(东市、西市、北门、水南、茅家岭)2镇(沙溪、灵溪)2乡(秦峰、朝阳),共有51个社区居委会,18个居委会,50个村委会。

总面积339平方千米。

宅基地登记发证范围(秦峰乡、朝阳乡)面积约12.45平方公里。

其中心地理位置:东经:118°07′00″—118°01′02″,北纬:28°31′52″—28°24′10″,交通十分便利。

3、工作目标(1) 充分运用以GPS、RS、GIS为代表的3S技术和数字测绘技术,通过权属调(核)查、地籍测量,对信州区(秦峰乡、朝阳乡)范围内的所有农村宅基地的位置、界线、数量、质量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核实。

E级GPS控制网技术要求

E级GPS控制网技术要求

附录E E级GPS控制网有关技术要求(参考)一、控制网执行的技术标准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3、技术设计书。

二、使用仪器测量采用的GPS接收机型号及其标称精度。

三、布网方案1、布网要求GPS网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 按下式计算:式中a(mm)为固定误差;b(ppm)为比例误差系数;d(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

GPS-E 级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

表1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2、布网原则与网形设计(1)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状况进行设计。

GPS网的点与点间不要求每点通视,但考虑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1~2个通视方向。

(2)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对凡符合GPS-E级网布点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应充分利用其标石。

(3)GPS网应由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构成。

E级GPS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

非同步观测的GPS基线向量边,应按所设计的网图选定,也可按软件功能自动挑选独立基线构成环路。

表2 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边数的规定(4制点联测,联测总点数不得少于3个。

(5)为了求得GPS网点正常高,应进行水准测量的高程联测,高程联测采用等级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的GPS-E级控制点且应均匀分布于网中。

四、选点与标石埋设1、选点在了解任务、目的、要求和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踏勘,最后进行选点。

选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2)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视场内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一般应小于15°;(4)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周围磁场对卫星信号的干扰;(5)点位附近不应有对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强烈的物体,以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影响;(6)交通应便于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7)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原有的控制点及其标石,但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8)选好点后应按合理的方法给GPS点编号。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学生姓名:黄伟学号:13专业:测绘工程班级:12测绘实习日期:实习地点:漳州市云霄县指导老师:张高兴一. 基本技术要求(一)引用标准与作业依据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一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 GB/,以下简称《图式》;2、《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以下简称《规范》;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9;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5、《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GB 22021-2008;6、《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GB 21139-2007;7、《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8、《福建省1:500 1:1000 1:2000基本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技术规定》, FCB001-2005;(二)坐标系统及已有成果利用1、平面坐标系统: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2、委托方提供的高等级控制点水准测量成果数据和武平县似万安乡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成果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可用于本测区高程起算。

3、近年来有关测绘单位,在测区施测并验收合格的1:500、1:1000比例尺数字化图件成果可以作为修测底图。

4、1:5000 1:10000地形图、影像图可用于工作计划及引用参考。

二. 项目概况项目名称:云霄县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测区概况:云霄县为福建省漳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

处于闽粤交界地带和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地理坐标为北纬23°45′-24°14′,东经117°07′-117°33′。

总面积平方千米。

县人民政府驻云陵镇。

全县辖6个镇、3个乡:云陵镇、陈岱镇、东厦镇、莆美镇、峛屿镇、火田镇、下河乡、马铺乡、和平乡。

云霄县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摄氏度。

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e级gps控制测量课程设计

e级gps控制测量课程设计

e级gps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e级GPS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独立进行GPS控制测量,并理解其在工程和科研中的应用。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GPS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GPS控制测量的精度及其影响因素。

3.熟悉GPS控制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

4.能够使用GPS设备进行控制测量。

5.能够进行GPS控制测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6.能够运用GPS控制测量结果进行工程和科研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GPS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GPS控制测量的精度及其影响因素。

3.GPS控制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

4.GPS控制测量在工程和科研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1.讲授法:讲解GPS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GPS控制测量的应用。

4.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直观地展示GPS控制测量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4.实验设备:准备GPS测量仪器和相关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课程目标。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回答问题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控制测量设计书

控制测量设计书

控制测量设计书(12)。

控制测量设计书一、概述本次控制测量任务是为了满足某市城市测量项目的需求,目的是建立全市范围内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为后续的详细测量、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数据。

本设计书详细阐述了控制测量的方案、方法、技术要求和实施计划。

二、任务与目标1.建立全市范围内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覆盖整个市区及周边区域。

2.确定控制点的位置和密度,以满足详细测量、规划、设计和施工的需求。

3.确定测量方法和技术要求,保证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4.制定实施计划,包括时间安排、人员分工、设备准备和数据处理等。

三、测量方案1.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建立全市的平面控制网。

控制点应选在通视良好、交通便利的地方,每隔200米设置一个控制点,对于重点区域和建筑物密集区应适当增加控制点密度。

2.高程控制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建立全市的高程控制网。

水准点应选在稳固可靠的地方,避免被破坏或移动。

对于山区和丘陵地区,应适当增加水准点密度。

3.测量数据处理:采用专业的测量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采集、平差计算、坐标转换等。

数据处理完成后,应进行精度评估和成果质量检查,确保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四、技术要求1.GPS测量技术要求: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模式进行测量,观测时段长度不小于1小时,观测时选择无遮挡物的开阔地方,以保证卫星信号接收质量。

数据处理时应进行基线解算和平差计算,并检查点位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2.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使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测量,观测时选择适宜的天气条件和时间段。

对于不同等级的水准路线,应根据规范要求进行观测和计算,保证高程控制的精度和质量。

3.数据处理技术要求:使用专业的测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包括数据采集、平差计算、坐标转换等。

数据处理时应考虑各种误差的影响,并进行精度评估和成果质量检查,确保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五、实施计划1.准备阶段:制定控制测量方案,准备测量设备和技术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西县城镇地籍调查与测量控制测量实施方案辽宁省第一测绘院二00五年九月目录1.测区概况 (2)2.作业依据 (2)3.已有资料的利用及坐标系统的选择 (2)3.1工作底图 (2)3.2平面坐标系统 (2)3.3高程系统 (2)4.平面控制测量 (3)4.1E级GPS网 (3)4.2一级光电测距导线测量 (7)5.高程控制测量 (11)5.1水准路线 (11)5.2技术要求 (11)5.3仪器要求 (11)5.4观测 (11)5.5观测要求 (11)5.6手簿要求 (12)5.7平差计算 (12)5.8提交资料 (12)6.提交成果 (12)6.1基本成果 (12)6.2数据成果 (13)控制测量实施方案1、测区概况肥西县隶属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属江淮丘陵地区,东临巢湖,西接六安,南望舒城、庐江,北邻长丰、寿县。

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0,北纬3142,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16℃之间,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

总面积21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4万亩,山场15.6万亩,水域面积58万亩(包括巢湖水面25万亩);辖17乡12镇、369个村(居),总人口9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4.2万人。

2、作业依据(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GJJ73-97)(3)《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4)《城市测量规范》(CJJ8-99)(5)《地籍测绘规范》(CH5002-94)3、已有资料的利用及坐标系统的选择3.1工作底图利用省测绘局出版的1:1万地形图作为控制网布设工作底图。

3.2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计算平面直角坐标(中央子午线117)。

利用优于国家四等精度的控制点作为平面起算依据,布设一级光电测距导线网或E级GPS 控制网。

为使肥西县能够具有统一的坐标系统,优先选用省测绘局各院布设的二、三、四等GPS控制点及三角点作为平面起算数据。

3.3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利用历年来各部门完成的优于国家三等精度的高程控制点作为高程起算依据,连接各等级点组成四等水准网。

4、平面控制测量测区内可采用GPS快速静态定位模式布设E级GPS控制网或全站仪布设一级光电测距导线网作为平面控制基础。

4.1E级GPS网采用GPS技术布设E级GPS控制网作为平面控制基础。

要求满足《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中E级控制各项指标和规定的要求。

4.1.1主要技术指标平均边长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最弱点点位中误差(m)差(cm)300≤1/45000≤ 5.04.1.2GPS网的布设1、布网原则与设计(1)以野外数字化测图范围内街坊界线作为E级GPS控制网布设的参考基础;当以河流等地物作为街坊界线时,应考虑满足河流两侧的街坊二级及图根导线的布设需要。

(2)以能够满足进一步发展为原则,均匀分布点位,根据实际需要和交通、地形状况进行设计;(3)为保证常规测量仪器野外数字化测图时的正常使用,每点必须至少有1个通视方向;(4)GPS网应有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路线形式构成,但闭合环的边数或附合路线的边数应不大于10;(5)至少联测3个以上高等级控制点。

2、选点(1)点位的选择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利于运用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为便于二级导线及图根导线的布设,应首先考虑在道路交叉口、巷道口、单位出入口等地布设点位。

(2)基础坚实稳固,易于点位的长期保存,此外还应考虑有利于安全作业;(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4)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200米以上及高压输电线50米以上;(5)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6)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的既有控制点。

3、埋石(1)点位选在道路边或公共设施的水泥地面,可在地面钉钢钎并以红油漆标示;普通点位应埋设永久性标石,具体类型见《城市测量规范》CJJ8-99附图C.3.1。

埋设时坑底填以砂石,捣固夯实或浇灌混凝土底层,确保点位稳固耐用;(2)点号统一以FXGT为标识,后缀以流水号进行编号,在之间加上标识等级的E,如FXGT-E01、FXGT-E02等。

(3)实地绘制点之记,并应符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技术规范》(GB/T18314-2001)附录B的要求;(4)标绘控制网图,并表示出相邻点的通视方向。

4.1.3施测1、选择经过检验标称精度优于10mm+5ppm d的3台以上接收机进行同步观测,采用静态或快速静态定位模式,宜采用边连接方式前进;2、主要技术要求卫星高度角有效观测卫星数平均重复设站数时段长度数据采样间隔PDOP≥15≥4≥1.6≥40min 15s6外业观测时段长度应根据同步观测点间距离、观测条件等情况适当调整;3、观测前应编制GPS卫星可见性预报表,研究所要观测点的最佳时间段,并制定工作计划;4、天线基座应严格对中置平;定向标志应指向正北,误差不宜超过5;天线高测前、测后各量取一次,较差应≤3mm,取中数使用;5、接收机在观测期间应防止震动、移动,防止人和物体靠近天线,不应在旁边使用对讲机;6、测量手簿按作业程序认真逐项填写,要清晰、整洁,不允许事后补记或追记;7、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以防雷击;8、观测中应保证接收机工作正常,数据记录正确,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转存至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

接收机内存数据文件在卸到外存介质时,不得进行任何剔除或删改,不得调用任何对数据实施重新加工组合的操作指令。

4.1.4数据处理1、基线解算及检核(1)采用双差相位观测值进行基线解算,采用双差固定解作为最终结果;(2)复测基线的长度d的较差ds应满足下式:ds≤22以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3)若干个独立基线构成独立闭合环,各独立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应符合下式的规定:Wx≤3n Wy≤3nWz≤3n Ws=≤33nn为闭合环边数;以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4)可以舍弃在复测基线边长较差、同步环闭合差、独立环闭合差检验中超限的基线,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的独立环所含基线数≤10,否则应重测该基线或有关同步图形。

2、平差处理(1)当各项质量检验符合要求时,应以所有独立基线组成闭合图形,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WGS-84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GPS网的无约束平差;(2)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效观测量基础上,在1980西安坐标系下进行二维约束平差;(3)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绝对值(V△x,V△y,V△z)应满足下式要求,否则应找出粗差并予以剔除,重新进行无约束平差;V△x≤3V△y≤3V△z≤3(4)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dV△x,dV△y,dV△z)应符合下式的要求,否则应找出并剔除误差较大的约束值,重新进行平差;dV△x≤2dV△y≤2dV△z≤2(5)E级GPS点高程采用四等水准联测。

4.1.5提交资料E级GPS网测量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以下资料:1、仪器鉴定资料;2、外业观测记录;3、数据处理报告及成果表;4、所有原始数据资料;5、GPS网示意图;6、GPS点点之记;7、技术总结及成果验收报告;4.2一级光电测距导线测量4.2.1主要技术要求等级闭合环或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最弱点点位中误差(cm)一级≤3.6≤300≤15≤5.0≤1/14000≤5.04.2.2结点网导线长度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

4.2.3短导线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4.2.4长导线导线的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长至1.5倍,但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6cm。

当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12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

4.2.5布设点位在四等GPS点或更高等级控制点之间,沿街坊界线在工作底图上设计一级导线网或单一附合路线。

要求点位分布尽量均匀,以满足实际需要为原则。

为方便二级导线及图根导线的布设,尽量在道路交叉口、巷道口、单位出入口等地布设点位。

当以河流等地物作为街坊界线时,应考虑满足河流两侧的街坊二级及图根导线的布设需要。

4.2.6埋石根据设计到实地落实点位。

点位应选取在土质坚实的地方,便于埋石、观测与保存。

导线相邻边长不宜超过1:3。

测线宜高出地面和离开障碍物1米以上。

点位选在道路边或公共设施的水泥地面,可在地面钉钢钎并以红油漆标示;普通点位应埋设永久性标石,具体类型见《城市测量规范》CJJ8-99附图C.3.1。

埋设时坑底填以砂石,捣固夯实或浇灌混凝土底层,确保点位稳固耐用;尽量利用原有城市控制点和国家控制点的点位。

4.2.7编号点号统一以FXGT为标识,后缀以流水号进行编号,在之间加上标识等级的I,如FXGT-I01、FXGT-I02等。

4.2.8点之记一级导线点选埋结束后作点之记,装订成册,随成果一并上交。

4.2.9水平角观测1、观测前应对所使用的经纬仪或全站仪按《城市测量规范》CJJ8-99第2.3.1条进行检校,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2、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当方向总数超过3个时应归零。

在观测过程中,仪器不应受日光直接照射,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应超过一格。

否则应重新整置仪器。

3、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测角中误差()方位角闭合差()≤ 5.0≤10n 4、方向观测法各项限差规定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差()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较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当照准点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时,该方向的2C 较差可按同一观测时间段内的相邻测回进行比较,其差值仍按上表规定。

按此方法比较应在手簿中注明。

5、在高等级点设站测低等级点方向时,应联测两个高等级方向,且宜是与低等级方向构成图形的高等级方向。

高等级方向间夹角的观测值与原观测值(或平差值)之差不应超过2m 12+m 22,式中m 1,m 2为相应与新、旧成果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6、水平角观测的记录要求清晰、整洁,原始观测数据的更改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CJJ8-99第2.6.3条的规定,记录、计算取位至秒。

4.2.10距离观测1、对所使用的测距仪和全站仪进行测距常数的测定和测距精度的鉴定。

2、导线边采用II 级以上测距仪,单程2测回测定。

测回内读数较差≤10mm ,单程测回间较差≤15mm 。

3、每条边量测测站一端的气象数据。

温度取位至0.5℃,气压取位至1kpa 或1mmHg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