馕在新疆的历史悠久

合集下载

馕

• 馕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 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 而少许放些盐。 • 馕大都呈圆形,最大的馕 叫“艾曼克”馕,中间薄, 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 花纹,直径足有40—50厘 米。这种馕一个要有一两 公斤面粉,被称为馕中之 王。 • 最小的馕和一般的茶杯口 那样大,叫“托喀西”馕, 厚约1厘米多,是做工最 精细的一种小馕。
• 维吾尔族对馕有很多禁忌,比如不允许数 数,不能把馕渣丢弃到脚踩到的地方,不 能浪费掉,掉在地上的馕渣要拾起来放到 高出给鸟儿吃。在维吾尔族眼中,馕就是 生命,他们有句名言:“馕是信仰,无馕 遭殃”。
• 还有一种直径约10厘米, 厚约五六厘米,中间有一 个洞的“格吉德”馕,汉 族同志叫它“窝窝馕”, 这是所有馕中最厚的。 • 维吾尔族馕的原料也很丰 富。除了面粉外,芝麻、 洋葱、鸡蛋、清油、酥油、 牛奶、核桃仁、糖、盐都 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 右图为窝窝馕
馕的种类
• 油馕 表面有芝麻或斯亚丹(黑色 类似芝麻 并非芝麻),一般 白芝麻或斯亚丹,馕烤熟后表面抹油,看着油酥。 • 奶子馕 奶子馕比较厚,面里和着牛奶,烤的时间久,外壳较厚, 吃着有奶香。 • 葛尔丹馕 也叫窝窝馕,很厚,中间一个窝,表皮酥黄发亮,一般有 芝麻。 • 芝麻馕 与油馕差不多,两边均有芝麻因而得名芝麻馕。 •
• 维吾尔族的馕大部分 在馕坑里烤成。馕坑 也别具一格,由于地 区不同,馕坑的形式 和材料也不同。
• 一般馕坑高1米左右, 用羊毛和黏土做成倒 扣的缸形的土坯,四 周用土块垒成方形土 台;
• 南疆一些地区则选用当地 的硝来和泥做馕坑坯随着 时代的步伐,馕坑也在发 展,现在已经有了生铁馕 坑、不锈钢馕坑,还有了 使用电和燃气的环保馕坑。 虽然馕坑的式样很多,但 有些馕却不在馕坑里烤。 例如有一种肉馕是在铁锅 里用油炸成的。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古老的烤馕方法, 即把馕埋在烧过的柴火热 灰里,不用翻,也不用看, 半个小时后就烤熟了。吃 时,吹掉表面的灰,其味 道同样可口。

非遗里的中国新疆美食篇

非遗里的中国新疆美食篇

非遗里的中国新疆美食篇是一个介绍新疆非遗美食的专题,通过这个专题可以了解到新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食文化。

以下是一些新疆非遗美食的介绍:
1. 新疆羊肉串:羊肉串是新疆的代表性美食,是新疆各族群众都非常喜爱的传统食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羊肉串作为新疆最古老、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之一,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深深根植于新疆各族群众的生活中。

2. 新疆馕:馕是新疆传统的面点食品,历史悠久、风味独特。

馕的制作工艺简单,口感香脆可口,营养丰富,易于保存,深受新疆各族群众的喜爱。

馕的制作需要选用优质小麦粉、酵母、食用碱等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馕的品种繁多,常见的有肉馕、油馕、芝麻馕等。

3. 新疆烤全羊:烤全羊是新疆的传统美食之一,也是新疆各族群众喜爱的美食之一。

烤全羊的制作需要选用肥嫩的绵羊或山羊,经过腌制、捆绑、炭火烘烤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烤全羊色泽金黄,肉质鲜嫩,香气四溢,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美食。

4. 新疆大盘鸡:大盘鸡是新疆的特色菜肴之一,也是新疆各族群众非常喜爱的美食之一。

大盘鸡的制作需要选用优质的鸡肉、土豆、辣椒等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大盘鸡味道鲜美,香辣可口,营养丰富,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美食。

以上是一些新疆非遗美食的介绍,这些美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是新疆各族群众智慧的结晶。

通过品尝这些美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疆的文化和历史。

新疆菜中的馕文化

新疆菜中的馕文化

新疆菜中的馕文化馕是新疆地区非常重要的面食之一,它承载着新疆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馕的制作和品尝方式独特,既是一道美味的食品,也是新疆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馕的起源、制作方法以及在新疆菜中的地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馕的起源馕作为新疆地区的传统食品,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馕最早出现在新疆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中,他们将面粉加水搅拌成面团,再用石头刻制的烤箱中烤制而成。

这种制作方法简单而原始,成为了后来发展演变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明的进步,馕的制作方法逐渐改变。

现如今,新疆地区的馕制作已经发展成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手抓馕、炒面馕等。

而受到古代历史的影响,新疆地区的馕制作仍保留着古老的烤制方式,用具有历史意义的烤箱烘烤,使馕具有了独特的口感和美味。

二、馕的制作方法1. 材料准备馕的主要材料是面粉、水和酵母。

在制作馕之前,首先需要将这些材料准备齐全。

面粉要选用高筋面粉,以保证馕的口感和筋韧度。

酵母是促使面团发酵的重要因素,可以使馕的口感更加松软。

2. 面团制作将面粉、水和酵母混合后揉搓成团,然后放置一段时间使其发酵。

发酵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到馕的口感和蓬松度。

一般来说,发酵时间在1-2小时左右为宜。

3. 面团切割发酵好的面团需要先揉搓,再将其切割成适量的面团坯,用手将其搓成扁平的馕形状。

这一步是为了使面团更加均匀、易于烘烤。

4. 烘烤将形成的馕坯放入预热好的烤箱中烘烤。

在烘烤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翻面,以保证馕的均匀受热。

烘烤时间根据馕的大小和烤箱温度而定,通常在15-20分钟左右。

烤制出来的馕具有金黄色的外表和松软的口感。

三、馕在新疆菜中的地位馕作为新疆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菜品和餐桌中。

无论是家庭日常餐食还是宴会盛宴,馕都是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在新疆的农家饭菜中,馕可以搭配不同的菜肴,如大盘鸡、炒菜等。

馕的口感柔软,可以与其他菜品的汤汁充分融合,增加食物的口感层次感。

关于馕的调查报告

关于馕的调查报告

关于馕的调查报告
馕是新疆地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也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口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从馕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其次,馕的制作工艺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馕的面粉是用当地的小麦经过石磨等工序磨制而成,使得面粉质地柔软并且富有韧性。

然后,将面粉和水混合搅拌,揉成面团。

接着将面团分成小块,再用擀面杖将面块擀成薄饼状。

最后,将擀成的薄饼放入烤箱或者特制的炉子里,在高温下烤制。

烤制时,馕的表面会产生一层金黄色的脆皮,而内部则保持着柔软的口感。

除了制作工艺,馕还通过与当地文化的深度融合,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在新疆的一些节日或重要场合,人们常常用馕来招待客人或处理喜庆事宜。

例如,新疆的婚礼上,新郎会向新娘家带去馕,象征着美好的祝愿和对婚姻的承诺。

另外,在新疆的一些民间传统活动中,如图帕节等,人们也会用馕来表达对节日的祝福和庆祝。

总结起来,馕作为新疆地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食,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馕的制作工艺简单,但却需要经验和技巧。

而且,馕与当地文化紧密相连,经常在重要场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一文化价值使得馕成为新疆地区文化的象征之一、馕的酥脆外皮和柔软口感,使得它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的必备食品。

对于新疆人民来说,每一口馕都带有深深的家乡情怀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新疆馕_精品文档

新疆馕_精品文档

新疆馕引言:新疆馕作为中国新疆地区的特色食物,是当地人们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拥有独特的口味和外观,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新疆馕的历史渊源、制作过程以及其在当地饮食中的重要地位。

一、新疆馕的历史渊源新疆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西域。

根据考古发现,新疆地区的古代居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制作面食。

随着时间的推移,面食逐渐演变为如今的馕。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馕作为一种方便易携带的食物,被商旅和游牧民族广泛采用,逐渐成为当地人们的主食。

二、新疆馕的制作过程1. 原材料准备新疆馕的主要原材料包括面粉、酵母、盐和水。

面粉要选择高筋面粉,以保证出来的馕松软有嚼劲。

酵母是发酵的关键,需使用新鲜的酵母或者发酵剂。

盐和水则是固定比例的辅助材料。

2. 面团的制作首先,在室温下将面粉和酵母混合,加入适量的水和盐,搅拌成面团。

然后,将面团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发酵,一般需要2-3个小时。

发酵完成后,将面团擀成薄片,然后将其卷起来。

3. 馕的烘烤在制作新疆馕时,最重要的一步是烘烤。

首先,将卷好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扁平圆形,直径大约为20-30厘米。

然后,将擀好的面饼放入事先加热好的烤盆中,用炉火烘烤。

一般来说,馕需要两面进行烘烤,每面约烤制5-6分钟,直到呈现金黄色并鼓起,说明烘烤完成。

三、新疆馕在当地饮食中的地位新疆馕是新疆地区最重要的主食之一,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制作和食用。

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方便携带,特别适合牧民和旅行者。

新疆的美食文化中,馕也是重要的代表之一。

在当地的家庭聚餐、节日庆典、婚礼等重要场合,馕是少不了的食物。

它是新疆人民饮食习惯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结论:新疆馕作为新疆地区的传统食物,不仅在当地饮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的制作过程独特而精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和烘烤。

新疆馕的口感香软,外表金黄,吃起来清香可口。

对于新疆人民来说,馕是他们饮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对家乡故土的深深情感的表达。

香飘古今的新疆馕

香飘古今的新疆馕

香飘古今的新疆馕作者:魏水华来源:《中国食品》2020年第03期大美新疆,有诗和远方,也有烤肉和馕,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历史悠久的新疆馕。

其实,馕是个很典型的汉语会意字:偏旁“饣”,说明了它是一种食物;另一半声旁“囊”,则反映了它与布袋一样的形状、质地。

另一方面,馕在波斯语里的音译,是“面包”的意思。

这并非两种语言的巧合,而是多种文化在新疆一地交融共生的果实,是东西方文明对碳水美味共同的追求。

品种繁多按照汉语和波斯语的共同释义,馕的发明初衷应该是为了制做一种柔软的、类似于面包或糕饼的面食。

但包括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却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空气中含水量不足,极不适宜微生物繁殖,酵母成本高、成功率低。

为了从死面或者微发酵的面饼中获取更好的口感,中亚地区的人们想出了许多种办法,包括把面饼擀薄、人工扎入密集疏松的孔洞、加入芝麻肉类混入油脂制作油酥面……这一系列操作,酝酿了馕的众多品类,也造就了馕不同于西式面包和中式面点的、独特的“酥脆”口味。

事实上,西点里的羊角酥、酥皮汤、千层酥,中式的酥烧饼、酥皮月饼,追本溯源都来自中亚。

换言之,馕,也许是全世界烘烤制成的、口感酥脆的小麦制品的共同始祖。

但新疆的馕与中亚又有所不同。

自从汉唐经略西域,开设都护府以来两千年的历史中,中原丰富的物产和多元的烹饪技法一直源源不断地向新疆传播。

客观上,让新疆的馕不管从做法还是吃法种类上,都远超它的中亚兄弟们。

如果说中亚的馕,只是人们赖以果腹的主食,是日常饮食不可或缺的单一要素;那么新疆的馕,堪称汇聚山川河流、煎炒烹炸的一个食材大类。

从原料上统计,新疆的馕已经从一个面团开始衍生出300多种不同的花样,基本上可以每一天吃一种且不带重复。

芝麻馕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富历史的,唐代文献里记载的“胡饼”就是这东西。

做法很简单,一块面饼擀平,撒上芝麻,用一种布满铁针的工具“吐客车”扎孔。

在发酵技术不成熟的过去,这是为了物理制造疏松多孔的口感;但今天,新疆人会告诉你,扎孔是为了给发酵好的面团“放气”,防止出现鼓包影响美观。

新疆“馕”文化

新疆“馕”文化

新疆“馕”文化在朋友的盛情安排下,我们很有兴趣的参观了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区.眼前这个大馕雕塑直径有7.1米,是乌鲁木齐馕文化产业园的地标,也成为乌鲁木齐的“网红”打卡地.提到新疆美食,馕可谓是家喻户晓,作为当地人最热爱的面食之一.馕的历史悠久,在新疆人的餐桌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园区共有3.16万平方米,分为文化展示区、生产参观区、休闲体验区、特色产品销售区、休闲美食长廊.据不完全统计,馕的种类有300多种. 按制作方法分为馅儿馕和传统馕,按大小和形状馕又有薄、厚、大、小之别,按照制作原料的不同馕还分为小麦馕、玉米馕、鹰嘴豆馕等.历史文化展厅集中了,关于馕的历史、考古发现最古老的制作工艺以及馕的各式形态等.这个地下馕坑展现了最早的馕坑形态,人们向下挖大约60公分左右的深坑,打馕师傅要进入地下打馕.瞬间,来了兴趣,学着打馕师傅的模样,跳下去试一下,瞧瞧这个深坑里究竟多深哦j馕的形状大多数为圆形,寓意圆满团圆,但打馕师傅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各式各样的造型馕,如电吉他、葡萄、锦鲤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来的.随着生产条件的提高,馕坑逐渐从地下走到地上,打馕师傅用干土、红砖等在地面垒砌馕坑,不再需要钻入地下工作,馕坑旁边还有晾馕展示的平台,供人们选购.这个造型独特的工具叫做馕针,馕面上的不同花纹就是用这个印出来的.馕针种类多样,图案花纹也各不相同,彰显了不同打馕师傅的灵感和创意.在展馆结束的出口处,有一盆新疆石榴,颜色深红,非常漂亮,和我们内陆的不一样,赶紧也留个影了 .这人吃起羊肉串居然那么有味道,也来一串尝尝,哈哈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馕作为新疆的特色美食与文化相结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了现代化生产,走上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在馕文化产业园,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到打馕的全过程,还可以购买到各种新鲜出炉热腾腾、香喷喷的馕.馕坑前,芝麻馕、皮牙子馕、夹心馕、辣皮子现在的馕种类繁多,口味更加丰富,深受市场欢迎,价格在5至10元不等,先尝后买,你是不是也垂涎欲滴了啊........It's a really perfect!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游玩,它让我们走近了新疆,了解了“馕文化”,再一次谢谢朋友的热情款待!——— END ———。

谈谈馕的作文

谈谈馕的作文

谈谈馕的作文
馕,又称“拔萨”,位于新疆,是民间发明的特色美食,是新疆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

一、历史悠久
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馕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西域鲁木齐,正式
称为“拔萨”。

拔萨因热情,风情,香味而驰名。

传统新疆地区的风土人情,自古以来就喜欢食用拔萨,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深受人们尊重。

二、特色香味
馕既可当零食吃,又可以当做小吃送到桌上。

馕的外表呈拱形,看起来是黑褐色的,放在街边的小摊上十分诱人。

馕里面含有香肠、羊肉、芝麻,蔬菜等多种佐料,外表一烤就隆起,烤得又香又脆,香气溢满大街,飘散而大,应有尽有。

三、营养健康
拔萨已成为新疆人及西部边陲地区爱好者的爱出,其营养丰富,拔萨中含有我们所需要的五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和矿物质,而矿物质可以促进血管的新陈代谢和改善人体免疫力,保护人体健康。

四、文化的传承
在传承过程中,拔萨还被新疆人当作对客人的礼品,并通过传承传播拔萨文化。

拔萨烘焙工艺,是新疆当地民间历史悠久传承好的一种烘焙工艺,使得拔萨的吃法更加多样化,更具有本地特色,更带有新疆的独特韵味和风情。

总之,拔萨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新疆人心中充满思念的传统文化。

不仅受到游客的喜爱,也深受新疆人民的热衷,一样的拔萨有着新疆各地的不同口味,让我们可以通过品尝到新疆的美食文化和人情风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新疆的历史悠久,古代称为“胡饼”、“炉饼”。馕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馕大都呈圆形,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40-50厘米。这种馕大的要1-2公斤面粉,被称为馕中之王。最小的馕和一般的茶杯口那么大,叫“托喀西” 馕,厚约1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细的一种小馕,还有一种直径约10厘米,厚约5-6厘米,中间有一个洞的“格吉德”馕,这是所有馕中最厚的一种。馕的花样也很多,所用的原料也很丰富。
“馕”源于波斯语,在历史上它还有其它称号。《突厥语词典》称馕为“埃特买克”和“尤哈”。中原人称馕为“胡饼”,在敦煌遗书中,共有26种饼的名称,“胡饼”是其一。据记载,胡饼自汉代传入中原后,就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东汉时,甚至在宫廷里都曾兴起过胡饼热。由于胡饼本身具有易于制作、便于携带、久存不坏、适合旅途携带等特点,也成为商旅行人的最佳选择。张骞凿通西域后,频繁的商业贸易活动使胡饼在内地一些地方普及,而“胡饼”这一名称从汉到五代、宋一直在中原流行,说明它对中原的饮食文化有强烈的影响。
馕是新疆各族兄弟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馕是一种圆形面饼。先以麦面或玉米面发酵,揉成面坯,再在特制的火坑(俗称麻馕、片馕、希尔曼馕,等等。
据考证,“馕”字源于波斯语,流行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西亚各国。维吾尔族原先把馕叫做“艾买克”,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