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当代翻译三个源头
第四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 ,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 一准则 ,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 。威密尔所提 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 是希腊词 ,意思是 “目的” 。根据目的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 就是 “目的法则”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 程 ,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 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通常情况下 , “目的” 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德国功能主义流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德国出现一派翻译理论 — —功能派翻
译理论。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 笔译)是一种行为。其 理论的重点表现在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 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
20世纪20年代起,前苏联的文学翻译得到发展的同时,翻
译研究也得到长足的进展。其最大特点就是一开始就和文 学翻译紧密联系在一起,但这时还是注重翻译作品的艺术 性。文艺学派开始于当时的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为蒂 尼亚诺夫。
楚柯夫斯基的《崇高的艺术》一书问世后,被视为前苏联
译坛文艺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此书立足于大量丰富的翻译 实践,探讨了使翻译作品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的途径。
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誉。正
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此后,分别于1993年何1995年,又出版了《翻译短评》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和《翻译短评(第二集)》 (More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翻译试图在译人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传达原 著的确切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一种 效果 ,这效果要尽可能接近原文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 语义翻译的服务对象是原语作者,交际翻译服务的对象是 译入语的读者 。这两种方法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当出现 矛盾时,交际翻译必须强调“ 表现力” ,而不强调信息 的内容。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翻译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中西翻译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中西翻译的历史以及翻译理论和技巧,并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学习的总结。
我们学习了中西翻译的历史。
中西翻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由于秦始皇帝统一了文字,使得中文的翻译活动成为可能。
西方翻译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的古希腊,当时的埃及翻译家塔特洛斯首次提出了“信义两全”的翻译原则。
在此之后,中西翻译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扩展、唐宋时期的繁荣以及明清时期的低谷。
现代中西翻译则始于19世纪,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紧密,翻译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作。
我们学习了翻译的理论和技巧。
翻译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要求译者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译者需要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包括良好的中西文化素养、语法、词汇和术语的理解。
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意译、直译、信达雅等,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符合译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快速准确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这些技巧和能力不仅需要不断学习,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中西翻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理解和传达原文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同时又要适应译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以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一名优秀的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还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开放的思维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西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西方当代翻译三个源头

Thank You
Good Luck!
二、现代主义 (Modernism or Modernity)
1、范围: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词,在各个国家 现代主义的断代时间不同: 1)法国:19世纪 90年代至纪40年代。 2)德国:19世纪90 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3) 英国:20世纪初期 到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4)美国:第一次世 界大战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后现代”共有“五反”:
反本质主义(anti-essentialist)、 反目的论(anti-teleological)、 反基础主义 (anti-foundationist)、 反反映论 (anti-representationist)、 反现实主义意义论 (anti-realistimplications)。
3)重翻译的艺术性,倾向于今日所谓原语取向。 代表人物:德莱登(翻译授役于原作,“因 应论”) 4)德国古典主义译论对西方现、当代译论影响。 代表人物:歌德(SL文化与TL文化融合共生: 使SL文化融入TL文化)、施莱马赫(翻译的基 础是正确的理解)、洪堡( “语言决定思维和 文化论”、“语言特殊性决定翻译中的不可译 性”、 “翻译过程是解释过程论”)。
另一方面,后现代一词中的“后”字也表明 了对此前之物的一种依赖和连续关系,这种依赖 和连续关系使得某些批评者认为后现代只是一种 进一步强化了的现代性,是一种超现代性,“现 代性的一种新面貌”,或是一种现代性之内的 “后现代”发展。因此,用“后现代主义者”一 词来称谓哲学、文化、理论和社会理论领域中的 后现代倡导者。
4、传统要义:
1) 重对应,尤其是SL-TL 意义对应。 代表人物:西塞罗(倾向于意译)、贺拉 斯(将审美感性融入意义抉择,着眼于修辞)、 昆体良(意义对应部排斥译文的原创性) 2) 重文体考量,倾向于今日所谓的译语取向。 代表人物:哲罗姆(翻译是对原文的征服 论者理论)、奥古斯丁(古典符号学先驱之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 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西方最流行的翻译标准

西方最流行的翻译标准1. 语言学派(Linguistics-based School)奥古斯丁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号”理论,提出了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开创了西方翻译的语言学传统。
直到20世纪初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的问世,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西方翻译理论的语言学路线从传统语言学或语文学派人物开始,一直延伸到21世纪。
沿这一路线虽然出现了各种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论方法,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标准的对等问题。
一般认为,西方语言学派开始对翻译进行“科学”研究的标志是美国著名学家尤金·奈达(Engene Nida)于1947年发表的《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Bible Translation:An Analysis of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boriginal Languages)。
语言学派分布的地域较广,主要集中于英美,代表人物有奈达,卡特福德(J. C. Catford)、纽马克(Peter Newmark)、哈蒂姆(Hatim)等。
除此之外,捷克布拉格学派的雅克布逊(Roman Jakobson),前苏联的费奥多罗夫,法国的乔治·穆南(Georges Mounin),以及德国的斯奈尔-霍恩比(Snell-Hornby),也都是当代国外语言学派的突出代表人物。
雅克布逊在1959年发表的论文《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Translation),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和论述了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中存在的一般问题,为当代语言学派翻译研究的理论方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奉为翻译研究经典之作。
这此篇论文中,他首次将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这一分类准确概括了翻译的本质,在译学界影响深远。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新发展

三、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它将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翻译研究。 这一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平衡和和谐。根据生态翻译学的观点,翻译是一 个适应和选择的过程,译者需要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寻找与原文最匹配的译文, 以实现整体生态的平衡。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引导我们在翻 译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理论主张 翻译时应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力求使目标语读者在阅读翻译文本时能够产生与 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功能对等理论强调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以及在翻 译过程中应注重传达原文的情感、语气和语境。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用 的框架,帮助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更准确、更自然的表达。
六、结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新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来认识和理 解翻译这一复杂的过程。这些新发展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理论知识,也为我们提供 了更多实用的工具和方法来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积极 和学习这些新理论和新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参考内容
四、后殖民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理论的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翻译的影响。这一理论主张 在翻译过程中应尊重源文化的差异和特点,反对文化霸权和殖民文化的单一化。 后殖民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保持中立和客观,避免将某种特定的文 化价值观强加给其他文化。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翻译在不同文化交流中的 复杂性和多元性,并引导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新发展
目录
01 一、文化翻译观
03 三、生态翻译学
02 二、功能对等理论 04 四、后殖民翻译理论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自古罗马西赛罗(Cicero)、贺拉斯(Horatius)以来,翻译学学派林立,学说纷繁。
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各自的阐释。
尤金·奈达(E. U. Nida)根据各流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四个基本流派:“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社会符号学派”。
埃德温·根茨勒(Edward Gentzler)根据各流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翻译理论划分为五个基本流派:“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课学派”、“早起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结构主义派”。
张南峰、陈德鸿(中国香港)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六大学派:“语文学派”、“诠释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
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大学派:“布拉格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和“交际理论派”。
一、布拉格学派●创始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Trubetskoy)、罗曼·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主要论点:①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②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罗曼·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①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政治微观化”的目的:消解整体性、总 体性、基础性、本质性、系统性、全局性等等, 使之成为没有意义的东西。 “政治微观化”与“文化泛政治化”是并行 不悖的两种倾向。
3)消解了“概念”,也就消解了“价值”。 后现代主义在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以达致反 传统的目的时,必然要构建起自己的话语体系, 这套话语体系必然要消解具有相对确定性、稳定 性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则是“价值系统 符号”。
三、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1、含义:“后现代”不可能企及“现代主义” 的思想高度和深度或艺术高度。 S. Beat 和 D. Keller (1991) 分析过:后现代话语指的是抛弃 了现代话语和实践的新艺术观点、新文化观点或 新理论观点。 “后”这个字本身就有一种内在 的模棱两可性。 一方面,“后”描述一种“不是”现在的 东西,它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试图超越现代时期及 其理论与文化实践的积极的否定。
2)将“政治”微观化、“文化”泛政治化。 正如哈桑提出的一样,后现代理论是一种 “消解”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消解文化的原则包 括:“非创造(decreation)、解体 (disintegration)、解构(deconstruction)、非 中心化(decentrement)、置换(dislacement)、差 异(defference)、非连续性(discontinuity)、离 散(disjunction)、消散(disapearance)、分解 (decomposition)、非定义(de-definition)、去 神秘化(demystification)、非总体化 (detotalization)、去合法化 (delegitimation)。”
二、现代主义 (Modernism or Modernity)
1、范围: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词,在各个国家 现代主义的断代时间不同: 1)法国:19世纪 9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 2)德国:19世纪90 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3) 英国:20世纪初期 到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4)美国:第一次世 界大战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3、含义:一般指对古希腊、罗马文史哲艺经 典的景仰、服赝与仿效,尤其指两部经典:亚 里士多德的《诗学》(Poetics)和霍拉斯(Q.H. Horace,65-8BC)的《诗艺》(Ars Poetica)。 另一个涵义是指20世纪以前的西方译论,包括 古罗马安德鲁尼库斯(L. Andronicus, c284204BC)、诗人恩尼乌斯(公元前239-前169)、 西塞罗(M.T. Cicero)、 霍拉斯(Q.H. Horace)、昆体良(M.F. Quintilian)等人 的古典译论,文艺复兴时期的译论和18、19世 纪的近代译论。
“后现代”共有“五反”:
反本质主义(anti-essentialist)、 反目的论(anti-teleological)、 反基础主义 (anti-foundationist)、 反反映论 (anti-representationist)、 反现实主义意义论 (anti-realistimplications)。
一、古典主义 (Classicism or Classicalism)
1、起源:18世纪费德里希·斯莱格尔 (Friedrich von Schlegel, 1772-1829)在1789 年提出的,与浪漫主义相比照。 2、代表人物: Ben Jonson, Dryden, Pope, Swift, Addison, Samuel Johnson(英国); Corneille, Racine, Moliere, Voltaire, Boileau, La Fontaine (法国); Winckelmann, Lessing, Goethe, Schiller, Hoderlin (德国)。
3)重翻译的艺术性,倾向于今日所谓原语取向。 代表人物:德莱登(翻译授役于原作,“因 应论”) 4)德国古典主义译论对西方现、当代译论影响。 代表人物:歌德(SL文化与TL文化融合共生: 使SL文化融入TL文化)、施莱马赫(翻译的基 础是正确的理解)、洪堡( “语言决定思维和 文化论”、“语言特殊性决定翻译中的不可译 性”、 “翻译过程是解释过程论”)。
代表人物:
a)尼采(唯美主义主体性)。 b)福柯(“自我看管”、“自我控制”、“自我 构建”、“自我知识”等等, 但是没有实现过 “唯美化”。)Best 和 Kellner 评判到:实际 上,后现代唯美化的主体主义表现出一种推崇没 有主体的主体政治的悖谬,使我们主义到必须去 寻找一种能够更加全面地说明主体性的社会理论。
2、显著特征:1)用理性来批判一切非理性。 2)反对一切形式的不可知论提倡以怀疑为出发 点,理性的探求事物本质。 3) 建立体现理性 原则和社会秩序,批判封建主义和“基本集权 主义”。 4)探求反传统的新形式和新风格, 特别关注语言和语言使用。5)追求个性化、世 俗化自我表现。6)“未竟的事业”。
另一方面,后现代一词中的“后”字也表明 了对此前之物的一种依赖和连续关系,这种依赖 和连续关系使得某些批评者认为后现代只是一种 进一步强化了的现代性,是一种超现代性,“现 代性的一种新面貌”,或是一种现代性之内的 “后现代”发展。因此,用“后现代主义者”一 词来称谓哲学、文化、理论和社会理论领域中的 后现代倡导者。
西方翻译思想发展大体历程及源头
公元前一世纪 :古典主义(Schlegel, 1798),源头一,始于西塞罗(公元前106-43 年),——西方古代翻译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9世纪中期 :现代主义(Kolocotroni, 1998),源头二,始于19世纪中(以1843马克思 致卢格的信为标志),——西方传统翻译思想的 形成和发展。 20世纪 50-60年代:后现代主义(Cuddon, 1999),源头三,始于50至60年代(以法国反传 统浪潮兴起为志),——西方当代翻译思想的形 成和发展。
Thank You
Good Luck!
4、传统要义:
1) 重对应,尤其是SL-TL 意义对应。 代表人物:西塞罗(倾向于意译)、贺拉 斯(将审美感性融入意义抉择,着眼于修辞)、 昆体良(意义对应部排斥译文的原创性) 2) 重文体考量,倾向于今日所谓的译语取向。 代表人物:哲罗姆(翻译是对原文的征服 论者理论)、奥古斯丁(古典符号学先驱之一)
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的 三个源头
简介
第一时期古典主义(Classicism, F.V Schlegel, 1798), 古典主义指希腊文化的蔚兴期。始于西塞 罗终于19世纪中叶。 第二时期现代主义(Modernism or Modernity),以马克思致卢格的信开始(1843) 终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V.Kolccotroni, J. Goldman and O. Taxidou, 1998), 整整100年。 第三时期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大体上 与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t并行)。始于20世界 五六十年代肇始(J.A. Cuddon, 1999)、福柯(M. Foucault)、德里达(J. Derrida)、利奥塔(J. F. Lyotard)、 博德里拉德(J. Baudrillard)为代表, 终于大约五十年后。
2、特点:
1)将意义边缘化(marginalized)、“边际 化”(peripheralized)或漫画化 (caricaturized)。 在后现代的“五反”基本思想支配下,意 义注定要被边缘化。首先,“现实”这个概念 本身就是“虚妄的”。其次,后现代认为“能 指”与“所指”的关系根本不足以产生确定性、 真实性。
3、各个时期的发展结构: 1)发轫期(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致卢格信威 开始)。
代表人物:恩格斯、孔德、韦伯、华格纳、 达尔文、尼采、莫里斯、弗洛伊德、伯格森等, 另外还有23位是爱伦坡、惠特曼、福楼拜、 阿 诺德、王尔德、维勒瑞、叶芝、亨利·詹姆士、 肖伯纳、贝尔、卢20s)。
代表作家:共有34位,包括陀斯·柏索斯、 叶芝、福斯特、曼斯菲尔德、艾略特、庞德、沃 尔芙、乔依斯、劳伦斯、弗兹杰拉德等。
3)重新集结和组合期。 代表人物:克罗齐(表现主义)、贝尔(形 式主义)、瑞查兹(新实证主义)、维根斯坦 (分析哲学)、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和雅各布 森(结构主义)、海德格尔和伽德默(现代释义 学)、皮尔士和杰姆斯烈夫(现代符号学)。
代表人物及观点:
a)索绪尔(在语言中,只有差异,没有绝对的意 义。) 他虽没有强调意义,却仍然承认“言语” 可以呈现世界,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相对的稳定 关系。
b)博德里拉(“凡生于意义者必将死于意义”。) Best 和 Kellner 评论说后现代世界里不存在意 义。
c)德里达 (不是“彻底否定意义”,而是热衷于 “消解旧的意义、寻求新的意义”)他用解构方 法来取代传统和近现代哲学方法。实际上是对概 念(语言符号)的意义进行评判性解释。评论家 J.A. Cuddon认为德里达的这种颠覆性手段实际上 等于让意义“自毁”(“self-defeat”). d)利奥塔(试图“解救”意象、形式和图像,免 受理性主义的批判; 意象优于有意义的言辞, “非意识”优于意识,“非意义”优于意义,图 像优于概念,感觉优于意义;人的敏感性都是图 像性的、随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