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式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术后心理的影响
硬通道微创穿刺与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对比

硬通道微创穿刺与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对比目的:比较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硬通道微创穿刺与钻孔引流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以不同手术方法为依据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施以钻孔引流手术治疗,治疗组52例施以硬通道微创穿刺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72.41%,并发症发生率为3.8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1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5.50±1.56)min、(8.45±2.50)d,均短于对照组的(23.65±2.68)min、(12.50±1.56)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为缓解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病情,选硬通道微创穿刺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比钻孔引流疗法更显著。
标签:硬通道微创穿刺;钻孔引流;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效果慢性硬膜下血肿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于患病3周后表现出临床症状,如肢体乏力、恶性、呕吐、步态不稳等[1]。
临床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时,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不同疗法应用后所表现出的临床效果有所差异。
为此,此次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1月-2017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现将结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1月-2017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后确诊患慢性硬膜下血肿[2]。
排除标准:(1)与微创穿刺手术、钻孔引流手术治疗条件不相符的患者[3];(2)严重心、肝、肾功能损伤患者。
以不同手术方法为依据分组:对照组29例,年龄30~85岁,平均(62.56±5.62)岁,男21例,女8例;治疗组52例,年龄30~86岁,平均(63.68±4.58)岁,男42例,女10例。
局麻与全麻下行钻孔引流术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不良情绪的影响

4 参 考 文 献
[ 1 ] 吴 江 .神 经 病 学 [ M] .北 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 0 0 5 : 1 5 0 . E 2 ] 张 通 主 编 .神 经 康 复 治 疗 学 [ M] .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2 0 l 1: 5 7 — 6 4 .
r ]
表 2 2组治 疗 前后 肱 二 头肌 表面 肌 电评 分 比较 ( ± s )
现 代 医 学认 为 , 手 指 点 穴 是 刺 激 穴 位 所 在 部 位 的 神 经 感 受器, 并 传 导 至 中枢 神 经 , 通 过 中 枢 神 经 的 调 节 作 用 加 强 局 部循 环 , 使局部组 织温 度升 高。适 当的刺激 作用 下 , 提 高 了 局 部组 织 的 痛 阈 , 将 紧 张 或 痉 挛 的肌 肉 拉 长 从 而 解 除 其 紧 张 痉挛, 以消除病痛 ; 还 可加 强 损 伤组 织 的循 环 , 促 进 损 伤 组 织 修复 , 促进因损伤而引起的血肿 、 水 肿 的吸 收 , 并 对 软 组 织 有 粘 连 者 可 以 帮助 松解 。 手 指 点 穴操 作 简 便 , 易 于学 习, 疗 效可 靠 , 无 不 良反 应 。 患者 易于接受 , 方 便快捷 , 而 且价廉 , 能有 效降低 肌张力 、 提 高功能 , 有利于患者 回归家 庭和社 会 , 所 以 更 适 合 于 当 今 社 会 社 区康 复 的环 境 下 开展 手指 点 穴 。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及手术体会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及手术体会目的: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的术后并发症,探讨术中及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减少手术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钻孔引流手术治疗的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
结果:62例均明显好转或痊愈;其中17例(27.4%)术后早期出现少量颅内积气(2.0 cm 者8例;积血量100 ml者9例。
1.2手术方法采用局麻或加基础麻醉,术中吸氧及心电监护,根据CT或MRI选择血肿最大层面处为钻颅点(多位于顶结节或附近),绕骨孔处设计弧形切口4 cm,切口与骨孔错开。
患侧肩下及髋部垫枕,躯体向健侧倾斜45°,使颅骨钻孔处位于最高点,减少颈部扭曲。
全层切开头皮及骨膜,剥离显露颅骨,乳突牵开器撑开,骨钻钻孔,骨板较厚者可适当咬除少许外板,方便置管冲洗。
双极电灼硬脑膜后,先切开2 mm微孔,缓慢放出不凝血,喷射现象停止后“十”字切开硬膜,并电凝皱缩到骨孔边沿。
继之用8~12号柔软导尿管放入血肿腔内,当导尿管到达血肿边沿时,能感觉到轻微的阻力,此时稍微退后一点,以免捅破血肿包膜,从各个方向进行生理盐水冲洗,水清后换方向,最后于血肿腔内前下方(额部)留置12号导尿管,引流管前端剪侧孔2~3个,自然放入血肿腔2~4 cm,从切口后方另戳孔引出固定。
血肿腔内注水排气后,明胶海绵封闭骨孔,分层缝合头皮切口。
引流管接无菌密闭引流袋。
1.3术后处理术后去枕平卧,头尽量偏患侧,也可取头低足高位。
每天静脉补充生理盐水1500 ml以上,以促进脑组织膨胀,但需注意心功能情况,鼓励患者多饮水,不用脱水剂。
术后第2天复查头颅CT,个别积血仍较多者,可予生理盐水5 ml+尿激酶2~4万U灌注协助治疗。
待颅内中线移位恢复,血肿腔显示薄层低密度影,引流量不多,即可拔除引流管。
一般术后2~5 d拔管。
术后1~3个月复查头颅CT,了解有无血肿复发。
2结果62例术后均明显好转或痊愈。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标签: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并发症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为神经外科常见病,颅骨钻孔引流术(burr-hol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BHID )是治疗CSDH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但术后并发症却不少见。
现将我院2006年4月至2013年07月行术后15例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11例,女4例,年龄42~83岁,平均63.3岁。
病史3周至11个月,有明确头部外伤史10例。
2.临床表现:头痛、头昏l1例,意识障碍6例,精神症状5例,肢体不同程度偏瘫l5例,昏迷伴一侧瞳孔散大2例。
3.影像学检查:全组均行头颅CT扫描或MRI扫描确诊。
单侧血肿l4例,双侧血肿1例;其中血肿呈高密度2例,低密度2例,等密度或混杂密度5例;血肿位于额颞區5例,位于额颞顶区4例,位于额颞顶枕区6例。
血肿量64~130 ml,其中>l00 ml 2例,平均67 ml。
4.治疗:全组病例于首次术后8小时至4个月复查头颅CT。
分别出现以下并发症:①血肿复发2例;②张力性气颅2例;③硬膜下积液5例;④对侧硬膜下血肿1例;⑤局部脑损伤症状2例;⑥同侧硬膜外血肿1例。
再次采用钻孔引流术13例。
术中缓慢放出淤血或积液,将剪有侧孔的软硅胶管置入血肿腔,各方向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于血肿腔后方向前上方留置引流管,尽量之于血肿前缘。
明胶海绵填塞骨孔,用等量盐水填充血肿腔。
引流管切口引出,缝合头皮并固定引流管;对侧硬膜下血肿2例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清除血肿,见脑组织无挫伤水肿,缝合硬膜,骨瓣复位;局部脑损伤2例,保守治疗后恢复。
各术式后均于48—72h内拔除引流管。
其中张力性气颅2例均于额部钻孔排气,等量盐水置换填充。
二、结果再次钻孔及骨瓣开颅术后2~3 d复查头颅CT示血肿及气体基本消失。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朱胜强;王文华;谭卫国【摘要】目的探究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9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类型、发生率等相关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有10例并发症发生,发生率为21.28%;观察组患者有5例并发症发生,发生率为10.64%,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颅内感染和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确切,但并发症发病率高,YC-1穿刺引流术手术创伤小,血肿清除彻底、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发病率低.【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6(007)019【总页数】2页(P30-31)【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穿刺引流术;并发症【作者】朱胜强;王文华;谭卫国【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脑外科,江苏昆山 215300;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脑外科,江苏昆山 215300;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脑外科,江苏昆山 21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慢性硬膜下血肿是颅内血肿的较为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临床多采用引流术进行治疗[1]。
钻孔引流术是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血肿的主要引流方式,但手术操作中会对患者脑实质造成不同程度损伤,临床研究证实,钻孔引流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2]。
本文为探究的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特点,选择我院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现报道如下: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9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患者年龄20~90岁,平均年龄(53.60±7.55)岁,其中男性患者的56例,女性患者38例。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原因与防治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原因与防治【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对应防治措施。
方法分析32例术后病人发生的并发症,分析原因,总结相应的防治措施。
结果本组病例中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颅内积气22例,血肿复发9例,继发性颅内血肿3例,局部积液2 例,癫痫3例,脑脊液漏3例,感染1例,,经治疗19例治愈,11例好转,1例未愈,1例死亡。
结论钻孔引流术方法简单,创伤小,治愈率高,但仍有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且后果不容忽视,对并发症的防治我们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并发症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老年人常见的外伤性颅内血肿之一,其发病率要占到颅内血肿总数的10%。
目前,常采用钻孔引流术(bhid)作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首选方法[1]。
尽管其手术简单,效果确切,但并发症并不鲜见。
我科在2002年5月~2010年4月间,对123例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采取钻孔引流术 (bhid) 治疗,其中发生并发症者共32例,现分析这32例患者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3例,女9 例,年龄52~85 岁,平均64 岁,具有明确外伤史23 例,占71.8%。
外伤距手术时间1~8个月。
合并有糖尿病史5例,有高血压病史11例。
1.2 临床表现主要以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28例,肢体不同程度偏瘫24例,智能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17例。
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其中双侧血肿6例,占18.7%,,单侧血肿28例;脑中线结构移位<1.0cm4例,1.0~2.0cm24例,>2.0cm4例。
1.3 治疗方法患者一般采用局部麻醉。
根据患者病情和血肿的影像特点决定采用钻单孔还是双孔手术。
单孔引流的位置一般选取血肿最厚的层面,以血肿后缘的前方1~2cm处为中心。
而双孔引流一般在血肿前缘后方1~2cm加钻一孔。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作者:谢超来源:《大众科学·上旬》2019年第02期摘要:目的: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类型和原因。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12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给予钻孔引流术治疗。
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了解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分析不同并发症占比和致病原因。
结果:共见并发症12例,占比10.71%(12/112)。
包括硬膜外血肿2例、颅内积气4例、术后癫痫3例、术后感染3例。
原因包括疾病存在特殊性、患者机体态势、手术操作影响三个方面。
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不高,具体类型、影响因素也较为明确,应于后续工作中给予适当干预、控制。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颅内积气;硬膜外血肿前言:慢性硬膜下血肿多为颅脑损伤的合并症,单独发病较少见,持续出血且未能得到有效治疗,可致意识障碍、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失语、偏瘫。
该疾病的发病过程和致病机理仍不明确,临床多主张给予引流处理。
钻孔引流术技术成熟,是目前多见的引流技术,我院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12慢性硬膜下血肿,且接受钻孔引流术的患者为对象。
包括男67例,女45例,年龄27-78岁,平均为(48.9±9.7)岁。
交通事故致伤患者55例,高空坠落致伤患者34例,钝器打击致伤患者14例。
其他患者9例。
研究定性:回顾性研究。
1.2方法调取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所有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独立统计筛选和统计,了解并发症发生率。
在此基础上,对同类并发症进行二次筛选,进行不同并发症占比信息的统计。
合并两种以上并发症的患者,要求进行并发症影响等级的分析,以需独立治疗的并发症为主,无需治疗的轻微症状,不予统计。
两种以上并发症均需要独立治疗,视作“两例并发症”。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手术体会

1 资 料 与 方 法
方法治愈。钻 孔方 式不 同各 有利 弊 , 过去认为钻孔引流血肿腔 必须用 生理 盐水 反复 冲洗去 除局部 的纤溶 物质及纤 维蛋 白降 解产物 , 防止复发 , 本组病例对 非分 隔性 低密度慢性硬 膜下血 肿单纯钻孔引流不冲洗负压吸引同样取得 良好 的效 果 , 复发率 并 未上升 , 且 缩短 了手 术时 间 , 减 少 了气 颅等并 发症 , 值 得推 广。 但对于分 隔性混杂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单纯钻孔引流或选 择( Y L 一 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 ) 穿 刺常常 出现 引流不彻底 征象 , 若术 中反复 冲洗却能大大降低术后血肿残 留的概率 , 选择 双孔 引流效果更好 , 但能延长手术 时间 , 增加手术各 种并发症 的出 现概率 , 而对于反复发作 、 包膜厚 、 血肿机 化的患者 , 则需 要行
骨瓣开颅手术剥 除血肿膜 , 清除机化血肿嘲 , 何种钻孔引流方式 均不佳 。 我们认为术前对血肿密度形态的判定直接影 响手术方 式 的选择及 预后 。对 于术后各种并 发症 出现 的概率 , 我们认为
1 .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4例患者 , 男3 5例 , 女1 9例 , 年龄
3 5岁 一 7 8岁 , 其中 6 0岁 以上 4 O例 , 占8 5 %。有 明确创伤 史 4 8 例, 创伤后距手术时间 1 个月 ~ 6个月 。临床表现 : 头痛或头
3 讨 论
均得到 明显改善 , 部分患者遗有并发症 , 经保 守治疗后好转。 结 论 慢性硬 膜下血肿 选择合适的引流方式 ,能有效减 少术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2 2组治 疗前 后 抑 郁 评 分 比 较 2组 治 疗 前 抑 郁 评 分 比 较无 显著性差异( P >O . 0 5 ) , 治疗 1 d 、 3 d后 的抑 郁评 分 比 较 均有显著性差 异( P <0 . 0 5 ) , 见表 2 。 表2 2组 治 疗 前 后 抑郁 评 分 比 较 ( ± s )
因 。对 于 慢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的 治 疗 , 主 要 采 用 钻 孔 引 流 的 方 式[ 3 ] , 在 钻孔 引 流 的 过 程 中 需 要 对 患 者 进 行 一 定 的 麻 醉 操
表1 2 组 部 麻 醉 条 件 下 患 者 对 手 术 有 清 晰 的认 知 , 可 有 效 降低焦虑程 度。本研 究选 择 2 O l 1 一 O 4 —2 O 1 2 一 O 5接 受 治 疗 的 7 9例 慢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患 者 , 根 据 钻孔 引 流 手 术 中所 采 取 的麻 醉 方 法 不 同分 为对 照组 与 观 察 组 , 对 2组 慢 性 硬 模 下 血 肿 的 治愈率 、 抑 郁 评 分 以及 焦 虑 情 况 进 行 比 较 , 具体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 资 料 选 择 2 0 1 1 - O 4 —2 o 1 2 一 O 5接 受 治 疗 的 7 9例 慢性硬膜下血 肿患者 , 男 4 6例 , 女 3 3 例 , 年龄 5 9 ~8 O岁 , 平 均( 7 1 . 2 ±8 . 9 3 ) 岁 。 根 据 钻 孔 引 流 手 术 中 采 取 的麻 醉 方 法 不同分为对照组 与观察组 , 对 照组 4 I例 , 男2 4例 , 女1 7例 , 年龄 6 O ~8 O岁 , 平均 ( 7 0 . 8 士9 . 9 5 ) 岁; 观 察组 3 8例 , 男 2 2 例, 女 1 6例 , 年龄 5 9 ~8 O岁 , 平均( 7 2 . 4 士9 . 4 5 ) 岁 。2组 患 者年龄 、 性 别 等 一 般 资 料 无 显 著性 差异 ( P>0 . 0 5 ) 。 1 . 2 方 法 根 据 患 者 在 钻 孔 引 流 手 术 中采 取 的 麻 醉 方 法 分 为 对 照 组 与观 察组 , 对照 组采用 全身 麻醉 , 患 者 术 中 处 于 无 意 识 状 态 。首 先 , 建立畅通 的静脉通 道 , 麻醉前 2 0 mi n静 脉 注 射 阿托 品 0 . 5 mg , 然 后 依 次静 脉 注 射 芬 太 尼 0 . 1 g , 顺 苯 阿 曲库铵 5 mg , 地西泮 1 0 mg , 依 托眯酯 1 8 mI , 患 者 失 去 意 识 和 自主 呼 吸后 气 管 插 管 , 完成后 静滴 丙泊 酚 , 患 者 各 项 生 命 体 征 平 稳 后 开 始手 术操 作 。观 察 组 采 用 局 部 麻 醉 , 术 中 患 者 存 在 一 定 的意 识 判 断 力 。首 先 静 脉 注 射 地 西 泮 5 mg , 然 后 处理 穿刺点 皮肤 , 应用 2 利 多 卡 因进 行 局 部 麻 醉 , 逐 层 进 行, 患 者不能耐受情况下 , 采用芬太尼 0 . 1 mg静 脉 注 射 。
中国实用 神经疾病杂 志 2 0 1 5 年 旦箜 鲞笙 塑
! !
!
!
! ! !
! ! ! ! :
! ! :
:
’5 7‘
不 同麻醉 方 式对 慢 性硬 膜 下血 肿 患者 钻 孔 引流 术后 心理 的影 响
刘春 雷 康雅琴 龚 杰
湖 北 松 滋 市人 民 医 院麻 醉 科 松滋 4 3 4 2 0 0
【 摘要】 目的 探 讨 不 同麻 醉 方 式 对 慢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患 者 钻 孑 L 引 流 术 后 心 理 的影 响 。方 法 选 择 2 0 l 1 一 O 4 —2 O 1 2 一 O 5 接 受治疗 的 7 9例 慢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患 者 , 根 据 术 中 麻 醉 方 法 的 不 同分 为 对 照 组 与 观 察 组 , 对 照组采用 全身麻醉 , 观 察 组 采 用 局 部 麻醉 , 对 2组 慢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的 治 愈 率 、 抑 郁 评 分 以及 焦 虑 情 况 进 行 比较 。结 果 2组 慢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的 治 愈 率 分 别 为 8 0 . 5 、 8 1 . 6 , 有 效率 分 别 为 9 2 . 7 、 9 2 . 1 , 2组 比较 无 显 著差 异 ( P >0 . 0 5 ) ; 2组 治 疗 前 抑 郁 评 分 比较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 P> 0 . 0 5 ) , 2组 治 疗 后 1 d 、 3 d的抑 郁评 分 比较 均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P <0 . 0 5 ) ; 2组 治 疗 后 焦 虑 的发 病 率 分 别 为 2 6 . 8 、 1 5 . 8 , 对 照 组显 著高于观察组 ( P <O . 0 5 ) 。 结 论 在 慢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患 者 钻 孔 引 流术 中 局 部 麻 醉 与 全 身 麻 醉 相 比 , 可 以 在 保 持 较 高 的 治 愈 率 以 及 有 效 率 的基 础 上 , 显著降低患者抑郁评 分以及焦虑状况 , 有 效减 少 手 术 对 患 者 心 理 造 成 的不 良影 响 。 【 关键词】 麻醉方式 ; 慢性硬膜下血肿 ; 钻孔引流术 ; 心 理 影 响 【 中 图分 类 号】 R6 5 1 . 1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慢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是 一 种 老 年 人 中多 发 的 颅 内 血 肿 疾 病 , 慢性 硬 膜 下 血 肿 占硬 膜 下 血 肿 的 l / 4左 右 J , 发 病 机 制 较 复 杂_ 2 一 , 头 部 外 伤 可 能 是 导 致 慢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的 一 个 直 接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