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城》中“父”的观念与意识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感悟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感悟1、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感悟“美丽总是令人忧愁”。
《边城》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
”;“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
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
在《边城》结尾,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
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
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
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边城》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
在这里,也让我想起两句话,作为结束:“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会安宁。
”——奥古斯丁;“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
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耶稣。
2、《边城》学生读书心得感悟没有结局,不知道结局,才会一直想,总感觉大老没有死。
二老总会回来,不管翠翠等多久。
整篇文章都充满了浓重的纯真的乡村特有的淳朴气息,他们的心地单纯,思想执拗,语言真诚,总感觉有一些韵味在里面,说不出来具体是什么,但我觉得,没有结局就是最好的结局,如果到最后是一个悲剧,不免伤心,不免辜负所有人内心的对淳朴的美好的向往与尊重。
《边城》之翠翠的悲剧命运

《边城》之翠翠的悲剧命运《边城》之翠翠的悲剧命运沈从文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作品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之翠翠的悲剧命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之翠翠的悲剧命运篇1一、遗孤的“隐秘心事”翠翠是一个遗孤,从小和爷爷相依为命,母爱的缺失,对一个少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当爱情来临时,翠翠却无法找到倾诉对象。
青春期的翠翠已经有了模糊的性别意识,对于爱情已经有了懵懂的向往,她希望有人分享她的喜怒哀乐,传递这方面的经验,她迫切希望有人能解答她内心的困惑和疑虑,可是最亲近的母亲已经长眠地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中便有萌发了一种朦胧的意识,而外公忙于渡船,心事又无处诉说,四周生机勃勃的景物使她感到凄凉和寂寞,于是胡思乱想起来,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焦虑,又为外公担忧起来,为自己的这种想法而自责。
然而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更使她倍感落寞与孤独,悲伤的哭了起来。
她情窦初开,对爱情有一份朦胧的向往和一种讲不明白的感受,听外公讲妈妈的故事,神往倾心。
梦中听到二佬的歌声觉得自己在飞,感觉做了一个很美好的梦;在外公和她“讲笑话”的时候,内心充满羞涩;期盼着再听到二佬的歌声,久候不至,心中充满落寞和惆怅;而当外公唱了十个歌后,她又自语的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沈从文细腻的描绘出了这个自然之子的那种朦胧、又带有一丝凄凉的心态,这是一个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清纯少女的形象,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她自然似的哀与乐。
她的那种孤单的心事,没有人替她分担,甚至没有人听她诉说那无边的心事,自幼在这样一个看似平静看似甜美的环境的中长大的孩子,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份心事。
二、兄弟的“两段情殇”傩送和天保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却和傩送相爱。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
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真题(附答案)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真题(附答案)一、真题1. 论述鲁迅《呐喊》中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2. 分析茅盾《子夜》中吴荪甫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 结合巴金的《家》谈谈家族伦理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
4. 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情感关系。
5. 比较《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与《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形象差异。
二、答案1. 论述鲁迅《呐喊》中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答案:《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这篇小说通过一个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压迫,以及人们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精神困境。
在艺术上,鲁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现实,为现代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同时,《狂人日记》以白话文写成,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变革,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分析茅盾《子夜》中吴荪甫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吴荪甫是《子夜》中的主人公,他具有以下形象特点:具有开拓精神,敢于挑战旧势力;具有正义感,关注民族命运;具有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无法摆脱封建束缚。
在小说中,吴荪甫的形象展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旧社会中的困境,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他的形象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3. 结合巴金的《家》谈谈家族伦理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
答案:《家》是巴金“家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高家三兄弟的故事。
在小说中,家族伦理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
家族伦理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个体命运的束缚,而时代变迁则意味着旧有伦理观念的瓦解和新思想的崛起。
小说通过描述家族成员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家族伦理在时代变迁中的演变。
这种演变既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揭示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成长。
4. 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情感关系。
答案:在《边城》中,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情感关系复杂而微妙。
《边城》里翠翠父母故事的叙事功能

《边城》里翠翠父母故事的叙事功能《边城》是巴金的友情之作,以他的老友马洪(MáoHóng)为原型,描写了一个年轻人为爱国而牺牲的故事,以贯穿全书的翠翠父母的关系为中心,把爱情、友情、亲情以及爱国精神融为一体,从而让作品不易被轻易打散,耐久地存在于世界文学之林。
讲述翠翠父母故事的叙事功能,即两个人之间及其家庭里的关系。
翠翠的父母在彻底的敌对中生活着,她的父亲朱洪(Zhū_Hóng)是一位贵族,为儿子拥有地位而牺牲;而她的母亲朱樱(Zhū Yīng)则是一位贫苦的农家娘,在社会中的种种压力下,仍旧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尽管翠翠的父母处在敌对的地位,却像是有一线情愫相连,孕育出了一个很特别的家庭,使得翠翠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敢于为爱国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翠翠的父母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朱洪教翠翠一生高尚的人格,他让翠翠承认自己的贵族血统,让她依然自豪的拥有自己的身份;朱樱教翠翠一生大义,她让翠翠懂得了怎样珍惜生命,尊重他人,自然也教会了翠翠如何去爱国。
翠翠在两个父母的夹击和指引下,以自己的爱国精神撼动整个乡村,被大家推崇为一个民族英雄。
巴金以翠翠父母这对矛盾又互补的两个人,通过翠翠这个载体,将历史和现实、亲情与爱国精神融为一体,让故事的叙述更加情趣盎然,令人叹为观止。
翠翠的父母在翠翠成长的过程中,以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教育了她一生的目标是什么,而这份爱最后也是以翠翠为爱国而牺牲的方式,令所有人都感动不已。
《边城》最终以翠翠的牺牲,完美的总结了这个故事,而翠翠父母的关系,以及他们给翠翠的爱,是整部作品最美丽的叙事之处。
爱情、友情、亲情以及爱国精神相互交织,从而让家庭成为翠翠牺牲的最大动力,激励着她用自己的生命去给国家无限的付出。
翠翠父母在《边城》里的叙事功能,不仅为翠翠巧妙地编织出一个真挚爱国的样子,更是以贵族与农民的关系,凸显出复杂的社会关系,深刻地展现出,有多少要付出的时候才会收获的力量,以及多么重要的家庭爱国。
《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一部代表作。
沈从文先生是湖南凤凰县人,他出生于行伍世家,身上流淌着汉、苗、土家等民族的血液,湘西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使他本人以及其作品都有一种极其独特的风格和感觉。
在沈从文先生众多的作品之中,《边城》便是他对湘西世界的一种极好的展现,也是最能表现出一种人性美的作品。
《边城》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湘西偏远的小镇——茶峒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老船夫的孙女翠翠和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宝和二老傩送展开。
天宝和傩送兄弟两个同时爱上了翠翠这个纯真善良的姑娘,翠翠虽然喜欢二老傩送,但由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翠翠一直把这种感情压抑在心中,错失了一份美好的爱情,也酿成了天宝淹死、傩送出走的悲剧。
最终,老船夫也由于心力交瘁而去世,留下翠翠一个人孤独地生活。
小说的最后写到: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给小说悲剧性的结尾带来了一丝淡淡的希望。
虽然留给翠翠的是无尽的等待,但至少还保留着一种希望。
我想,也正是由于这种希望,翠翠才能支撑下去吧。
最后我要着重谈谈翠翠这个主人公。
翠翠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活泼,天真善良而不娇嫩,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
她是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1、情窦初开、渴望爱情十五岁的翠翠朦胧中渴望着爱情。
“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
……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
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
幻想着能像母亲一样出走争取自己的幸福,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
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
2.内心孤寂“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边城的悲剧意识

《边城》中的悲剧意识200204班宋贇摘要沈从文的《边城》呈现出独特的悲剧美。
一片山明水秀的天地之中,一群善良的山民们却上演了两出爱情悲剧,这其间表现出生命的悲剧、人性的悲剧,也就是生命的缺乏主体性和人性的简陋所造成的那些至纯至真的人们的悲剧;同时这悲剧中还寄托着作者文化选择的悲剧感,他难舍古老的农业文化,排斥鱼龙混杂的现代文化,但却阻挡不了后者替代和影响前者的历史进程,于是只能徒自伤悲。
《边城》中呈现出的独特的悲剧意识内涵与沈从文特殊的人生经历有着必然的联系。
正是他童年时代与大自然的贴近,青年时代辗转漂泊的军旅生活,之后身为“乡下人”在大都会的遭遇,以及一直以来远离西方文化的浸染、传统文化的濡养而与神秘浪漫的楚骚文化相亲和,再加上他本人的秉性即执着、敏感又真诚,才形成了他特殊的悲剧意识,呈现出既非悲壮也非悲哀的悲悯之美。
关键词边城悲剧意识内涵形成一、前言:对悲剧意识的阐述悲剧是体现人类价值的最高形式。
悲剧是以一种极其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现实世界生存和斗争的地位和意义的艺术形式,它以表现人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以及在精神方面的超越为基本特点,它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处境与精神存在状态。
悲剧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精神价值肯定,是人的精神探索与历险。
人类似乎生来便具有一定程度的悲剧观念,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因为人处于宇宙、自然、世界之间,与它们的巨大对立是悲剧观念产生的基础。
具有主体精神的人在宇宙、自然、世界的对立中,在与强大的对立力量的威逼与超越中产生出的悲剧感受和对这种悲剧感受的自觉认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就是悲剧意识。
它是人的一种有价值的精神存在方式,是人对现实存在状态以及人类未来命运的理性沉思。
作为人的个体,常常通过悲剧意识贯通人类的普通情感,从而跨越古今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完成与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对话。
由于种种因素存在,中国和西方的悲剧观念在内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西方的思想传统是将宇宙、自然完全看作是人的对立存在,人类面对着强大的对立物产生出的压抑和悲痛感深刻而强烈,悲剧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不可抗拒的毁灭结局中凸现出人在精神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完成人的精神的悲剧性张扬,使人的精神得到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西方传统的典型悲剧一般称作“崇高型悲剧”或“超越型悲剧”。
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作者:张丽娟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03期摘要:沈从文的《边城》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人物不多,但描写的湘西风情、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小说中描写了爷孙情、男女爱情、兄弟情和邻里情,这些美好的感情通过平凡的情节流露出来,让人在领略过湘西风情之后,被其中的人性美所感动,这也是《边城》成为经典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边城》翠翠人性美一、《边城》中的人物关系《边城》描写的是湘西一座名叫茶峒的小城,在去往小城的渡口,摆渡的是祖孙两人。
孙女翠翠是老艄公的外孙女,她的父母为了爱情双双自杀,是外公抚养她长大的。
老艄公年纪大了,最大的心愿是为翠翠找个好归属。
当地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兄弟俩都爱上了翠翠。
老艄公和顺顺都希望翠翠和天保成为一对,但翠翠属意的却是傩送。
天保得知弟弟也喜欢翠翠,决定用对歌的方式让翠翠选择,翠翠选择了傩送。
天保伤心之余离开家,不幸溺水身亡,傩送因为内疚也离开家。
顺顺因为这个和老艄公产生了隔阂,后来老艄公生病离世。
顺顺和乡亲们料理完老艄公的后事后,让翠翠去他家生活,但翠翠却固执地坚守在渡口,等待傩送回来。
二、《边城》中的人性美《边城》中的人性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亲情、爱情和友情。
(一)《边城》中的亲情之美小说中的亲情之美主要体现在老艄公和翠翠、顺顺父子之间。
翠翠从小父母双亡,是老艄公一手抚养长大的,因此她和外公有着深厚的感情。
小说中描写这祖孙俩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是爷爷吹自制的竹笛,翠翠唱学来的民歌,有人要过河,翠翠抢在爷爷前面摆渡,这些场景将祖孙俩相濡以沫的亲情刻画得感人至深。
眼看着翠翠长大,自己又老了,老艄公着急了,想给翠翠找个好归属,还要尊重翠翠的意愿,于是他明里暗里来探口气。
当他发现自己和顺顺选择的天保并不是翠翠中意的,他一方面怕伤着天保和顺顺,另一方面不愿让翠翠委屈。
最后,天保死了,他去找顺顺,碰了个软钉子,落下心病,竟因此而病逝。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形象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描绘湘西风土人情的小说,其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独特,展现出湘西世界的朴实与自然。
本文将探讨《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行为以及言语特点,并阐述人物之间的关系。
《边城》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傩送的年轻人,他勇敢、善良,对生活充满热情。
他具备湘西人的淳朴与真诚,对待自己的感情认真负责。
当傩送爱上船家女翠翠时,他并没有因为门户之见而放弃,而是选择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然而,在面对哥哥的死以及种种家族纷争后,他最终选择了离开故乡,去寻找一个没有世俗纷扰的地方。
翠翠是船家的女儿,她美丽、纯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她自幼便失去了父母,但却在爷爷的陪伴下长大,继承了父母的善良品质。
翠翠与傩送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但由于家族的矛盾和现实的残酷,他们的爱情最终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边城》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复杂。
傩送与翠翠虽然相爱,但因家族纷争而无法在一起。
傩送的哥哥天保因爱慕翠翠不成而离家出走,最终在水中溺亡。
这给傩送和翠翠的爱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另外,船家爷爷与傩送父子之间也有着微妙的关系,他们互相尊重、理解,却又暗中较劲。
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为故事增色不少,展现了湘西世界的真实与多彩。
《边城》的主题探讨是一个多元的过程。
作品表现了湘西世界的淳朴与真诚,通过对主人公和翠翠的描绘,呈现了一个远离尘嚣、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沈从文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作品还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复杂性。
虽然主人公和翠翠的爱情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但在面对家族纷争和现实压力时,他们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这种坚韧和执着令人敬佩。
《边城》还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感情。
《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点,生动地展现了湘西世界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主人公和翠翠以及其他人物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沈从文的这部经典之作将永远留在读者心中,让我们感受到湘西淳朴与自然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让翠翠独美,在整个 “边地”里,翠翠是无所牵绊的小鸟儿。 “ 最后一句 ‘ 一切由翠 翠自 己做 主’ , 有的 版 本 有, 有 的 版 本 没 有,互不相同。” [1] 要让翠翠满足这一条件,其实也 是有一点难度的,但是影响也不会太大。 文中交代 祖孙二 人 的 关 系 “ 女 孩 子 的 母 亲, 老 船 夫 的 独 生 女” [6]63 。 翠翠一生最亲的人喊作“ 爷爷” 的,这位一 手养大翠翠的辛勤的老人,其实是翠翠的外祖父,而 非祖父。 而整个的行文中,对翠翠的父亲“ 十五年 前的茶峒军人” 落墨也是不多。 短短几言的侧面叙 述,借以交代翠翠这只“ 孤雏” 可怜的身世,在整个 叙述的进程中,他并不再多余的出现。 他属于先辈 的,零星地出现在作家的辅助叙述中,那个军人并不 再露面。 更不用说翠翠的其他父方成员,而在这个
·85·
要表达独特的理想“边地” 世界里,翠翠的父系亲属 被作家巧妙地摘取掉了。
让父方存在于过去,而不影响儿女的心理和生 活。 让一个豆蔻年华青春活力的女儿的父亲存活在 历史的记忆里,而不在这个女儿的心里留下任何一 点痕迹。 “ 我认为,正是老船工这个人物,才是枟 边 城枠 实际上 的 主 人 公, 他 的 言 谈 行 动 浓 厚 地 表 现 了 沈从文自己的思想。” [1] 作家必须别具匠心,有一些 技巧,要不露痕迹,避免有意为之之嫌。 男方或者父 系传统不存在于生活之中,这种巧妙在于作家并没 有去滋长母系血统的势力,让其强大得无与伦比,露 出一些不健康的因子。 作家花大把力气去点染母系 能力,损毁父方传统的壮美,就容易导致子女心态失 衡,这样的破坏性其实是不可想象的。 “ 管理这渡 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从二 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 了若干人。” [6]63 而在整个母系的传统里也只留下一 个老弱的外祖父,他是那样的含辛茹苦才把孩子带 大;与其同时,他也十分开明,并不刻意去影响孩子 的人生。 这个老人的一生其实也饱受伤害,在很早 的时候就已经痛失女儿,他饱经风霜而且无时无刻 爱着自己唯一的亲人。 至少造成一种既定事实,这 个母方系统在现实中也是脆弱的,丝毫不具有攻击 性的,而且这位祥和的老人生活心态也是如此的健 康。 他并不因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强加一些过多的 忧郁给自己的外孙女儿。
物者的世界越大,主人公的力量越小,悲剧感就会越 浓。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 人命 最大, “ 哀莫大 于心 死”, 而身心俱疲可能是其悲剧的早些酝酿!
一、类父情结:新婚之夫的情感焦虑
我们再来看待作家的主体意识,作家在写这部 作品时候的情感状态以及作家对主人公翠翠的情感 投射状况。 “他动笔的原因和动机之一是出于苦痛 的经验和过去的责任,抑郁了三十年的东西形成了 沈从文青年生命的不完全燃烧状态,他把这置换成 了浪漫主义的爱情悲剧。” [1] 此时的沈从文先生刚 而立之年,作家现阶段生活中的角色是新婚之夫,旁 侧坐着他的爱妻,很快就将跨入有孩子为人父的阶 段。 因为翠翠这个人物的原型作家是一一数道得出 的,作家的创作心理里有着对爱情的憧憬,翠翠这个 人物形象携带着作家追求爱情所投射的影子。 作家 此时的情感焦虑,大约有三样东西可以说明。
二、对翠翠父系的消解与外祖父叙述
在边地的世界里,恋爱是自由的,婚姻是可供选 择的,而且重要的是强调这种女方的自由权利。 这 种选择拿 捏 的 手 段 和 眼 光 肯 定 有 世 俗 和 庸 常 的 因 子,但作家已经尽力对其进行了过滤和洗涤。 在平 常的眼光和男权视角的判断里,女方对恋爱和婚姻 是自卑的,无权的,弱小的;而在沈从文先生的世界 中,他要还权于女,他要让女方有存在感,有合理存 在的逻辑因由。 当然了,这毕竟是边地,要挑战整个 现实世界是艰难的,作家必须要创造一定的条件。
如前所说,枟 边城枠 强调一种边地意识,必然就 有一种系统性的文明承载,整个世界是如水的诉说, 琢磨起来,应该多是“ 智” 的文明,是一种流动与和 乐的文明。 继续深入文本,我们发现枟 边城枠 是一个 女孩翠翠的生活史,与她相依为命的是其外祖父,爱 恋她的是一对兄弟,而这双兄弟的父亲老船总顺顺 在孩子们相恋的过程中作或轻或重的角色演出。 造
第二,“翠翠”的性格取自坐在身旁的“ 新妇” 张 兆和女士。 此时的作家正值新婚燕尔,他幸福且快 乐,身兼着婚姻责任感和人生使命感。 当已经新为 人夫,就必须得对以前的情感做一个收束。 “ 可是 房中炉火照例极其温暖,火炉边柔和灯光下,是容易 生长一切的,尤其是那个名为‘情感’或‘ 爱情’ 的东 西。 可是防止附于这个名词的纠纷性和是非性,我 们却把它叫作‘ 友谊’。” “ 一年余一来努力的趋避, 在十分钟内即证明等于精力白费。” [4]114 对于他的 妻,这确实是一种歉疚感,情感上的负债,有道德的 作家是不会再去听之任之、纵容姑息下去的,他觉得 自己理应做些什么。 “ 正因为弱点和坦白共同在性 格或人格上表现,如此单纯而显明,使我在婚姻上便 见出了奇迹。 在连续而来的挫折中,作主妇的情感 经验,比枟 边城枠 中的翠翠困难复杂多了。” [4]118 他记 忆里的翠翠还是那个十三岁的少女,那样动人和楚 楚可怜,这无疑会诱发他的父爱疼怜的部分。 虽则 这种心态是正常的,常规的,但却是有悖于婚姻忠诚 的东西。 这种初恋情结会在那些早年久久恋爱不成 的人们留下深刻的阴影。 他会将这种爱情的东西转 化为一种追忆,把这种稍带别扭的情感正常化,对于 作家现如今的角色来说,类似父亲的角色处理显然 是可以接受的。
第 15 卷第 4 期
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年 12 月
论枟边城枠中“父”的观念与意识
冉 华1 ,魏 巍2
(1.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2.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
摘 要:从沈从文先生写作枟边城枠时候“即为人夫将为人父” 的生活状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发现 作家在行文中对主人公“ 翠翠” 的父系血亲做了模糊处理,翠翠与其外祖父相依为命,与其母亲同 病相怜。 作家在减少翠翠父母对她影响的同时,选择其外祖父作为作家思想的传达者,这基本上都 表现出一种父的观念和意识。 作家并不刻意强调挑战传统伦理道德,他只是展现人性的健康状态、 常态美好。 关键词:枟 边城枠 ;父或父权;观念;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畅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 4970(2013)04 0084 05
收稿日期:2012 11 1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3YJC7510061)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资助(2013CXB014) 作者简介:冉华(1986—) , 男( 土家族) ,重庆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文艺与文化传播学研究。
·84·
他在十七年后再次见到了这个“绒线铺小女孩”。 再 有一节,人初体验的好感肯定会强化这种类似爱情的 感觉,它是作家可以细腻工笔和极致书写的。 “十七 年前那小女孩就成天站在铺柜里一垛棉纱边 ,面手反 复交换动作挽她的棉线,目前我所见到的,还是那么 一个样子。” “ 我认识那眼睛,鼻子,和薄薄的小嘴” 作 家继续强化着[2]296 。 我们相信着这只是一种好感,近 乎失礼的窥探。 难怪金介甫先生会认为“至少在青年 时代,他接触异性时似乎显得十分羞怯 。” [3]200 这种情 感在他灵魂深处是压抑的,多少有点失败者的惶惑以 及落魄。 因为羞怯,他可以把这个小女孩印象保存得 真切;因为没有说出口,可以把这种情怀深埋,以至于 他可以渐渐的反刍出来。
我们可以初步论定,对于“ 翠翠”,作家的心态 是多少携带了父亲情怀了的“ 初恋” 识记。 对于翠 翠的出场,跟他心里的那个留影一样,她居然和她的 那个爱慕对象傩送二老并没有确切地表过情。 他希 望这个印象得到保护、不受影响,他体现出一些强烈 的保护欲,他要让这个情感的精灵、自然的女儿自由 自在的成为一个女人。 这或者已经流露出一些“ 父 亲” 的意味。
死亡。 他必须要做些解释和述说。 死去的意念正切合 着作家现时收束的心理,要是再不做以总结,那个印象 可能渐渐消失;要是再不加以收束,那种情感将会变得 不健康。
作为一个新婚的人夫,面对印象里的那个“ 翠 翠” ,对于自己心里的一些隐秘,作家不得不选择躲 避。 “我的过去痛苦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 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的故事上,方得到 了完全排泄与弥补。” “ 你敢不敢向更深处想一想, 笔下如此温柔的原因?” [4]111 这并不一定是情感的了 结,而是一 个 青 年 男 子 迈 入 婚 姻 以 后 的 正 常 取 向。 他对她们将不再持早年追求爱情的态度,而是体现 出一种关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年情怀,那是一种甜美的追忆。
作家司马长风称道沈从文先生为 “ 未熟的天 才”,这种说法很值得深入探究和思考。 沈从文先 生 1933 年 9 月 9 日与张兆和女士结为伉俪,新婚蜜 月期的他开始创作中篇小说 枟 边城枠 ,小说以其边地 凄美书写、域外清奇所承载的人性美获得广泛的赞 誉。 小说的人物话语不多,可作家的叙述语不少,在 很多情况下作家还会代人物发言。 大凡可以断言, 枟 边城枠 是边地的,是独特的,是与众不同的, 而且已 经挖掘出来人类精神新的异域领地了。 “ 边城” 是 一种独特意识的表征,但是在强调道德渲染的中国 文学里,我们不可能忽视“ 边城” 的道德承载。 “ 由 于意在谋求民族精神的健全,因此,从民族文学的角 度看也很有价值。 固然没有对民众进行耳提面命式 的‘道’的说教,但仍然可以说这是一个‘ 载道’ 的作 品。” [1] 而作家的伟大正在于这种精神的挖掘,和灵 魂伸张空间的拓荒。 “边城” 是沿河发现的,借水以 路,引入到异域,而对作家而言,这种“ 边地” 正是我 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