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边城
如何理解题目边城

边城一、引言《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故事以中国南方边境小城为背景,通过对人物、情感和社会背景的描写,展现了一个边境小城里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本文将探讨如何理解《边城》这一题目,从不同角度剖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以及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学作品。
二、边城的象征意义1. 边城的物质和精神特征在小说中,边城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种精神状态。
物质上,边城是指位于边境地区的城市,与内地相对应。
精神上,边城则代表着人们长久以来对未知、陌生、边缘化的恐惧与好奇心。
边城的特征是多元文化碰撞、风土人情的独特风貌以及比较封闭的社会结构。
2. 边城与人物命运的关系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多与边城紧密相连。
边城的特殊地理环境和社会结构决定了人物的成长和命运。
人物多数都在这座城市中度过了一生,边城中的骄阳、潮湿、孤独、无知、严苛等特点,使他们经历了许多困境和考验。
边城给予了人物们独特的遭遇和机遇,影响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1. 陆亚明——典型的边城人陆亚明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典型的边城人物。
他勇敢、独立、坚毅,具有边城人的豪放和沉稳。
他在边城的成长经历使他具有独立自主的性格特点,也使得他对边城有着深厚的情感。
2. 白素贞与胡秀英——女性命运的抉择《边城》中的两位女性角色白素贞与胡秀英都是受到边城影响最深的人物之一。
他们的命运受制于边城里刻板的社会观念和男性权威,他们在爱情和婚姻中面临着巨大的抉择。
白素贞和胡秀英分别代表了对爱情真挚追求和物质利益的妥协。
她们的故事反映了边城社会的现实和女性命运的困境。
四、情感表达与文学风格1. 沈从文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沈从文以细腻、深沉的情感表达著称。
他运用细腻的笔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边城人民的独特情感世界。
小说中的情感表达丰富多样,既有爱情的悲欢离合,也有友情、亲情的温暖感人,以及边城人深情厚意的特有培植。
浅析《边城》论文

“边城”的风景——沈从文乡土小说解读一、作者简介:《边城》这一部小说的作者是沈从文,他是一名不一样的“乡下人”,是一个出身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的“乡下人”。
作为一个作家,沈从文在短短的二十余年的创作时间里,结集作品80多部,为现代作家中成熟最多的一个。
而作为一个乡土作家,沈从文始终离不开湘西这个世界。
同时他也是一位性情之人和坎坷之人。
沈从文凭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
他的作品,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
在充满焦虑甚至苦难的现实中,他笔下的世界,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
二、《边城》简介:这部小说它是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三、“边城”:异城的风情《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
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
本文主要有两种方式:1、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
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
2、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创造了散文化的小说笔法,并在他的作品中构造了独特的湘西文化,他把自己对人性的“真”“善”“美”的理解融入作品,形成了一曲曲优美的乡土抒情诗。
《边城》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作。
它寄寓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没有可以雕琢,没有丝毫华而不实之感,只有唯美与自然。
主人公没有巨大的财富,没有身居要职,只有普通的出身和平凡的生活。
下面从四个方面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自然美与人性美和谐的融为一体《边城》把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推向了极致,边城的美丽景色、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人物的美好心灵融为一体,表现了边地人们的人性之美。
作者在《边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将湘西极力渲染成世外桃源,其实也就是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寄托。
他在《边城》中用这种新的文化信仰为人们描绘着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自然、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和美好人生,赋予翠翠等湘西人们以象征意义,她们是这种自然人性文化的象征和最完美的模特。
翠翠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化和现代都市文明的浸染,完全是大自然孕育和教化的女儿,翠翠就是湘西健全人性和自主、自为、自然生命形态的活的标本,是一种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在《边城》里,作者描写了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
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那里有清澈的,绕城而过的小河,小河旁有络绎不绝的行人;那里的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那里有随意而谈的水手,有烧酒醉倒的汉子,有含情脉脉的媚妇,有在翠绿的山下渡船的船夫和行人,那里沐浴着更美的湘西人:“她在风日里长着,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这是主人公翠翠。
“气质近于白牙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便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情感”这是二老岳云,他们是那样的淳朴老实,处处洋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自然,淳朴,秀丽的山水人情图画。
作者用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描写边疆女子命运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人物塑造、情感描写和主题探索三个方面对《边城》进行赏析。
沈从文在《边城》中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小说主要围绕着女主角莫小娘展开,她是一个生活在边疆小镇的乖巧女孩,她的命运被家族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的压力所束缚。
莫小娘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温婉而坚强,善良而又矛盾。
另外,小说中还有一系列丰满的次要人物,如莫小娘的父亲、情敌苏文纨、莫小娘的表姐等,他们的形象都鲜明生动,各具特色。
沈从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使得《边城》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
小说中的爱情线索是其中最为突出的情感描写之一。
莫小娘与苏文纨之间的纠葛令人动容,他们之间的爱情被家族和社会所阻碍,命运的不公使得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无奈和悲剧。
沈从文巧妙地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入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纠葛,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沈从文在《边城》中探索了许多深刻的主题。
其中之一是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小说中莫小娘被家族和社会的传统观念所束缚,她的命运被限制在狭小的边疆之中。
通过莫小娘的命运,沈从文对传统观念的束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呼吁人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此外,小说还涉及到了性别、家庭、爱情等多个主题,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索,沈从文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边疆社会。
《边城》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小说,通过对人物塑造、情感描写和主题探索的精彩描绘,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边疆社会。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使得《边城》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读完《边城》后,人们会对边疆女子的命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传统观念的束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爱情和人性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这些都使得《边城》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边城》分析范文

《边城》分析范文《边城》是沈从文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孙少安和桂纶镜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的重要特征。
小说以一种朴实和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一个边境小镇的生活,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下面将对《边城》进行分析。
首先,《边城》以小镇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传统农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孙少安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他们朴实、坚韧而又热爱生活。
小说的描写力求真实,用细腻而朴实的笔触展现了小镇的风土人情、社会风尚等。
书中还通过祭祀、婚礼等仪式的描写,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农村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其次,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探讨了性别角色和传统婚姻观念的问题。
孙少安和桂纶镜是两个年轻人,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甜蜜和浪漫。
然而,桂纶镜的父亲不同意他们的婚姻,认为自己的女儿应该嫁给更富有的人。
这揭示了传统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婚姻制度的不公正和重男轻女的观念。
小说中的桂纶镜勇敢地去找自己的幸福,不再接受传统的束缚,这也体现了女性的独立精神和自主权利的追求。
此外,《边城》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们有善良和纯洁之处,也有自私和懦弱之处。
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和动机,他们的行为常常受到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影响。
例如,孙少安是一个聪明、正直而又热爱生活的男子,但他也因儿时的遭遇而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变得自私和冷漠。
桂纶镜则是一个勇敢和独立的女性形象,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但最终也因为爱情的背叛而感到痛苦和绝望。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体验到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总结起来,《边城》通过展现一个边境小镇的生活,揭示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特征。
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小说探讨了性别角色和传统婚姻观念的问题。
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小说呈现了复杂的人性。
整部小说用朴实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美丽的山峦和河流、纯朴的民风和丰富多样的人物。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以湘西边境一个小镇为背景,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在鉴赏《边城》这部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主题思想:《边城》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上。
小说中通过对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淳朴的情感,以及湘西人民善良、朴实、勤劳的品质。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性之美,正是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2. 人物形象:《边城》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的女孩,她对傩送的纯真感情展现了她纯洁的心灵。
傩送则是一个勇敢、正直、善良的年轻人,他对翠翠的爱是真挚而深刻的。
而翠翠的外公则是一个慈祥、善良、豁达的老者,他对翠翠的关爱和呵护展现了亲情的美好。
3. 艺术手法:《边城》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简练明快,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沈从文先生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细腻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世界。
同时,小说中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蕴。
4. 文化价值:《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边城》,读者可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边城》所描绘的人性与情感之美,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边城》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通过鉴赏《边城》,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感受人性和情感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沈从文 边城的分析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作家本人有过重要的表白。
他说:这作品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目的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作家的表白是切实的。
在小说里,少女翠翠是作家所着力精雕细刻的中心人物。
这是作家理想中的"自然之女',她没有任何都市鄙俗的污染,只有"小兽物'般的天真活泼和"黄麂'般的乖巧善良。
而围绕着翠翠所出现的人物,无论是秀拔出群的傩送,还是谦和克制的天保,无论是宽厚仁慈的祖父,还是豁达正直的船总,也都无不保持着做人的美德,信守着灵魂的纯洁。
小说正是通过他们相互间的男女之爱、祖孙之亲,父子之情和邻里之睦的描写,生动地层现这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自然的人性爱和人情美。
小说无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描绘人物的内心感情。
整个作品是那样浑朴天成,如同作家笔下的溪水,顺着山势,或急或缓,自然流淌,毫无人为造作之感。
小说的语言也与所表现的内容和谐统一,质朴、清新、自然、含蓄,处处蕴含着浓郁的诗情,字字浸渍着作家的温爱。
《边城》是沈从文长期受压抑的感情的流露。
是他自己唱给自己听,为了让自己的心感动起来的"情歌'。
祖父死了,白塔倒了,未成年的翠翠等待着那个不知回不回来的傩送,稚嫩的生命失去了呵护,充满悲哀和隐忧,但沈从文用抒情的暖和色调把人生的悲剧性包裹起来,使之化为淡淡的哀愁,像黄昏落日一样美丽而忧郁。
命运难以抵抗,但作品却有一丝暖意:杨马兵――翠翠母亲昔日的情人取代爷爷,负起照顾翠翠的责任;船总顺顺伸出热情的手,而离家出走的二老也还有回来的可能,翠翠的等待并非毫无意义一种由沈从文想象中始终追寻的充满人类的爱意的"人生形式',与人生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悲哀调和起来,构成了《边城》的基调。
《边城》浅析沈从文的人文关怀

《边城》浅析沈从文的人文关怀《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讲述了发生在边疆小城的一段感人故事。
本文将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边城》进行浅析,探讨沈从文如何通过小说展现出对人类命运和人性的关怀。
一、边疆生活的残酷与悲凉《边城》以边疆小城作为背景,描绘了那里的贫瘠与落后。
这里的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下苦苦挣扎,生活艰辛。
小说中的人物如草木葱茏般生长着,但他们的幸福与梦想往往被现实无情地踏碎。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边疆生活的残酷与悲凉,使读者对那里的人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之情。
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沈从文创作的重点之一,他通过描写女性的悲剧命运来表达对女性命运的关切。
例如,小说中的翠翠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少女,她被迫与自己并不爱的人结婚,最终因为不能嫁给心爱的人而选择了自杀。
翠翠的悲剧命运暴露出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不公,引起读者对于女性命运的深思。
沈从文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向读者传递了女性需要平等地被对待和尊重的观点。
三、宝力高的人性关怀小说中的宝力高是一个纯朴善良的少年,他用自己的坚韧和善良温暖了人们的心灵。
宝力高不仅对待村民们热情友爱,而且对动物也保持着同样的关怀。
他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温暖与希望,同时也突出了沈从文对于人性的关怀。
四、对人性的探讨与呈现《边城》通过对人性的探讨与呈现,展现了沈从文对于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饱满,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生活态度。
他们面对贫穷、苦难和命运的束缚时,或选择了抗争,或选择了逃避。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沈从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读者在思索人性的同时,也对自身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结起来,沈从文的《边城》通过对边疆生活、女性命运、人性关怀的描绘,展示了他的人文关怀之心。
他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将读者带入了那个贫瘠而悲凉的边疆小城,使读者对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
作品描写了一个驾船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以致酿成悲剧的故事。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既对边城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致、风土习俗作了诗情画意的描绘,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淳朴的人情美,其淳朴的人情美主要是通过“边城”社会各式各样的人物及其相互间的人际交往呈现出来的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
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
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边城》中的人性美——人性分析“边城”社会,具有各式人等,老船夫、顺顺、杨马兵、翠翠和天保。
还有屠户、商客、船工、妓女———即使一笔带过的人物也表示了一种“社会因子的存在”,构成了一个近似完整的理想社会。
“边城”乡民过着自在状态的生活,具有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际关系,在这个社会没有阶级等级,人人平,掌水码头的与撑渡船的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中享受一定的人格平等。
这个社会未经城市文化(主要是商业文化)的污染,商业往来充满着一种朴厚的人情。
人们的经济交易是在一份人情的信托中进行的,买卖双方都不存机心。
比如,老船夫进城买节日货物,卖猪肉的老板决意要优惠他,切好肉,不收钱;作为顾客的船夫却要买次肉,在推让中千方百计交了钱;茶峒小饭店门前男顾客和女掌柜公平买卖时,还表现出无伤风雅的男女调侃,这给主人顾客的商业往来中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和浓厚的乡土味,体现了“边城”人与人之间自然、和谐、融洽的关系。
“边城”社会,人人靠自身的劳动生活,与人为善,待人以诚。
翠翠: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
这个湘西少女,是渡船老人的外孙女,祖孙俩相依为命,长期生活在山水间、渡船上,青山绿水与古朴的环境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又从小常看着老人向那些困惫的旅人赠饮一杯凉茶,甚至不收过渡者的赏钱,过着勤俭、宁静的生活。
随着岁月的更替,翠翠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作者细腻地展示了这个少女情窦初开时充满爱的心灵,她喜欢看迎送新娘的喜轿,爱在头发上插朵野花,乐于听人唱歌,因为在一次龙舟竞渡时邂逅船总的儿子傩送,从此暗暗倾心。
至此,作者向读者展现了翠翠的青春的觉醒和萌动,朦胧的憧憬和少女羞涩的美妙心态,表现人类感情中极为美好的一面。
而在傩送远走,渡船老人又溘然长逝后,翠翠怀着对老祖父的伤悼之情和对恋人的思念,守着渡口,虽有失落,但依然抱着期待,尽管傩送“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仍一如既往,因循着传统的方式,平和地生活着、等待着。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特别是通过这一人物在爱情生活中的态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讴歌了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老船夫(外公):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他是管理渡船的公仆,他爱这里的青山翠竹、清溪渡船,更爱来往过渡的人。
他摆渡撑船50年,忠于职守,风雨无误。
他把固守渡船为过客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只要活着就不离开岗位。
“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他忠厚朴实,只靠公家发给的三斗米、七百钱过着简陋的生活,从不收取过往客人的额外的渡钱。
有时感情难却,只好将收入的钱买草烟奉赠过渡客人,买茶叶泡水给过路人随意解渴。
他宽厚热情,重义轻利,慷慨大度,偶尔进城买酒,每遇熟人他必邀请到他家喝酒。
若有人想马上尝尝他的酒,他立即把葫芦推给别人喝光为止。
他对孙女亲情无限。
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多次向傩送及其父亲探听消息,遭到淡漠的回答,使他伤心烦闷,但他并不因此对船总父子怀恨,他相信他们是好的,并企图继续寻找机会撮合外孙女与傩送的婚姻,这种努力直至他病逝。
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
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
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
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
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
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在作品中,宽厚善良的老船夫是“人性善”的化身,也是“边城”人真、善、美的化身。
顺顺:“边城”社会有贫有富,却不因贫富分等级。
掌水码头船总顺顺虽然武家出身,家有巨富,但绝不以财富自居,盛气凌人,相反为人侠骨柔肠,慷慨大度,广交朋友,济世救人。
他为人处世,公正无私,正直和平,明事识理,豪放豁达,是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但依旧摆脱不了封建传统思想。
在处理与老船夫一家的关系上一方面他做得特别感人:体恤老人生活穷困,送给白鸭、粽子;不嫌翠翠家贫,打发媒人前去提亲;当他知道孩子们是真心恋爱之后也就不再阻挠;老船夫病逝,他前来帮忙料理后事,并屡次提出接孤女翠翠到他家住着,等待傩送回来再解决婚姻大事。
但另一方面,天保驾船外出溺死于茨滩,他知道与老船夫迟迟不答应有关,表面上并不责备、怨恨,实际上却没有给老船夫好脸色,使得船夫郁闷而死;因失儿伤心曾一度反对傩送与翠翠的婚姻,逼迫傩送领取他人。
造成二人的爱情悲剧。
天宝、傩送:他们是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虽然身体结实如虎,面貌俊如岳云,但在父亲教诲下也勇义自重,不浮夸,不仗势欺人,他们同时爱上少女翠翠,却毫不相争,而是相互退让,以热情温柔动听的歌声呈现给翠翠,听凭选择。
体现出兄弟追求平等、自由的爱情观,这种充满真诚和谐的关系,成为一种美与善友爱化身的具象。
《边城》中的妓女:是乡村另具特色的风景线。
她们“聚集在一些吊脚楼的人家,……白日里无事,就坐在门口小凳子上做鞋子,在鞋尖上用红绿丝线挑绣双凤,或为情人做绣花抱肚……到了晚间,却轮流的接待商人水手,切切实实尽一个妓女应尽的义务”。
——这在都市文明中是可耻的事情,但在边城,由于民情的淳朴,不知不觉只是多了一份谋生的职业,如小草、绿叶点缀着古朴美丽的边城。
《边城》社会美好和谐,人与人之间尽显真情,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悲剧。
一:民族婚俗的对立和矛盾苗、汉两个民族的婚俗的对立和矛盾,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苗族青年男女婚前的两性生活颇为自由,处女与人通者,父母知而不禁,反而以为人爱其女这美。
例如: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原始自由的婚姻习俗。
这种婚姻以爱情为基础,需要的不是门第,不是金钱,而是从心里流出的热情的恋歌。
翠翠是一个生性活泼、喜爱唱歌的姑娘;傩送也是一个酷爱自由的小伙子,他想信唱山歌能够使翠翠心领神会。
于是他月夜上山唱歌,虽然当夜翠翠睡着了,但事后由老船夫转告,使两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
按照苗族的婚俗,两个人情人应该终成眷属。
而汉族的婚俗,众所周知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的父母等家长通过托媒决定,即小说中所谓的“车路”。
这种婚俗观念通过天保及其父亲船总顺顺表现出来。
天保也真心爱翠翠,但翠翠并不爱他,他一厢情愿地托媒求婚自然告败。
他反而怨恨翠翠的爷爷:“鬼知道那老的存心要把孙女嫁个会唱歌的水手,而是预备规规矩矩地嫁个人”。
他遵从的并不是翠翠本人的意愿,而是父母之命。
希望破灭后,他“坐了那条新油船下河走了”,最后不小心溺水而死,成了封建文化的牺牲品。
由此看出封建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会葬送青年一代的爱情。
船总顺顺在天宝死后,对老船夫产生了误会,以为天宝是为了翠翠而死的,他不愿让间接害死第一个儿子的女孩,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
因而对前来探听傩送婚事意向的老船夫持冷淡的态度;对傩送欲娶翠翠的要求不予答应,反而逼儿子接受王团总家的那座“碾坊”,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女儿挡在翠翠与傩送之间,是汉族的门当户对的婚俗观念。
“一座崭新的碾坊陪嫁,比十个长年还好些。
”“一座碾坊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
”在现代“文明”的侵蚀下,唯实唯利的人生观走进了边城,进入了婚姻,人逐渐沦为金钱的奴隶。
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买办婚姻,两种不同的婚俗观念、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强烈地冲突着,后者却占了上风,于是爱情的结局便已摆脱不了悲剧的性质。
天保溺死后,老船夫猝死,傩送离家出走,热恋中的有情人生生分离。
就是作者自己也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传统婚姻观念极力反抗。
沈从文当年离家赴京,也是因为不愿作姨父的“女婿”,借此逃离湘西上层社会的联姻制度。
二、现代文明与“边城”文化的碰撞地域之“边”,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之“边”,是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
虽然沈从文在所创造的“边城”世界里,寄托了一个美好社会理想,虽然他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笔墨把“边城”描绘成一个理想的世界。
但作者仍然忍不住地把一对少男少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此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用他自己的话说,即要唤起人们“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辉煌的、灿烂的文明。
“四大发明”有口皆碑,对世界文明的进步都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由于几千年的封建压迫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人们在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以及美满幸福的爱情道路上,却历经坎坷与周折,付出了太多的艰辛,有着无数的辛酸泪、血泪史。
有情人难成眷属,痴男怨女的太多爱情悲剧,无不让人深深叹息,甚至潸然泪下。
这其中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因素,闭塞落后、愚昧无知无疑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如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地域之“边”,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之“边”,铸就了他们的悲剧结局。
茶峒地区原是“汉代五溪蛮”,偏僻、蛮荒,为历史上犯人流放之地,汉族、苗族、土家族杂居,过着原始的、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
边城的人们用端午等周期性的节日来记录时间,汉族的改朝换代对他们没有多大影响,公元纪年没有进入边城,它是处于世界历史之外的。
小说中这样描写边城之“边”:“一切总是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
一份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个城中生活的,各人自然也一定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