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析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边城》赏析例文(3篇)

沈从文《边城》赏析例文(3篇)自读作业: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令人陶醉,自然之美,民风之美,爱情之美,风俗之美,亲情之美,或者语言之美,叙事之美,主题之美等等,自读全文,自选角度,结合文本写一篇赏析作文:边城之美,1000字左右。
参考例文一:来自《边城》的美——沈从文《边城》赏析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浅析《边城》论文

“边城”的风景——沈从文乡土小说解读一、作者简介:《边城》这一部小说的作者是沈从文,他是一名不一样的“乡下人”,是一个出身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的“乡下人”。
作为一个作家,沈从文在短短的二十余年的创作时间里,结集作品80多部,为现代作家中成熟最多的一个。
而作为一个乡土作家,沈从文始终离不开湘西这个世界。
同时他也是一位性情之人和坎坷之人。
沈从文凭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
他的作品,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
在充满焦虑甚至苦难的现实中,他笔下的世界,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
二、《边城》简介:这部小说它是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三、“边城”:异城的风情《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
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
本文主要有两种方式:1、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
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
2、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
2024年《边城》论文提纲

在《边城》中,天保是一个悲剧人物,感情悲剧是他人生的标签,他爱上了翠翠,这是多么纯美的女子,可是偏偏也是弟弟傩送的心上人,那么天保就必须面对两难处境:成全弟弟的感情,自己奔走异乡;或者是不顾一切的追求翠翠,成就美好姻缘。在这种选择下,天保的悲剧命运便注定了,作为哥哥,善良的天保不会和弟弟抢夺爱人,所以他选择成全。他对翠翠是真心的,虽然退出了,内心却是痛苦的、落寞的,为了走出情伤、摆脱这种负面的情绪,天保选择离开家去闯滩。因为情绪受到影响,使他在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失去的以往的冷静和判断,不小心掉到水里再也没有上来。天保的一生非常短暂,但是没有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所以他的爱情无法开花结果。
《边城》论文提纲 篇3
《边城》这部小说讲的故事比较简单:在湘西茶峒山城一里外有一条小溪,溪边住着一个摆弄渡船的老人,他有一个名为翠翠的孙女,老船夫和孙女两人相依为命,在城内码头上掌事的龙头老大名为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却钟情于弟弟傩送,老大天保在失望之下驾船下游,结果出事淹死,弟弟由于哥哥的死而内心非常纠结愧疚;在一个雷雨之夜,翠翠的爷爷死了,虽然傩送也爱着翠翠但始终没有回来,留下翠翠一人生活。
二、人格品质纯美高尚
小说《边城》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拥有诚实、勇敢、热情、真诚的优美品格,在这个小城中几乎无人不善。比如说老船夫将摆渡当作是自己的天职,一辈子任劳任怨,从未收取过客的财务,偶尔一些不得已而得到的好处,老船夫也想方设法超量的回报;船总顺顺仗义疏财、正直大气,受到了很多穷人的尊重,比如说船工在水上失事后,他经常赠送财务帮助其周济,而当船工之间产生纠纷时也常常会让他来做出裁判,顺顺总是可以非常圆满的解决问题。其他人物比如说天保、傩送、翠翠等,他们身上所具备的诚实善良、热情真诚的品质更是优秀青年的代表。
沈从文《边城》论文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边城》这部作品的艺术性。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的抒情意境的诗化特征;二是其诗境中蕴含的悲凉况味;三是在悲凉感怀下凸显的永恒的人性美。
通过层层体味挖掘其作品中最具价值的东西--人性美。
人性美是永恒的,沈从文先生描绘的这一美好品质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抒情意境悲凉人性美沈从文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京派作家是以人道主义为根基,遵循“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的作家流派,他们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艺术上熔写实、浪漫、记“梦”和象征于一体,多写自然景物、纯真爱情、童心及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就沈从文先生而言,其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重叙民间传奇和历史小说、都市讽刺和乡土抒情三部分,其中乡土小说又称湘西小说,是作者对边地山民人情美、人性爱的深情礼赞和讴歌。
中篇小说《边城》就是构筑湘西小说的柱石,也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
《边城》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湘川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之间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
《边城》共二十一节,每一节都充满了诗意,作者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悠远质朴的美感。
一、一首具有抒情意境的诗《边城》因其全篇弥漫着悠然袅袅的诗意,而常被人称作“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刘西渭语)。
在沈从文先生的诗化小说长廊中,《边城》无疑是高居其王冠之上的宝石。
首先,作品中的人、事、物皆被镀了一层诗意的光辉。
在故事情节方面,是以翠翠和二老的爱情为诗情的载体,悠然道来二人故事中“爱”与“美”的特质。
翠翠本身就是美的,纯的。
“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1)沈从文先生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翠翠的纯美与柔和,翠翠像一件带有灵魂的美玉。
论文浅析沈从文(边城)

浅析沈从文的《边城》里的湘西世界[内容摘要] 沈从文先生以故乡为背景,糅合自己身旁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小说《边城》,其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整个湘西世界栩栩如生。
《边城》作为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更显得至真至纯,散发着生命之光,充满着生动灵性,瑰丽而温馨,是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园。
它影响了一代代湘西、中国,乃至于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湘西世界;翠翠;老船夫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沈从文以其特有的文学气质,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构建起充满真善美的和谐的湘西世界。
而《边城》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是由“爱”构筑的一个理想王国。
一片爱的和谐湘西《边城》以清新的笔调讲述了湘西边城一个老船夫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描写了老船夫外孙女翠翠和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者用他那善于说梦、写梦、画梦以至诱人做梦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质朴、恬静而又浪漫柔美的世界。
在我们听着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着边地泥土的芬芳之时,带我们进入一个温情脉脉是和谐世界。
故事在湘西的各种风俗民情中展开: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春节耍龙灯、舞狮子……浸润于这些场景中的边城,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祖孙之情,男女之爱,兄弟之情,邻里之睦……在纯澈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一片宁静安逸的和谐世界。
《边城》分析范文

《边城》分析范文《边城》是沈从文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孙少安和桂纶镜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的重要特征。
小说以一种朴实和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一个边境小镇的生活,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下面将对《边城》进行分析。
首先,《边城》以小镇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传统农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孙少安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他们朴实、坚韧而又热爱生活。
小说的描写力求真实,用细腻而朴实的笔触展现了小镇的风土人情、社会风尚等。
书中还通过祭祀、婚礼等仪式的描写,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农村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其次,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探讨了性别角色和传统婚姻观念的问题。
孙少安和桂纶镜是两个年轻人,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甜蜜和浪漫。
然而,桂纶镜的父亲不同意他们的婚姻,认为自己的女儿应该嫁给更富有的人。
这揭示了传统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婚姻制度的不公正和重男轻女的观念。
小说中的桂纶镜勇敢地去找自己的幸福,不再接受传统的束缚,这也体现了女性的独立精神和自主权利的追求。
此外,《边城》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们有善良和纯洁之处,也有自私和懦弱之处。
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和动机,他们的行为常常受到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影响。
例如,孙少安是一个聪明、正直而又热爱生活的男子,但他也因儿时的遭遇而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变得自私和冷漠。
桂纶镜则是一个勇敢和独立的女性形象,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但最终也因为爱情的背叛而感到痛苦和绝望。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体验到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总结起来,《边城》通过展现一个边境小镇的生活,揭示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特征。
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小说探讨了性别角色和传统婚姻观念的问题。
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小说呈现了复杂的人性。
整部小说用朴实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美丽的山峦和河流、纯朴的民风和丰富多样的人物。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论文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论文 《边城 》这部小说 讲的故事 比较简单:在湘西茶峒山城一里外有一条小溪 ,溪边住着一个摆弄渡船的老 人,他有一个名为翠翠的孙女,老船夫和孙女两人相依为命,在城内码头上掌事的 龙头老大名为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 ,而翠翠却钟情于 弟弟傩送,老大天保在失望之下驾船下游,结果出事淹死,弟弟由于哥哥的死而内 心非常纠结愧疚;在一个雷雨之夜,翠翠的爷爷死了,虽然傩送也爱着翠翠但始终 没有回来,留下翠翠一人生活。
一、生命的优美、健康 生命的健康与优美一方面指的是体魄和容貌上的自然与美丽,在 《边城》 中, 青年人身体结实强健,充满了生命力。
沈从文为了描写这一特点,常常使用动物来 描写人物的体魄,比如说用“结实的小公牛、 小老虎”来描写天保和傩送,用“一 只天真活泼的小兽物”来描写翠翠。
作者完全没有贬低之意,反而是对这些年轻 人所散发出的自然灵动的气息充满喜爱。
翠翠的容貌也具有自然的美感,沈从文 这样描写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翠翠 的这种天然质朴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趣。
另一方面 是爱情的自然与美丽,在 《边城》 中沈从文描写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非常含蓄: 第一次两人在黄昏时相遇 ,一见钟情;第二次傩送上青浪滩,翠翠并未见到他;第 三次,翠翠与傩送在龙舟比赛中偶遇,两人对视微笑。
当天保发生意外之后,傩送 内心歉疚,黯然离乡,而翠翠早晚等在他离开的渡口。
虽然二人之间的爱情铭心刻 骨,但他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却非常短 ,沈从文也用了非常高超的技巧描写了少女 的矜持和羞涩,这样的爱情是严肃而庄严的,充满了神性的美 。
二、人格品质纯美高尚 小说《边城》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拥有诚实、勇敢、热情、真诚的优美品格, 在这个小城中几乎无人不善。
比如说老船夫将摆渡当作是自己的天职,一辈子任 劳任怨,从未收取过客的财务,偶尔一些不得已而得到的好处,老船夫也想方设法 超量的回报;船总顺顺仗义疏财、正直大气,受到了很多穷人的尊重,比如说船工在水上失事后,他经常赠送财务帮助其周济,而当船工之间产生纠纷时也常常会 让他来做出裁判,顺顺总是可以非常圆满的解决问题。
《边城》 论文

《边城》爱与美的交织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构建理想“湘西世界”的典范之作。
本文通过解读《边城》里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以及人物个性,从而得出结论:《边城》是沈从文追求理想世界的一个象征,是沈从文追求人性至真,至善,至美的典范之作。
文中对环境,民风民俗的描写美不甚哉。
对人物性格的描写细腻真实,对人物之间的感情透析的细致入微。
通过描写青年之间懵懂的爱情的美好表现出人间至纯的美好感情。
通过展现小城茶峒的宁静,远离世俗,带领读者走进了更甚陶渊明的桃花源的一个人间仙境。
在这个人间仙境里,读者不仅能感受到环境美,民风的美,人的美,还能感受到看似淡淡的,实则浓浓的爱。
所以说,《边城》,是一部爱与美交织的文学作品。
沈从文用一支笔,谱出了一曲爱与美交织的沁人心脾的乐章。
关键词:沈从文、自然环境、民风民俗、人物个性、爱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20世纪最优秀的中国文学家之一。
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边城》《长河》《八骏图》,散文有《湘西散记》《从文自传》等。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凭借独特的创作风格,沈从文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奠定了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对于边城创作的动机,沈从文本人这样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再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水路酋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格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故乡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文章开篇写“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到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纯美人间净土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11汉语言文学专业孙英杰 201140101103
[内容摘要] 沈从文先生以故乡为背景,糅合自己身旁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小说《边城》,其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整个湘西世界栩栩如生。
《边城》作为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更显得至真至纯,散发着生命之光,充满着生动灵性,瑰丽而温馨,是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园。
它影响了一代代湘西、中国,乃至于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湘西世界;翠翠;老船夫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沈从文以其特有的文学气质,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构建起充满真善美的和谐的湘西世界。
而《边城》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是由“爱”构筑的一个理想王国。
一片爱的和谐湘西
《边城》以清新的笔调讲述了湘西边城一个老船夫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描写了老船夫外孙女翠翠和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者用他那善于说梦、写梦、画梦以至诱人做梦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质朴、恬静而又浪漫柔美的世界。
在我们听着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着边地泥土的芬芳之时,带我们进入一个温情脉脉是和谐世界。
故事在湘西的各种风俗民情中展开: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春节耍龙灯、舞狮子……浸润于这些场景中的边城,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祖孙之情,男女之爱,兄弟之情,邻里之睦……在纯澈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
《边城》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一片宁静安逸的和谐世界。
把沈从文对生活所有的爱与美都包含在了其中,并作了一个完整的阐释,展示给我们的是湘西世界的和谐的生命形态。
爱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湘西世界里,没有邪恶,没有争执,也毫无功利企图,人人都那么和善诚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只用一个“爱”字来描绘。
1.超功利的情爱
《边城》里,爱与被爱都是极自然的事,没有外力的压制,没有金钱的铜臭,一切都那么优美自然。
翠翠的爱情世界纯净美好,超越了世俗的利害关系,她对傩送的感情自主自为、纯洁坚贞。
而傩送,一开始就明确地追求翠翠,丝毫不受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也不受家长观念的制约,“不要碾坊要渡船”,毅然钟情于翠翠。
翠翠与傩送这对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和含蓄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与淳厚人性。
小说着重表现的是他们之间自然的情爱和灵魂的高尚,作者专注于在近乎原态的翠翠与傩送身上,
去揭示一种新的、健全的、理想的、和谐的生命存在形态。
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轻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都出于自然的人性,出于纯真的爱,双方都表现出了热烈深沉、忠贞和崇高的品质。
2.纯真的亲情和暖暖的邻里之情
湘西世界里,每个人都从容平静地生活着。
但他们单纯淡泊的生活里,却涌动着浓浓的情与爱。
首先是老船夫与翠翠之间,一位老人与一位十四五岁的姑娘,是边城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他们的相处中充满着爱与被爱、宽容与理解、其朴素纯真的亲情体现着湘西世界的和谐。
小说也就在老船夫与翠翠这两个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都市生活中正被消解的纯真与美好。
一年端午,翠翠本已约好了爷爷守船,自己同黄狗过顺顺吊脚楼去看热闹,临走时翠翠问:“我走了,谁陪你?”爷爷说:“你走了,船陪我。
”翠翠把眉毛皱拢苦笑着:“船陪你,嗨,嗨,船陪你。
爷爷,你真是……”最后翠翠决定不去,对爷爷说:“要去让船去,我替船陪你!”这些话虽然有些傻乎乎的,却能从中感受到翠翠与老船夫之间浓浓的亲情。
翠翠可以隔着河向对岸的爷爷喊“爷爷,我要你”,翠翠可以独自一人放声痛哭而没有任何矫情,而得到的就是爷爷的呵护与关爱。
这里虽非桃源,却似人间天堂。
其次是邻里之情,贵贱在湘西仿佛没有等级,船总顺顺与摆渡老汉物质生活简直在两个层面,然而他俩的感情却紧紧依偎在一起,并没有因物质的差别而割开他们生活的和谐。
掌水码头的与撑渡船的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关怀中享受一定的人格平等。
他们的倾心而谈,一投足,一举手,一壶酒显得是那么的真诚、自然与和谐融洽。
作品以爱为核心,让我们在边城的宁静和谐中,体悟生命中的优美、健康与自然。
翠翠在风雨中丧亲,但天性善良的湘西人没有让他感到孤独无助,船总顺顺忙前忙后,尽心照料,就连昔日向翠翠母亲求爱遭拒的杨马兵,也不请自来照顾无依无靠的翠翠。
他们摆脱了世俗的功利,平静质朴地生活,而这些纯真质朴的情与爱,使平凡人的每个平凡日子都温馨感人,显示着湘西世界的和谐。
3.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边城》里,沈从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宁静、优美、质朴的自然风景画,在那里,自然与人永远都那么妥帖,那么和谐地相契在一起。
一条小溪、一座白塔、一条渡船、一片竹林,人身边各种各样的东西,仿佛都具有无穷意味;湘西世界里的人,对一条狗、一塘鱼、一棵树,以及房前屋后的每一样东西都怀着无限的温爱。
人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酉水中游许多无名山村,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
”在这里,“人在自我忘却和近乎无意识的状态下,作为宇宙伟大和声中的一个音符和自然融为了一体。
”人诗意地栖居着,显得宁谧优美与自然。
湘西
“人虽在这个背景上凸出,但终无与自然分离,世界里,沈从文甚至有时任人物消融在自然中。
有些篇章中,且把人缩小到极不重要的一点点,听其逐渐全部消失于自然中。
”在沈从文笔下,自然不仅成为人活动的一个背景,而且成了人的一部分,成为纯洁、本真的象征,是超脱世俗功利,疗救人性异化的处所。
人与自然同化,宁静和谐。
在阅读中也曾隐约地触及到沈从文坚韧之下所深藏的忧伤。
沈从文是擅长节制他的滥情的,于是,小说中的湘西世界,含蓄而婉转,但在一些特定的时刻,内心无法控制的感伤也会一泄千里,化作滂沱大雨。
而雨过天晴之后,则依旧是淡淡的暖暖的微笑,在忧伤之中掺杂些许欣然的期待,在五色迷离的现世中,为人生的远景,凝眸。
他所展现的爱让人神往,就让梦驰骋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之上,让心真切地贴近这温暖而朴素的人生,在朦胧中想望人性和爱的美好。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 。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45页(2)、沈从文:《沈从文全集》——《边城》,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出版。
(3)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全集》(第11卷).广州:花城出版社(4)、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