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沈从文《边 城》中的人性美

合集下载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它描绘了一个淳朴的边城,充满了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首先,《边城》中有着丰富的自然美。

书中描写的边城,拥有着绿树成荫的小路,清澈的河水,细腻的沙滩,以及绵延的山脉。

这些自然美,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也让人们更加热爱自然。

其次,《边城》中也有着浓郁的风情美。

书中描写的边城,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有着淳朴的乡音,有着温暖的家乡情怀,有着深厚的友情。

这些风情美,让人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也让人们更加热爱家乡。

最后,《边城》中也有着深刻的人性美。

书中描写的边城,有着坚强的毅力,有着慷慨的爱心,有着坚定的信念,有着坚定的信仰。

这些人性美,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也让人们更加热爱人性。

总之,《边城》中充满了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它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也让人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更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创造了散文化的小说笔法,并在他的作品中构造了独特的湘西文化,他把自己对人性的“真”“善”“美”的理解融入作品,形成了一曲曲优美的乡土抒情诗。

《边城》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作。

它寄寓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没有可以雕琢,没有丝毫华而不实之感,只有唯美与自然。

主人公没有巨大的财富,没有身居要职,只有普通的出身和平凡的生活。

下面从四个方面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自然美与人性美和谐的融为一体《边城》把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推向了极致,边城的美丽景色、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人物的美好心灵融为一体,表现了边地人们的人性之美。

作者在《边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将湘西极力渲染成世外桃源,其实也就是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寄托。

他在《边城》中用这种新的文化信仰为人们描绘着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自然、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和美好人生,赋予翠翠等湘西人们以象征意义,她们是这种自然人性文化的象征和最完美的模特。

翠翠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化和现代都市文明的浸染,完全是大自然孕育和教化的女儿,翠翠就是湘西健全人性和自主、自为、自然生命形态的活的标本,是一种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在《边城》里,作者描写了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

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那里有清澈的,绕城而过的小河,小河旁有络绎不绝的行人;那里的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那里有随意而谈的水手,有烧酒醉倒的汉子,有含情脉脉的媚妇,有在翠绿的山下渡船的船夫和行人,那里沐浴着更美的湘西人:“她在风日里长着,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这是主人公翠翠。

“气质近于白牙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便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情感”这是二老岳云,他们是那样的淳朴老实,处处洋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自然,淳朴,秀丽的山水人情图画。

作者用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为人性的光辉点写下一篇篇的赞歌。

赞美那些远去的人性美。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篇1人性美的孜孜探求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美妙的歌声又一次浮响在耳边。

伴着那飞翔的虎儿草轻轻地飘着浮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穿过悬崖半腰……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这支歌将唱在过去、唱在今天、唱在未来。

一幅边城风情的长轴画卷把你的思绪带到了湘西凤凰县,和着这支清新的牧歌我们走进了《边城》。

一部雅致、从容、乡土气味极浓的《边城》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美。

这种美融入到了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中,也使作品大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风格。

山美、水美、人更美。

沉浸在这自然的纯美中,作者善于揭示人的内在心灵探索人性的本质,对人性美的孜孜探求也就汇成了一曲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文中处处流露出至真至善的人性的探求。

这一点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这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在作者笔下这就是一个高度和谐、统一的世界。

无论是翠翠、傩送、顺顺他们身上都显现的是一个与都市生活完全相对立的人性:自然、淳朴然而又强劲、热烈的生命形态。

女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一个生动、形象的“美”的形象和“美”的化身。

她是在这片灵秀山水和淳朴民俗的呵护下渐渐长大的。

“在风日里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正所谓的大自然的女儿:湘西的清风丽日,灵山秀水陶冶了她的情操,质朴的民情民风净化了她的心理。

她有着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性情。

从小与祖父相依为命的她有着对祖父很深切的爱与依恋。

常伴着月光偎依在祖父的身边唱歌、吹曲。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篇1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表达出了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人生姿态。

《边城》既有浪漫主义的思想,也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义韵味。

《边城》中描述的生活取自现实生活,但是却有高于现实生活,这种生活是理想化的,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性美与自然美。

本文主要分析《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边城》;人性美;传统文化内涵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都贯穿着自己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表达出了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人生姿态。

《边城》创作于1934年,这一段时期正是我国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沈从文希望利用人性美来完成治疗社会大众心灵的使命,这种人性美就是中国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有机统一。

一、翠翠与傩送的人性美《边城》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这里青山绿水,有着浓浓的乡情和质朴的风土人性,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社会规则的约束,每个人都真诚、热情,大家相互帮助、温和善良。

翠翠是《边城》的女主角,是一个聪明活泼、天真无邪的少女,也是作者理想人性的代表,翠翠是自然的女儿,在她一出场,作者就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翠翠的自然美,翠翠的这些美都是自然美。

自然的社会环境也让翠翠具备了天生的温顺与善良,她虽然有这个年纪孩子应有的胆怯,但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就变成的活泼和天真,翠翠之所以会养成这样的性格,正是由于自己周围的人都拥有这淳朴、善良的性格。

与傩送之间的爱情也是淳朴的,她喜欢傩送并非因为他的家世,而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这种执着与忠贞的情感正是当时社会所缺乏的。

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寒假中看了《边城》一书,第二次看别有感动,所以选择它来做一些研究。

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人性美。

《边城》人性美是通过翠翠的形象,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深情,翠翠跟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来表现的。

一、《边城》中的翠翠,是作者极力浸染的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与极致。

首先,翠翠的出生就是一种悲壮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翠翠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峒屯防军人唱歌唱熟后,秘密地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暧昧关系所生下来的孩子。

其次,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

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

在这里,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

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

再次,翠翠美在行为符合个性。

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着实令人想起2011徐娇参演的星空。

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伴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

她是那么的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

可是,当摆渡人望着她,她也会感到不好意思。

最后,作品中翠翠的心理也很美。

翠翠长大后,内心便起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天真和欢笑,多了一份深思和羞涩。

翠翠的美,不需要说话,一切都在她的行动细节、微妙心理的表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总之,翠翠是作者倾注“真善美”的理想化的艺术形象。

二、顺顺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性情豪放豁达,不拘小节,二佬傩送聪明而富于情感。

兄弟俩结实得如小公牛,能驾舟,能泅水,能走远路。

父亲顺顺对两人的管教相当严厉。

轮流派遣他们二人到各处旅行。

向下行船时,多跟着自己的船只充当伙计,落浆时挑最重的,拉纤时选头纤二纤。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篇1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傩送和天保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兄弟手足之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通过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表现人性美《边城》中翠翠的形象,是全书的精魂所在,就如山间流淌的一股清泉,从未受到都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最亮丽、最独特的风景。

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

对于任何一个天真纯洁的青年男女来说,爱情都是美丽的,充满理想和幸福。

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

”在后来看划船时无意问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

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浅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浅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浅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目录摘要 (2)Abstract (2)前言 (3)正文 (4)一、翠翠:‘爱’与‘美’的女神 (4)1、凄美的出生 (4)2、纯美的名字 (4)3、纯真的个性 (5)4、灵秀的心性 (5)二、爱情美:无邪儿女的朦胧爱情 (5)三、亲情美:至爱亲人的生死相依 (6)1、老船夫对女儿、外孙女的舐犊之情 (6)2、天保、傩送兄弟间的手足的情深 (8)四、乡情美:邻里乡亲的相互关爱 (9)参考文献 (11)致谢 (12)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讴歌健全人性的一部力作,它通过对一个爱情悲剧故事的伤感叙述,展示了边民人生苦难的同时更展示了边民品德的高尚纯洁,使作品始终散发着一股强烈的“人性美”的芳香。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独特的乡土气息,也为我们奏响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

作品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情与人性美,突出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与纯净,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AbstractShencongwen is a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school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novel writers. Medium-length novel "border town" is a masterpiece of shen congwen eulogizes the healthy human nature, it is in a sad love tragedy story narrative, show on the border of suffering in life and at the same time shows more border qualities of high purity, the work is always sending out the "beauty" of a strong fragrance. "Border town" is shen congwen "xiangxi novels" representative works, it not only for us, the book shows the unique local flavor, also played for us a song of humanity. Works by express the affec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 of the neighborhood love to represent human and humanity, highlight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and human feelings and the pure, expressed the author's pursuit of an ideal lifeKey words: s hen congwen ;"border town" ;beauty of human nature前言《边城》是沈从文讴歌健全人性的一部力作,它通过对一个爱情悲剧故事的伤感叙述,在展示边民人生苦难的同时更展示了边民品德的高尚纯洁,使作品始终散发着一股强烈的“人性美”的芳香。

分析《边城》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分析《边城》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分析《边城》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在边疆山村中的生活。

人性美与人情美是该小说的两个重要主题。

小说中展现了淳朴、善良的人性美。

镜头中的人们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们尽力追求幸福,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美好的生活。

特别是主人公苏小姐,她善良、正直、乐观,对待生活始终抱有希望,并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改变身边的人。

她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对他人保持着宽容与理解。

小说中展现了浓厚的人情美。

边疆的山村生活让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他们彼此帮助、关心、支持,在困难时刻伸出援手。

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有时候也会有纷争和矛盾,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和友好的态度。

这种亲情、友情、邻里间的情谊使得整个边城充满了温暖和和谐。

《边城》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展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

小说以深情的笔调来表达对人性美的讴歌,并通过展示人情美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关爱的重要性。

这种人性美和人情美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也使得这个边城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一、凄美清纯的爱情美 (3)1.美丽邂逅萌生爱 (4)2.情窦初开觉悟爱 (5)3.纯洁忠贞执著追求爱 (6)二、友善淳厚的人情美 (7)1.自然、友善、真挚的兄弟情 (7)2.呵护关爱、古朴淳厚的爷孙情 (8)三、自然善良的生命的本色美 (10)1.自然健康的生命天性 (10)2.纯真善良的风土人情 (11)注释 (13)参考文献 (13)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内容摘要]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边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自然交融,构筑了沈从文“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湘西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本文从研究《边城》中人性美的角度入手,以爱情美。

人情美,亲情美,生命本色的美为线索,通过翠翠母女两的爱情故事分析凄美清纯的爱情美;通过天保兄弟身上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展示谦和友善的人情美;通过祖孙二人演绎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通过普遍人物的善良淳朴,高尚纯正道德揭示生命本色的自然美。

着重解读了湘西人性天堂里的“几个愚夫俗子”的哀乐生活,对边城自然的人性和原态的生活作一情感的阐释:母女两代人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演绎了一曲凄美清纯的爱情之歌,表现了湘西人民善良、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天保、傩送兄弟在爱情竞争中的谦和友善,尽显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老船夫对翠翠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诠释了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了边城世界里恬静、淳朴的民风,浓厚友善的乡情。

在这个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乡村世界里,以纯真的美、无暇的善、和谐的情构建了心中的希腊小庙,更净化着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看起来淡如水,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浓如茶。

这是一支清新的田园牧歌,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是一份淳厚质朴的真情。

《边城》全文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美好的人生形式的追求。

在这瑰丽而又温馨的边城世界里,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善良,翠翠的美丽单纯、老船夫的古朴厚道、天保的豁达大度、傩送对感情的执著、顺顺的豪爽慷慨、杨马兵的热诚质朴……,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人格的魅力,展现着理想人生形式的人性美。

正如沈从文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

《边城》正是用湘西自然之明净突出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在明净的底色上通过青年男女的爱情,兄弟手足之情,祖孙之间亲情,邻里之间互爱的乡情,来展现“优美、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悠悠渡船,颂扬着人与人之间那浓浓的深情。

一、凄美清纯的爱情美最能集中体现边城世界里的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爱情故事。

《边城》中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不觉让人心生震撼。

翠翠的母亲即老船夫的女儿与茶峒的一位军人热恋并且怀孕,军人既不能违背船夫女儿照顾孤独父亲的意愿与之远走高飞,又不能回军队有损军队的名誉,便服毒以身殉情,船夫女儿疼爱腹中胎儿,待生下翠翠后去溪边饮冷水致死,以追随情人而去。

翠翠母亲与茶峒军人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以双双殉情的悲剧而告终。

表现出的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亲人的眷恋、对职业的忠诚,这些给这段爱情着上了凄美的色彩。

翠翠的爱情也并不逊色于她的母亲,只是表现的是一种别样的风格。

翠翠是《边城》中颇具魅力的灵魂人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在她身上所体现的是一种纯净之美,她是其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是大自然的女儿。

爷爷把她抚养大,一老一小相依为命,翠翠在“在风日长养着,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了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仍有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是一个美丽纯朴的农家少女,她就象家乡的青山绿水一样葱翠明净。

作者把她写成是不受城市污染,通体透明,焕发着自然之美的钟灵之秀。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健康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

她乖巧伶俐,不羡贵,不嫌贫,不偷懒,甘守清贫,乐于助人,体现了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勤劳、善良、淡泊。

随变着年龄的增长,在翠翠童贞的心灵深处,这种对异性的爱恋之情,逐渐强烈地表露了出来。

作者紧紧抓住她对爱的渴望和少女的敏感羞涩等心理,以细腻抒情的笔调,展现了翠翠情窦初开时性格的发展变化。

翠翠的爱自然、纯真、执著。

翠翠与傩送爱情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1.美丽邂逅萌生爱由少时争作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新娘子。

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并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翠翠还错骂了傩送,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傩送没有生气,只是用幽默的语调笑着回敬一句:“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后来还打发家里的伙计举火把她送回家.就这样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

翠翠为此“沉默了一个夜晚。

”翠翠此时的“沉默”实际上就是自己心里也难以言清的对傩送的那份朦朦胧胧的爱意和思念。

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

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她更富有民间女子的文静与腼腆,在内心深处却又盼望着与之相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些欢乐,多了一份羞涩,少了一些乖巧,多了一些沉思。

开始站在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

向那迷人的夜晚……,这正揭示了少女对爱的纯情渴望,也塑造了纯情少女对爱的期待美。

2.情窦初开觉悟爱与傩送误会后的日子里,虽也有漂亮的灯会,热闹的节日,但她总觉得不如“有误会”的那个端午节所经历的事情‘甜而美’。

情人傩送的身影时刻萦绕在她的心中。

因此,一年后的端午,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为了再企盼发生那美好的‘误会’,翠翠同祖父又在那曾经发生误会的地方看了半天的龙船,以期待误会的再次发生。

特别注意长辈们的谈话,象是要在其中找到一点情人的踪迹。

而当她得知情人在六百里外清浪滩行船时,便情不自禁的问祖父自己的船是不是在下清浪滩,思绪完全飞到体外,飞到了六百里外清浪滩情人的地方……,她的爱情意识已经醒悟。

又一个端午节的前夕,当她发现家中‘来客’正是龙舟会上的‘误会人’时,娇羞地避而不见。

而当‘误会人’要乘船离开时,她却赖在船上,要亲自渡自己的情人过河。

但发现傩送正盯着自己看时便把脸背过去,表现出对爱的自觉,自矜与自尊。

回来后情不自禁的对爷爷说;“那人真好”。

当她受傩送的邀请到吊脚楼看龙舟时,一眼便认出在船头站定、摇动小旗指挥进退、头上包着红布的那个男青年,便是碧溪岨的二老,心中的旧事就又重放了一遍,听别人议论傩送的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便觉得心中乱乱的。

而当她的脑海里充满着‘渡船——碾坊——碾坊——渡船’时,小小的胸腔里边充满着一种说不明的东西。

爱情把一个单纯的少女“折磨”得心乱如麻,使她有了烦恼、有了忧愁、有了快乐。

至此,翠翠身上所体现的美进一步得到深化,翠翠开始一个人对着天,对着水;思索着,呆立着。

她开始有了挂念,开始有了忌妒,开始有了孤单寂寞,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由萌生到觉醒体现了少女追求真挚爱情的纯真美。

3.纯洁忠贞执著追求爱傩送是一个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的小伙子。

他能抛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大胆追求自由爱情。

以“马路”求婚是苗家的习俗,他相信唱山歌能够使翠翠心领神会,于是他月夜上山唱歌,酣梦中的翠翠感到身体随着“美妙歌声”漂浮起来,“飞窜过悬崖半腰”去摘象征美好爱情的“虎耳草”,小说中间和结尾两次写到翠翠攀上山崖去摘虎耳草的梦,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翠翠的内心。

青春少女翠翠的情怀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此时,她的心已属于二老傩送。

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她爱着的傩送,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

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传统美德。

作者所重点表现的是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纯美。

翠翠不满意爷爷相中的“走车路”的天保,可腼腆的性格、少女的羞涩又让她难以直白对傩送的衷情。

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拒绝天保,正是这善意的拒绝,使天保负气出行落水而死,天保的死使傩送又伤心、又自责,他暗中爱着翠翠却得不到理会,这使他们的爱情出现了挫折。

船总顺顺逼傩送接受“碾房”,为了真爱,傩送坚决的抵御着物质的诱惑,他毅然离家出走。

一直为翠翠的未来担忧着的外公经不住这沉重的打击,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永远的离开了她,剩下翠翠孤身一人守着渡船,深情的等待着心上人傩送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绝望中又带有无限的希望。

母亲的悲剧似乎又将在翠翠的身上重演,悲剧也是一种美,翠翠不仅继承了母亲的忠贞,还比母亲多出了不屈于命运的性格,所以远比殉情的父母坚强得多。

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的命运做持久的斗争,表现出她柔中有刚的美。

但翠翠的反抗力量还是比较单薄,似乎缺乏着对美好爱情的更大胆的追求,只有坚贞的等待,勇敢的接受,展现了他自己的人生形式,这也是他的爱情走向悲剧,作者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清纯的爱情悲剧反映了人性的美德。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还是苗·汉两种对立的俗婚观念,苗家婚俗男女自由恋爱成婚,汉族婚俗传统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天保以汉族的“车路”求婚,傩送以苗家的“马路”求爱,结果天保遭到拒绝,这是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之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酿成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

二、友善淳厚的人情美1.自然、友善、真挚的兄弟情天保兄弟身上处处洋溢着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情美。

作者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

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中爱之所在与世俗、钱财、地位毫不相干,甚至头脑中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他们慎重的选择爱人,天保真心爱着翠翠而翠翠并不爱他,“车路”说媒被糊里糊涂的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和傩送彼此相爱着,糊里糊涂的卷入了爱情的纠葛之中。

天保、傩送这两位湘西茶峒的优秀青年,“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出身的年青人能够做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

”在这场爱情角逐中,更突出的表现了两个人的手足深情。

当他们发现同时爱上了一个女孩时按当地的习俗应该有一场流血的挣扎,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襟怀坦荡的好男儿,兄弟俩不吵不闹,不动干戈,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却彼此鼓励,彼此谦让,为了爱两兄弟展开了一场自由平等的竞争,按苗家的婚俗月夜上山唱情歌,正如小说中所写“弟弟一开口,哥哥却因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