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

合集下载

浅析沈从文边城艺术特色

浅析沈从文边城艺术特色

目录摘要 (2)引言 (3)一、《边城》中展现的几种美 (3)(一)《边城》中的山水美 (3)(二)《边城》中的人情美 (4)(三)《边城》中的人性美 (6)二、《边城》中的艺术特色 (7)(一)《边城》独特的结构特色 (7)(二)《边城》中若隐若现的象征意义 (9)(三)《边城》中隐匿的悲剧色彩 (10)三、结束语 (11)四、参考文献 (12)五、总结与体会 (13)六、致谢辞.......................................................................................................... (15)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具有浓郁湘西地方色彩的中篇小说。

他以20世纪30年代四川、湖南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用清淡自然的抒情写法,描绘了湘西边地所特有的风土人情。

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思想独异、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人物。

在结构上独具一格,形散而神不散,用反复叙事、倒叙等写作手法,写出一个没有高潮,没有戏剧性场面的故事,却让人感受到真实而深刻。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湘西特色、悲剧色彩、象征、AbstractShen's "Border Town "is an excellent literature with rich local Hu Nan local color in literature history. Base on the background of boundary town between of Si Chuan and Hu Nan on the 1930s, he describes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of the west of Hu Nan by using light and nature lyric method. In novel, he creates many characters with unique sprit or shining of humanity. With special structure and use repeated narrative and flashbacks writing methods, he figures out a true and depth story without tide and dramatic scene.Keywords: Border Town, Shen Congwen, characteristics of Hu Nan’s west, tragedy, symbol.引言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写于1934年,是沈从文“湘西”题材的代表作。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边城》中的民俗事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边城》是沈从文笔下呈现出的最美丽的“湘西世界”,湘西的山山水水和巫楚文化氛围养育了沈从文,而沈从文又通过自己的笔把湘西故土神秘的风姿和喷涌的原始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家这种摆脱现实情感的重压,把感情融化在文字和故事中而表达出的深沉情感正是通过这种对民俗情感的认同而获得的。

《边城》的成功之处在于沈从文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放在了民俗事象之中,将意蕴深厚的民俗景观作为写作的背景,将小说的人物和事件融于民俗学语境的框架中,使民俗获得了一种媒介的作用。

因此,对民俗的理解成为了对《边城》理解的一把钥匙。

《边城》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边地情调的民俗风情画,小说中的民俗在被叙写的同时显现出了自有的审美意蕴和价值。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是特定地域与民族的文化名片,它存在于民间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要素中间,是一个由种种民俗事象所组成的现实文化空间。

换言之,民俗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原生态的现实社会生活表象,一定地方的民俗就是该地方凡俗大众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

所以在深入反映一个地区的生活时,自觉地去观察和搜集在人们心灵中有着广泛影响、并在其思想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民俗事象,对作家塑造具有民族性格和独特个性的典型形象大有裨益。

《边城》借助了一系列具有民俗符号寓意和功能的具体事象传达深邃的情感和信息,营造出文本蒙而悠远、朴实而隽永的审美韵致。

歌谣在苗族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仪式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苗族人不但平素能随时随地信口唱来,表达当时的情绪或叙述当地的事件,而且每当举行某种仪式或集会时,男女对歌更是日夜不休。

而对歌也成为了男女婚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青年男子是否能寻到理想的伴侣、抱得美人归,就要看他唱歌的本事了。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点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点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点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中,沈从文无疑是独特的一位,他以自己独特的心思、情感、视角,为现代小说世界带来独特的模样和魅力:营造了充满健康、人性美的“乡村世界”——“湘西世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让小说显出独有的美的感染力。

他的代表作《边城》成为讴歌人性美的典范,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生动具体地体现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情感特点、主题特点和文体特点。

一、特殊的审美情趣沈从文创作的思想情感特点是: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品格,形成对乡村和人性独特的审美情趣。

沈从文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

少年时期开始,他一方面目睹社会的残酷和周围生活的愚昧,过早地熟悉了社会这本大书。

另一方面,家乡的自然风物深深吸引着他,他与童年的玩伴流连忘返于家乡的山水之间。

生活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中,有着这样的特殊经历,沈从文形成了追求美好人性、善良德性的品格。

这种品格又自然形成他对乡村和人性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沈从文曾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

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

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象,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

”[1]正因为这样的认识与反思,他对故乡的农民、兵士、终生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脚楼的下等娼妓,以及童养媳、小店伙等等,都一律怀有同情和关注。

这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于是,“乡村世界”便成为他作品中的主要“世界”,“人性美”便成为他作品中的主旋律。

二、讴歌极致的人性美沈从文创作的主题特点是:以小说的形式来讴歌家乡与极致的人性美,营造出健康、优美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边城》里的风土人情

论沈从文《边城》里的风土人情

论沈从文《边城》里的风土人情作者:张旭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17期【摘; 要】《边城》是沈从文所作中篇小说。

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本篇从四个角度来论述《边城》所描写的风土人情,分别是乡里乡亲的和睦之情、爷爷和翠翠相依为命的祖孙之情、纯情天真又扑朔迷离的爱恋之情、天保和傩送之间的手足之情。

【关键词】风土人情; 骨肉亲情; 懵懂恋情 ;手足之情引言《边城》无疑是我读过最美的小说,最吸引我的莫过于里面的风土人情了。

在沈从文的笔下,“边城”是一个无比美好的世界。

风光秀丽,人情纯朴的湘西,诞生了一个最讨人喜欢的翠翠,她就是小说的女主角。

一切的故事都围绕着她展开,通过她,我们又窥见了这个小小边城中的一切,仿佛与世隔绝,但是又和这个世界紧密相连,人的命运,就是那么奇妙,就是无法把握在面对命运时,自己无法做出选择的无力感,在这本书里,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么触动心弦。

风土人情是这部作品的点睛之笔,作者通过对小城里的风土人情的刻画,让我们感受到,纯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品质。

感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描写乡里乡亲间的和睦之情,爷爷和翠翠之间的爷孙之情,翠翠和天保、傩送之间的三角恋情和天保、傩送之间的兄弟之情,来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小小“边城”里的无限美好与无限悲哀。

1.乡里乡亲间的和睦之情《边城》中的风土人情最应该提的就是邻里之情了,管理渡船的老人,从来不要过渡人的一分钱,但是,总会有心里过意不去的人来抓了一把铜钱掷在船板上,管船人也必定会一一拾起返还,但有时盛情难却,老人便托人到茶峒去买上好的烟草和茶叶来供各位过渡者享用。

这变就是从开始时介绍的茶峒的风土人情,纯朴的人民之间,并不看重钱财,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舒服的关系。

纵使是书中一种特殊的职业“妓女”也有自己最真挚的感情,值得人尊重。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例文参考例文一:一、山水美二、风情美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

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在划船比赛中,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银牌,在边城之外,总会有人计较谁会得到它,但是在边城人看来,银牌不拘缠到船上哪一个人的头上,都显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荣。

在边城,没有争名夺利。

“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

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

”施蛰存如是说。

三、人性美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

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

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

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摘要沈从文代表作小说《边城》以人性作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边城》,以“乡下人”视角,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点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原始自然的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以摆渡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邻里和睦友爱的生活琐事为次线,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生活形态,寄托了沈从文内心蕴含的乡土情结。

“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

它是一个充满神性和诗意的世界,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呈现出神韵与诗意的结合,完成了传说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边城”诗意建构。

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继承文学先辈们提供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渐产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

他倡导自然的人性观,追求舒缓的田园牧歌情调以及具有诗意的审美意境,构建了一个引人神往的湘西乡土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引言乡土文学是指通过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视野审视特定的乡土历史文化,表达人类普遍的乡土情怀的民族文学形式[1](P16-17)。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其中一种是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村叙事传统,另外一种是以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乡村叙事传统。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模式趋于成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他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乐的湘西“边城”。

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沈从文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书写的理想故乡,是所有乡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期待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构建的乡土世界中,其中《边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乡土文学作品:它用简单的文字以及平实的语言再次向读者展现了在茶峒小镇中悠闲生活的村民,以及关于船女翠翠的亲情与爱情。

《边城》中的民俗审美意蕴解读

《边城》中的民俗审美意蕴解读

《边城》中的民俗审美意蕴解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部具有浓郁民俗审美意蕴的乡土小说。

民俗学者陶立曾说过:“民俗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它还是民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1}《边城》把朴实却意蕴丰厚的湘西民俗世界作为书写背景,并将其中的人物、事件、生活环境等要素聚焦在民俗学语境的架构内。

沈先生用抒情性的叙述话语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湘西民俗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边城》所描绘的民俗既充实了小说又成就了小说本身,尤其对小说的情节建构和人物塑造都有其独到的意蕴和作用。

一、歌谣:湘西古老的民间文艺歌谣在传统社会是最具娱乐性的一个表现形式,最早在《诗经》中就有相关的诗句:“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在民俗学视域中,钟敬文先生认为:“(民谣)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

”{2}《边城》里有很多民歌段子,外公为翠翠唱的歌、翠翠渡船时唱的歌、边城人的船歌等等,有的表面听来略显甜蜜和浪漫,其实从其本质来看,却在彰显一种浓烈而厚重的生命观。

例如翠翠曾经唱过一首迎巫神的歌:你大神,你大仙,排驾前来站两边。

关夫子身跨赤兔马,尉迟恭手拿大铁鞭!你大仙,你大神,云端下降慢慢行!张果老驴上得坐稳,铁拐李脚下要小心!福禄绵绵是神恩,和风和雨神好心,好酒好饭当前陈,肥猪肥羊火上烹!{3}从这首通俗的巫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湘西茶峒人的宗教信仰,可以庇佑他们的神仙有关公、尉迟,以及“八仙”中的铁拐李和张果老。

这四位神都归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有一部分当地民众可能是信奉道教的,并把某些道教神灵作为他们敬奉崇拜的神。

这种敬奉崇拜不仅沉淀在其内在的精神世界中,还被直白地表露在民间歌谣当中,这也说明他们的信仰是不隐藏的,反而是大大方方让众人知晓的。

除此之外,“情歌,是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更加脍炙人口的一种。

在历代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4}。

虽然小说中并没有罗列具体的歌词大意,但从侧面我们也可以领略到情歌在当地民众生活中和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谈沈从文《边城》中的风俗美

谈沈从文《边城》中的风俗美

谈沈从文《边城》中的风俗美作者:赵雯雯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09年第11期【摘要】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是一部充满着浓厚民族色彩的乡土抒情小说,更是一首动人的“乡土抒情诗”。

作者以一只带着温情的笔,为我们描绘了“边城”美的自然、美的风俗、美的人物,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善与美的湘西世界,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方式。

从《边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湘西独特的风俗美。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风俗美鲁迅先生说:“有地方特色的,到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

”打开《边城》,湘西的风俗人情便纷至沓来。

黄永玉在《太阳下的风景》中说:“沈从文是充满爱去对待人民和土地的。

”基于这种爱,他总是把风俗写得很美,从容叙来,韵味绵长而动人。

他的作品表达出的深深的同情,就是通过对风俗的情感认同而获得的。

一、激情澎湃端午日《边城》中对风俗的描写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对端午节这种娱乐民俗的描写。

譬如,作品的第三节这样写到:“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这样的喜庆风俗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美啊!作者把赛龙舟的整个过程细致地叙述出来,内蕴着作者对它的虔诚和赞美之情。

作品中描写的那如雷般的鼓声、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庆祝胜利的鞭炮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向世人传达着湘西这一古老民族的强悍与旺盛的生命力。

这声势浩大、激动人心的湘西古老民俗活动,蕴含着坚定、自信、奋勇、拼搏的民族活力。

作者关注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塑,在对故乡这一民俗的描写中,包孕着他独特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情。

作者肯定它张扬人性,张扬进取精神的特点,借此传达一种希望,一种催人奋进的希望,表现了作者对湘西人民美好的愿望和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白李东[内容摘要]: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最突出的特色是其所表现出的浓郁的地方和民俗风情。

作者怀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热爱,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一幅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边城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质朴、憨厚人性美的赞美和追求。

[关键词]: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婚恋方式古朴浓郁淳厚质朴沈从文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的作品特别注重表现人性美。

中篇小说《边城》就是他表现人性美的典范之作。

作品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通过湘西儿女翠翠、天保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沈从文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湘西的灵秀风光和边城独特的世态人情的画卷,特别是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的民俗特色,大大地增加了小说的风采和艺术魅力。

小说中,倾注了作家的整个身心,他不仅为“乡土文学”增添了风采,更为现代文学宝库注入了新的内容。

(一)形成沈从文《边城》别具一格的民族化特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沈从文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对故乡—湘西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浓烈的感情,使他进一步认识了湘西地区民俗特殊性。

十四岁独立生活以后,他在沅水流域漂流闯荡,当过土著军队中的司书,警察所的办事员,出版社的校对……。

正是由于这种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对下层社会及民众有着透彻的了解和认识,他以“乡巴佬”的执著,将湘西沅水的神韵融化在了他的血液中,形成了他特有的性格及爱憎方式和哀乐方式。

也正是这种“乡巴佬”的纯情,才使他写出了像《边城》这样充满民俗味的作品来。

其次,湘西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她独特的民俗风情,为《边城》的产生提供了丰润的土壤。

湘西,西南闭锁、边远的一隅,是“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的地方”。

[1](P4)他既是历代统治者文治武功的结果,又是保留楚文化的区域。

惶惑不安的苗蛮民族不惜以血的代价在这个封闭、落后的边陲极地生存着,创造着。

苍老的苗民们过着苍老的生活,沅水流域便是他们活动、演练的舞台,他们不是用文字记载着楚文化的历史,而是用民俗加人情在延续着楚文化。

这些都为楚文化余绪哺育大的沈从文提供了大量的有血有肉的楚文化因子,他拥抱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村落与山野。

因此可以说,是湘西这片神奇奇特的土地孕育了沈从文和他的小说《边城》,而湘西独具风韵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世态人性在《边城》中又得以充分的体现。

(二)小说《边城》以特有的湘西民族风情,表明了作家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在小说中,沈从文以一种热忱的和抨击的态度对民族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又多与民俗中的陋俗相连)“作了一种善意的记录”,同时“故事在写实中依旧浸透一种抒情幻想成分”。

[2]这是他的《边城》中民俗特色的风格之一。

《边城》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大都熔铸在了民俗描写之中,小说中,没有浓烈的“火药味”,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更没有游离于作品之外政治说教,而恰恰在这种看似轻松,充满诗意的民俗风情的笔调中,作者给我们拉开了边城人生活的帷幕。

边城的“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每个人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

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

在小城中生活的,各人自然也一定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人事爱增必然的期待”。

老船夫五十年来任劳任怨,为小城的人们尽职尽责地把船渡来渡去,仿佛不能同这一份生活分开;翠翠总是在爷爷的面前撒娇,她在一天天成长着,在原本没有希望的日子里傻傻地幻想着,期待着;水手们在每个静寂的日子里在沅水上熟练地撑着船来来回回,可他们却无法驾驶自己的命运之船,生活对他们最有意义的就是在小城里买卖船只,买卖媳妇;淳朴重义的妓女白天一边做鞋子或绣花抱肚,一边看过往的行人,消磨长日。

夜里,她们接待商人或水手,切切实实地尽一个妓女应尽的义务,没有人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责与轻视;大方洒脱的顺顺父子三人喜欢交朋结友,慷慨而能济人之急。

他们与生活抗争着,希望永远作生活的强者,可她们终究无法超越“自然”和“人事”,把握自己的命运。

边城人就是这样,在每一个静寂的日子里生存着,抗争着,创造着。

他们无法预料明天将发生什么,更无法把握明天,只是各自在分定的一份日子里,做着自己该做的事。

作者对所有的故事的描写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非常沉重,包含着作者对边城人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因为在边城,美丽与落后并存,淳朴和愚昧同在。

边城人整体的意识和人们的心态在小说细腻的描写中表现的细致入微。

边城人独特的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婚丧礼仪习俗、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民俗特色,在边城的这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特殊环境中得以表现,社会背景与矛盾被诗化了、淡化了。

优美的边城风景画和迷人的边城民俗画,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与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行为方式、人物独具的风采,浑然交融。

(三)作品通过翠翠、天保和傩送之间苦涩而美丽的爱情故事,再现了边城人独特的婚恋方式,这是沈从文《边城》的又一民俗特色。

湘西,原是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后,湘西人仍停留在原始或半原始的落后状态,当然这里的风俗习惯也就滞留在原始的落后状态,作为民俗现象之一的婚俗就不能不浸染上这历史的痕迹。

《边城》中翠翠的母亲与父亲不顾世俗,大胆地追求爱情,一个违背了军人的责任,一个怀了羞愧,两人终因不能容于世俗而双双殉情,留下了一段凄惨而美丽的故事。

作为新一代的翠翠,她总是那么害羞,爷爷一提起这方面的事,她总是脸红,假装生气。

她心中却被爱情的火煎熬着,不敢面对自己的感情。

当傩送来过渡时,假装生气。

她却不敢见他,采取了逃避的方式,躲到树林子里去了。

她只能一个人偷偷地幻想着,在夜里做着大胆的梦,将自己的渴望驰骋于梦中。

傩送同样表现出了他性格的懦弱。

他虽然敢追求翠翠,敢在夜里为翠翠唱情歌来表明自己的情意,可当哥哥天保因翠翠而死后,他心中虽然仍深爱着翠翠,可他却没有勇气冲破世俗的羁绊,驾驭起承载他与翠翠幸福的船,他也采取了逃避的方式而下江去了。

他们为人们留下了又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追溯两代人爱情悲剧的根源,我们不难发现,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原因,即边城原始的、保守的婚恋习俗,其直接原因是人物本身的思想弱点。

这种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在边城这样独特的社会背景中,无论是像翠翠的母亲和父亲那样大胆追求,还是像翠翠、天保和傩送那样姑息逃避,边城人的婚恋永远都无法摆脱社会习俗的影响。

即使与世俗妥协,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只能以另一种悲剧方式来演绎。

此外,边城人对爱情的表白方式也独具特色,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走车路,就是让父母做主请媒人正正经经地说,很显然这是典型的包办婚姻;另一种是走水路,就是男方为女方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在日头下唱热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温柔的歌,像只杜鹃一样一直唱到吐血喉咙烂”。

[3](P26)傩送也曾这样为翠翠唱歌表明自己的心意,想用歌声打动翠翠。

这种求爱的方式令人感动,它体现了一种古朴的美。

但如果深究这种求爱的方式的起源,就会发现它类似于鸟类用呼唤的方式求爱。

由此可见,边城的民俗是优美的,又是野蛮的。

正是由于受边城的原始的、半原始的民俗的影响,这里的婚恋方式才显得独具特色。

(四)《边城》的民俗特色还表现在在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中,对一种淳厚的“爱”与“美”的人性及人生的讴歌中,折射出一种古朴的民俗美,特别是作者所描绘的边城人唱山歌和端午节赛龙船的风俗画,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沈从文是一位来自民间的作家,他的小说带有湘西边地人民特有的淳厚质朴的品格,带有那地方特有的气息、色彩和声响,他的根是深深扎在民间的,也是扎在我们这个古老的文化传统中的,他常以一种眷恋和颂扬的心态来讴歌湘西人民的民俗美。

因为任何一个热爱人民,来自民间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都不会不接触民俗,所以当他进行艺术创作时,很自然地在笔端就溶进了对湘西语言民俗、民间游艺形式、岁时节令、婚姻民俗等的描写。

沈从文的家乡流传着许多民歌,并盛行唱山歌的风俗,在他的《边城》中真切地表现了这一民俗事象。

小说中老船夫便“提到本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

小说中翠翠在祖父进城,自已在渡口守船时所唱的那首充满稚气的民歌更是令人难忘:“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

……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名称钏子,只有我三妹莫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

”[4](P4)这首不完整的民歌,恰恰在无所谓、不完整中给人一种“残缺美”,这种无意识的轻歌曼叹,唱出了翠翠面对贫富差别的现实不满,唱出了她的忧郁和愤恨。

还有傩送给翠翠唱的情歌,那么健康,那么优美、动人,表达了他真挚、炽热的感情,作品中溶入这些民歌后,使得作者要极力渲染的那种边地人民的心灵美、人情美、民俗美更加浓郁了。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在这些节日中,最易显示出各民族的民俗特征。

沈从文的《边城》也没有放过对这一民俗的描写,而是极力描摹,使其成为这篇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说中,作者较为细腻地描绘了边城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从赛龙舟时人们的装束、打扮到龙舟的形状,及其龙舟竞发的场面,都刻画的细致入微。

那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色的龙舟,头上和腰间缠着红布的青年浆手,那起劲的鼓声,离弦而发的长龙,还有两岸无数观战的人的呐喊助威,那红火的近似疯狂的抢鸭子的场面,甚至还没有尽兴的赛手们在月光下玩上个半夜的情景,这些酣畅淋漓的场面描写,古老而健康的风土人情,正反映了边城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5](P125)沅水一带特有的地方风情,边城人民粗犷放达的性格和心理,都在这龙舟竞赛的民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渲泄。

以上我用艰涩的笔,对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色进行了表面、肤浅的分析,尽管它是如此的稚嫩、纤弱,但这表明了我对《边城》的热爱和倾注。

他小说中的民俗特色,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边城下层人民的悲苦与期望,这些民俗的描写与渲染,是作者的情思所致,是与作品的整体有机结合的,它是一种气氛,一种氛围浸润中的环境,人物便是在这种已经情绪化了的环境中生息、活动、创造、哀怨、抗争。

沈从文的《边城》之所以为人们所喜受,正是由于它具有相当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正是因为这些民俗特色,大大增加了他的小说的风采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1]沈从文.沈从文散文精编·前言[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6.[2]沈从文.沈从文散文精编〈湘西·引子〉[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3]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4.[4]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5]钱谷融.吴宏聪.中国现代文学选读〈边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