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论文

合集下载

《边城》论文【范本模板】

《边城》论文【范本模板】

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无疑是一个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作家.他生行伍之家,长于湘西边城,只具有高小文化却孤身闯荡都市,却在大家云集的现代文坛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他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

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

于是他放下枪,拿起笔,进了北京.一文不名的他几乎在自己的文学梦中冻饿而死,而他却不曾放弃.郁达夫先生在《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中,曾经感慨万端又大泼冷水地记述过他身处绝境的惨状。

然而最后,这个有一位苗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不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还是在绝境中立定了脚跟,并且终于在文学的山冈上留下一片美丽的森林.沈从文一生创作颇丰,尤其在三十年代,更是创作的高峰时期,重要的代表作《边城》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在沈从文诗意的文学长廊中,《边称》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

评论家司马长风说:“《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①《边城》在湘西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春节耍龙灯、舞狮子等各种民俗风情展开,为我们进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②作者用他那善于说梦、写梦、画梦以至诱人做梦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质朴、恬静而又浪漫柔美的世界;在我们听着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着边地泥土的芬芳之时,带我们进入了一个“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温情脉脉的湘西世界。

浅析《边城》论文

浅析《边城》论文

“边城”的风景——沈从文乡土小说解读一、作者简介:《边城》这一部小说的作者是沈从文,他是一名不一样的“乡下人”,是一个出身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的“乡下人”。

作为一个作家,沈从文在短短的二十余年的创作时间里,结集作品80多部,为现代作家中成熟最多的一个。

而作为一个乡土作家,沈从文始终离不开湘西这个世界。

同时他也是一位性情之人和坎坷之人。

沈从文凭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

他的作品,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

在充满焦虑甚至苦难的现实中,他笔下的世界,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

二、《边城》简介:这部小说它是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三、“边城”:异城的风情《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

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

本文主要有两种方式:1、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

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

2、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

2024年《边城》论文提纲

2024年《边城》论文提纲
3、天保的感情悲剧
在《边城》中,天保是一个悲剧人物,感情悲剧是他人生的标签,他爱上了翠翠,这是多么纯美的女子,可是偏偏也是弟弟傩送的心上人,那么天保就必须面对两难处境:成全弟弟的感情,自己奔走异乡;或者是不顾一切的追求翠翠,成就美好姻缘。在这种选择下,天保的悲剧命运便注定了,作为哥哥,善良的天保不会和弟弟抢夺爱人,所以他选择成全。他对翠翠是真心的,虽然退出了,内心却是痛苦的、落寞的,为了走出情伤、摆脱这种负面的情绪,天保选择离开家去闯滩。因为情绪受到影响,使他在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失去的以往的冷静和判断,不小心掉到水里再也没有上来。天保的一生非常短暂,但是没有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所以他的爱情无法开花结果。
《边城》论文提纲 篇3
《边城》这部小说讲的故事比较简单:在湘西茶峒山城一里外有一条小溪,溪边住着一个摆弄渡船的老人,他有一个名为翠翠的孙女,老船夫和孙女两人相依为命,在城内码头上掌事的龙头老大名为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却钟情于弟弟傩送,老大天保在失望之下驾船下游,结果出事淹死,弟弟由于哥哥的死而内心非常纠结愧疚;在一个雷雨之夜,翠翠的爷爷死了,虽然傩送也爱着翠翠但始终没有回来,留下翠翠一人生活。
二、人格品质纯美高尚
小说《边城》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拥有诚实、勇敢、热情、真诚的优美品格,在这个小城中几乎无人不善。比如说老船夫将摆渡当作是自己的天职,一辈子任劳任怨,从未收取过客的财务,偶尔一些不得已而得到的好处,老船夫也想方设法超量的回报;船总顺顺仗义疏财、正直大气,受到了很多穷人的尊重,比如说船工在水上失事后,他经常赠送财务帮助其周济,而当船工之间产生纠纷时也常常会让他来做出裁判,顺顺总是可以非常圆满的解决问题。其他人物比如说天保、傩送、翠翠等,他们身上所具备的诚实善良、热情真诚的品质更是优秀青年的代表。

论《边城》中沈从文悲剧意识

论《边城》中沈从文悲剧意识

论《边城》中沈从文悲剧意识摘要:《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沈从文用亲身的经历和饱含情意的文字,描绘了一幅风光旖旎的湘西地区风土人情图,一件件属于边城的故事呈现在图上。

沈从文在小说中对湘西文化描绘的同时,倾心于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的刻画。

文中人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成了一种独属于《边城》的和谐美和整体美。

但是这种美细细品读来,好像一幅画真实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又好像虚无怎么也抓不住。

其实这种美是建立在湘西儿女和沈从文自身的悲剧之上的。

对沈从文先生而言,古老的湘西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让他在下笔时对人情美和人性美的描写有了收敛。

他在描绘这幅湘西美景图以及讲述景中人物的人生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着自己的悲剧经历和性格。

近些年来,很多人从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论、生命观、宿命观等诸多方面作了深入探讨。

本文通过对沈从文《边城》的解读,结合作者悲剧意识的形成,从爱情悲剧、人物悲剧、人性悲剧三个方面来论证《边城》中悲剧意识,以期获得对沈从文在《边城》中悲剧意识的更深层次理解。

关键词:人性悲剧联系小说创作独特矛盾绪论:沈从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优秀的作家毋庸置疑,中国人民网曾报道说到“在他笔下,湘西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皆为故事,亦是诗歌,更是图画。

他的文字植根于土壤,却克服了时代的局限,进入了哲思层面。

沈从文是一位能赖一汪清泉来写实生命的大家,不愿随波逐流,所以没被时代的激流冲刷同化,从而自站高处。

”《边城》创作于1934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也没有整日的炮火轰鸣,这个时候一些有良知的中国文人都在思考怎么用自己的武器为当时社会现状抚走几粒灰尘,沈从文亦是如此,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了解和经历,描写了一个像“桃花源”的湘西小城镇,给当时的有志之士亦或是都市社会在前行路上点亮一盏自己的灯。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边城》成书时也正当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之际,而沈从文独特而又矛盾的创作风格和人生经历使得《边城》中悲剧意识的渗透与描写蒙上了一层更神秘的色彩。

《边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边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分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与风格【论文提纲】: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一、沈从文的传奇人生二、《边城》的人物形象三、《边城》的艺术特色四、《边城》的写作风格【论文摘要】:《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

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边城》又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

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

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

小说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

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

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

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

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与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关键词】:湘西、边城、悲剧、艺术、风格、世外桃源。

【论文正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边城》论文

沈从文《边城》论文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边城》这部作品的艺术性。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的抒情意境的诗化特征;二是其诗境中蕴含的悲凉况味;三是在悲凉感怀下凸显的永恒的人性美。

通过层层体味挖掘其作品中最具价值的东西--人性美。

人性美是永恒的,沈从文先生描绘的这一美好品质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抒情意境悲凉人性美沈从文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京派作家是以人道主义为根基,遵循“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的作家流派,他们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艺术上熔写实、浪漫、记“梦”和象征于一体,多写自然景物、纯真爱情、童心及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就沈从文先生而言,其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重叙民间传奇和历史小说、都市讽刺和乡土抒情三部分,其中乡土小说又称湘西小说,是作者对边地山民人情美、人性爱的深情礼赞和讴歌。

中篇小说《边城》就是构筑湘西小说的柱石,也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

《边城》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湘川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之间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

《边城》共二十一节,每一节都充满了诗意,作者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悠远质朴的美感。

一、一首具有抒情意境的诗《边城》因其全篇弥漫着悠然袅袅的诗意,而常被人称作“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刘西渭语)。

在沈从文先生的诗化小说长廊中,《边城》无疑是高居其王冠之上的宝石。

首先,作品中的人、事、物皆被镀了一层诗意的光辉。

在故事情节方面,是以翠翠和二老的爱情为诗情的载体,悠然道来二人故事中“爱”与“美”的特质。

翠翠本身就是美的,纯的。

“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1)沈从文先生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翠翠的纯美与柔和,翠翠像一件带有灵魂的美玉。

论文浅析沈从文(边城)

论文浅析沈从文(边城)

浅析沈从文的《边城》里的湘西世界[内容摘要] 沈从文先生以故乡为背景,糅合自己身旁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小说《边城》,其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整个湘西世界栩栩如生。

《边城》作为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更显得至真至纯,散发着生命之光,充满着生动灵性,瑰丽而温馨,是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园。

它影响了一代代湘西、中国,乃至于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湘西世界;翠翠;老船夫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沈从文以其特有的文学气质,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构建起充满真善美的和谐的湘西世界。

而《边城》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是由“爱”构筑的一个理想王国。

一片爱的和谐湘西《边城》以清新的笔调讲述了湘西边城一个老船夫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描写了老船夫外孙女翠翠和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者用他那善于说梦、写梦、画梦以至诱人做梦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质朴、恬静而又浪漫柔美的世界。

在我们听着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着边地泥土的芬芳之时,带我们进入一个温情脉脉是和谐世界。

故事在湘西的各种风俗民情中展开: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春节耍龙灯、舞狮子……浸润于这些场景中的边城,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祖孙之情,男女之爱,兄弟之情,邻里之睦……在纯澈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一片宁静安逸的和谐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摘要沈从文代表作小说《边城》以人性作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边城》,以“乡下人”视角,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点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原始自然的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以摆渡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邻里和睦友爱的生活琐事为次线,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生活形态,寄托了沈从文内心蕴含的乡土情结。

“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

它是一个充满神性和诗意的世界,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呈现出神韵与诗意的结合,完成了传说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边城”诗意建构。

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继承文学先辈们提供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渐产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

他倡导自然的人性观,追求舒缓的田园牧歌情调以及具有诗意的审美意境,构建了一个引人神往的湘西乡土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引言乡土文学是指通过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视野审视特定的乡土历史文化,表达人类普遍的乡土情怀的民族文学形式[1](P16-17)。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其中一种是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村叙事传统,另外一种是以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乡村叙事传统。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模式趋于成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他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乐的湘西“边城”。

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沈从文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书写的理想故乡,是所有乡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期待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构建的乡土世界中,其中《边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乡土文学作品:它用简单的文字以及平实的语言再次向读者展现了在茶峒小镇中悠闲生活的村民,以及关于船女翠翠的亲情与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边城》的人性美摘要: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作品里所构建出来的“湘西世界”折射出来的人性美。

“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的深刻表现。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生活中常见的亲情、友情、爱情及文章本身所蕴含的内涵品质来表现人性美的。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代表作人性美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

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质,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在人类生活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的人性,人性美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和肯定。

人性,作为支撑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读过沈从文《边城》的人,都会被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所震撼。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边城》也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

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不沉溺于当时阴沉、郁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反而以抒写平实、自然、质朴的人及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反思。

《边城》中人性美主要体现在爱情、亲情、友情三个方面:一、“平淡无奇”的爱情彰显人性美爱情,本身就是浪漫的代名词。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有许多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但它们大多单纯地写主人公之间感天动地的爱情或者这种爱情始终伴随着家庭与社会的种种阻挠与偏见。

而沈先生的《边城》却简单地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不落俗套地表达作者内心平淡质朴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

这种情调与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相比反差巨大,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里,翠翠的爱情就更加凸显了世人所追求的平静安乐的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美的人性。

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二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一)清纯少女蕴朦胧爱意《边城》的主人公翠翠这一少女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借助语言塑造的一个迷人的完美形象,“是全书之魂,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艺术形象。

”①这是《边城》人性美的第一个方面。

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翠翠或许显得有些“二”,没心没肺地生活,就意味着会遭受社会和周遭人的闲言碎语和另眼相待。

而正是因为她的这个“二”的性格特征,才能与她所处的社会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她特定的美。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蛆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

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

幼小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

由少时争着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心事。

(二)两相爱慕,平淡“幼稚”中彰显爱情真谛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

这时的“爱意萌发”可以理解为“早恋”,主人公年纪虽不小但却未真正的明白爱情的意义所在。

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而这种需要的人最终结果是什么,她并不完全理解。

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这种盼望久而久之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沈先生用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的语言将陷入爱恋情绪的翠翠的思念以及两年后见到“恋人”的心理进行了抒写,更加凸显了翠翠在坠入单纯爱情时的完美的人性特征。

自从在看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

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

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

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归来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溘然长逝。

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

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吞咽着自己为自己酿造的人生苦酒。

“她把自己爱情的心埋藏得极深,默默承受命运的安排,达到了美丽的令人忧愁的境界。

”②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着东方的传统美德。

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在作者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

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

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青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

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

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

二、“人尽皆知”的亲情凸现人性美作品展现人性美的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

(一)老船夫——优秀传统道德的化身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主要人物。

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中国近现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人。

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分离。

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且乐善好施,“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二)老船夫——无怨无悔尽“爱”之责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孙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十七年前,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

”于封建性质极为浓厚的当时的中国社会,这样一个突破“牢笼”的“先进者”还赋予“罪”的结晶——翠翠如此平实却不平淡的爱,何以伟大?老人主动挑起了哺育孤雏的重任,没有一句怨言,几十年如一日,分离来雨里去。

小孙女“奇迹”般地长大了。

对于翠翠,老人总是那么迁就,不折不扣地让小孙女体验到父爱。

通过老船夫,作者讴歌的是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天黑了,翠翠坐在悬崖上,心中觉得很悲伤,一只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地一飞而过。

翠翠锐声叫道:“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地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在清冷的碧溪蛆,祖孙俩相依为命。

“若说是爷爷的慈爱给了翠翠安全感,那么必是翠翠的乖巧、明慧和天真给了风烛残年的爷爷以人生的意义和活下去的勇气。

”③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己出落成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

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

老人开始为翠翠的归宿着急了。

他一心想着翠翠既是她那可怜的母亲交给他的,他也应该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手续清楚了,他的事才算完结。

当老人得知老天保喜欢上翠翠时,既惊又喜,盼望着她从此能找一个好人家,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过日子。

从此他的心事也好有一个了结。

因此,当老天保说出对翠翠的爱慕之情时,老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下棋有下棋规矩,车有车路,马有马路,各有走法。

”所谓“车路”,意指媒人说媒提亲,男女婚姻由双方家长做主;所谓“马路”,意指男女双方以歌传情,一切由男女双方自己做主。

④老人真心希望能促成这桩亲事,大老走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做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做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一切由翠翠作主。

为此他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

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

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中华民族劳动儿女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写展现亲情的人性美。

三、邻里互爱体现人性美作品中对于人情味的体现还处处可见,《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

他“大方、洒脱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

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

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佞小人的阴险好诈;多了一副两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

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不曾有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

”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

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

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

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

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

另外,作者也通过生活的态度与品质来表达人性美。

主要表现在:(一)老船夫——勤劳不息,劳作不辍老船夫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人。

年纪虽老,但骨头硬朗,执着的理念使得本来应休息的他,却没有休息,他仿佛已不能同这样的生活分开了。

于是,不论是早是晚,不论自己的身体累与否,不论心里的情绪好坏,……只要有一个人喊一嗓子要过渡,他便毫无怨言的飞快起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