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叙事时距中的人格斗争

合集下载

《红字》:罪恶、道德束缚与内心挣扎的触动

《红字》:罪恶、道德束缚与内心挣扎的触动

红字:罪恶、道德束缚与内心挣扎的触动引言《红字》(The Scarlet Letter)是美国作家霍桑所著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出版于1850年。

这部小说以17世纪新英格兰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女性因通奸而被判处终身戴着红字"A"的耻辱标志,以及她与世俗道德规范之间冲突的故事。

罪恶与道德束缚在《红字》中,主人公海蒂·普林姆是一个受众人唾弃和指责的存在。

她的孩子生下来时,并没有告诉他们她丈夫已经死亡。

这个谎言及其随后揭露出来的真相使她落入了思想和情感上的深深挣扎。

整个社会将她视作罪人,因此她承受巨大压力和内疚感。

与此同时,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开始展现出压倒性的力量。

内心挣扎与自我救赎尽管受到外部压力和耻辱标记的束缚,海蒂并未完全屈服于社会的道德压力。

她展现了强大的内心力量和对自我的思考。

在整个故事中,她努力寻找解放和自我救赎的路径。

与此同时,霍桑通过刻画其他人物的故事线索来探讨罪恶和道德事务对他们的影响。

权威与宽容之间的冲突《红字》通过刻画当时严格守法、注重礼教、尊崇权威的新英格兰社会,揭示了道德约束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冲突。

作者通过这一主题表达了对陈旧价值观、狭隘心态以及神职人员滥用权力的批判。

结论《红字》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罪恶、道德束缚和内心挣扎等主题。

它通过主人公海蒂及其他角色塑造,展示出不同形式下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信仰与自由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冲突。

这部小说不仅使读者反思道德规范和社会压力对我们行为和内心状态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启示我们应该在道德的框架内寻求个体自由的平衡点。

《红字》中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冲突

《红字》中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冲突

《红字》中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冲突《红字》通过对男女主人公丁梅斯代尔与海斯特的爱情悲剧的描写,以一件通奸案为题材,表现了宗教对人的心灵的摧残和对人权、人性的压抑,反映了清教殖民统治的黑暗。

通过描叙小说人物的思想矛盾和生活遭遇,反映了自然的个人与社会的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人与宗教的冲突《红字》中的故事发生在17世纪中叶殖民地时期的新英格兰。

故事一开始就是怀里抱着婴儿的海斯特在一群清教徒的众目睽睽下等待对自己“罪孽”的宣判。

女主人公海斯特出身于英国没落贵族家庭,下嫁给畸形年老的齐灵渥斯。

在他们移民波斯顿的途中,齐灵渥斯被印第安人俘虏,海斯特只身到美,从此丈夫音信杳无,谣传已经葬身海底。

后来,她遇到了当地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两人相恋并生下女儿珠儿。

这个孤苦伶仃的少妇与才华横溢的牧师的结合本应是合乎情理。

但当地的居民大都是清教徒,强调理性,禁绝欲望。

“浓厚的宗教气氛是新英格兰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特点”{1}。

此事被当时虚伪的清教社会视为大逆不道,海斯特便被认定为犯下了通奸罪,被关进监狱,并罚终身佩戴象征耻辱的红色字母A。

然而,即使受到精神上的折磨和世俗的非议,海斯特也没有因此消沉,反而变得坚强,她忍辱负重,独自顽强地抚养着珠儿。

在海斯特看来,追求爱情纯属个人的私事,与宗教无关。

虽然她在形式上接受了胸前佩带红色A字的惩罚,而在思想上却“没有接受惩罚她的那些社会道德规范”{2}。

表面上看,海斯特“诚实”地“招认”了自己的罪行,并“顺从”地接受社会、宗教、法律对她的惩罚。

但她内心深处并没有一刻顺从过。

一方面,宗教强加在她身上的无形的精神桎梏增添了她的痛苦;另一方面,外界的束缚更强烈地激励起了她的反抗,促使了她坚定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决心。

海斯特不仅仅是一个勇敢追求美好爱情和家庭幸福的独立女性,更是一位从心底里与清教统治和愚昧传统顽强对抗的斗士。

与海斯特相比,在宗教教义和世俗规范的束缚下,丁梅斯代尔显得十分懦弱。

他在教区中担任至高的社会责任,自认是教区中最神圣的人。

《红字》:道德束缚与个体自由的挣扎

《红字》:道德束缚与个体自由的挣扎

红字:道德束缚与个体自由的挣扎简介《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17世纪晚期的新英格兰为背景,讲述了女主角海瑟·普林切特因婚外恋生下私生子而受到社会的谴责和道德的界限所困扰,她试图挣脱道德束缚寻找个体自由的故事。

内容概述1. 新英格兰时代背景在《红字》中,作者以新英格兰清教徒社会为背景,描绘了当时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远影响。

2. 海瑟·普林切特的形象塑造海瑟·普林切特作为本书的主角是一个身负诸多罪名的女性形象,她试图逃离喧闹狭窄的社会道义来追求自由和幸福。

3. 道德束缚对海瑟·普林切特造成的压力社会的道德规范对海瑟·普林切特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负罪感,她不得不承受孤立、嘲笑和社会审查。

4. 海瑟·普林切特的挣扎与反抗尽管受到严格道德评判,海瑟·普林切特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反抗精神,她试图寻找一种平衡自由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5. 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冲突小说通过描写海瑟·普林切特在道德束缚中不断挣扎,探讨了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引发人们对于道义观念的思考和讨论。

6. 结局分析小说最后揭示了故事真相并给予了海瑟·普林切特某种程度上的救赎。

然而也暗示着个体自由与道德内在矛盾存在,并使我们深入思考这种挣扎在现代社会是否依然存在。

总结《红字》探讨了一个女性在面对道德束缚和社会规范时,追求个体自由的内心挣扎。

这部小说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自由、社会规范等多方面问题的深入思考。

通过海瑟·普林切特的故事,作者向读者传递了重要的价值观念:个体自由是人类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尊重并保护每个人寻求自由的权利。

《红字》:禁忌与自由的挣扎之境

《红字》:禁忌与自由的挣扎之境

红字:禁忌与自由的挣扎之境1. 引言《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 霍桑于1850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美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小说中所涉及的主题,包括禁忌、罪与赎、社会规范以及个体自由等。

通过深入分析和解读,《红字》揭示了人性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

2. 禁忌与罪恶2.1 艾迪丝·平斯洛布的红字标记小说中,女主角艾迪丝·平斯洛布因在婚姻外怀孕而被贴上了一个红色"A"字标记。

这个标记不仅代表着她的罪行,更代表着整个社会对她的谴责和审判。

通过描述艾迪丝面对禁忌和社会压力造成的精神困扰,霍桑展示了禁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2.2 罗杰·钱它利与心灵的折磨除了艾迪丝之外,男主角罗杰·钱它利也是受禁忌所困扰的人物。

他是艾迪丝的情人,但却因自己在社会上享有高地位而逍遥法外。

然而,他内心深处的罪恶感和对道德责任的挣扎使他日夜不安,并逐渐导致他身心崩溃。

通过罗杰·钱它利这个角色,霍桑揭示了禁忌带来的内心煎熬以及对真实自我和责任感的摧残。

3. 社会规范与个体自由3.1 宗教与社会道德《红字》背景设定在17世纪的新英格兰,这是一个宗教为中心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宗教规范和道德准则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小说中展现了虔诚的清教徒们对于无伦理行为、婚姻外出轨等禁忌行为的极度谴责与压制。

3.2 个体自由与反抗尽管面临着严苛而压抑的社会规范,艾迪丝·平斯洛布和罗杰·钱它利都试图寻求个体自由,并反抗社会禁锢。

艾迪丝的勇敢与坚韧以及罗杰的冲动和挣扎展现了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反叛和悖逆。

霍桑通过这两个角色,探讨了个体自由与社会约束之间的矛盾,并呼唤人们思考社会规范是否应该限制个人发展。

4. 自我认知与赎罪4.1 艾迪丝的自我认知和赎罪之旅在小说中,艾迪丝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孤立、痛苦和内心挣扎后,逐渐开始接受并理解自己所犯的错误。

小说_红字_的多重叙事视角

小说_红字_的多重叙事视角

第34卷 第1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Vol.34 No.1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 an.,2008 品艺・品书录小说《红字》的多重叙事视角杨 梅(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市400044) 多重的叙事视角是《红字》的一大叙事特色。

传统叙事模式常采取单纯化叙事视角,多用全知式或人物式,少见多重复合式。

霍桑在《红字》中运用多重可变叙事视角,在编辑性全知叙事的同时,使用戏剧式全知叙事和人物叙事,通过视角的变化来调动读者的鉴赏能动性。

一、全知叙事《红字》主要采用编辑性全知叙事视角,叙述者如“上帝”般全知全能,讲述故事时完全不受时空和角度的限制。

在文本中,叙述者对每个人物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从容地介绍人物的发展变化,大大方方地走进人物的内心,入木三分地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感受。

《红字》中有相当篇幅的心理描写,如第5章写海丝特由于长期的折磨而对红字产生的新感觉,把海丝特既困惑又震惊的矛盾心理生动地展现出来;又如第20章,着力刻画了丁梅斯代尔决定和海丝特一起逃走后的激动、迷惘情绪。

Chase 赞扬霍桑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认为“在他的创作中,罗曼司第一次满足了美国想象的特殊需要……为了做到这一点,霍桑充分发挥了其心理描写的才能”[1]。

在编辑性全知叙述的模式中,作者常常通过叙述者之口对人物、事件发表公开评论。

在《红字》中,叙述者也常常站出来直接与读者对话,干预故事进程。

有时是介绍背景知识,并发表议论。

如第2章对妇女们的介绍和评论,使她们与海丝特的美丽端庄、妩媚动人、气质优雅形成鲜明对比:“在那不很文明的时代,穿着衬裙和撑裙的妇女在大街小巷上招摇过市,……在古老的英格兰诞生和成长起来的那些少女和妇人,……在精神上就像在体质上一样,论品质是更要粗犷的。

”[2]5有时是直接发表议论。

如海丝特和罗杰・奇林沃思见面后,叙述者站出来说:“让那些得到女人婚约的男人们发抖吧……就连他们强加于女人那种恬静的满足,……都要统统受到谴责。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小说,该小说以17世纪普利茅斯殖民地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女性身上被贴上的红字的故事。

小说以其精湛的写作手法而闻名,本文将从叙述手法、人物塑造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红字》的写作手法。

首先是叙述手法。

霍桑在《红字》中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以神秘的讲述者的角度带出了故事的发展。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使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同时也增添了小说的神秘感和悬疑性。

叙述者既深入了解着故事中的每个角色,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样不仅带给读者全面的情节展现,还保持了故事情节的演进一气呵成。

其次是人物塑造。

在《红字》中,霍桑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内心独白,展现了丰富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主人公海丝特·普林的坚毅、勇敢和善良都很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她被贴上红字“A”并不是因为她的罪恶,而是因为她敢于爱情敢于挑战权威。

罗杰·楚林代尔也是一个典型的反派角色,他的冷酷、自私和懦弱无力都贯穿全文。

还有一些次要角色也被赋予了生动的性格,通过对不同人物的细致刻画,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

最后是叙事结构。

《红字》的叙事结构非常紧凑,整个故事线索前后呼应,情节紧凑有力。

故事以海丝特·普林被贴上红字“A”开始,接着叙述了她和罗杰·楚林代尔之间的爱情经历,最后以两人被接连设计的结局结束。

这种叙事结构的设置使得整个故事在情节和人物的刻画上都显得丰满生动,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更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霍桑在《红字》中采取了多种精湛的写作手法,使得整个故事结构紧凑而丰富,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这也是《红字》能够成为经典之作的原因。

通过对这些写作手法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领略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故事发生在17世纪的新英格兰,探讨了道德、罪恶和社会压力等主题。

该小说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入的人物描写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

以下是该小说的一些写作手法。

本书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传递深层的主题。

最明显的象征是女主角海丽丝·普林的红字"A",代表着她犯下的奸淫之罪。

这个象征不仅仅是一个字母,还象征着社会对她的谴责和排斥。

红字还代表了欺骗、罪恶和重生。

通过这个象征,作者探讨了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本书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通过这种叙述方式,作者能够客观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不仅仅展现了海丽丝·普林的内心世界,还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道德观念。

第三人称叙述还给读者一种旁观者的角度,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本书采用了回忆和叙述结合的手法。

整个故事是通过回忆的方式讲述的,主要通过叙述者的回忆以及故事中的文档和文件来展现。

这种结构使得故事更加复杂和有层次。

回忆的片段和现实的叙述不仅帮助读者理解和体验主人公的内心心情,还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

本书还采用了对比和矛盾的手法。

故事中出现了许多对比的情节和人物。

海丽丝·普林守身如玉的丈夫罗杰·柴利与堕落的牧师亚瑟·丁斯代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和命运,还加深了整个故事的冲突和紧张感。

本书还采用了插叙和描写细节的手法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通过插叙一些细节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书中对海丽丝·普林红字的描写非常细致生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这种描写细节的手法不仅使故事更加生动,还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和情节。

小说《红字》通过象征、第三人称叙述、回忆和叙述结合、对比和矛盾以及插叙和描写细节等多种写作手法,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

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著名小说,讲述了17世纪普利茅斯殖民地一个女子因婚外情而被判绞刑,她腰间戴有刺绣的红字A作为耻辱的标记,她在社会上受尽了排斥和歧视,但仍然坚强地生活下去的故事。

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写作手法的作品。

下面我们将对《红字》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

《红字》采用了双层时间结构的叙事手法。

小说开头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介绍了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接着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了故事,讲述了女主角海斯特·普林的遭遇和心路历程。

这种双层时间结构的叙事手法,使整个故事显得更加丰富有趣,读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她的内心世界。

《红字》在描写细节上十分丰富。

作者通过繁复的描写和细致的刻画,使得小说中的角色、场景和情节显得生动逼真。

在描述海斯特·普林的红字A时,作者写道:“妇人的外套于是合合捐在一起,好象是在原处丢弃了一团财宝,变了形状后的金子。

凭话图画者的想象,精明又有技术的女人准是用了多种色丝编成那个字母,而且安排得居然使它显着和引人注目。

”这样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海斯特·普林背上那个刺绣的红字A,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吸引力。

《红字》还采用了象征手法。

在小说中,红字A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记,更是作者用来象征人性的标记。

在那个时代,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对人们的束缚非常严格,而海斯特·普林之所以受到如此严厉的惩罚,正是因为她违反了这些规范。

红字A成为了她的负罪标记,也成为了整个社会对她的歧视和排斥的象征。

通过这一象征手法,作者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宗教和道德的关系。

《红字》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非线性的叙述方式。

故事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是通过回忆和闪回的方式逐渐揭示主人公的过去和内心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20, 8(2), 46-52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0 in Hans. /journal/wlshttps:///10.12677/wls.2020.82008The Personality Conflictin The Scarlet Letter from theNarratological Duration PerspectiveShuyue Liu, Aimei Ji*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Received: May 15th, 2020; accepted: May 28th, 2020; published: Jun. 4th, 2020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ical duration theory and Freud’s psychoanalysis theory,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anging duration in Nathaniel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 for the display of Dimmesdale’s personality struggle. When this protagonist was trapped in the ID’s control, super-ego’s torture and self’s destruction, the narrative time is ingeniously leng-thened or shortened with five forms of duration used alternatively in the novel, which completely shows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 and the process of personality struggle of Dimmesdale, and com-prehensively depicts the personality and destiny of the character.KeywordsDuration, Personality Struggle, The Scarlet Letter《红字》叙事时距中的人格斗争刘抒悦,纪爱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收稿日期:2020年5月15日;录用日期:2020年5月28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4日摘要本文从叙事时距理论出发,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阐释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的时距变换对*通讯作者。

刘抒悦,纪爱梅于展现丁梅斯代尔人格斗争的作用。

当主人公深陷本我的控制、超我的折磨与自我的毁灭时,叙述时间被巧妙地拉长或缩短,五种时距形式交替地出现在叙述中,完整地展现了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变化和人格斗争的过程,全面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关键词时距,人格斗争,《红字》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在学术界历来被广泛研究和解读,学者们关注它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清教主义,也有的从女性主义、叙述手法、心理分析等角度进行阐释。

叙述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叙事视角与叙事空间,如,探究多重叙事视角的变化对于叙事距离控制的作用[1];研究全知叙述在塑造女性优秀品质,嘲讽男性丑恶形象中的作用[2];分析小说故事空间、人物心理空间、历史文化空间对于深化小说意义的作用[3]。

而对小说的叙事时距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

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男女主人公的人格结构。

探究女主人公如何在本我与超我冲突下升华了自我人格[4];分析丁梅斯代尔如何走向了弗洛伊德所倡导的人格平衡[5]等。

然而通过细致分析场景叙事,本文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

虽然也有研究指出丁梅斯代尔因未能平衡人格而走向人生悲剧[6],却只是集中分析了第20章之后的情节,未能体现人物在整个过程中动态的人格斗争。

同样地,其余持有相似观点的研究倾向于对丁梅斯代尔持批判态度[7] [8] [9]。

正如David B. Diamond所言,当代学者倾向于严厉批判丁梅斯代尔这一形象,少有人同情他所受的折磨[10]。

叙事时间的调整对于展现特定时刻人物意识深处的心理活动有重要作用[11]。

因此为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必要借用叙事时间理论来分析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人格结构。

叙述时距是叙事学中展现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关系的概念。

热奈特根据两种时间的长度之比提出了四种时距形式:1) 概述(summary):叙事时间短于故事时间;2) 场景(scene):叙事时间基本等于故事时间;3) 省略(ellipsis):叙事时间为零,故事时间无穷大;4) 停顿(pause):叙事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

热奈特提出的时距形式中缺少了叙事时间长于故事时间的情况,他本人坦承这种情况是某种慢速场景[12]。

有学者研究发现很多学者对此持不同观点[13],例如查特曼将叙事时间长于故事时间的情况命名为连续(stretch),认为思想描述是实现它的最常见方式[14]。

因此,本文将连续(stretch)加入到热奈特提出的四种时距形式中,探讨这五种时距在《红字》中的体现。

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饱受人格斗争之苦,先后经历了本我的失控、超我的惩罚、自我的毁灭。

通过分析书中指明的故事发展的时间间隔与叙述所用章节的数量,本文发现全书交替使用了五种时距以表现丁梅斯代尔的人格斗争。

霍桑通过控制叙事节奏来引导读者在认识主人公怯懦缺陷的同时也能对其产生一定的同情。

具体的时距类型及作用如表1所示。

时距理论关注表层时间中故事的推进,横向陈述人物变化,而精神分析法则揭示文本深处人格的复杂,立体呈现人物性格。

“人格结构”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格结构中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者相互制约渗透,只有当这三种人格处于和谐统一的整体时才能形成健全人格。

正是通过结合叙事时距与精神分析,本文将对丁梅斯代尔进行纵横全面地分析。

刘抒悦,纪爱梅Table 1. Five forms of duration in The Scarlet Letter表1. 《红字》中的五种时距1时长章节时距类型内容作用本我的失控1~6章未知0章省略丁梅斯代尔犯下罪过规避猛烈的道德指责,引导读者关注“本我”失控导致的痛苦一个早晨2章场景与停顿海丝特在行邢台上受处罚交代丁梅斯代尔怯懦的性格缺陷与卓越的学术背景,使读者全面了解人物7年3章概述主要人物简介设置悬念,为后文展现丁梅斯代尔的人格斗争奠定基础超我的惩罚7~12章4章概述丁梅斯代尔的悲惨生活快速的节奏与人物的焦灼相呼应,突出“超我”折磨的持续时间之长一个深夜1章连续丁梅斯代尔梦游到行刑台展现“超我”惩罚下人物的煎熬,激发读者同情自我的毁灭13~24章数天4章概述丁梅斯代尔的痛苦与变化快速展现人物内心痛苦对其精神的严重摧毁,为其走向“自我”毁灭埋下伏笔一个下午4章场景与连续森林密谋与分别刻画人物的内心矛盾,点明“自我”在 “超我”与“本我”拉扯下的煎熬一个上午3章场景丁梅斯代尔于行刑台上认罪展现“自我”难以承受人格斗争重压而毁灭的悲剧2. 本我的失控本我处于人格结构系统中的最低层次,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

它由遗传的本能,欲望所组成,肉体是它的能量源泉[15]。

一旦不能很好地控制本我,必会铸成大错。

《红字》2[16]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中叶的波士顿,清教至上,人的本能欲望受到抑制,甚至连正常娱乐和物质享受都被视为“罪恶”。

身为牧师,丁梅斯代尔却违背了教规,屈从于力比多,与他人的妻子通奸。

这一举动受本我欲望的支配,挣脱了自我与超我所遵循的理性制约,酿成了爱情悲剧。

第一部分(第一至六章)先后采用了省略、场景与停顿、概述。

丁梅斯代尔受本我支配与海丝特结合的过程被省略,而直接进入海丝特出场的场景描写。

除了为设下悬念以外,还避免了将非有悖伦理之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主人公规避读者的道德指责,引导读者把注意力放在后文丁梅斯代尔因一时被本我征服而陷入人格斗争的痛苦上,从而激发读者对主人公的同情而非一味的谴责。

之后的场景叙述细致展现了丁梅斯代尔被本我征服而遭受的折磨,在公共广场上的绞刑台上演的小说开场是全剧第一个关键行动发生的场景。

众人羞辱海丝特的对话、拘谨压抑的绞刑台、牧师森严的罪行宣判、丁梅斯代尔的惊慌神态,这些详细的描述使得场景再现。

例如,通过使用直接引语真实再现牧师的宣判:他(丁梅斯代尔)比我更明了你的本性,所以他更晓得应该采用怎样的辞令——不管是好言相劝还是恐吓——以便克服你的刚强和顽固,使你不再隐瞒那个诱惑你做出这件丑事的男人的名字。

但是,他虽然智慧已超过他的年纪,却怀着一个青年的软弱心肠,不肯答应我,他认为在光天化日之下,在那么多的群众面前,强迫一个妇人打开她内心的秘密,正是触犯一个妇人本性的事。

(第17页)直接引语的使用原封不动地再现了威尔逊牧师的宣判,与众人窃窃私语的背景音形成对比,产生了独特的“音响效果”[11],更加凸显了宣判的庄重与严肃。

这段话实际上面向两类听众:第一类是不知通奸实情的公众,第二类则是了明真相的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

对于第一类听众而言,丁梅斯代尔更了解1本书第1章描述了故事结束两个世纪后的牢门,第24章描述了丁梅斯代尔逝世后众人的议论,不在笔者所分析的展现丁梅斯代尔人格斗争的故事时间之内,因此未被详细分析。

2以下出自本书的引文仅在括号内标注引文在该书中的页码。

译文参照侍桁译《红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刘抒悦,纪爱梅海丝特的原因在于其作为牧师的优秀能力,而反对强迫女人则在于其心地善良。

然而对于第二类听众来说,这些话却隐约指向两人的通奸关系,丁梅斯代尔只不过是因为惧怕罪行暴露而反对公开逼问女人罢了。

听到这些话时,怯懦的他必定会倍受煎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