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沈从文的边城

合集下载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沈从文的《边城》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摘要: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的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文化女神,爷爷是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

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湘西;文化;传统《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和谐的生命形态。

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他与湘西有割不断的血肉亲情。

湘西这块古老的土地给予沈从文很多的灵感,他把湘西的人和事,详细的风俗人情,湘西的社会环境用笔描绘出来,绘成一幅独特、优美的画卷。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山绿水相环绕的人间美景跃然纸上。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和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这不能不使读者陷入无边的怅惘。

论及作品时,作者自己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故事中充满了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六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

”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水边小城,蓬勃着人性的率真与善良。

“文明”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

然而,当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

因此,小说容纳了现在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种命题,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

《边城》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

宁静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随着现代文明已渗透进边缘偏僻的湘西,它将难以维系。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好句:1、这小城里虽那么安静和平但地方既为川东商业交易接头处,因此城外小小河街,情形却不同了一点。

也有商人落脚的客店,坐镇不动的理发馆。

此外饭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莫不各有一种地位,装点了这条河街。

还有卖船上用的檀木活车、竹缆与罐锅铺子,介绍水手职业吃码头饭的人家。

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红筷子,不拘谁个愿意花点钱。

2、白日里无事,就坐在门口做鞋子,在鞋尖上用红绿丝线挑绣双凤,或为情人水手挑绣花抱兜,一面看过往行人,消磨长日。

或靠在临河窗口上看水手铺货,听水手爬桅子唱歌。

到了晚间,则轮流的接待商人同水手,切切实实尽一个妓女应尽的义务。

3、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那里时,最先注意到的是那只黄狗。

那黄狗汪汪的吠着,受了惊似的绕屋乱走,有人过渡时,便随船渡过河东岸去,且跑到那小山头向城里一方面大吠。

4、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故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

7、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

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

9、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

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

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

1.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沈从文《边城》论文

沈从文《边城》论文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边城》这部作品的艺术性。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的抒情意境的诗化特征;二是其诗境中蕴含的悲凉况味;三是在悲凉感怀下凸显的永恒的人性美。

通过层层体味挖掘其作品中最具价值的东西--人性美。

人性美是永恒的,沈从文先生描绘的这一美好品质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抒情意境悲凉人性美沈从文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京派作家是以人道主义为根基,遵循“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的作家流派,他们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艺术上熔写实、浪漫、记“梦”和象征于一体,多写自然景物、纯真爱情、童心及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就沈从文先生而言,其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重叙民间传奇和历史小说、都市讽刺和乡土抒情三部分,其中乡土小说又称湘西小说,是作者对边地山民人情美、人性爱的深情礼赞和讴歌。

中篇小说《边城》就是构筑湘西小说的柱石,也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

《边城》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湘川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之间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

《边城》共二十一节,每一节都充满了诗意,作者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悠远质朴的美感。

一、一首具有抒情意境的诗《边城》因其全篇弥漫着悠然袅袅的诗意,而常被人称作“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刘西渭语)。

在沈从文先生的诗化小说长廊中,《边城》无疑是高居其王冠之上的宝石。

首先,作品中的人、事、物皆被镀了一层诗意的光辉。

在故事情节方面,是以翠翠和二老的爱情为诗情的载体,悠然道来二人故事中“爱”与“美”的特质。

翠翠本身就是美的,纯的。

“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1)沈从文先生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翠翠的纯美与柔和,翠翠像一件带有灵魂的美玉。

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情美

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情美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整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石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放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翠翠在岸上锐声喊着:‘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飘荡在寂静的空气里”[7]。秀丽的坏境,悠闲的生活,动人的曲子,和睦的祖孙,构成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善良的老船夫把对失去女儿的情感寄托在了孙女的身上,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也是无人可替代的。这种情感真实不做作,是亲人间纯粹情感的自然流露。
关键字:沈从文;边城;人情美

沈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出生于行伍世家,我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是30年代“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蜚声中外的《边城》、《长河》、《八骏图》、《湘西散记》等,曾经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候选人。
《边城》是沈从文最富盛名的代表作,整部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情,是沈从文表现人性美的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一部。不少读者被作品中那动人的故事所感动,边城真是山美、水美、人更美。“小说所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边城》讲述了在湘西边境的一个小镇上,老船夫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以渡船为生。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心属傩送。天保求婚不成意外溺水而死,傩送负疚远走他乡。老船夫担心翠翠的幸福,在无奈和痛苦中死去。最后留下翠翠独自一人等着爱人的归来。作者在《边城》中描写了亲情、爱情、民情三种人情关系,以清新淡雅的笔墨体现边城人的人性美。尤其是作品中纯真的男女之爱、无私的祖孙之爱、真挚的手足之爱,深厚的父子之爱及朴实的乡邻之爱都是边城人民人性美的体现。

论沈从文的《边城》

论沈从文的《边城》

论从文的《边城》从文先生说:“文学方面我没有资格”,这话对我尤其合适。

但既然被从文先生带进了《边城》,便一同陷入湘西的风土人情之中,更陪同祖父一同叹息,陪同两位弟兄(大老与二老)一同流浪出走,陪同翠翠一同哀哭,一同守候——事实上所陪伴的是从文先生自己,更是我们每一个生在这世界、等候着什么并注定要死去的人。

汪曾祺在《读<边城>》一文中说:“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

这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汪曾祺说:先生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汪曾祺先生的评论很有代表性,另外一种代表性的评论则强调:《边城》展示了苗族文化面对两大强势文化(汉文化与西方文化代表的“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从文在那个故事里进行了充满感情的文化自卫。

我想这些评论虽有启发却不能令人满意,因为我们看到,从文先生从城市这边或现代性这边,走向边城或本土那边,却没有发现真正的乐土或安放灵魂的地方。

他是在寻找家乡,但家乡已经不在了,祖父死了,大老死了,二老出走,翠翠无望地等候着未知的将来。

这些悲剧只在很小的意义上可以归因于文化之间的力,更多的原因则是“未知”的。

这些未知因素表面上是宿命论的甚至是神秘主义的;然而,当从文把这种悲剧意识对象化的同时,也开始寻找答案——翠翠要等这个答案,她在母亲命运的河边,苦苦地等候着。

这样一来,边城也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一个文化概念,而成为一个人性概念,一个概念。

从文以下两处文字可作为理解《边城》的参考:1、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

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论文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论文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论文 《边城 》这部小说 讲的故事 比较简单:在湘西茶峒山城一里外有一条小溪 ,溪边住着一个摆弄渡船的老 人,他有一个名为翠翠的孙女,老船夫和孙女两人相依为命,在城内码头上掌事的 龙头老大名为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 ,而翠翠却钟情于 弟弟傩送,老大天保在失望之下驾船下游,结果出事淹死,弟弟由于哥哥的死而内 心非常纠结愧疚;在一个雷雨之夜,翠翠的爷爷死了,虽然傩送也爱着翠翠但始终 没有回来,留下翠翠一人生活。

一、生命的优美、健康 生命的健康与优美一方面指的是体魄和容貌上的自然与美丽,在 《边城》 中, 青年人身体结实强健,充满了生命力。

沈从文为了描写这一特点,常常使用动物来 描写人物的体魄,比如说用“结实的小公牛、 小老虎”来描写天保和傩送,用“一 只天真活泼的小兽物”来描写翠翠。

作者完全没有贬低之意,反而是对这些年轻 人所散发出的自然灵动的气息充满喜爱。

翠翠的容貌也具有自然的美感,沈从文 这样描写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翠翠 的这种天然质朴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趣。

另一方面 是爱情的自然与美丽,在 《边城》 中沈从文描写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非常含蓄: 第一次两人在黄昏时相遇 ,一见钟情;第二次傩送上青浪滩,翠翠并未见到他;第 三次,翠翠与傩送在龙舟比赛中偶遇,两人对视微笑。

当天保发生意外之后,傩送 内心歉疚,黯然离乡,而翠翠早晚等在他离开的渡口。

虽然二人之间的爱情铭心刻 骨,但他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却非常短 ,沈从文也用了非常高超的技巧描写了少女 的矜持和羞涩,这样的爱情是严肃而庄严的,充满了神性的美 。

二、人格品质纯美高尚 小说《边城》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拥有诚实、勇敢、热情、真诚的优美品格, 在这个小城中几乎无人不善。

比如说老船夫将摆渡当作是自己的天职,一辈子任 劳任怨,从未收取过客的财务,偶尔一些不得已而得到的好处,老船夫也想方设法 超量的回报;船总顺顺仗义疏财、正直大气,受到了很多穷人的尊重,比如说船工在水上失事后,他经常赠送财务帮助其周济,而当船工之间产生纠纷时也常常会 让他来做出裁判,顺顺总是可以非常圆满的解决问题。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篇1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傩送和天保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兄弟手足之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通过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表现人性美《边城》中翠翠的形象,是全书的精魂所在,就如山间流淌的一股清泉,从未受到都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最亮丽、最独特的风景。

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

对于任何一个天真纯洁的青年男女来说,爱情都是美丽的,充满理想和幸福。

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

”在后来看划船时无意问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

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沈从文 边城的分析

沈从文 边城的分析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作家本人有过重要的表白。

他说:这作品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目的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作家的表白是切实的。

在小说里,少女翠翠是作家所着力精雕细刻的中心人物。

这是作家理想中的"自然之女',她没有任何都市鄙俗的污染,只有"小兽物'般的天真活泼和"黄麂'般的乖巧善良。

而围绕着翠翠所出现的人物,无论是秀拔出群的傩送,还是谦和克制的天保,无论是宽厚仁慈的祖父,还是豁达正直的船总,也都无不保持着做人的美德,信守着灵魂的纯洁。

小说正是通过他们相互间的男女之爱、祖孙之亲,父子之情和邻里之睦的描写,生动地层现这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自然的人性爱和人情美。

小说无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描绘人物的内心感情。

整个作品是那样浑朴天成,如同作家笔下的溪水,顺着山势,或急或缓,自然流淌,毫无人为造作之感。

小说的语言也与所表现的内容和谐统一,质朴、清新、自然、含蓄,处处蕴含着浓郁的诗情,字字浸渍着作家的温爱。

《边城》是沈从文长期受压抑的感情的流露。

是他自己唱给自己听,为了让自己的心感动起来的"情歌'。

祖父死了,白塔倒了,未成年的翠翠等待着那个不知回不回来的傩送,稚嫩的生命失去了呵护,充满悲哀和隐忧,但沈从文用抒情的暖和色调把人生的悲剧性包裹起来,使之化为淡淡的哀愁,像黄昏落日一样美丽而忧郁。

命运难以抵抗,但作品却有一丝暖意:杨马兵――翠翠母亲昔日的情人取代爷爷,负起照顾翠翠的责任;船总顺顺伸出热情的手,而离家出走的二老也还有回来的可能,翠翠的等待并非毫无意义一种由沈从文想象中始终追寻的充满人类的爱意的"人生形式',与人生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悲哀调和起来,构成了《边城》的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沈从文的《边城》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的解读都倾向于“人性美”的一面,认为《边城》是一幅描绘人性美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镁的赞美诗。

本文将同样对沈先生的《边城》进行论述,但论述的重点主要是换个角度去解读《边城》,探寻其“人性美”光环下的真正内蕴。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内蕴正文:《边城》自问世以来,就被称为是“歌颂人性的至美”、“表现人性美中的力作”,是“人性美的赞美诗”。

阅读《边城》,可以确实的感受到,书中的人生形式是那么诗意盎然,田园牧歌的情调令人心驰神往,淳朴自然是优美人性的表现,主人公翠翠的冰清玉洁,晶莹剔透也着实令我们感慨万千,可以说翠翠美好的灵魂是人性美的盖世范本。

沈从文先生自己也曾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然而,《边城》真的纯粹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吗?《边城》中的人性真的是优美而健全的吗?我觉得执有这种看法的人,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

事实上,当我们对作品的思想内蕴作进一步的探究,就会发现在人性美光环的笼罩下,却有着人物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一系列极度不协调的事件。

沈先生曾经争对读者自己这部作品的评价时这样说过:“我作品能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卖椟还珠。

你们能够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的热情却忽略了。

你们能够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显然,沈先生认为自己的作品并没有被大多数读者所完全理解。

的确,很多读者对《边城》的解读只停留于文字优美,故事动人这一层面上,缺乏对其内在意蕴的探究。

那么沈先生为何要将不完美写进优美的《边城》?又为何故意将《边城》中美好爱情设置成悲剧,让整部作品总是笼罩于一片淡淡的忧郁之中呢?作品的背后为何有作者隐伏的悲痛呢?沈先生是京派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作为京派作家的他在写作观念上注重表现对淳朴、原始人性、人情的赞美。

沈先生之所以重视讴歌淳朴、原始、美好的人性,重要的根源就是他对近代中国特别是都市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人性异化现象的憎恶与不满。

他看到大都市生活的丑恶和腐败的一面,看到资本主义金钱势力对一切的腐蚀和扭曲,因而更加怀恋和向往较多保留着古朴民风的内地农村,尤其是湘西一带留存着不少原始风俗习性的农村。

当年,青年的沈先生因为不满当时现实湘西社会黑暗、罪恶的统治,忍受不了家庭既定的生活道路,所以他怀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从荒僻、闭塞、落后、黑暗的湘西来到大都市的北京。

然而,欢迎他的并不是一个明媚和谐的世界,而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集团共同统治的黑暗天地。

都市的一切更令沈先生感到深恶痛绝,他开始转而怀念起湘西那还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污染的人性美、人情美和未被完全摧毁的淳朴民风。

沈先生的社会理想是希望用古老的湘西文化给这个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一种蓬勃的原始生命力。

但是,当他回到湘西却又痛苦地发现湘西社会的隐患和烂疮:湘西文化已不像过去那样纯净,它正在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内心深处已产生了唯实唯利的价值观;统治者残害无辜,人民活得糊涂而悲惨;湘西人民与自然妥协,结果终将不适应潮流,被赶出历史舞台。

回到家乡的所见令沈先生十分心痛与失望。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沈先生的大部分作品在渲染湘西人民朴素敦厚的风情人情的同时,在其中又或明或暗地挑剔湘西社会的隐患和烂疮。

好在五四运动的精神给沈先生巨大的思想鼓舞,使他愈来愈相信要脱离目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型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

因此,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他文学创作最热切、最坚定的追求,接着发生的大国难更加加深了他以创作经典去改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的信念。

不可否认,《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了热情的描绘和歌颂。

从而体现作者“理想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是其美好的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涵。

事实上,《边城》的结尾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

这个悲剧显示人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

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

作品的主干及结局旨在通过这种不“确定性”。

揭露人性的阴暗面—深藏于民族心灵中的瘤疾。

正是这种瘤疾,在关键时候兴风作浪,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素。

沈先生明了故事的全部原因,但他对“人性向善发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过于痛揭人性的阴暗面,不忍心将主人公的命运推向悲剧的结局,他渴望笔下的人物都会有一个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他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表现人性美人情美的一面。

然而,即使他使人物越过了现实的障碍,漠视封建宗法和金钱势力而追求自由爱情,却无法拭去传统天命思想投射在淳朴人性中的阴影。

正是由于这阴影,才造成了优美人性的不健全,演出了一场不知归期的悲剧。

一、人物缺乏主体意识让我们走进《边城》,去认真地考察《边城》中人物的行动,就可以发现他们作为人的主体意识的明显缺乏,缺乏现代人所具有的那种主动追求,积极沟通的性格。

翠翠是个带着童稚气的纯情少女,她常常“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没有人能体会一个少女的感情,她也从不主动地向他人倾诉,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而翠翠在感情的表达上也是羞涩的、含蓄的,在爱情的追求上更是不勇敢、非主动的,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对于爱情她始终消极等待甚至回避状态,因而现实离她更加遥远,尽管她和傩送两人一个有情,一个有意,但最终却有情人难成眷属。

翠翠自始至终从没有采取能代表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主体性的行动,相反,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她却把它放走了。

翠催对待爱情的所有表现,很大程度上说明,翠翠是被动地而不是主动地,是不小心失足滑入爱河中而不是奋不顾身地跳入爱河中。

由于她性格上的缺陷,决定了她没有能力抓住属于自己的爱情,是她自己亲手葬送了本该属于她的幸福。

或许我们不能这样苛求翠翠,她不过是一个才十六岁、情窦初开的怀春少女,但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何曾与人主动地交流过自己的情感,敞开过自己的心胸?勤劳朴实、任劳任怨、乐善好施的老船夫,对于天保、傩送两兄弟的选择,他一直没有明确告诉过翠翠,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翠翠爱情的顺利进展。

老人在抑郁而死之前仍在争取翠翠的幸福做最后的努力,但他无能为力,却也从未向任何人求助和诉说。

在他撒手人寰的瞬间明白让翠翠幸福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他只能带着无比的遗憾和对翠翠的依依不舍永远的离去了。

再看寄寓着沈先生理想的人物,勇敢、豪爽、英俊、热情、勤劳的傩送,他对爱情也缺乏主动追求的意识和精神。

为了爱情和哥哥“决斗”,夜半上山在月光下为翠翠歌唱,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面对向竹林里跑去的翠翠和老船夫那“畏畏缩缩”“极不得体”的说明,明白自己“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的他,居然就只是感到“有一点愤愤不平,有一点气恼”,从未向翠翠和老船夫直接表明过自己的心意,致使“有边”的事情变得“无边”,他最终也负气离家出走,不知漂泊到何处………在作者看来,不管是翠翠,老船夫还是傩送,他们都没有在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里建立起积极交流互动的社会关系。

事实上,只要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主体意识增强一些,在他们性格中多那么一点主动追求、积极进取的现代因子,相信翠翠的爱情悲剧就不会发生。

二、可怕的宿命思想茶峒地区边民的生活环境也不总是美妙并富有诗意的,他们一直生活在闭塞的空间,缺乏坚实的生活依靠。

小说一开始对茶峒这个小城的介绍就让读者感到浓郁的孤独感。

这种浓郁的孤独感弥漫在整部小说之中,挥之不去,紧随而来的,自然就是寂寞。

因此,在边民们流动的血液里充满了孤独和寂寞的因子,这些因子必然会造成边城人民过于内倾的性格特质,而这种特质又会导致他们感到人生的渺小,进而产生认为天命难违的宿命思想。

面对自然灾害,他们只知道消极地顺应,无助地呆望,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从不积极应对。

比如,“河中涨了春水,……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延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

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的安排下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

”边城人的宿命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面对人事的不幸,他们也似乎只会默默地把悲伤深埋心底,强迫自己平静地接受不幸的事实,而把一切的根由都归因于“天意”。

比如,翠翠的母亲“到未了丢开老的和小的,却陪那个当兵死了。

这些事从老船夫说来谁也没罪过,只应天去负责。

翠翠的祖父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种不幸的安排。

摊派到本身的一份,说来实在不公平!说是放下了,也正是不能放下的莫可奈何的一件事!”在老船夫眼里,女儿的殉情和自己中年丧女的不幸,全都是上天事先安排好的,是自己的宿命,是无法抗拒和逆转的。

边城人民淳朴美好的人性下深藏着严重的天命迷信思想,这种消极的宿命思想,致使他们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外在环境,他们认为祸患都渊源于冥冥之中的“天数”,是一种报应,是自己的命该如此。

它不仅仅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还致使人们遇事消极对待。

长此以往,人的个性更加内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各怀心思,因为误会、猜疑而导致隔膜,从而感到与他人交流的困难,惟独缺少对自己生命的真正体验和内省,往往导致了事情的发展愈加劣化。

可见一切的“不凑巧”和“不如意”,其实是由宿命思想这只无形的手拨动的。

如果边城人没有这种可怕的宿命观,如果他们可以积极应对所有事情的发生,相信所有的悲剧都可能不会发生。

三、阶级分化和唯实唯利说到《边城》,大家自然都会想到朴实憨厚的边城人民、仁厚淳朴的土性风情、青山绿水的江南美景……一幅美妙的画卷,一个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但当你走入边城深处,就会发现这儿并非真正的世外桃源,因为在边城人民中已有了贫富差距而导致的阶级分化,以及唯实唯利的思想观念。

首先,我们可以从船总顺顺和老船夫之间的关系,就能看出贫富差距导致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的不平等。

顺顺一出场,作者就赋予了他爽朗大方的秉性,但是,他在茶峒有着明显的优越地位和不同于普通人的高贵身份,每一次老船夫与顺顺碰面交谈或是宴请,都能明显感觉到面对船总的老船夫是多么的小心翼翼、卑躬屈膝和受宠若惊。

其次,我们可以看出导致翠翠婚姻道路崎岖坎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碾坊”对“渡船”的挤压。

茶峒的人们没有谁不知道“管理一个碾坊比管理一个渡船有趣味,一看也明白。

但一个撑渡船的想有一座碾坊,那是不可能的妄想。

凡碾坊照例是属于当地的小财主的。

”边城人民对那座碾坊都是羡慕不已,这说明拥有财富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已十分重要,不再是所谓的“粪土”了。

就连老船夫自己看到碾坊,也是“转着那双小眼睛,很羡慕的去欣赏一切,估计一切,把头点着……”并且以十分欣赏的口气向翠翠描述他所欣羡的碾坊,这固然是庄户人出身的“老船夫对于水碾子原来就极有兴味”的生动表现,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老船夫潜意识里对财富的羡慕和渴求,他的心中已然有了世俗功利的阴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