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实验报告范本

合集下载

实验报告范本

实验报告范本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液体蒸发速率的因素实验目的:1. 了解液体蒸发速率的影响因素。

2. 探究不同条件下液体蒸发速率的差异。

实验器材:1. 烧杯(100mL)2. 温度计3. 秒表4. 水和酒精5. 电热炉6. 酒精灯7. 金属夹8. 玻璃棒9. 滤纸10. 恒温箱实验步骤:1. 将烧杯分别装入100mL水和酒精,分别记录烧杯编号。

2. 将温度计放入烧杯中,调节电热炉使水温稳定在25℃,酒精温度稳定在20℃。

3. 用金属夹将烧杯固定在支架上,用秒表记录水从烧杯中蒸发的时间。

4. 重复步骤3,分别记录酒精在25℃和20℃时的蒸发时间。

5. 将酒精灯点燃,将酒精温度升高至30℃,重复步骤3,记录酒精在30℃时的蒸发时间。

6. 将恒温箱温度调至25℃,将酒精放入恒温箱中,重复步骤3,记录酒精在恒温箱中的蒸发时间。

7. 将烧杯放在通风处,重复步骤3,记录酒精在通风条件下的蒸发时间。

实验结果:1. 水在25℃、20℃、30℃和通风条件下的蒸发时间分别为:10分钟、12分钟、8分钟、5分钟。

2. 酒精在25℃、20℃、30℃和恒温箱条件下的蒸发时间分别为:6分钟、8分钟、4分钟、7分钟。

实验分析:1. 液体蒸发速率受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等因素的影响。

2. 温度越高,液体蒸发速率越快;表面积越大,液体蒸发速率越快;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速率越快。

3. 本实验中,酒精在30℃时的蒸发速率最快,说明温度对液体蒸发速率的影响较大。

实验结论:1. 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是影响液体蒸发速率的主要因素。

2. 在实验条件下,酒精在30℃时的蒸发速率最快。

实验反思:1. 本实验操作较为简单,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温度的变化,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酒精燃烧等事故发生。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安静,避免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在调节电热炉时,注意观察水温的变化,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

第一次试验报告

第一次试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班级:姓名:
一、氧气制取实验1(高锰酸钾)
1.反应化学方程:2KMnO4=K2MnO4+MnO2+O2↑
2.制取氧气步骤(茶庄定点收利息)、及注意事项:
步骤注意事项查






3.棉花团的作用:
二、过滤
1.一贴、二低、三靠:
2.玻璃棒的作用:
三、称量30ml的水
1.读书时注意事项:
2.选择(提示:羊小虎大)
如果实际体积为30ml,俯视读书示数可能为(),仰视读数示数可能为()如果俯视示数为30ml,液体实际体积可能是(),
如果俯仰示数为30ml,液体实际体积可能是()。

A、30ml
B、29.6ml
C、30.2ml
D、无法确定
四、氢氧化钠硫酸铜
1.反应化学方程:2NaOH+CuSO4=Cu(OH)2↓+Na2SO4
2.胶头滴管试用注意事项:
3.实验现象:
五、铁与硫酸铜反应
1.反应化学方程:Fe+CuSO4=FeSO4+Cu
2.反应实验现象:。

第一次实验报告的结果和分析

第一次实验报告的结果和分析

第一次实验报告的结果和分析实验背景: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假设、探究问题,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分析结果。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某种产品的耐久性能,并进行结果和分析。

实验过程: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一种智能手机作为研究对象,以了解其耐用程度。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选取若干个相同型号的智能手机作为样本。

2.编制实验计划,将手机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

3.控制组的手机不进行特殊处理,作为对照组。

4.实验组的手机进行三个不同条件的测试:摔落测试、水浸测试、高温测试。

5.在每项测试前,对手机进行详细的检查,记录初始状态。

6.进行摔落测试时,将手机从一定高度摔落到地面上,重复10次。

7.进行水浸测试时,将手机浸入水中,时间为30分钟。

8.进行高温测试时,将手机置于恒温箱中,温度设定为60°C,时间为1小时。

9.完成测试后,再次对手机进行检查,记录测试后的状态。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摔落测试:控制组中,有2台手机出现轻微划痕,无其他明显损坏。

实验组中,有3台手机出现屏幕破裂,2台手机出现摄像头故障,1台手机表面出现明显凹陷。

2.水浸测试:控制组中,所有手机均正常工作,无明显异常。

实验组中,有2台手机无法开机,3台手机出现屏幕模糊。

3.高温测试:控制组中,所有手机均正常工作,无明显异常。

实验组中,有1台手机电池发热,2台手机出现掉色现象。

结果分析:1.摔落测试方面,实验组中有手机出现屏幕破裂和摄像头故障的情况,说明该智能手机在摔落情况下存在脆弱性,需要加强其外部结构的保护。

2.水浸测试方面,控制组中所有手机均正常工作,而实验组中有手机无法开机和屏幕模糊的情况,表明该智能手机在水浸情况下的防水性能需要改进。

3.高温测试方面,虽然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手机均正常工作,但实验组中有手机电池发热和掉色现象,意味着该智能手机在高温环境下的散热和色彩稳定性有待提高。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该智能手机在摔落情况下具有一定的脆弱性,需要加强其外部结构的保护。

实验报告范本

实验报告范本

实验报告范本一、实验目的及背景实验目的是明确实验的目标和意义,阐述实验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分析实验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存在的困难。

二、实验原理及步骤实验原理是解释实验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理论知识和运用方法。

实验步骤是具体介绍实验中的操作过程和步骤。

三、实验数据及分析实验数据包括实验中所得到的所有数据和测量结果。

分析实验数据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了解实验结果的含义和规律。

四、实验结论及建议实验结论是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

实验建议是对实验结果的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使实验效果更好。

五、实验结果应用实验结果应用是把实验结果用于实际生产和科研中,以期得到最大的实际效益。

六、实验心得实验心得是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反思,主要包括对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和实验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和建议。

实验报告样本:一、实验目的及背景该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水的密度和表面张力的理解,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天然界中,液体的表面受周围气氛的影响而与空气产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称为表面张力。

密度是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用来描述物体“重”轻的一个指标。

了解水的密度和表面张力有助于理解水的物理特性,也可以应用于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二、实验原理及步骤1.实验原理(1)密度的定义:密度=质量/体积(ρ=m/V);(2)表面张力的定义:把一根细管插入液面,发现液面不挂在细管内,这说明发生了表面张力(γ);(3)容器由于内外两侧气压不平衡而漂浮在水面上,水的表面张力平衡了它和水的重力。

2.实验步骤(1)水的密度测量:采用简单的水位覆量法,得出水的密度;(2)表面张力测量:采用贝普试验,将凸面仪浸入水中并且观察浸没深度,最后可以计算得到水的表面张力。

三、实验数据及分析1.实验数据(1)水的密度为997.883Kg/m³;(2)表面张力平均值为72.20mn/m。

2.实验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水的密度为正常温度下的数值,表面张力也在正常状态数值内。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格式篇一:实验报告格式模板-供参考实验名称:粉体真密度的测定粉体真密度是粉体质量与其真体积之比值,其真体积不包括存在于粉体颗粒内部的封闭空洞。

所以,测定粉体的真密度必须采用无孔材料。

根据测定介质的不同,粉体真密度的主要测定方法可分为气体容积法和浸液法。

气体容积法是以气体取代液体测定试样所排出的体积。

此法排除了浸液法对试样溶解的可能性,具有不损坏试样的优点。

但测定时易受温度的影响,还需注意漏气问题。

气体容积法又分为定容积法与不定容积法。

浸液法是将粉末浸入在易润湿颗粒外表的浸液中,测定其所排除液体的体积。

此法必须真空脱气以完全排除气泡。

真空脱气操作可采用加热(煮沸)法和减压法,或两法同时并用。

浸液法主要有比重瓶法和悬吊法。

其中,比重瓶法具有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可靠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应用较多的测定真密度的方法之一。

因此,本实验采用比重瓶法。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粉体真密度的概念及其在科研与生产中的作用;2. 掌握浸液法—比重瓶法测定粉末真密度的原理及方法;3.通过实验方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比重瓶法测定粉体真密度基于“阿基米德原理〞。

将待测粉末浸入对其润湿而不溶解的浸液中,抽真空除气泡,求出粉末试样从容量的容器中排出密度的液体,就可计算所测粉末的真密度。

真密度ρ计算式为:式中:m0——比重瓶的质重,g; ms——(比重瓶+粉体)的质重,g; msl——(比重瓶+液体)的质重,g;ρl——测定温度下浸液密度;g/cm3;ρ——粉体的真密度,g/cm3;三.实验器材:实验仪器:真空枯燥器,比重瓶〔2-4个〕;分析天平;烧杯。

实验原料:金刚砂。

四.实验过程1. 将比重瓶洗净编号,放入烘箱中于110℃下烘干冷却备用。

2. 用电子天平称量每个比重瓶的质量m0。

3. 每次测定所需试样的题记约占比重瓶容量的1/3,所以应预先用四分法缩分待测试样。

4. 取300ml的浸液〔实际实验中为去离子水〕倒入烧杯中,再将烧杯放进真空枯燥器内预先脱气。

实验报告单格式(模板)

实验报告单格式(模板)

实验报‎告单格‎式实‎验报告‎单格式‎‎‎‎‎篇一:‎‎‎实‎验报告‎格式模‎板-供‎参考实‎验名称‎:‎粉‎体真密‎度的测‎定粉‎体真密‎度是粉‎体质量‎与其真‎体积之‎比值,‎其真体‎积不包‎括存在‎于粉体‎颗粒内‎部的封‎闭空洞‎。

所以‎,测定‎粉体的‎真密度‎必须采‎用无孔‎材料。

‎根据测‎定介质‎的不同‎,粉体‎真密度‎的主要‎测定方‎法可分‎为气体‎容积法‎和浸液‎法。

‎气体容‎积法是‎以气体‎取代液‎体测定‎试样所‎排出的‎体积。

‎此法排‎除了浸‎液法对‎试样溶‎解的可‎能性,‎具有不‎损坏试‎样的优‎点。

但‎测定时‎易受温‎度的影‎响,还‎需注意‎漏气问‎题。

气‎体容积‎法又分‎为定容‎积法与‎不定容‎积法。

‎浸液‎法是将‎粉末浸‎入在易‎润湿颗‎粒表面‎的浸液‎中,测‎定其所‎排除液‎体的体‎积。

此‎法必须‎真空脱‎气以完‎全排除‎气泡。

‎真空脱‎气操作‎可采用‎加热(‎煮沸)‎法和减‎压法,‎或两法‎同时并‎用。

浸‎液法主‎要有比‎重瓶法‎和悬吊‎法。

其‎中,比‎重瓶法‎具有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可‎靠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应用‎较多的‎测定真‎密度的‎方法之‎一。

因‎此,本‎实验采‎用比重‎瓶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粉体‎真密度‎的概念‎及其在‎科研与‎生产中‎的作用‎;‎‎‎2. ‎掌握浸‎液法—‎比重瓶‎法测定‎粉末真‎密度的‎原理及‎方法;‎‎3.‎通过实‎验方案‎设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比‎重瓶法‎测定粉‎体真密‎度基于‎“阿基‎米德原‎理”。

‎将待测‎粉末浸‎入对其‎润湿而‎不溶解‎的浸液‎中,抽‎真空除‎气泡,‎求出粉‎末试样‎从已知‎容量的‎容器中‎排出已‎知密度‎的液体‎,就可‎计算所‎测粉末‎的真密‎度。

真‎密度ρ‎计算式‎为:‎‎式中‎:‎ m‎0——‎比重‎瓶的质‎重,g‎; m‎s——‎(比‎重瓶+‎粉体)‎的质重‎,g;‎ms‎l——‎(比‎重瓶+‎液体)‎的质重‎,g;‎ρl‎——‎测定温‎度下浸‎液密度‎;g/‎c m3‎;ρ‎——‎粉体的‎真密度‎,g/‎c m3‎;三.‎实验器‎材:‎‎实验‎仪器:‎‎真空‎干燥器‎,比重‎瓶(2‎-4个‎);分‎析天平‎;烧杯‎。

实验实训报告(第一次)

实验实训报告(第一次)

实验实训报告院系:学号: 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必须写全称 全为“公共机房”第一面”……。

实验实训小结通过本次实验实训,我熟悉了……,掌握了……¸还有…….;…… 。

4.在“E “盘中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在其中建立文件夹和文件;练习文件夹及文件的建立、复制、搜索、移动和删除等方法和快捷方式的建立; 参考教材P35-38第二面”1.认识计算机硬件2.认识键盘3.掌握Windows启动与退出4.掌握文件夹及文件的建立、复制、搜索、移动和删除等方法;5.掌握应用程序的添加、删除和快捷方式的建立。

实验实训内容1.认识计算机内外硬件设备名称及作用2.利用键盘输入各种字符及中英文输入法切换3.启动Windows及退出4.在“E“盘中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在其中建立文件夹和文件;练习文件夹及文件的建立、复制、搜索、移动和删除等方法;5.练习应用程序的添加、删除和快捷方式的建立。

实验实训步骤1、认识计算机内外硬件设备名称及作用(1)CPU:(2)存储器:1)内存:2)外存:(3)主板(4)键盘:(5)鼠标:(6)显示器(7)打印机2.利用键盘输入各种字符及中英文输入法切换(1)输入小写字母(2)输入大写字母(3)输入1234等下面字符(4)输入!@#等上方字符(5)输入中文及标点:Ctrl+Space:启动/关闭输入法(中英切换)Ctrl+Shift:切换输入法(不同中文输入之间切换)Shift+Space:全角/半角切换3.启动Windows及退出。

实验一的实验报告

实验一的实验报告

实验一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实验室基本操作流程和实验室安全常识,并对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有初步认识和了解。

实验器材:- 试管- 显微镜- 称量器具- 实验药品实验原理:在本实验中,我们将探究实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规律。

通过加热、冷却、搅拌等操作来观察物质的相变过程,并记录相应的实验数据。

同时,我们还将借助显微镜,对微观世界的变化进行观察和研究。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实验物质,并记录初始质量。

3. 借助称量器具,精确称量实验物质的质量。

4. 加热试管中的实验物质,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5. 在加热过程中,不断观察实验物质的变化,记录是否发生相变及相应的温度。

6. 冷却实验物质,继续记录温度变化和是否发生相变。

7. 利用显微镜观察实验物质微观结构的变化,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果:1. 实验物质在加热至一定温度时发生了相变,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2. 随着继续加热,液态物质再次发生相变,由液态转变为气态。

实验数据处理:1. 统计实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质量变化情况,并作图表示。

2. 计算相变过程中的温度差异及质量差异,并绘制相应的变化曲线。

实验结论:1.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物质可以从固态转变为液态,再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2.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我们还进一步认识到在微观层面上,这些相变过程是由分子或原子的运动引起的。

实验心得:本次实验中,通过亲身操作和观察,我对物态变化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过程中,我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并注意实验室安全。

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我对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有了初步掌握。

在以后的实验中,我将更加注重实验细节和数据的准确性,以期取得更加准确和有意义的实验结果。

实验改进方向:1. 在实验过程中,应更加细致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相变情况,以便进行更加详细的数据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实验》报告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实验名称:Matlab基础知识
实验日期:
Matlab基础知识
1.目的:
- 熟悉MATLAB 的具体操作与操作键。

- 掌握MATLAB 中的常用函数与变量、表达式的定义方法。

- 熟悉MATLAB 常用的工作方式M 文件的编程工作方式
- 掌握MATLAB 语言中的程序结构。

2. 任务
(1) 建立一个M 文件,求所有的水仙花数。

所谓的水仙花数是指一
个三位数,其各位数字的立方和等于该数本身。

例如153是一个水仙花数,因为153=13+53+33 。

(2) 用subplot 分别在不同的坐标系下画出下列四条曲线,为每幅
图形加上标题:
概率曲线2
x y e -=
四叶玫瑰曲线sin 2ρθ
= 叶形线3
233131t x t t y t ⎧=⎪⎪+⎨⎪=⎪+⎩
正弦曲线sin y x
=
3. 实验过程
(1).利用公式21
171513114++-+-= π计算π的值。

加上文字说明求解的思路,或公式等推导转换的过程
程序:
sum=0;
for i=1:11
sum=sum+(-1)^(1+i)/(2*i-1);
end
sum*4
运行结果:
(2).编辑函数计算1!+3!+5!+7!+…+25!的值。

程序:
sum=0;
i=1;
while i<26
m=1;
j=1;
while j<=i
m=m*j;
j=j+1;
end
sum=sum+m;
i=i+2;
end
sum
运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