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实验报告范文
药理学机能实验报告

药理学机能实验报告篇一:《药理学》设计性实验《药理学》设计性实验一、设计性实验目的设计性实验目的是: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将所学得基础医学知识应用于实验的选题与设计。
通过创造性设计一种机能性动物实验(包括动物的病理模型),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范围内,完成从实验设计到亲自动手操作全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动物的各种机能与代谢变化,分析和掌握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机制,使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相结合。
最终达到提高同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与创新精神。
二、设计性实验完成的基本步骤1.立题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根据已学的基础或近期将要学的知识,并利用图书馆及其Internet 网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过小组集体酝酿、讨论确立一个既有科学性又有一定创新的药理学实验题目。
但是,要注意动物实验方案不可过大和脱离现实条件,应强调其可操作性。
初步选题后,由带习老师根据设计方案的目的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初审,然后与同学一起对实验方案进行论证。
2.方案设计的内容与格式每实验小组在立题基础上,认真地按照规定的格式写出动物实验的设计方案。
设计性实验方案的内容应详细和具可操作性,具体的内容和格式要求如下:①题目,班级、设计者;②立题依据(实验的目的、意义,以及拟解决的问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③实验动物品种、性别、规格和数量;④实验器材与药品(器材名称、型号、规格和数量;药品或试剂的名称、规格、剂型和使用量),包括特殊仪器与药品需要;⑤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包括实验的技术路线、实验的进程安排、每个研究项目的具体操作过程,以及设立的观察指标和指标的检测手段;⑥观察结果的记录表格制作;⑦预期结果;⑧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措施;⑨注明参阅文献。
3.实验准备同学应根据实验的设计方案列出实验所需的动物、器械、药品的预算清单,在实验课前两周提交指导老师。
药理植物配置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药理植物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药理植物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3. 学习药理活性成分的检测与鉴定。
4. 分析不同药理植物提取物的药理活性。
二、实验原理药理植物是指具有药理作用的植物,其提取物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提取药理植物的有效成分,检测其药理活性,并分析其药理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药理植物(如金银花、甘草、丹参等)- 无水乙醇、甲醇、蒸馏水等溶剂- 醋酸乙酯、氯仿等有机溶剂- 纸层析板、硅胶G、薄层色谱(TLC)鉴定用试剂2. 实验仪器:- 超声波提取仪- 水浴锅- 离心机- 紫外分光光度计- 薄层色谱仪- 分析天平- 容量瓶- 试管、烧杯、滴管等四、实验步骤1. 药理植物提取物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的药理植物粉末,加入适量无水乙醇或甲醇,超声提取30分钟。
- 将提取液过滤,滤液浓缩至一定体积,得到药理植物提取物。
2. 药理活性成分的检测与鉴定- 将药理植物提取物进行薄层色谱(TLC)分析,确定其主要活性成分。
- 通过比较已知活性成分的标准样品,鉴定提取出的活性成分。
3. 药理活性测定- 将药理植物提取物进行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确定其活性成分的含量。
- 通过体外实验(如细胞毒性实验、抗菌实验等)或体内实验(如动物实验)评估其药理活性。
4. 药理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根据TLC分析结果,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柱层析法等方法对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药理植物提取物的制备- 通过超声波提取法,成功制备了药理植物提取物。
2. 药理活性成分的检测与鉴定- 在TLC分析中,成功鉴定出药理植物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3. 药理活性测定-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确定提取出的活性成分含量。
- 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结果表明,药理植物提取物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
4. 药理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法和柱层析法,成功分离纯化了药理植物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
动物安全药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动物安全药理实验,对某新型药物进行安全性评价,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以及遗传毒性等方面,为该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昆明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
2. 药物:某新型药物,纯度≥98%,由某制药企业提供。
3. 试剂与仪器:生理盐水、苦味酸、戊巴比妥钠、注射器、灌胃针、电子天平、手术剪、止血钳、平皿、托盘、烧杯等。
三、实验方法1. 急性毒性实验(1)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最大耐受量组。
(2)给药方式: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分别灌胃给药,剂量分别为0.5、1.0、2.0、4.0g/kg体重。
(3)观察指标:观察实验动物在给药后24小时内出现的死亡、中毒症状及体征。
2. 亚慢性毒性实验(1)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最大耐受量组。
(2)给药方式: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分别灌胃给药,剂量分别为0.5、1.0、2.0、4.0g/kg体重,连续给药90天。
(3)观察指标:观察实验动物在给药期间及停药后30天内出现的死亡、中毒症状及体征,并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脏器系数等指标检测。
3. 慢性毒性实验(1)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最大耐受量组。
(2)给药方式: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分别灌胃给药,剂量分别为0.5、1.0、2.0、4.0g/kg体重,连续给药6个月。
(3)观察指标:观察实验动物在给药期间及停药后30天内出现的死亡、中毒症状及体征,并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脏器系数、病理学等指标检测。
4. 遗传毒性实验(1)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分别为实验组(给药组)和对照组。
(2)给药方式:实验组灌胃给药,剂量为2.0g/kg体重,连续给药90天。
药理学实验报告范文(共6篇)

篇一:药理学实验报告 1实验三 1、地西泮抗惊厥作用【目的】观察地西泮的抗惊厥作用。
【原理】尼可刹米可吸收入血,以至出现兴奋、抽搐、惊厥。
地西泮作用于边缘系统,加强了gaba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可有效地对抗中毒性惊厥。
【动物】家兔1只,体重2kg~3kg。
【药品】0.5%地西泮溶液、25%尼可刹米。
【器材】兔固定箱、台式磅秤、注射器(5ml)、针头(6号)。
【方法】取家兔1只,秤重并观察正常活动情况,然后静脉注射25%尼可刹米(0.5ml/kg 给药)。
观察动物的活动姿势、肌张力及呼吸等变化。
当家兔出现明显惊厥后,由耳静脉缓慢推注0.5%地西泮(按0.5ml/kg~1ml/kg给药),直到肌肉松弛为止。
【结果】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表地西泮对兔惊厥作用的影响给药前家兔反应正常尼可刹米给药后惊厥、肌肉强直肌肉松弛、镇静、催眠注射地西泮【讨论题】地西泮抗惊厥作用、作用机制及用途有哪些?【注意事项】家兔出现强直性惊厥后,应缓慢推注地西泮,过快可抑制呼吸。
2、用化学刺激法观察药物的镇痛作用【目的】观察药物的镇痛作用;学习化学刺激法筛选镇痛药或比较药物镇痛效果的方法。
【原理】腹膜的感觉神分布广泛,把醋酸等化学刺激物注入腹腔,使小鼠产生疼痛反应,表现为腹部双侧凹陷,躯体扭曲,后肢伸展,臀部高起,称扭体反应。
曲马多有镇痛作用,可明显抑制扭体反应。
【动物】小鼠2只,体重28g~32g。
【药品】0.2%盐酸曲马多溶液、0.6%醋酸溶液、生理盐水。
【器材】天平、注射器(1ml)、针头(5号)、秒表。
【方法】1、取小鼠2只,称重后观察正常活动后标号。
2、甲鼠腹腔注射盐酸曲马多溶液0.1ml/10g;乙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
3、给药30min后两鼠均腹腔注射醋酸0.2ml/只,观察记录注射醋酸后15min内两鼠出现扭体反应情况。
【结果】表药物对醋酸所致小鼠疼痛作用的影响鼠号药物用药前扭体反应次数甲乙醋酸---盐酸曲马多醋酸---生理盐水 4 19 用药后扭体反应次数 0 16【讨论题】结合实验结果说明曲马多的镇痛效果与临床用途。
药理学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不同给药途径对戊巴比妥钠药效影响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给药途径对戊巴比妥钠药效的影响。
2. 理解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3. 学习和掌握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药物剂量的大小决定血药浓度的高低,血药浓度又决定药理效应,因此药物剂量决定药理作用的强弱。
给药途径不同,吸收速度有差别,药物反应的潜伏期和程度亦有差别。
一般而言,腹腔给药大于皮下给药大于灌胃给药的药效。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18-22g,2只/组。
2. 实验药物:戊巴比妥钠溶液(0.2%、0.4%、0.8%)。
3. 实验器材:苦味酸、1mL注射器、生理盐水、电子天平、计时器、实验记录表等。
四、实验方法1. 将小白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只,分别编号为A、B、C。
2. A组:腹腔注射0.2%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3. B组:皮下注射0.4%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4. C组:灌胃0.8%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5. 给药后,分别观察记录各组小白鼠的睡眠时间、活动情况等。
6. 实验结束后,对各组小白鼠进行麻醉,观察并记录其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组:小白鼠睡眠时间为30分钟,活动减少,呼吸平稳,心率正常。
B组:小白鼠睡眠时间为25分钟,活动减少,呼吸平稳,心率正常。
C组:小白鼠睡眠时间为20分钟,活动减少,呼吸平稳,心率正常。
2. 实验分析本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戊巴比妥钠剂量的增加,小白鼠的睡眠时间逐渐缩短,活动逐渐减少,呼吸和心率保持平稳。
这说明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同时,实验结果也表明,腹腔注射、皮下注射和灌胃给药对戊巴比妥钠的药效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腹腔注射的药效最强,其次是皮下注射,灌胃给药的药效最弱。
六、实验结论1. 戊巴比妥钠的药效与剂量呈正相关,剂量越大,药效越强。
2. 不同给药途径对戊巴比妥钠的药效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腹腔注射的药效最强,其次是皮下注射,灌胃给药的药效最弱。
药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对象(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某药物对实验动物血压的影响实验日期: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药理学实验室实验对象:雄性SD大鼠,体重200-220g,共10只一、实验目的1. 了解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
2. 掌握血压测量的方法。
3. 研究某药物对实验动物血压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血压是衡量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血压的变化可以反映心血管系统的状态。
本实验通过观察某药物对实验动物血压的影响,探讨该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雄性SD大鼠,体重200-220g,共10只。
2. 仪器:电子血压计、鼠夹、生理盐水、某药物、实验记录表。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1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分别编号为A组和B组。
2. 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
3. 实验前,A组给予某药物,B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4. 药物给予后,每隔1小时测量一次血压,连续测量4次。
5. 记录每组大鼠的血压值,并计算平均值。
五、实验结果1. A组大鼠血压变化情况:- 给药前:平均血压为120mmHg。
- 给药后1小时:平均血压为110mmHg。
- 给药后2小时:平均血压为100mmHg。
- 给药后3小时:平均血压为90mmHg。
- 给药后4小时:平均血压为85mmHg。
2. B组大鼠血压变化情况:- 给药前:平均血压为120mmHg。
- 给药后1小时:平均血压为118mmHg。
- 给药后2小时:平均血压为116mmHg。
- 给药后3小时:平均血压为114mmHg。
- 给药后4小时:平均血压为112mmHg。
六、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某药物对实验动物血压有明显的降低作用。
2. 给药后,A组大鼠血压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血压降低幅度较大。
3. 实验结果表明,某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能具有降低血压的效果。
七、实验结论1. 某药物对实验动物血压有明显的降低作用。
2. 该药物可能具有降低血压的效果,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药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药物的基本作用机制。
2. 掌握药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观察药物的药理作用,验证其药效。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一只(体重2-3kg)。
2. 药物:阿托品(0.5mg/kg)、新斯的明(0.05mg/kg)、氯化钾(0.1g/kg)。
3. 仪器:血压计、心电监护仪、注射器、注射针、生理盐水等。
4.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氯化钾溶液、阿托品溶液、新斯的明溶液。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麻醉:将家兔置于实验台上,用麻醉药进行麻醉,使其进入麻醉状态。
2. 生命体征监测:将家兔放入心电监护仪中,实时监测其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3. 药物给药:根据实验要求,依次给予阿托品、新斯的明、氯化钾等药物。
4. 观察记录:在给药过程中,密切观察家兔的生命体征变化,记录相关数据。
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1. 阿托品实验:- 给药后,家兔心率明显减慢,血压略有升高。
- 给药后5分钟,心率降至50次/分钟,血压升高至160/100mmHg。
- 给药后10分钟,心率降至40次/分钟,血压升高至180/120mmHg。
- 给药后15分钟,心率降至30次/分钟,血压升高至190/130mmHg。
2. 新斯的明实验:- 给药后,家兔心率明显加快,血压略有下降。
- 给药后5分钟,心率升至80次/分钟,血压降至130/90mmHg。
- 给药后10分钟,心率升至100次/分钟,血压降至120/80mmHg。
- 给药后15分钟,心率升至120次/分钟,血压降至110/70mmHg。
3. 氯化钾实验:- 给药后,家兔心率无明显变化,血压略有下降。
- 给药后5分钟,心率维持在60次/分钟,血压降至140/90mmHg。
- 给药后10分钟,心率维持在60次/分钟,血压降至135/85mmHg。
- 给药后15分钟,心率维持在60次/分钟,血压降至130/80mmHg。
药理学实验实训报告范文

实验名称: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的合成实验日期: 2023年10月26日实验地点:药学实验室实验人员: [姓名]、[姓名]、[姓名]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姓名]一、实验目的1. 掌握阿司匹林的性状、特点和化学性质。
2. 熟悉和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3. 巩固和熟悉重结晶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4. 了解阿司匹林中杂质的来源和鉴别。
二、实验原理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其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化学结构式为C9H8O4。
阿司匹林的合成方法有多种,本实验采用水杨酸与醋酐在浓硫酸催化下进行酯化反应,生成阿司匹林。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 仪器:锥形瓶、温度计、水浴器、铁架台及其附件、玻璃棒、吸滤瓶(布氏漏斗)、漏斗、滤纸、烧杯、结晶皿,量筒。
2. 药品:水杨酸、醋酐、浓硫酸、乙酸乙酯、饱和碳酸氢钠、1%三氯化铁溶液、浓盐酸。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将水杨酸和醋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入锥形瓶中。
2. 添加催化剂:缓慢加入浓硫酸,边加边搅拌。
3. 加热:将混合物置于水浴中加热,控制温度在60-70℃之间,反应时间为30分钟。
4. 冷却: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析出固体。
5. 过滤:将固体过滤,得到粗阿司匹林。
6. 重结晶:将粗阿司匹林用少量乙醇溶解,过滤,冷却结晶,得到纯阿司匹林。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水浴温度控制在60-70℃之间,反应时间为30分钟。
2. 冷却后,观察到固体析出,过滤得到粗阿司匹林。
3. 经过重结晶,得到纯阿司匹林,产率为85%。
4. 通过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鉴定,确认产物为阿司匹林。
六、实验讨论1. 酯化反应的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产率有较大影响,本实验采用浓硫酸作为催化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重结晶过程中,乙醇的选择对产率有一定影响,本实验选用乙醇作为溶剂,效果较好。
3. 阿司匹林的合成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以保证产率和纯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1. 研究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对小白鼠作用的效果的不同。
2. 研究不同的给药途径的对小白鼠作用效果的不同。
二、实验原理
1. 药物剂量的大小决定血药浓度的高低,血药浓度又决定药理效应,因此药物剂量决定药理用强弱。
2. 给药途径不同,吸收速度有差别,药物反应的潜伏期和程度亦有差别,一般是腹腔大于皮下大于灌胃的药效。
实验一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
Mice 18-22g,2只/组鼠称、苦味酸、1mL注射器、生理盐水、戊巴比妥0.2%、0.4%、0.8%戊巴比妥钠溶液四、实验步骤
1、每组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承重、编号;
2、分别i.p0.2%、0.4%、0.8%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注意注射器勿搞混);
3、给药后仔细观察小鼠活动情况,并记录在表1;
4、实验结束后,对全班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分析实验结果(对本组实验结果及全班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注:数据统计时注意剔除可疑数据。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2、表2 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全班数据)p<0.001 表示0.4%与0.8%作用维持时间有显著差异。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对小白鼠作用的效果不
同。
3、本组实验结果与全班实验结果对比——潜伏期
六、思考
1、了解药物剂量与作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答:剂量-效应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关系。
由于药理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较为密切,所以在药理学研究中常用浓度-效应(曲线)关系。
在剂量-效应关系(用对数表示时为一条s型对称曲线)中,纵坐标:表示效应的强弱;横坐标:表示药物浓度(用对数表示时为一条s型)对称曲线。
量效曲线说明量效关系存在以下四个规律:
1、药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能产生效应。
2、在一定范围内剂量增加,效应增加。
3、效应的增加不是无限的。
4、量效曲线的对称点在50%处,对剂量的变化反应最为灵敏。
量反应是指药理效应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
例如:血压的升降,平滑肌的舒缩等,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质反应是指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
例如:死亡与生存、抽搐与不抽搐等,必需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
从量效曲线可以看到下列几个特定的位点:
最小有效浓度(剂量)即刚能引起效应的阈浓度(或剂量)
半数有效量是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
如:ED50:半数有效剂量EC50:半数有效浓度TC50:半数中毒浓度TD50:半数中毒剂量LC50:半数致死浓度
LD50:半数致死剂量
最大效能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即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在量效曲线上,产生最大效应水平的高低。
极量是治疗量的最大限度,即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药典为剧毒药规定了极量。
最小致死量指因严重中毒而开始出现死亡的剂量最小中毒量超过极量开始出现中毒症状的剂量
有效量/ 治疗量比最小有效量大,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并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药物效应强度/效价是指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治疗指数TD50/ED50或TC50/EC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是药物的安全性指标。
比值愈大愈安全。
但由于TD与ED两条量曲线的首尾可能重叠,即在没能获得充分疗效剂量时可能已有少数病人中毒,因此这一安全指标并不可靠。
安全范围以ED50~TD50之间的距离表示,比值越大越安全,是一较好的安全性指标。
药物的最大效能与效应强度含义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
以上各项指标的确定可以知道临床用药。
2、本实验属于哪种药物反应类型?
答: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镇静催眠及抗惊厥作用。
实验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Mice 18-22g,2只/组鼠称、苦味酸、1mL注射器、生理盐水、小鼠灌胃针、2%ni可刹米四、实验步骤
1、每组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承重、编号;
2、灌胃、皮下、腹腔给予2%ni可刹米0.2mL/10g(给药后立即放入另一个备用带盖鼠笼,防止惊厥小鼠窜出;注意按顺序给药);
3、给药后注意记录给药时间并仔细观察小鼠反应;
4、记录给药后立即开始计时,记录小白鼠惊厥出现的时间(潜伏期);
5、结果比较用三种不同给药途径给予药物小鼠反应程度以及潜伏期时间的差异。
对全班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分析实验结果(对本组实验结果及全班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注:数据统计时注意剔除可疑数据。
)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
p>0.05,故差异显著。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不同的给药途径ni可刹米的对小白鼠作用效果不同
六、思考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有何影响?
答:给药途径不同,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时间和剂量都不同,药物作用时间也不同。
例如:口服给药由于首过效应和吸收等因素,血
药浓度曲线有较长的吸收期;而经脉注射的血药浓度曲线没有吸收期,药物瞬间达到最大浓度,且起效快。
七、注意事项
1、在进行实验之前,要对小白鼠进行称重,然后进行分组进行实验以使实验结果更为可靠。
2、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吵闹以免惊扰小白鼠,影响实验结果。
3、数据统计时注意剔除可疑数据。
若全班实验结果数据量不够,或差异性太大则将两个班或本部京江学院的结果合在一起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