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的流动
礼物的流动

4、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
作者通过调查得出村民们要把收入的10%到20%用 在随礼上面 ,村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1)这 一方面是社会和道德的力量,因为表达性礼物意味 着一个人的道义或情感的关心 。(2)另外也是一 种培养、维持和扩展其关系网的基本方式。 下岬个案表明,乡村社会中私人网络的培养既是一 种权力游戏,又是一种生活方式,关系不仅涉及工 具性和理性计算,也涉及社会性、道德、意向和个 人感情。
作者考察了关系对于下岬村民的丰富意涵,他认为 关系发挥了如下四种功能:其一,经济功能。下岬 村民对其关系网络的严重依赖,从经济上讲是由于 农业生产和私人资金的需要。其二,社会保障功能。 礼物赠送和关系网络是一种社会援助体系,它可以 帮助个体村民渡过生活危机。其三,社会支持功能。 在诸如婚礼和葬礼等生命周期仪式领域,关系网充 当了社会的支持系统。其四,政治功能。礼物馈赠 和关系网络在地方政治中以及在发生各种争端时也 是十分重要的。种种案例表明,最重要的自我保护 手段就是培育一个比较大的个人关系网络。
3、礼物世界:初步的分类
“礼物”一词由两个字组成。第一个
字“礼”的意思是仪式、礼节以及 诸如忠孝的道理理念的仪礼性表达。 第二字“物”的意思是物质的东西。 礼物的物质内容和它的文化意义及 仪式情境是浑然一体的。
作者认为构建一个分类体系的最好通过这 些场合所置身的不同情境来区分它们。 “场合”在这里意指通常会牵涉到馈赠活动的 社会事件,这些场合中的交换行为受到文化 符码的限定。 “情境”的意思是指送礼者与受礼者的社会关 系。
5、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
关系:
关于这个概念,在西方的学术阐述中,关系 主要被当成了追逐私人利益的个体之理性计 算的结果。它被诠释为”工具的—私人的联 系”。“一种有些随意和非持久性的联盟”, 或者“特殊主义的联系”。这个术语本身就 带有贬义,作者认为西方学者这样理解关系 这个概念是不恰当的。
读书笔记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礼物流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礼物的流动读后感解胜利礼物的流动是学者阎云翔通过人类学研究的田野调查方法撰写的一本关于一个中国东北农村的民族志。
作者把中国的礼物交换视为一种总体性的社会制度,对与礼物交换有关的习俗进行了经验性考察,并检验了已有的关于礼物的理论和概念。
全书通过考察礼物的流动重建了流动之中的人际关系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
作者对农村礼物的流动所做的相关叙述与我的乡村生活经验基本相似,而我目前所具备的浅薄的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也让我十分认可作者所提出的理论的解释力。
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它所塑造的生活方式,在本书中作者重点分析了礼物流动的文化规则和运作逻辑,认为中国由特殊主义和实用主义两大核心文化基因所形成的注重人情关系的生活方式以及某种程度上对工具性的超越所生成的对地方道德共同体的归属感不断支撑着礼物在乡村社会的流动。
传统社会中的礼物流动是礼物流动的过去式,在这种同质化的熟人社会一切行动和行为都要以契合古老的规范来获得正确性。
这种对古老传统不容置疑的传承与坚守,使礼物的流动更加注重对仪式的重复与复制,在不断的重复中个人得以维系和强化其社会网络,社会则不断再生产着保持未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这种秩序是对权力、声望、财富分配的制度化。
这一阶段的礼物交换的基本特征包括:农业社会制约下礼物的物质价值较低,超核心家庭与宗族的共同存在使礼物交换的范围和规模较大,礼物交换所承载的表达性功能较强,在礼物交换过程中对仪式的重视程度较高。
传统社会中由礼物流动所构建的私人网络的功能包括:促成农业生产合作与满足私人资金需要的经济功能,提供社会援助的社会保障功能,提供精神认可的社会支持功能,形成联盟和加强维权的政治功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的实践的不断深入,国家的权力成功下沉,通过国家政权建设最终实现了对乡村的控制,重塑了新的社会等级结构,这一新的社会结构深刻影响了礼物交换的内容与形式。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范文

No matter how many friends and connections you have, in fact, you will never meet many people in your life.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礼物的流动》读后感范文《礼物的流动》读后感1“送礼”这个词,一直以其最不堪的'形式存在于我的认知中,它总是与走后门、拉关系等等意涵相互交织。
尽管经常受到类似的教诲,我却一次次拒绝了给那些相对我而言“位高权重”的人送礼的要求。
人的心理往往是这样,当你觉察了某件事的外在利益诉求,即使这件事是你发自内心想要做的,出于对“纯洁”的保护,你可能会选择放弃这件事。
那些看起来毫无外在利益诱使的送礼行为,如送给同学朋友礼物,实施起来则要简单得多。
对送礼行为的排斥,总是会被批评为“幼稚”、“还是个孩子”。
这么说,从排斥到接受,这应该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那么,社会是一个由礼物构建的社会,或者说是由礼物衍生出的人情、关系所构建的社会。
从个人经历出发进行的结论反推,与本书的论述相契合。
阎云翔在对礼物流动、礼物交换的研究中,刻画了村庄社会络的形成机制。
与《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一样,这本书的田野地点还是下岬村。
首先他介绍了下岬村的概况;接着进入礼物的话题,对21种送礼行为进行了辨析和分类;然后,他探讨了在礼物交换中的道德制约,以及礼物交换对于构建社会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情”这个概念;针对礼物单向流动的研究,挑战了既有的研究结论;最后他以彩礼和嫁妆作为特别说明的案例,说明了整体社会环境变迁对礼物流动的影响、作用。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些点触发了自己的思考,尽管可能这些触发点在全书中显得并不重要。
阶级斗争的年代,贫穷是一种政治资源,于是在下岬村,贫穷的羊倌一跃而升,成为了村领导。
被拯救了的贫苦领导,把自己对上级的忠诚转变成施加给整个村庄的压力:一次次社会实验的失败,让村民们的生活都难以为继,而村领导们依然要求把最后一袋粮食都上交给国家,要求村民们忍饥挨饿地劳作与学习政治文件,以维持模范村的地位。
礼物的流动

谢谢观赏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 阎云翔:
-第六 第六-----九章 九章
阳佳 20091010063
第六章
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
互惠原则:在礼物交换中普遍存在, 互惠原则:在礼物交换中普遍存在,不管是 送礼、受礼还是回礼都能从中体现。 送礼、受礼还是回礼都能从中体现。你送礼给 我还相应的礼给你, 我,我还相应的礼给你,从而实现礼物的均衡流 达到互惠,同时使礼物交换得到延续。 动,达到互惠,同时使礼物交换得到延续。
3
根据以往的关系来置礼-----“礼从往来” “礼从往来” 根据以往的关系来置礼
4
回礼时应略增礼物的价值, 回礼时应略增礼物的价值,以避免把礼物交换视为还债
人情
金耀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 金耀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情指的是人际 关系, 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关系,即: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它包含两个本土概念:沾光和面子。 它包含两个本土概念:沾光和面子。 “沾光”:一个人从一些特殊主义联系中获益的意 沾光” 图或行动。当然, 图或行动。当然,它也意味着一个人有义务让在 其关系网中的他人分享他的特权或社会资源。 其关系网中的他人分享他的特权或社会资源。尽 管在许多情况下, 管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分享具有不情愿和被迫的 特征。 特征。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三种形式:1.村民给干部送礼 三种形式:1.村民给干部送礼 :1. 2.低层干部给上级送礼 2.低层干部给上级送礼 3.村民送给城里亲戚 3.村民送给城里亲戚
单向送礼的特点: 单向送礼的特点:
A.下级向上级送礼, A.下级向上级送礼,但不期望有同等的回礼 下级向上级送礼 B.由于社会等级的金字塔结构 由于社会等级的金字塔结构, B.由于社会等级的金字塔结构,送礼者数量 金字塔低层)>收礼者数量( )>收礼者数量 (金字塔低层)>收礼者数量(金字塔高层 ),导致了礼物在上层的积聚 ),导致了礼物在上层的积聚 C.尽管收礼者不回礼 尽管收礼者不回礼, C.尽管收礼者不回礼,他们在社会上仍然是 优越的、 优越的、强大的 D.礼物重复地单向流动, D.礼物重复地单向流动,在相邻阶层之间创 礼物重复地单向流动 造了交换价值制度化的失衡, 造了交换价值制度化的失衡,而这转而被视 为地位差异的另一个标志
礼物的流动读书笔记

礼物的流动读书笔记
《礼物的流动》是一本关于礼物文化的书籍,作者是美国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在这本书中,曼古埃尔探讨了礼物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礼物的历史、文化和象征意义。
正文:
礼物是一种具有复杂文化内涵的物品,它不仅代表着物质上的给予和接受,还代表着社会关系和情感交流。
曼古埃尔在本书中指出,礼物的流动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礼仪规范。
在这本书中,曼古埃尔不仅探讨了礼物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分析了礼物的赠送和接受方式,以及礼物在社会中的作用。
他介绍了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礼物赠送方式,说明了礼物的赠送和接受在不同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此外,曼古埃尔还探讨了礼物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他指出,礼物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给予,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给予和接受。
礼物的象征意义取决于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它们往往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拓展:
礼物的流动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它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现代社会,礼物的流动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和文化的交流,它还涉及到经济和文化的竞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礼物赠送和接受方式也
在逐渐融合和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礼物的赠送和接受方式也在不断地调整和适应。
因此,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礼物赠送和接受方式,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礼物的流动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给予和接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给予和接受。
礼物的流动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反映了人类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信任。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作者还探讨了礼物的象征意义。在当地,礼物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交换,更是 一种情感的传递。作者指出,礼物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物质价值,更在于其象 征意义。一份有价值的礼物可以传递出送礼者对受礼者的尊重和感激之情,而一 份无价值的礼物则可能被视为轻视或侮辱。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这本书通过深入的 田野调查和生动的案例分析,揭示了中国农村礼物交换的奥秘及其在社会网络中 的作用。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农村礼物交换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为我们如 何理解中国农村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作者简介
这是《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阅读感受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是一本由阎云翔创 作的社会学著作,该书以中国北方一个村庄为背景,通过对礼物交换的深入探讨, 揭示了义务性的礼物往来如何维持、强化并创造了各种社会连结。
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地描绘了村庄中礼物交换的场景,以及这种交换如何 反映和影响村庄的社会关系。他指出,礼物交换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交换方式,它 不仅是一种物质交换,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交换。通过礼物交换,人们表达对他 人的尊重、感激和关心,同时也期望得到相应的回报。这种互惠原则是礼物交换 的核心,也是维持和强化社会关系的关键。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作者对礼物交换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所吸引。他不仅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礼物交换的本质和作用,还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展示了 礼物交换在村庄中的实际运作。这让我对礼物交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 中国的社会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作者对村庄中社会网络的形成和运作的描述也让我深感兴趣。他认为,社会 网络是由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而礼物交换是这些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 礼物交换,人们不仅传递了物质财富,也传递了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这种观点 让我重新审视了社会网络的形成和运作,也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
《礼物的流动》读书笔记精华版

《礼物的流动》读书笔记闫云翔的这本著作是一个非常扎实严谨、值得学习借鉴的博士论文研究。
通过描述中国北方一个村庄的礼物交换体系,分析下岬村的礼物经济、关系结构、礼物馈赠的文化规则、礼物流动的单向不对称、婚姻礼物交换的变迁等现象,揭示下岬村礼物馈赠与人际关系网络的培育、社会关系结构的形塑、村落人情伦理的表达、权利和声望的体现、以及更大范围背景的变迁的复杂情状,以此来检验人类学关于礼物研究的理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与国际学术界对话,填补中国礼物交换研究的空白。
导论部分。
首先梳理国际人类学界关于世界各地不同社会礼物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已经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关于礼物交换的理论:互惠原则、不可让渡性理论、礼物和商品的关系等。
然后,反观中国人的礼物交换实践,指出礼物交换在中国文化中尤为重要。
中国人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礼物往来,牵涉到人际关系、社会结构。
中国人的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网络,而这个社会网络是流动的、个体为中心的,所以礼物馈赠和交换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又回顾了关于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研究文献,从而了解到目前人类学界关于中国社会礼物交换体系民族志研究的缺失,1.中国的礼物交换体系没有被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分析,更没有与其他社会中的馈赠制度进行过比较。
2.大多数西方学者对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研究,关注送礼的功利性与私人网络的培育,而忽视了这些社会互动的文化意义。
3.一些学者的结论缺乏经验研究的证据支撑。
而这正是作者闫云翔的研究关注点。
并揭示了他的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P29“研究的意义在于对中国文化在礼物世界中位置的勾勒和诠释。
”第二章接着介绍田野工作点下岬村的情况,包括村落的源起、近五十年的社会变迁、身份群体、尤其是当地的亲属结构:显著的宗亲异质性。
持续移民、宗亲组织在社区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弱小,姻亲纽带很重要。
“日常生活中的相互扶助、农业生产或买卖中的长期合作以及政治联盟,更经常是基于姻亲而非宗亲。
读《礼物的流动》——对中国农村关系网络的再思考

读《礼物的流动》——对中国农村关系网络的再思考摘要: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礼物是最司空见惯的事物,它成为编织社会网络不可或缺的材料。
《礼物的流动》是著名人类学家阎云翔的名作,是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一本关于中国东北下岬村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的民族志报告。
本文是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以本书内容为基点,对中国传统农村礼物的流动所涉及到维系村民关系网络的问题进行人类学思考。
关键词:礼物流动乡村人际关系礼物在不同的社会里有不同的内涵,作者在导论部分梳理了前人对礼物的研究成果,指出中国礼物研究的现状及不足。
莫斯在《礼物的交换》中把许多土著社会的赠礼习俗总结出三个环节——义务性的送礼、义务性的接受、义务性的回赠礼物,将其命名为“全面酬报制度”,莫斯的研究提出了礼物研究的核心问题:回礼的动机;互惠原则;礼物与商品的关系。
对于莫斯的理论,人类学界引用及批判都很多,然而对于中国的研究而言,“礼物”与“人情”、“面子”却没有受到关注,中国的礼物流动应该是多维的,由情感联系,具有道德义务和理性计算的,因此作者提出了其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第一,作者对礼物的交换进行了分类,根据礼物交换的场合分为仪式化的馈赠和非仪式化的馈赠。
仪式化的馈赠包括生育庆典、婚礼、葬礼等,它能涉及较多的社会关系,表现了一个家庭在关系网络上的力量和成就,对于村民们的社会生活有着至为重要的意义。
非仪式化的馈赠包括亲戚间的互访、探病等。
根据礼物的动机分为表达性的和工具性的,工具性的即是“送礼”,为溜须、上油等,这种礼物流动对于关系网络的建构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表达性的礼物馈赠则是“随礼”。
社会和道德的力量在支撑着表达性礼物的存在,因为它意味着一个人的道义和情感的关心,也是人们维持和扩展关系网络的基本方式。
第二,作者用丰富的实例介绍了“关系网络”在村民生活中的经济、社会保障、社会支持和政治的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人类学研究中回礼动机的理论,也挑战了前人研究的认为商品和礼物的二元对立关系的理论,作者认为在中国的社会里,礼物盒商品之间有一个灰色的地带,工具性礼物则扮演了一个兼容这两种对立性关系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中的礼物研究
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6):互惠原则,解释地 方的经济交易体系
马歇尔·莫斯《礼物》(1967):新西兰毛利人“礼物之灵”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1969):交换理论 马歇尔·萨林斯(1972):决定馈赠与交换的三个重要变量---亲属关
系的远近、合群度和慷慨度;交换的三种类型---一般互惠、均衡互惠 和否定性互惠 国外研究:回礼动机的互惠原则、礼物的不可让渡性、礼物与商品的 对立 国内研究:送礼现象与社会关系网络之间的关系
资料的运用(参与观察)
一手资料(田野调查得来的数据与文献);二手资料(听来的下岬村一些送礼的 趣闻轶事)。
个案研究
3. 评论
本书将日常生活的例子通通网络进去。从小切口“礼物”到极大的跨度 “制度”真正的实现了“小切口大跨度”的要求。
阎云翔调查的地点是黑龙江省的下岬村。青少年时代他在这里生活了七 年之久,后来由于研究的需要,又先后在当地从事了两次(1989年和 1991年)深入的实地经验考察。
大纲
作者简介 著书背景
主要内容 评论 拓展延伸 问题探讨
1.1 作者简介
阎云翔,男,1954年生。国际著名人类学家, 本科、硕士就读北大中文系,后留学美国,曾 师从张光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学位。现任教 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系该校中国研究 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2007年受聘于该 校社会学系紫江讲座教授。主要讲授“文化人 类学”课程。主要著作有《礼物的流动—一个 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私人 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亲密关 系和家庭变迁(1949-1999)》(该书获得 2005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等等。
❖ 之前的学者关于礼物的研究也还比较多, 但是阎云翔的研究更侧重于关注礼物交换 的文化规则与运作逻辑。
1.2 著书背景
社会背景: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变迁; 国家对社会的干预和改造并没有使传统的生活方式 和文化规则与现代决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 统文化生活日益复兴。
学术背景:西方学者的田野阵地由台湾、香港转 移到中国内地;20世纪80年代海外人类学的大陆乡 村研究;诸多有关人类学礼物的研究。
优点:深入的民族志描述与理论探讨。从政治情景、
经济话语和社会人际关系三个角度深入地探讨了礼物与 政治、礼物与商品、礼物与社会网络这三组关系。
(2)社会保障。在灾荒时期,关系网给生活危机提供了 缓冲和社会援助。
(3)社会支持。主要是指关系网在红白喜事时候对主家 的精神支持,特别是在葬礼上。
(4)政治功能。在中国传统绝对权力的背景下,一个关 系网可以缓解上层权力对下层的直接损伤,这是一个很重 要的自我保护手段。
人情伦理体系的三个结构性维度
附录:中国的孝敬与印度的檀施---非对称性礼物馈赠文化 的人类学分析
1.3.1 概述
“礼物”一词由两个字组成。第一个字“礼”的意思是仪式、 礼节以及诸如忠孝的道理理念的仪礼性表达。第二字“物”的 意思是物质的东西。礼物的物质内容和它的文化意义及仪式情 境是浑然一体的。(P43)
根据礼物馈赠的目的和社会关系的差异,区分了礼物的表达性 与工具性,认为“表达性的礼物”(村民称为“随礼”)以交换本 身为目的,反映了送礼人和受礼人之间长期形成的社会联系, 而“工具性礼物”(村民称为“送礼”)则是以功利目的为特征, 带来的是短期关系。(P44)
人情伦理体系
理性计算
人情伦理
道德义务
情感联系
村民们通过礼物交换来增加感情,巩固关系。换言之, 是发展感情联系和培养私人关系两方面的因素,赋予了礼物 交换以实践意义。
1.3.2 研究方法与理论
采用民族志的写作方式
文本叙述与理论诠释并重
人类学中相关礼物的理论研究作了系统的梳理,以礼物交换与流动为入手处对下 岬村的乡村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网络作了深入的描写。
本书通过描述社会实践中礼物交换的互惠原则、社会网络的培育以及社 会关系的实践运作图式,通过分析策略性的礼物馈赠和实践性的社会关 系,全面呈现一个中国村庄中礼物交换的文化规则和实践中的运作逻辑, 呈现一个村庄中人际网络关系的建构和再生产。
文章最后指出,当前的随礼和关系培养现象,应放到具体的社会背景中进行 研究。
1.3 主要内容
01 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 02 下岬村:田野工作地点的概述 03 礼物世界:初步的分类 04 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 05 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 06 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 07 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 08 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 09 结论:社会主义、关系、人情与礼物
❖ 本书是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作 者以曾经生活了七年的一个中国北方农 村——黑龙江省双城县下岬村为田野调查 点, 先后在1989年和1991年两次回到下 岬村进行实地调查。最终完成了一份有关 中国村庄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的民 族志报告。《礼物的流动》主要分析了礼 物经济与关系网络,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 构,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礼物交换关系 中的权力与声望,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等 方面的问题。
表达性送礼
表达性礼物馈赠的仪式性场合 表达性礼物馈赠的非仪式性情境
生育庆典 流产与妇女绝育
订婚仪式 婚礼 盖房 拜寿 丧礼
偶然的庆贺 年度秧歌舞
亲戚间的互访 拜新年和挂线 孝敬礼和压岁钱
探望病人 日常生活中的食品交换
爱பைடு நூலகம்信物
工具性送礼
1、间接付酬,是在获得关系网络的“局外人”的 帮助后,通过送礼的方式来回报人情,它有潜力成 为长期性社会关系,也可能向表达性礼物馈赠转换。
2、“溜须”:巴结性礼物,是上级与从属之间的
垂直交易。 3、“上油”:润滑作用的礼物,是我们一般理解
中“走后门”和“贿赂”,当地人将它当成是“一 锤子买卖”,一般也只在本村以外的情景中发生。 在求人帮忙之前赠送。
关系网络在传统中国社会起到的作用
(1)经济功能。农业社会中的彼此互相扶助,某些劳动 环节需要提高效率以赶天时,这需要关系网络来支持。另 外私人融资也需要关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