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创新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教案(1)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教案(1)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教案(1)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节课主要包含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长相思》。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古代诗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感悟诗人的情感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学会欣赏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感受古诗中的美好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领悟古诗的深层含义,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注释、译文等。

2.教材:准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相关内容。

3.音频:搜集与古诗相关的音乐、朗诵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诗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三首古诗,学生跟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followed by a slow reading and explanation of the difficult words and phrases,so tha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poems.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读、背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既有教育意义,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文的意义,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意义、感悟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意义,掌握诗文的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的意义,感悟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深层意义,感悟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2.情感教学法:以情激情,让学生在感受作者情感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3.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古诗,了解诗文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与古诗相关的音乐、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的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结构特点,如韵律、意境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

首先,教师示范朗读,然后学生跟读。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内容和意境。

2.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感悟其中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蕴。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抽象意境。

2.表达对古诗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1古诗三首》的教科书内容。

2.课堂教学随堂练习。

3.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热身•让学生回想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导入新知•介绍古诗《将进酒》的背景和作者,并进行整体阅读。

3. 梳理语文知识•带领学生分段解析《将进酒》的句子,解释生僻词语。

4. 听读训练•让学生听朗读《将进酒》并模仿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回答问题。

2. 引入新诗•介绍古诗《静夜思》的背景和作者,并进行整体阅读。

3. 细节理解•带领学生解读《静夜思》中的具体情感和意象,引导学生品味古诗的美。

4. 朗读练习•让学生进行小组朗读和个人朗读,加深对《静夜思》的理解。

第三课时1. 复习巩固•带领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2. 创作写作•让学生根据所学古诗的风格和意境,进行自由创作。

3. 诗歌比赛•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

六、课后反馈•让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填写学习反馈表,反映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

七、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更多古诗,进行欣赏和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八、教学反思•总结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准备。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希本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备课和教学。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这一单元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欣赏古诗的艺术风格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古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古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欣赏古诗的艺术风格。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分组合作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三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美。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古诗,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让学生熟悉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第一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第一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第一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第一首》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这首古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通过形象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驱动、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语言文字理解没有太大的困难。

但是,对于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还有待提高。

另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难点: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诗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鉴赏。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古诗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诗句、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文《古诗三首第一首》的文本。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然后引入今天的课题——《古诗三首第一首》。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感的描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朝代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提高朗读、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诗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朗读技巧和想象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懂得感恩。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法: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4.写作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三首古诗,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第三首《古诗三首——村晚》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第三首《古诗三首——村晚》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第三首《古诗三首——村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诗三首——村晚》的内容和背景。

2.熟悉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

3.能够朗读古诗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4.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2.培养学生对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观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村晚》的意境和情感。

2.熟悉古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2.引导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课堂上播放与乡村夜晚相关的音乐或自然声音,引导学生进入《古诗三首——村晚》的诗境。

二、呈现1.学生跟读诗歌,交流对诗歌的第一印象。

2.教师解读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三、理解1.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

2.整合各组讨论成果,共同理解古诗。

四、感悟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体味古诗中的美感和哲理。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五、拓展1.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写下对乡村夜晚的感悟和描述。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交流感受。

五、归纳总结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梳理古诗的核心意义。

六、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古诗三首——村晚》中的部分内容,并写下对古诗的感悟。

七、板书设计•《古诗三首——村晚》•诗中景物描写•感悟与表达八、黑板报设计设计一个以《古诗三首——村晚》为主题的黑板报,展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九、教学反思教师可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建议。

以上是针对《古诗三首——村晚》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包括《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三首诗。

这些诗篇都是经典的古诗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难点:对诗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诗文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读写结合法:通过朗读、默写、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文的文本、图片、音频等资源。

2.教材:准备教材,以便学生朗读和背诵。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这三首诗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标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这三首诗的文本,让学生朗读,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三首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晓”;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6.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要度过幸福的童年,童年那纯真、幼稚的岁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身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

通过学习,了解发生在古代儿童身上的趣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尤其注意读准“昼、耘”的读音。

指导读准多音字“供”([ gōng ]作动词时,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应、供给(jǐ)、供求、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

[ góng ]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供职;祭祀用的东西:供桌、供品、供果、上供;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供、口供、供状、供认、供词。

)在诗中读四声。

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

记下不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

4.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

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

)(2)村庄儿女各当家。

(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3)童孙未解供耕织,(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

)(4)也傍桑阴学种瓜。

(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4.教师范读全诗,全班学生齐读。

四、想象诗境,领悟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反映的画面。

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诗句情境的变化,也可以加上相应的动作。

3.教师评议,播放《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

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派小组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

表达了作者对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美好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7.练习背诵并试着进行默写。

五、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全班交流,了解作者: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3.全班交流,积累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四首种园得果仅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

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

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

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导入新诗的学习。

(1)小组交流总结《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学习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领悟感情)(3)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试着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稚子弄冰》。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稚子弄冰》。

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尤其注意读准“稚、钲、磬”的读音。

(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

记下不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

(4)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

(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①稚子金盆脱晓冰,(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块脱下。

)②彩丝穿取当银钲。

(把冰穿上彩线提在手中,当作钲。

)③敲成玉磬穿林响,(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④忽作玻璃碎地声。

(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却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4)教师范读全诗,全班学生齐读。

4.想象诗境,领悟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中呈现的画面。

(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诗中描绘的情境的转变,也可以加上相应的动作。

(3)教师评议,播放《稚子弄冰》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

(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5.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背诵。

7.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全班交流,了解作者: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

有《诚斋集》行世。

(3)全班交流,积累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宋代: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七、拓展活动。

1.课外搜集并朗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把自己搜集的古诗分享给同学们。

2.搜集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背诵积累。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文中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指名多个学生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名多个学生背诵古诗《稚子弄冰》,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村晚》。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1.自由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

(读准:漪)3.采用多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古诗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

在文中标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1)陂(bēi):池岸。

(2)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含住了。

(3)浸:淹没。

(4)寒漪(yī):让人感到寒意的水中的波纹。

(5)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6)腔:曲调。

(7)信口:随口。

(8)归去:回去。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引导交流,感知古诗大意。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朗读品味古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反映的画面。

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学生表情的变化,也可以让学生加上相应的动作。

3.教师评议,播放《村晚》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

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

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喜欢、而且非常热爱、向往、羡慕。

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6.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练习背诵。

五、交流古诗,朗读品味。

1.谈话激趣:都说孩子的世界是最单纯的世界,他们眼中的生活是另一种生活,简单快乐、奇妙而多彩。

有时候,活累了的大人们也希望自己重新成为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而这些千百年前的诗人,正是用一颗被唤醒的童心,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率真而轻快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