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农耕图像及诗文的视觉化情境解读
以图促解,以诗解诗,加深对诗歌文本的理解——《古诗二首·悯农》

片段 一 :
死 。下面 ,请 我们带 着对 劳动 人 民无 比 同情 这种 感 情 ,朗 读一 下 这
首诗 。 生声 情并 茂齐声 朗读 。
师 :“ 四海无 闲田 ,农 夫 犹饿 死。 ” 老师觉 得 这句 话有 问题 ,既 然全 天 下 的田地都 种上 粮食 了,每个 人 都应 该 能 吃得 饱 饱 的啊 ,农 民怎 么还 会饿 死 呢?农 民忙 碌 了一年 ,到头 来 得 到 的是 什 么?农 民 的粮 食去 了哪里 呢?是 谁制 造 了这 人 间悲剧 ?我们 来看 大屏 幕 。
生1 :我觉 得是 揭露 了那 个 时 代统 治 阶 级 的 残酷 ,他们 把 粮 食 全部 都拿 走 了 ,所 以农 民饿死 了 。
生2 :有可 能那些 农 民是 为 自己 的后 代 着想 ,把 粮食 全 部 卖 了 得到 钱财 之后 给 自己的后 代享 用 。
课 件呈 现诗 一 : 垄 上扶 犁儿 ,手种腹 长饥 。窗 下织 梭女 ,手织 身无 衣 。—— 唐 ・ 李绅 《 悯农 ( 其三) 》
一
师 :悲不 悲惨 ? 生 :悲惨 !比凡卡 还悲惨 ! 师 :我们 提到 了凡 卡 ,确 实 比凡 卡还 悲 惨 啊 ,凡 卡还 能 有一 点
、
课 堂片 段 回放 :图文 引入 ,助 解 文本
东 西吃 ,可是 农 民却要被 活 活饿 死 。封 建 时代 ,租 重 税苛 ,农 民辛 苦终 年 ,最后 到 自己手上 的没 有 多少 ,农 民不得 温 饱 ,甚 至饥 饿 而
吃 ,让 农 民饿 死 呢?
生 :我从 这首 诗 中知道 了耕地 的 人肚 子 却 是饥 饿 的 ,整 天织 布 的人 ,却 没有 衣服 穿 。
课件 呈现 二 :
唐诗中的田园景色描写与自然观察

唐诗中的田园景色描写与自然观察引言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也是中国田园诗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诗人的笔下, 田园景色变得生动而美好. 唐诗中的田园景色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观察, 还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唐诗中的田园景色描写与自然观察, 并通过案例来展示唐代诗人对自然的审美和观察的深度.唐诗中的田园景色描写H1:山水勾勒田园美景唐诗中的田园描写常常以山水作为背景, 塑造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田园画卷. 诗人通过对山峦、河流、村落等景色的描绘, 展示了中国古代农村生活的丰富与美好. H2:山峦如屏在唐诗中, 山峦常被形容为屏障, 既有一定的实体性, 又具有起伏的动态感, 给人以安抚和激励之感. 例如, 杜牧在《题山居士院》中写到:“入居南山居,示与清猨曲, 白云如席卷动,过际不由午", 展示了山峦入眼的景象以及它激起的联想. 诗人借助这样的描写手法将田园与山峦相互融合, 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H2:曲径通幽处除了山峦, 曲径通幽处也是唐诗中常见的描绘元素. 这种描写方式通过强调路径的弯曲和隐蔽, 使得读者仿佛亲身置身其中, 在追寻田园乐土的过程中体验到自然的魅力和诗人的感动. 李商隐在《东篱乐府》中写道:“巳夜十二时,含悽遍烛花,花蝶二百翅,阑烛断层霞", 这样的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田园之美, 还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仰慕和沉醉.H1:诗人对自然的仰慕与赞美唐诗中的田园景色描写不仅是对自然的客观观察, 还是诗人对自然的仰慕和赞美. H2:景物与情感的融合在唐诗中, 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与景物相融合, 借助对田园景色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感受. 例如, 王之涣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以登高插茱萸这一习俗作为背景, 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H2:自然的神秘感与美妙唐诗中的田园景色描写常常赋予自然以一种神秘感和美妙之美. 诗人通过对自然中的物象描绘和比喻来展示他们对自然美的领悟. 例如, 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辞处、楚水巴山之间, 楚碧寒, 楚松冻, 晓辞楚辞, 更与楚短云辞, 云辞"]; 这段诗中的描写不只是原野的草和动物的离去, 也隐约描绘了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田园景色描写中的诗篇经常被用来赞美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珍视.H1:诗人的自然观察与创作手法唐代诗人的田园景色描写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仰慕和赞美, 他们还通过自然观察和创作手法, 呈现出对自然的深度理解和创新.H2:细节观察唐代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 描绘出田园景色的微妙之处. 他们观察到一些细碎的细节, 包括昆虫、植物、鸟类等, 并将这些细节融入到诗篇中, 丰富了诗歌的形象和色彩. 例如, 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细雨湿流光,深村属小篁”,通过包括“细雨”和“湿流光”等词语的描写,他细致地描绘了雨后村庄的景象.H2:想象力的运用唐代诗人在描写田园景色时时常运用想象力,通过作者的独特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 赋予田园景色以新的意义和形象. 例如, 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古代诗词中的农耕文化

古代诗词中的农耕文化中国古代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农耕文化在古代诗词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古代文人士子们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用诗词表达了他们对自然和农耕文化的敬仰和热爱。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农田的季节变迁、劳动的辛苦和农作物的丰收,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探古代农耕文化的窗口。
在古代诗词中,每个季节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特点和美丽。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
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二郎归山》中,他以直接的语言表达了春天的美好:“疏疏密密人初去,参差草色入黄昏。
”通过描绘春天的草木疏密与黄昏的颜色,我们可以看到春天田野的繁华景象。
夏天的阳光炙热,田野一片生机勃勃。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贫女》中写道:“绿竹遮簷水舂汀,夏燕衰柳思添声。
”他通过绿竹与夏燕的描写,展现了夏天乡村的青翠与生机。
秋收冬藏是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文人袁宏道在《秋思》中表达了对丰收的遐想:“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闻道玄宗寺,昼夜新声种。
”他以描述宫女坐在宫殿中讽刺当时宫廷的奢华与安逸,以此抒发对丰收的向往。
冬天往往被视为农耕生活的默默兢兢的季节。
宋代文人陆游的《雪梅》中写道:“夜雪初飘北北风,梅花却与寒相同。
欲知数句能移骨,寒蟾宫上北飞蛾。
”他通过对雪梅和北风的描写,表达了冬天梅花寒冷孤独的意象。
除了对自然的描写,古代诗词中还经常出现对农耕劳动的歌颂和反思。
唐代文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他描绘了自己对秋天风声的感受,以此来反思自己的生活现状。
通过古代诗词中对农耕文化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农民的辛勤劳作和自然的力量。
这些诗词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也教育和启迪了后人。
他们让我们了解了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的价值,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诗词中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结晶,也是古代文人思想境界和情怀的体现。
中国古代农事诗

中国古代农事诗
中国古代农事诗是指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为主题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描绘了农民们辛勤劳作、播种收获的场景,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中国古代,农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农民是社会的重要力量。
因此,农事诗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诗歌作品大多出自农民之手,他们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农事诗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描绘农民劳作的场景、反映农业生产的艰辛、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其中,一些著名的农事诗如《观刈麦》、《归园田居》等,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古代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此外,农事诗在古代文学中还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它们不仅是农民自我表达和情感宣泄的渠道,也是传承农业文化和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方式。
这些诗歌作品通过描绘农民的形象和生活,弘扬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和典范。
总之,中国古代农事诗是反映古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它们不仅是研究古代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也是传承农业文化和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方式。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敦煌壁画揭秘古人春耕劳作场景素材

敦煌壁画揭秘古人春耕劳作场景
敦煌研究院对外披露了一组莫高窟壁画影像,揭秘先民春耕劳作之场景。
据莫高窟第296窟《善事太子故事之春耕-北周》记载,周时,在春耕前,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的吉礼,寓意"敬天保民"。
图为榆林窟第25窟《弥勒经变之耕作图-中唐》。
莫高窟第296窟《善事太子故事之春耕-北周》。
据记载,周时,在春耕前,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的吉礼,寓意"敬天保民"。
煌壁画揭秘古人春耕劳作场景莫高窟第445窟《弥勒经变之耕作图-盛唐》,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春耕播种是农耕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对于农时的把握、耕种的重视,深深烙印在先民的文化信仰中。
《榆林窟第3窟-千手观音变之牛耕-西夏》。
古代画工依据佛经中的内容,结合现实生活的需求,在壁画中描绘了耕地、播种、收割、运载、打场、扬场、粮食入仓等情景,形象非常生动,充满了人间气息。
莫高窟第61窟《弥勒经变之农作图-五代》。
如果暂时抛开宗教意义,我们会发现古人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对幸福生活的理解间接地呈现在久远的佛国世界之中。
意境与农耕文化思索

意境与农耕文化思索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的重要概念,是中国古代各种艺术创造的最高追求。
所以,意境向来是研究中国传统文艺的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意境的内涵。
但他一并未真正探寻意境起源的问题,这成为后来学者们经常思考的课题。
如有的学者从“意”、“境”这两个字人手,从先秦古典文献如《老子》、《庄子》等著作中梳理这个概念发展变化的轨迹;有的学者把“意境”同佛教相联系,认为许多佛教经书中谈到“境界”,而佛教逐渐中国化,从而影响了中国艺术的意境创造。
这些研究都丰富深化了人们对意境的认识,但似乎还未充分地说明意境的产生。
理论是对现象的反思,先有中国人所特有的生活体验,才有艺术创造,才能有思想家的理论总结,进行开拓深化和精炼提高。
所以,应该说是先有了意境的初步形态,然后在老庄思想的启发指导下,意境创造才进一步发展。
关于意境源于佛教思想中的“境界”说、禅宗的物我合一论,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
因为,佛教是外来的思想,而意境可以说是中国早已有之的精神创造,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前,我们就有自己的宇宙观、生命观,就有许多有意境特征的艺术创造了。
而佛教进入中国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被改造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改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一一禅宗。
意境的根源是在佛教传人之前,更在禅宗形成之前。
但正如老庄思想的出现一样,佛教和禅宗也进一步拓展深化了意境创造。
而且,理论毕竟不是意境本身。
所以,要探讨意境的起源,我们不应从老庄、佛教或禅宗入手,而要从意境本身,从艺术创造本身人手。
那么,意境在哪里呢?我们很容易想到浑然天成的唐诗、缠绵深婉的宋词,想到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山水画。
山水画在当代仍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显示着富于创造性的生命活力。
这些充满意境的艺术创造成为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安身立命,自由徜徉,澡雪精神,充满生机。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农耕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
其中之一就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贯穿于古代文学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戏剧,都透露着人们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
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描绘,古代文学不仅展现了农事技术的发展,也表达了人们对于农田和农民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一、农耕文化在古代诗歌中的表现古代诗人崇尚自然,善于借助农耕文化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描绘农田的情景,并以农民耕种为比拟,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另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中,以春天的田野为背景,描绘了农民的勤劳与耕作的喜悦,展现了对农耕生活的赞美。
二、农耕文化在古代散文中的体现古代散文也是展现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山海经》中的《大荒》篇描述了古代农民对于崇山峻岭之地的开发,描绘了农业文明的发展和农耕文化的传承。
《梦溪笔谈》是北宋文学家沈括的散文集,其中的《农书》一章详细介绍了古代农耕技术,包括土地的选取、耕种方法以及农时规划等,体现了古代人对于农耕生活的慎重和重视。
三、农耕文化在古代戏剧中的展现古代戏剧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舞台,通过表演形式将农耕文化展现给观众。
元代的《汉宫秋》是一部以农耕为背景的戏曲,通过描绘农田的丰收和农民的快乐,展现了储粮丰收的喜悦和对祥和生活的向往。
明代的《西华山》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戏曲,通过农民反抗剥削的斗争,表达了对农民的关心和支持,强调了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四、农耕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古代文学中的农耕文化不仅仅是对农事活动的描述和描绘,更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农田和农民的尊重和感激。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劳动的赞美,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勤劳精神的体现。
古代文学将农耕文化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农耕文化渗透于诗歌、散文和戏剧等形式之中,通过描绘农事情景和反映农耕价值,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敬意。
敦煌壁画农耕类图像解读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06(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农耕历史和深厚农耕文化的国家。
从新石器时代至今,中国人民一直依靠农耕为生,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西北师范大学的彭金山教授将其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8个字。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农耕文化不断演化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敦煌莫高窟,其内的壁画展示了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等朝代1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体系,共保存有80多幅农耕类图像。
这些穿插在敦煌壁画中的部分经变、屏风画、故事画中的农耕类图像,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农耕生活,描绘出农业生产从种到收的10多种生产活动,展示了20多种农业工具,对研究古代农耕文化弥足珍贵,它们不仅展示了各个时代的农业生产技术,还生动地体现了我国古代不同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的农耕生活。
敦煌壁画农耕类图像的特征敦煌地区早期以游牧经济为主,公元前111年建郡后,敦煌正式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敦煌的经济形态也逐渐转向了多元融合发展的农耕经济,敦煌壁画生动地展示了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
敦煌壁画农耕类图像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季羡林认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敦煌壁画中的农耕类图像必然会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文化和历史,反映出西域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比如波斯、印度等文化元素在壁画中都有所体现,表明边疆地区农耕文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融合。
敦煌壁画农耕类图像反映出古人质朴的价值追求。
其中,榆林窟第20窟为了突出收获的主题,只表现收割和扬场,榜题明确交代“雨时一种七变,用功甚少,所收甚多”,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从古至今对“风调雨顺”“穰穰满家”的朴素追求。
第61窟五代的扬场图中,一位农妇裹着头巾保护发髻,站在一个小凳子上,手持簸箕当风扬场,契合敦煌的谚语“风中扬谷、秕者登先”,意思是说顶敦煌壁画农耕类图像解读□王亦慧王岩12艺术Art66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023.06(下)黄河黄土黄种人风扬谷时,腹中空空的秕子会先被扬到前边,通过农作场景引申出“有真才实学的向来沉稳且不露锋芒”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 国古 代 社 会 长 期 以 农 立 国 , 稼 为 民生 之 本 , 民 耕 众 以土 著 为 主 , 土 重 迁 , 们 过 着 自给 自足 的小 农 经 济 生 安 人
到 了补充作用 ,此外 我们 目前更多地依据较 为系统 的古 代《 耕织 图》 反映 的风俗 画式的农耕 场景 图式 , 助后 所 借
文 章 编 号 :1 0 — 6 42 0 )5 0 6 — 7 0 6 6 (0 80 — 0 9 0 0 中 图 分 类 号 :T 8 U 96 文 献标 志码 :A
收稿 日期 :2 0 —1 一 1 修回 日期 :2 0 — 3 0 07 O ; 1 080— 6
A 对旧d:T e fr t n a d dபைடு நூலகம்v lp n d Io n in C ie e t dt n Ifr a d a d c p atr a l y b e n b h o mai n e eo me t mo e f a c t hn s r i a a mln ln s a e p t n h s a o e a i o e wa s e n i
维普资讯
我国古代农耕 图像及诗文 的视 觉化情境解读
Vs a S u t n lE pa ain o n in hn s a mln a d c p ma e a d P e i l i ai a x ln t fA c tC ie e F r a d L n s a e I g n o ms u t o o e
系统的耕织 图册 出现于南宋 ,绍兴年 问于 潜令 ( 绍
兴) 楼玮 曾以便 于识读 的图文 方式 , 《 绘 耕织 图) 5幅 , 4 包
括耕图2 1幅 、 图 2 织 4幅 , 图 一 诗 , 有优 美 场 景 作 为 一 并
商 ” “ 本 ” 念 , 之传 统 的封 闭 自囿 的农耕 发展模 的 农 观 加 式 , 得 我 国农 业 景 观格 局 很 长 时 间 处于 自囿 、 生 的 乡 使 原 土 地 域 性 风 貌 框 架 中。
的 方法 对图文并 茂 的古 代《 耕织 图》 条分缕析 , 系统地 阐
述 农 田耕 作 景 观 , 如 古 人 惯 用 “ 图 于 左 、 书 于 右 、 一 置 置 索
人 的 图解 文 字进 行 “ 附会 ” “ 事 ” 与 指 。我 们 采 用 “ 像 学 ” 图
活 。孟 子云 :死徙 无出 乡, “ 乡田同井 , 出入 相友 , 守望 相 助, 疾病相扶持 , 则百姓亲 睦。 从 统治者治 国之 策与人 们 固有 的思想来讲 ,可 以说一直 持 “ 以农为本 ” 重农抑 “
张 纵
李若 南
高圣博
Z NG Z n , L R o n n G h n -b HA o g I u — a , AO S e g o
摘
要 :我国古代传统农 田景观格局 的形成 及发展模 式一直 处于 以农耕文化为构架 的自囿、 原生 的乡土风貌框架 中, 有着该特质独
有 的魅力 , 以解读我国古代农业典籍 文献及相 关咏农诗文 的视角入手 , 从农耕 图像与古代诗文 中剖析农耕文化映射下的古代农 田及村 舍景观。试图揭示出传统 农田景观 的视觉化表征及地域性特点。 关 键 词 :风景园林 ;中国古代 ;农耕 图像 ;诗 文;视觉化 ;情境解读
像于 图、 索理 于书 ” 的解读 之法 , ② 针对 具体 图形 的“ , 图” 深层剖析 出它内含 的“ ” 像 之本义 , 进而演绎 出其衍 生的、
所蕴涵的相关文化形态。
我 国还有不 少农村很大程度上依然 保留着原 生态 的
农 业 文 明状 态 ,这 种 具 有 典 型 地 域 性 的 乡土 风 貌 农 田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