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3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示范课: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反思(特级教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示范课: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反思(特级教师)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书戴嵩画牛》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过程】一、认识戴嵩、苏轼、斗牛图二、读题目——书的意思,断句三、读文(一)读通课文1.自读2.多音字: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一日曝书画(“曝”字的书写及含义)3.两个难读的句子:(1)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2)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二)注释解意1.自己结合注释理解2.互相释义(1)师说生对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2)动作互猜拊掌大笑【师动作,生猜】笑而然之【生做动作】(3)看图释义尾搐入两股间掉尾而斗(4)互动释义谬矣——然也四、知人(一)品杜处士之“爱”1、读第一段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2、知“爱”之态(1)一个字概括——爱(2)爱的表现——锦囊玉轴,常以自随,曝,所宝以百数3、现人之“神”读出杜处士的爱不释手,自醉自得之态(二)悟小牧童之“笑”1.读第二段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2.品“笑”之味牧童拊掌大笑——笑谁?(戴嵩画错,杜处士爱错,众人捧错)牧童为什么会“笑”——不知戴嵩,更不知“斗牛图”,只看见“牛斗的姿态,牛尾巴的位置”,生活与关注点(杜处士关注画的艺术)。

想象:成年后的牧童还会童言无忌吗?由此更知道牧童“笑”的真、纯,可贵;笑而然之——“然”什么?(杜处士的胸怀和对艺术的态度:一赞话有道理,二赞童言无忌“真”)可否换位——不可。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哉、巍”等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的词句。

3.用自己的话讲述《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1.多读,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内容,感受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的词句。

3.聆听音乐,感受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之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言文的简练和深刻。

2.体会音乐和绘画艺术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1.借助语言文字大胆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和用法进而理解整句话和文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伯牙鼓琴》【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读准“汤”在文中的读音。

2.理解“鼓”“志”“巍巍”“汤汤”,不要把“太山”写成“泰山”。

3.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绪,分享听音乐的心得。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听音乐,听完后说说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表达感受)教师及时评价:知音乐者,××也;会倾听者,××也;懂音乐者,××也。

2.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言文,这篇文言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二、板书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2.解题。

(1)“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鼓是弹的意思)(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初读文本,读通课文。

1.师: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读课文。

出示课件: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可以用“/”标记。

(2)读出感情和文言文的节奏及韵味。

2.出示课件: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第21课第98页《文言文二则》之《伯牙鼓琴》【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这已经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了,六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教法】情景创设、引导探究、资料拓展【学法】图文对照、借助注释、诵读感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课题。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2)导入: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不是“令”。

2.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2)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

2:春天百花盛开。

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正明确伯牙和锺子声。

……)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等。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轴、曝”等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书戴嵩画牛》。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1.导入课题:唐代著名画家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

(课件出示《斗牛图》)几百年后,关于这幅图,苏轼写了一篇文章《书戴嵩画牛》。

(教师板书课题)2.指导学生读好课题。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读好停顿:书/戴嵩画牛。

(2)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课题。

(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2)引导:“书”是什么意思?请联系前面学过的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说一说。

预设:“书”就是“书写”的意思。

“书戴嵩画牛”就是书写戴嵩画牛的故事。

【设计意图】由欣赏戴嵩的《斗牛图》直接入题,简洁明了。

课题的朗读示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多读两遍。

●同桌互相听读,纠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

2.检查朗读,评价修正。

(1)指名读,提醒学生读准“处、好、数、曝”的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赛读。

课件出示:蜀s h ǔ中/有杜处c h ù士,好h ǎo 书画,所宝/以百数s h ù。

有戴嵩《牛》/一轴zhóu,尤所爱,锦j ǐn 囊玉轴,常以自随。

(最新部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3

(最新部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3

第六单元第一课选编的是《文言文二则》,这充分说明文言文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这篇课文比较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

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教学中我在这方面很下了不少功夫。

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了以下问题:要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做到准确。

要注重指导文言文的读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还有意的传授了一点儿文言文知识,这样,以后对孩子还是有一点好处的。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好的故事》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是现代文学大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情中有意。

一、教学效果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深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一篇文章,想要深入地了解文中意思,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本课一开始,我先出示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及其混乱,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很艰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到来,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在这种背景下,同学们就知道为什么作者写出一篇这样的文章了。

2、小组合作,排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对于文中不懂的字词通过课文注释、查字典弄懂。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21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21文言文二则

21文言文二则教材解析《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这两则短小的文言文,讲的都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家有关的故事,叙事简洁,余味悠长。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第十四卷《孝行览・本味》。

大意是: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文中,“方鼓琴”的“方”意为“刚刚”,“足”意为“值得”。

课文共4句话,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锺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

喜遇知音,伯牙是怎样的欣喜?故事中没有描述,而是在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为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无足”一词,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文章用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富有想象空间。

《书戴嵩画牛》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讲了一件趣事: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土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文中“数”读shǔ,意为“计算”;“意为“现在”。

课文有两个自然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第七单元单元备课本单元以“艺术之旅”为主题,包含《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与艺术有关,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文本内容,了解京剧的特色,学习表达的条理性,借助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口语交际要有条理地表达对书法的了解,对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深入交流。

本单元的习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提纲,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紧扣单元目标: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将句子写通顺,把重点部分写清楚。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掌握多种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学会修改“说明书”;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和不同类型的成语。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

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1 第六单元第一课选编的是《文言文二则》,这充分说明文言文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这篇课文比较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

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教学中我在这方面很下了不少功夫。

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了以下问题: 要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做到准确。

要注重指导文言文的读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还有意的传授了一点儿文言文知识,这样,以后对孩子还是有一点好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