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3-2024年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考点复习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人教版原卷)

2023-2024年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考点复习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人教版原卷)

期末知识大串讲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章节考点复习讲义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知识点01:三位数加三位数1.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加法,对齐,从加起,把写在相应的数位上。

2.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次进位)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3.连续进位加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时,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4.加法的验算验算加法,可以再算一遍,或者再算一遍。

知识点02:三位数减三位数1.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减法,把对齐,从减起,把写在相应的数位上。

2.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次退位)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一次退位减法,对齐,从减起,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加上再减。

知识点03:加、减法验算1.连续退位加、减法几个三位数连加列竖式计算,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上进1;计算的减法时,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当10,与后再减。

2.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时,当个位上不够减,十位上又是0时,要先从百位上退1到十位,再从十位上退1到个位,然后从个位依次减起。

3.加、减法的验算被减数-差= ,减数+差=4. 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先分析题意,弄清题目是要求我们求精确的数值,还是粗略的数值,从而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考点01:万以内数的加法1.(2022三上·蓬江期中)一根铁丝长600米,第一次用去了368米,第二次用去了129米,铁丝比原来短了()米。

A.103 B.113 C.497 2.(2022三上·巨野期中)如图所示,对应的口算58+57=115的方法是()。

A.先算58+50=108,再算108+7=115B.先算50+57=107,再算107+8=115C.先算50+50=100,再算8+7=15,最后算100+15=115D.先算50+50=100,再算100+8=108,最后算108+7=1153.(2022三上·永吉期中)估算576 +28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汇总小学考试考点总复习知识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汇总小学考试考点总复习知识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8、(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⑴加法公式:和=加数+另一个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另一个加数+加数=和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⑵减法公式: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减法的验算:①差+减数=被减数②被减数-差=减数第三单元测量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讲义)-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讲义)-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知识梳理+专项练习)1.千以内的连加【知识点归纳】1、连加算式的运算顺序:求几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计算连加算式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比如说205+152+141,要先算205+152=357,再算357+141=498.2、用竖式计算连加的方法:(1)列两个竖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所得的和与第三个数相加。

(2)用一个竖式直接把三个数相加,连加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数加起,个位数加起来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方法总结】写连加的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有进位,不要忘记加进位数。

2、计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从左往右算。

2.千以内的连减【知识点归纳】1、连减计算的含义:连减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比如764﹣303﹣181。

2、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减算式时,也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列竖式计算时,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将两个竖式连写成一个竖式,但不能用一个竖式直接把三个数相减。

【方法总结】遇到退位减法时,要向前一位借1;2、两位数减两位数,个位不够减时,要向十位借1当10进行计算。

3.千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点归纳】1、计算加减混合算式时,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减去第三个数。

2、计算加减混合的算式(无括号)时也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3、在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算式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方法总结】加减混合运算是指一个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在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遇到能简便计算的,可以简便计算。

4.千及以上数的加减法【知识点归纳】1、(1)计算时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2)加法验算方法: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后再加一遍,两次得到的结果相等就说明计算结果正确,不相等,则说明计算结果不正确,需要重新计算。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四单元)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四单元)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四单元易错知识点一、加减法的计算法则1.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2.减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2.加减法的估算把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再口算确定数的范围。

注意:在遇到估算钱的实际问题时,要估大不估小。

3.加减法的验算(1)加法的验算方法有两种: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看两次的计算结果是否相等。

2)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结果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2)减法的验算方法有两种:1)用被减数减差,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

2)把减数与差相加,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4.解决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时,先分析清楚具体的情况,再进行解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四单元易错知识点一、加减法的笔算1.笔算相同点(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2.笔算不同点(1)加法: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2)减法: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二、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实际,把算式中的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数……再口算确定得数的范围。

三、加减法的验算1.加法验算(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看两次的计算结果是否相等。

(2)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结果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2.减法验算(1)用被减数减差,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

(2)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易错题解析例1:计算702-354思路解析竖式计算,从个位算起。

个位上2减4不够减,十位上的数是0,所以先从百位退1,十位得到一个1,再退给个位,十位上剩下9个十。

正确解答例2:购物(1)小刚想买一辆自行车,一个篮球和一盏台灯,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2)小刚买这三种商品各一件,收银员应收多少钱?思路分析第(1)问题中是大约,所以这道题需要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像消费这方面尽量往多估算,209估算为210,498估算为500,295估算为300。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通常指的是除法单元,这一单元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以下是一些本单元学习的关键知识点:
1. 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学生需要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即“平均分”。

例如,如果要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那么每个人应该得到多少?答案是2个苹果。

这种平均分的概念就是除法的基础。

2. 除法的进一步认识:学生将学习如何用除法来表示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例如,如果有一堆苹果,每组有3个人,那么需要多少组才能平均分配所有的苹果?
3. 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除法计算,包括基本的除法算式和如何得出商和余数。

例如,10除以3等于多少?答案是商为3,余数为1。

4. 运用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将学习如何用除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如果有一块蛋糕,需要分成大小相等的几块,或者计算需要多少时间来完成某个任务等。

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他们的除法计算能力。

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除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总结上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单元时分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单元测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下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 1分=60秒 60分=1时 60秒=1分半时=30分30分=半时9、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

(1世纪=100年, 1年=12个月......)10、简单经过时间计算:(1)可以用钟面的数格计数法,(2)用算式: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秒针走1小格是()秒,走1大格是()秒,走一圈是()秒,也就是()分钟。

★分针走1小格是()分钟,走1大格是()分钟,走一圈是()分钟,也就是()小时。

1、填一填。

180秒=()分 240分=()小时 2小时=()分2、在○里填上“>”“<”或“=”。

90秒○2分钟 6小时○600分钟 100秒○1分钟 180分钟○3小时3、填写合适的单位。

①一节课是40()。

②运动会上,赵伟用13()跑完50米。

③脉搏跳8下用了6()。

④兰兰做30道口算题用了3()。

4、同学们去博物馆参观,要坐45分钟的车,他们8:30分准时到达,请问他们是什么时候出发的?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认识整千数(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60分=1时60秒=1分半时=30分30分=半时9、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1世纪=100年, 1年=12个月......10、简单经过时间计算:1可以用钟面的数格计数法,2用算式: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秒针走1小格是秒,走1大格是秒,走一圈是秒,也就是分钟;★分针走1小格是分钟,走1大格是分钟,走一圈是分钟,也就是小时;1、填一填;180秒=分240分=小时2小时=分2、在○里填上“>”“<”或“=”;90秒○2分钟6小时○600分钟100秒○1分钟180分钟○3小时3、填写合适的单位;①一节课是40 ; ②运动会上,赵伟用13 跑完50米;③脉搏跳8下用了6 ; ④兰兰做30道口算题用了3 ;4、同学们去博物馆参观,要坐45分钟的车,他们8:30分准时到达,请问他们是什么时候出发的5、一列火车本应10:50分到南京站,现在晚点25分钟,火车将在几点到达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 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 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6、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7、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8、公式:被减数=减数+差和=加数+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9、减法的验算方法: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②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9、加法的验算方法: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②用和减一个加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1、列竖式计算并验算203-48=500-137=683+279= 162+959=1512-637= 436+578= 523-256= 480+560=2、游乐园上午有游客563人,中午有328人离去,下午又来了469人;下午园内有游客多少人全天一共有游客多少人3、孵化场共用1200只鸭蛋孵化小鸭子,上午孵出566只,下午比上午少孵出98只; 错误!下午孵出小鸭子多少只错误!全天共孵出小鸭子多少只错误!还剩下多少只鸭蛋没孵出小鸭子3、小明家、小丽家和学校在同一条直线上;小明家距学校588米,小丽家距学校329米;小丽家距小明家多少米会有几种情况呢第三单元测量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000米=1千米,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 1吨1000克=1千克练一练:1、1 比一比,然后在○里填上“>”“<”或“=”;单位相同直接计算或比较数字大小,单位不同换成相同单位再计算或比较;30分米○13米1999克○2千克9900千克○9吨600米○6千米37吨-6000千克=吨4千米+7000米=千米600克+2千克=克8分米-43厘米=厘米23米=分米70毫米=厘米8千米=米5069米=千米米4厘米8毫米=毫米6吨=千克7621克=千克克2、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物品,或者断尺量物品,就用终点刻度减起点刻度;3、有关路程的问题要注意“往返”、“出门后又返回”的情况;1兰兰家距图书馆800米,她出门前往图书馆借书,走了100米后发现忘了带借书证,连忙回家拿借书证再去图书馆;兰兰这段时间走了多远2小梅家离学校250米,小梅每分钟走50米,如果她步行往返学校,要用多长时间4、填上合适的单位错误!远洋轮船的载重量大约是3000 ;错误!日照到济南的距离大约400 ;错误!北京到武汉的铁路全长约5398 ;错误!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 ;错误!世界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约是8844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1、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它作比较,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用除法计算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用乘法计算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4、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也是求一个加数几倍的积5、注意事项:“倍”不能作单位名称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1、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可能先用一位数去乘“0”前面的数计算出积,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是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300×4= 200×7= 800×6=两位数乘一位数:23×2= 32×3= 43×2=2、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笔算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34×2= 72×4= 92×8=三位数乘一位数:312×3= 512×4= 194×4=3、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如:605×9= 307×8=4、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如:720×8= 450×6=5、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可以把这个数看成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再口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405×4≈1600;500 400138×6≈840;163×5≈800140 1606、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7、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8、关于“大约应用题: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1、直接写得数;52×6≈97×4≈296×8≈910×4≈77×5≈30×8= 63×3= 25×4= 24×5= 28×4= 2、列竖式计算720×8= 294×6= 108×7= 216×4=3、填空;142个十乘3是个十,是;2620的末尾有个0,它的积是位数;3要使□34×4的积是三位数,□里最大能填;4、一份稿件有8页,每页大约812字,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字5、有一排树,每相邻的两棵之间是9米,第一棵到第408棵之间相距多少米6、合唱队友男生36人,女生45人,轮滑队的人数是合唱队的5倍,轮滑队有多少人数字编码1、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了解本地方的邮政编码所代表的意思;2、了解身份证编码的含意;3、会根据所学的知识用数字编学籍号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或长×2+宽×2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3、比较大小的方法: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4、分数加减法: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和分子相加、减;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在计算;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借助韦恩图,利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2、一部分数+另一部分数-重复数=实际总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
纳(新人教版)
大家有没有开始学习了呢?如果还没有,不能再偷懒,现在就要抓紧时间开始了哦!下面为大家分享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加法公式:
加数+ 加数= 和
和- 另一个加数= 加数
5、减法公式:
被减数- 减数= 差
差+ 减数= 被减数或被减数= 差+ 减数
被减数- 差= 减数
6、口算时:
例:(1)35+48,先算35+40=75,再算75+8=83。

(2)72-28,先算72-20=52,再算52-8=44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或先算72-30=42,再算42+2=44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
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7、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 “应准备”等词语时,都是用估算。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以上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准备的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
元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