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机械专业所有课程设计

机械专业所有课程设计

机械专业所有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机械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机械专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和维护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机械领域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机械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原理、机械自动化等四个方面。

具体安排如下:1.机械设计: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相关软件和工具。

2.机械制造: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流程,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3.机械原理:深入剖析机械设备的运行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机械系统的工作过程。

4.机械自动化:介绍机械自动化的基本概念、技术和应用,培养学生对智能制造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机械专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领域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机械专业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置完善的实验设备,保障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相信学生能够在本课程中学到扎实的机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材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材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材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掌握机械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熟悉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零件设计、传动系统设计等内容。

在技能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包括绘制设计图、计算零件尺寸、选择合适的材料和传动方式等。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

首先,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设计流程、设计原则和设计步骤等。

然后,讲解机械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如零件、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等,以及它们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方法。

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机械设计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中。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的方法。

同时,利用实验法,进行机械设计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选用《机械设计基础》作为主教材,辅助以《机械设计手册》等参考书。

多媒体资料方面,制作课件、教案和案例分析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实验设备方面,准备机械设计实验室,提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

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如学术期刊、在线课程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和讨论积极性等,通过观察和记录来进行评估。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组成、特点和应用 场景。
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分 析方法,能够绘制运动曲线图。
平面连杆机构的力分析
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方法
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受力分析方法,能够计 算各构件的受力情况。
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步骤和方法,能够 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机构设计。
螺纹连接结构设计
了解螺纹连接结构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能 够设计出满足使用要求的螺纹连接结构。
键连接设计
键连接类型与特点
了解常见键连接类型(如平键连接、半圆键连接、楔键连接等) 及其特点,掌握各类型键连接的适用场合。
键的选择与强度计算
熟悉常用键的标准和规范,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键,并 掌握键连接的强度计算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
• 课程概述与目标 •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 常用机构设计 • 传动系统设计 • 轴系零部件设计 • 连接与紧固件设计 • 课程设计与实践环节 • 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概述与目标
课程背景与意义
机械设计是制造业的基础,对于 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
要意义。
了解销孔的加工方法和装配要求,能够正确加工和装配销连接。
07
课程设计与实践环节
课程设计任务书解读与选题指导
解读任务书
详细解读课程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目标、要求 和限制条件。
选题指导
提供选题建议,引导学生选择符合自身兴趣和专 业方向的课题。
课题分析
帮助学生分析课题,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和实施 计划。
02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机械设计基本概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明细表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明细表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明细表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机械结构的功能与组成。

2. 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对机械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并能运用到实际设计中。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和绘制工程图纸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力学知识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能在项目中进行有效分工与协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学科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注重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高年级机械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设计和创新能力。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力学、数学和机械原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

1. 熟练运用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完成简单的机械结构设计。

2. 独立使用CAD软件进行零件设计和工程图纸绘制。

3. 在团队项目中发挥个人优势,与他人协作完成复杂机械设计任务。

4. 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关注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

5. 养成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为未来从事机械设计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方法和步骤,分析机械结构的功能和组成,以课本第二章内容为基础,深入讲解设计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机械零件设计:以第三章为参考,详细讲解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包括轴、齿轮、轴承、联轴器等零件的设计。

3. 受力分析与计算:运用力学知识,对机械结构进行受力分析,以第四章内容为依据,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受力计算。

4. CAD软件应用:结合第五章内容,教授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零件设计和工程图纸绘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课程简介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具,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常见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装配和工程分析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并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模型建立和分析。

3. 能够独立进行简单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装配。

4.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础概述- 机械设计的定义和作用-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2. 机械零部件设计- 机械零部件的功能和分类- 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常见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案例分析3. 机械装配设计- 机械装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机械装配的设计规范和注意事项 - 机械装配的实际案例分析4. 机械工程图学- 机械图形学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 工程图纸的绘制方法和符号规范 - 机械图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5.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工程分析- 常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介绍-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操作和建模技术- 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6. 机械设计实践- 选择一个适合的机械设计项目进行实践- 制定项目设计方案和计划- 完成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装配和工程分析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利用案例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实践操作,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机械设计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引导学生学习并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机械零部件的建模和分析。

4.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室操作等。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王大康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王大康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王大康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机械结构的功能和组成。

2. 使学生了解并能够运用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如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等,完成简单的机械设计。

3.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参数计算、方案比较和优化方法的应用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和绘制机械图纸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工具和设备进行机械加工和组装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和实施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3.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设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特长,以项目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设计和评估中,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包括机械结构功能、机械设计要求、设计方法和步骤。

-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设计概述- 内容:机械结构功能分析、设计要求及设计流程。

2.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涵盖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等基本理论知识。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内容:力学原理、材料力学性能、机械制图标准及规范。

3. 机械零件设计:包括轴、齿轮、轴承、联轴器等常见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计算。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机械零件设计- 内容:轴的设计、齿轮的设计、轴承和联轴器的选用与计算。

4.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设计案例,理解设计过程中的参数计算、方案比较和优化方法。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 内容:案例分析、参数计算、方案比较及优化。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
表彰团队成员在课程设计中的杰 出工作。
经验总结
分享团队成员在课程设计中的经 验和教训。
实际应用
解释为何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重要。
设计目标
设计和开发
性能优化
确定要设计和开发的物品或系统。 阐述优化性能的具体目标。
可持续性
说明设计在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 考虑。
设计方案
1
研究和分析
开展研究,分析设计要求和约束。
概念设计
2
生成多个概念设计,并进行评估和选择。
3
详细设计
制定详细设计并创建相应的图纸和模型。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
本课程设计任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课程设计任务简介
背景
解释为何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必 要的。
团队合作
讨论小组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
学习工具
介绍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将使用的 工具。
问题陈述
挑战性问题
提出一个挑战性的机械原理问题。
解答方法
概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相关设计要素
1 材料选择
2 结构设计
选择适合设计需
解释如何控制设计中的运 动。
性能测试计划
测试目标
明确测试的目标和指标。
测试方法
阐述测试所需的步骤和方法。
数据分析
解释如何分析测试数据以评估 设计性能。
结论
团队成果
展示团队完成设计任务的成果。
证书颁发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引言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手册旨在为学生提供机械设计课程的设计要点、步骤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课程设计概述1.1 目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1.2 设计任务学生需要完成一个机械设备或系统的设计,包括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和制图等环节。

1.3 设计要求设计要求包括设计功能、性能、结构、制造工艺等方面的要求,学生需要在设计中考虑材料、成本、可制造性等因素。

二、设计步骤2.1 问题分析对设计任务进行全面分析,明确设计要求和限制条件,确定设计的目标和范围。

2.2 方案设计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提出多种设计方案,评估不同方案的优缺点,选择最佳方案。

2.3 详细设计对选择的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包括设计计算、选材、零部件设计等。

学生需要运用机械设计相关的知识和软件工具,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4 制图根据详细设计结果,进行制图工作。

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规范和符号,绘制各种视图、剖面图和装配图等。

2.5 设计报告完成设计后,学生需要撰写设计报告,包括设计任务的概述、设计过程的描述、设计结果的分析等内容。

三、设计注意事项3.1 设计思路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法和理念,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3.2 安全性与可靠性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设备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合理选择材料、结构和工艺,预防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3.3 成本和制造工艺学生需要在设计中兼顾成本和制造工艺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加工方式,确保设计的可制造性和经济性。

3.4 环境和可持续性学生需要关注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选择环保材料和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学习资源推荐4.1 课程教材推荐使用《机械设计基础》等经典教材,深入学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传动方案设计带传动传动平稳、吸振且能起到过载保护作用,故在高速级布置一级传动。

在带传动与传送带之间布置一台单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轴端连接选择刚性联轴器。

图1所示为带式运输机的传动系统简图。

图 1:(传动装置总体设计图)1—电动机;2-带传动;3-减速器;4-联轴器;5-滚筒;6-传动带2 电动机的选择传送带的输入转速为60/60 1.1/(0.2 3.14)105/minw n v D r π==⨯⨯=传送带所需功率为kWFV p w 15.71000/1.165001000/=⨯==传动装置的总效率η544321ηηηηηη==0.99×0.98×498.0×0.94×0.94=0.791η—— 弹性性联轴器的效率,取0.99;2η—— 齿轮啮合传动(齿轮为7级精度) 的效率,取0.98; 3η—— 一对轴承的效率,取0.98; 4η—— 传送带机构的效率,取0.94;5η—— V 带传动效率,取0.94。

电动机所需工作功率为P =P /η=7.15/0.79=9.05kW根据动力源和工作条件,电动机的类型选用Y 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

电动机选择常用的两种同步转速:1500r/min 和1000r/min ,以便比较。

根据电动机所需功率和同步转速,查表确定电动机型号为Y160M-4或Y112M-6。

传动系统的总传动比为wm n n i /=式中 m n ——电动机满载转速;wn ——传送带机构输入转速。

根据电动机型号查表确定外伸直径、外伸轴长度和中心高等参数。

将计算数据和查表数据填入表一。

表一:电动机数据机总传动比因为方案1转速高,电动机价格低,故选方案1。

3 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3.1 传动比分配总传动比为w m n n i /==1460/105=13.9经查表按推荐的传动比合理范围,V 带传动的传动比10~71≤i ,单级圆柱斜齿轮减速器传动比8~1=i 。

取带传动的传动比为1i =3.5,则单级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传动比2i 为21/13.9/3.5 3.97i i i ===3.2 各轴的转速计算I n =0/i n m =1460/3.5=417.14r/minⅢⅡn n ==105r/min3.3 各轴的输入功率ⅠP =d P ×5η=9.05×0.94=8.51kWⅡP =ⅠP ×η2×3η=8.51×0.98×0.98=8.17kW ⅢP =ⅡP ×1η×3η=8.17×0.99×0.98=7.93kW3.4 计算各轴的输入扭矩ⅠT =9550ⅠP /I n =9550×8.51/417.14=194.83N·mⅡT =9550ⅡP /Ⅱn =9550×8.17/105=743.08N·mⅢT =9550ⅢP /Ⅲn =9550×7.93/105=721.25N·m将上述结果列入表二,以供查用。

d 表二 各轴运动与动力参数4 V 带轮的设计计算 4.1 确定计算功率PK P A ca =caP ——计算功率;AK ——工作情况系数,查表取1.2;P ——所需传递的额定功率。

带入数据算得10.86ca P K w =。

4.2 选择V 带的类型根据ca P 和小带轮的转速I n ,查《普通V 带选型图》,取普通V 带带型为B 型。

4.3 确定带轮基准直径d d 并验证带速v 。

4.3.1 确定小带轮的基准直径d d根据带型查《普通V 带轮基准直径系列》表,取基准直径1d d =132,且min ()d d =125,满足1min ()d d d d ≥。

4.3.2 验证带速v31/601460 3.1413210/6010.09/d v n d m s π-==⨯⨯⨯=Ⅰ 满足带传动速度v =5~25m/s 。

4.3.3 计算大带轮的基准直径213132462d d d id ==⨯=并根据V 带的基准直径系列表加以圆整得450。

4.4 确定传动中心距a 和V 带的基准长度d L根据120120.7()2()d d d d d d a d d +<<+,初步确定中心距0a =800mm 。

根据式(5-20)计算带所需的基准长度22100210()2()24d d d d d d d L a d d a π-=+++()24501322800(450132)2545m m24800π-=⨯+⨯++=⨯查《V 带的基准长度系列及长度系数》表,选带的基准长度2800m m d L =。

计算实际中心距02800254580092822d dL L a a '--≈+=+= 。

考虑到带轮的制造误差、带的误差、带的弹性以及因带的松弛而产生的补充张紧的需要,给出中心距的变动范围min 0.015886d a a L =-= max 0.031012d a a L =+=4.5 验算主动轮上的包角1α由于打滑只能发生在小带轮上,为了提高带轮传动的工作能力,应使121180180()p p d d aα︒≈︒--57.5180(450132)16090928︒=︒--⨯=︒≥︒故主动轮上的包角合适。

4.6 计算窄V 带的根数z00()caLP z P P K K α=+∆由小带轮转速为1460(r/min )、1132m m d d =、 3.5i =,查《单根普通V 带的基本额定功率0P 》表和《单根普通V 带的额定功率的增量0P ∆》表得0 2.19kW P = 00.46kWP ∆=查《包角修正系数》表得K α0.93=查《V 带的基准长度系列及长度系数》表得 1.05L K =。

10.864.2(2.820.46)0.93 1.05z ==+⨯⨯取5z =根。

4.7 计算预紧力0F20min (2.5()500caK F qvK zvαα-=+)P根据普通V 带带型为B 型,查《V 带单位长度的质量》表得0.18kg/m q =,故20m in (2.50.9310.86()5000.1810.09200N0.93510.09F -⨯=+⨯=⨯⨯)对于新安装的V 带出拉力,应为0m in 1.5()F ;故0 1.5200300F N=⨯=4.8 计算作用在轴上的压轴力pF101602sin25300sinN 2954N22p F zF α︒==⨯⨯⨯=5 单级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5.1 齿轮精度、材料及齿数运输机为一般工作机器,速度不高,故选用8级精度(GB 10095—88)。

考虑此减速器的功率及现场安装的限制,故大小齿轮都选用硬齿面渐开线斜齿轮,由《常用齿轮材料及力学特性》表选择高速级小齿轮选用40Cr(调质),齿面硬度为280HBS 。

高速级大齿轮选用45钢(调质),齿面硬度为240HBS ,二者相差40HBS 。

选取小齿齿数1z =23,大齿轮齿数2z =23⨯3.97=91。

满足齿数互为质数。

选取螺旋角,初选螺旋角14β︒=。

5.2 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由设计计算公式进行试算,即2131)][(12HE H d t t Z Z uu T K d σεφα⨯±⨯≥5.2.1 确定各参数的值:试选t K =1.6,查《区域系数 Z H 》表,选取区域系数 Z H =2.433。

查《标准圆柱齿轮传动的端面重合度αε》表 取10.77αε=,20.85αε=,则0.770.85 1.62αε=+=。

查《圆柱齿轮的齿宽系数d φ=1。

查《弹性影响系数E Z 》表,取材料的弹性影响系数12189.8E Z M Pa =。

查《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极限lim H σ》表,取小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极限lim 1H σ=660MPa ;大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极限lim 2H σ=580MPa 。

计算应力循环次数60hN njL =故8116060417.141(1836510)7.3110h N n jL ==⨯⨯⨯⨯⨯⨯=⨯8827.3110 1.84103.97N ⨯==⨯查《接触疲劳寿命系数H N K 》图,取接小齿轮触疲劳寿命系数10.93H N K =,大齿轮接触疲劳寿命系数20.96HN K =。

计算接触疲劳许用应力。

取失效概率为1%,安全系数S=1,得:[H σ]1=S K H HN 1lim 1σ=0.93×660=616MPa [H σ]2=SK H HN 2lim 2σ=0.96×580=557MPa故许用接触应力12[]([][])/2(616557)/2586.5H H H M Paσσσ=+=+=5.2.2 设计计算小齿轮的分度圆直径d t 12131)][(12HE H d t t Z Z uu T K d σεφα⨯+⨯≥=66.6m m =计算圆周速度υ=⨯=10006011 n d t πυ 3.1466.6417.141.45/601000m s⨯⨯=⨯5.3.3 计算齿宽b 和模数ntm 。

计算齿宽bb=t d d 1⨯φ=66.6m m计算摸数nt mntm =°11cos 66.6cos142.8123t d m mZ β⨯==计算齿宽与高之比/b h齿高h=2.25nt m =2.25×2.81 =6.32mm/66.6/6.3210.54b h ==计算纵向重合度βε=10.318tan 0.318123tan 14 1.82d z φβ=⨯⨯⨯=计算载荷系数K使用系数A K =1,根据 1.45/v m s =,7级精度, 查《动载系数V k 值》图,取V k =1.2;由《接触疲劳强度计算用的齿面载荷分布系数V k 》表,取 1.318H k β=。

查《弯曲强度计算的齿向载荷分布系数F K β》图,取动载系数 1.31F K β=。

查《齿间载荷分配系数H F K K αα、》表,取 1.2H F K K αα==。

故载荷系数:1 1.2 1.2 1.318 1.90A V H H K K K K K αβ==⨯⨯⨯=按实际载荷系数校正所算得的分度圆直径170.53d d d mm ===计算模数n m°11cos 70.53cos142.9823n d m m mZ β⨯===5.3 按齿根弯曲强度设计由弯曲强度的设计公式n m =5.3.1 确定公式内各计算参数计算载荷系数。

1 1.2 1.2 1.31 1.89A V F F K K K K K αβ==⨯⨯⨯=根据纵向重合度 1.82βε=,从图《螺旋角影响系数Y β》,查得0.90Y 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