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词语2
正确使用词语答案

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第一空,望其项背: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
比喻赶得上,多用于否定;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使用此成语一般是“谁和谁不能相提并论”。
这里是说其他诗人在这些方面是比不上他的,这里是否定句式,应用“望其项背”;第二空,会合:聚集到一起;荟萃:本指草木丛生的样子,后喻优秀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
这里形容的是优秀的品质会聚到一起,应用“荟萃”;第三空,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
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这里形容的是这些珍贵的东西很难得,不是指文物,应用“凤毛麟角”。
故选:C。
2. 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微弱:小而弱;虚弱:身体衰弱,此处指琼珊身体衰弱,故:虚弱,排除AB;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此处指对这种白痴的想法否定,故:不以为然,排除D。
故选:C。
3.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笔阿曲折多姿,后形容文章结构曲折起伏,也形容事情进行中阻碍、变化很多。
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
该处形容艺术人生,故用“跌宕起伏”,排除AD。
磨炼:(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
锤炼:磨炼;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练、纯熟。
该处言艺术创作,故用“锤炼”,排除C。
毕现:全部显露。
毕备:全都具备;完备。
根据语境可知,该处说的是真善美能完全显现出来,故用“毕观”。
故选:B。
4. 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和词语的能力。
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名闻遐迩”,形容名声很大;“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语境强调的是瓦尔登湖成为观光胜地,应填“名闻遐迩”。
“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正确使用词语(语文基础课件PPT)

不看对象
• 有些熟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会出 现错误。
• 例:老张对王勇贵的现身说法很满意,认为他的话的 确是抛砖引玉,有先见之明。
• 解析“抛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的意见或作品很粗 浅,目的是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作品,该词是一种 自谦的说法,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别人。
04 不分范围
不分范围
• 词语的意义往往有明确的使用范围,应注意范围的大 小,掌握其中的分寸。
• 例:新中国成立前,咱县里一帮官僚狼狈为奸,贪赃 枉法,把地方财政弄得一团糟。
• 解析“狼狈为奸”一般用于两个或一群坏人,不能用 于一大批坏人,范围较小。该句可用“朋比为奸”, 它可用于两个坏人,也可用于一大批坏人。
• 每个熟语由于本身的词义和词性不同,在句中的语法 功能也不同。如果对熟语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 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 例:折扇和信封上面,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 风采各异的签名。
• 解析句中的错误是把“龙飞凤舞”这一形容词性的成 语误作动词使用了。
07 谦敬错位
谦敬错位
• 有些熟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熟语是敬词,只能 对人,如果辨别不准,便会犯谦敬错位的错误。
01 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
• 熟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如果 对熟语意义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 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 例: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 ,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 解析“差强人意”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不是 “强人所难”的意思。
02 不明轻重
不明轻重
• 词义有轻重之分,应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轻重适 度的熟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正确使用词语

正确使用词语导读:本文是关于正确使用词语,希望能帮助到您!正确使用词语,在高考中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正确使用虚词。
虚词考查主要包括一些副词、介词及关联词语等,主要命题形式是选择与填充两种。
(2)同义词的辨析。
同义词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侧重点不同、含义也不尽相同。
(3)成语使用。
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
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
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
一、关联词语误用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部分。
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
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
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如下毛病:1、滥用关联词语。
例: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
(应去掉”因为”)2、错用关联词语。
例: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
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
(应把”为了”改为“因为”)例:尽管工作怎样忙,他还坚持天天记日记。
“尽管”和“不管”是不尽相同的。
“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
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3、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
(“只有”与“才”搭配,去掉“就”)4、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规律: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例: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例:由于国棉布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
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
(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二、介词误用1、不可滥用介词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
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罗嗦,而且。
2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

高三语文第二轮专题辅导第二讲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命题趋向】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D(表达应用)。
这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点,往往用2~3道题来考查。
【考点透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等。
其中不仅有词语(包括熟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
成语的使用是高考语文比较稳定的考查内容。
高考考查的成语一般是常见、常用而又常错的。
从近年高考语文成语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成语使用错误有以下几类。
◎理解有误【功败垂成】垂:接近,快要。
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多含有惋惜之意。
〖2006全国卷1〗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句中当作“成功或者失败”的意思使用,错误。
【屡试不爽】屡:屡次,多次。
爽:差错。
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2005江苏卷〗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把“屡试不爽”理解为“几次考试心情不爽快”,纯属望文生义。
◎不合语境【一念之差】念:念头、主意;差:错误。
一个念头的差错指因一时的疏忽或考虑不周而产生严重的后果。
〖2006全国卷1〗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变废为宝是好事,用一念之差显然不合语境。
【感同身受】感:感激;身:亲身。
心里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
”〖2006江苏卷〗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我”就在现场,就是自己亲身领受,不是“就像”。
正确使用词语(近义词、易混虚词)

2011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4:正确使用词语(近义词、易混虚词)【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D 级(表达运用)对于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动词、名词和形容词上。
近义词的辨析是重点也是难点。
词语包括一般实词、虚词和成语。
考查的重点是考生对于常用实词(包括成语)和常用虚词的使用能力。
(1)能正确理解词义。
(2)能根据语境辨析词语使用是否正确。
(3)能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1)近义实词辨析。
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六类。
(2)近义虚词辨析。
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几类。
【粤题精讲】(2007年广东)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应该以实际运用能力来我们的学习效果。
②老百姓说得好,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③这小伙子整体素质的确不错,诚实温和。
A.考查宁可品性B.考察宁愿品性C.考查宁愿品行D.考察宁可品行名师剖析: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是E级。
“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察”:实地观察调查;细致深刻地观察。
“宁可”:表示比较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取的一面(往往跟上文的“与其”或下文的“也不”相呼应);“宁愿”:宁可。
“品性”:品质性格;“品行”:有关道德的行为。
要用“考查”,也就是候选项只有AC;可、宁愿都可以;“诚实温和”是属于品质性格,要用“品性”,故选A。
答案:A【粤考趋势】2004年开始,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调整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扩大了考查的范围。
通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近几年,实词类考题在高考中都以近义词选用的形式出现,重在考查辨析近义词,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虚词类考题在高考中并非每年都出现,有时也跟近义词的辨析合并出题;熟语中成语的考查是多年必考的内容。
此外,词语通常还与句子、修辞、语言的连贯得体等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在辨析修改病句、修辞方法的正确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专题中也经常牵涉到词语的问题。
2022语文第三板块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一练案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二含解析

练案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二)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谭鑫培的唱腔,其感情上的描绘,尺寸上的操持,长短腔的安排,都是章法分明,秋毫无犯....。
《空城计》散板前六句用腔简捷,到第七句腔调迂回曲折,如行云流水.......,悦耳动听,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
有时轻描淡写,耐人寻味;有时浓墨一挥,气象万千。
听之似乎无板眼之拘;细拍之则丝丝入扣....,意到神随,美不胜收.A.秋毫无犯B。
行云流水C。
炉火纯青 D.丝丝入扣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莎士比亚说:“富有升平喂养懦夫,坚苦是意志之母。
”但生为现代人既不能浑浑噩噩....,沦为物质的奴仆,也不能为了理想不顾生计,如何选择一个精神与物质都不贫乏..的局面,不锦衣玉食....,能有栖身之所,维持生计,进一步追求精神的富足,这样的社会才能达到安贫乐道....的程度。
A.浑浑噩噩B.贫乏C。
锦衣玉食D。
安贫乐道3.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战争和苦难已经进入史书,成为记忆和传说。
长城御敌的实用功能早已丧失殆尽....,而成为审美观照的目标,历史认知的参照。
承平日久....,其实这样的状态却曾经是....,难免让人觉得心安理得多少代的人们梦寐以求....而不能如愿的。
是哪一位西方人说过的,“和平不过是战争的间隙”,未免残酷,却是不争的事实。
所幸的是,我们这几代人诞生和成长于和平的时代,得以充分享受生活的安详和美好。
A。
承平日久B。
丧失殆尽C。
心安理得 D.梦寐以求4。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辛公的背后,悬挂一大型匾额.书写龙飞凤舞....,气势磅礴。
我一时竟认不出内容。
好在自己背诵过不少辛词,根据几个容易辨识的字体,倒也顺理成章....连成了稼轩长短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辛词中脍炙人口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站在塑像面前,我暗自嗟叹,也暗自庆幸.嗟叹辛公作为男儿,骨子里有忠君爱民思想,却不被重用,以致赍志而殁.....庆幸辛公在逆境中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化悲痛为诗词,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汗牛充栋....的篇章。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成语)

B “化装”和“化妆”,前者强调身 份或者形象的改变,其结果是“隐藏”自 己;后者则仅仅是为了美化自身,主要是 容貌的打扮,结果反而是为了更好地展现 自身。 ①迟疑和迟钝, ②演练和演示, ③懊悔和懊恼, ④浮躁和急躁
4、区分个体和集体 (或具体与概括)
这一角度主要针对名词近义词,看起来 没有区别的一些近义词,意义差异并不大, 但有的表示个体或具体概念,有的表示集体 或抽象概念,表示个体或具体的概念一般可 数,表示集体或者抽象的概念往往不可数。 A “人”和“人口”,“人”可以数, 是个体概念,而“人口”是集体概念,不 可数。 ①书和书本,②车和车辆, ③纸和纸张,④书和书籍
B “鸟儿在天上飞”,文学语言往往 写成“鸟儿在天空飞翔”;再如“这个 人小气”,文学语言往往写成“这个人 吝啬”。在选用近义词时,从是否有文 学色彩来考虑问题进行辨析,也是一条 思路。 ①吓唬和恐吓,②开刀和手术,③兄弟和 昆仲(伯仲),④想念、思念和眷念
“退化”和“蜕化”
退化:功能减退,由优变劣。如,“这种动物的耳朵已经退化了。” 蜕化:(1)指由动物蜕皮引申为事物脱胎演化。 如“由奴隶社会蜕化为封建社会。” (2)指人的品行变质、腐化堕落。如“蜕化变质”。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 一组是 D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 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 巴斯白山羊的品质正在逐步地________。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 大街小巷,_______想起许多往事。 A.终止 蜕化 难免 B.中止 退化 难免 C.中止 蜕化 不免 D.终止 退化 不免
二、从色彩方面辨析 汉语的词语除了本身的意义外,还有 附加的意味,这种意味是在使用过程中逐 渐形成的,它使词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 “挑剔性”,使用时带有了某种色彩。这 种色彩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正确使用词语虚词[2]
![正确使用词语虚词[2]](https://img.taocdn.com/s3/m/7f93c81014791711cc791782.png)
D
C.何况 而且 何况 D.何况 况且 而且
“何况、而且、况且”三个都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但与他们搭配的虚词各 不相同。“何况”有前后对比意,有反问语气,常与“尚且”“都”搭配; “而且”常与“不但”“不仅”搭配。 再看③“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 包装也精美了”,前两句是并列关系,与后一句构成递进关系,即“不但质 量……款式……而且包装也精美了”。由此可排除B、C,再看A、D两项, “况且”有进一步说明理由的作用,故正确答案应选D。
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 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 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 陷。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 包装也精美了,因 此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A.况且 何况 而且 B.况且 而且 况且
4、用法不明
①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 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再用望远镜仔细地看了一阵。
最明显的错误是不应用“再”,而应用“又”,“看了一 阵”“了”这一时态助词表示了“看”这一动作已经完成,那就 不能用“再”而应用“又”表示。 ②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汉语或英语都很精通。
一、连词
概念: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
如“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 等。 连词的语法特点是:
①在句子中只有连接作用;
②不起修饰、限制作用;
③连接句子时一般成对地使用,不能随意更换; ④在句子中的位置有约定俗成性。
连词可分为一般的连词和关联词语。
一般连词常见常考的有“和”“或(或者)”“及、 以及”“还是”。
例题:10、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值得注意的是,惯用语的意义
不是几个语素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 而是通过比喻或引申概括出一个新 的意义,如:
1、写文章要有新意,总是炒 剩饭就没有意思了。
2、人家干得正起劲,你不
要给他泼冷水。
。 4.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5.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众人拾柴火焰高。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5)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谚语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心齐,泰山移。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强扭的瓜不甜。 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败家子挥金如粪,兴家人惜粪如金。 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饱带饥粮,晴带雨伞。 爆饮爆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康宁。 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
[概念]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的、一般 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短语或 句子。 [类型] 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 格言、歇后语。 [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 现成语言;(2)来自书面语言 [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
(2)意义上的整体性
成语:成语是人们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经
特征:会随时结合新的事物不断创新。
在适当的场合恰当的运用歇后 语,可使表达显得生动、形象,使 语言含蓄、幽默,饶有风趣,如:
看你,隔着门缝儿瞧人,把 人看扁啦!我是那样的人吗?
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如同 成语一样,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作为一个 语言单位来用。
常见常用的有:
碰钉子、钻空子、打游击、扣 帽子、保护伞、磨洋工、挖墙角、 敲边鼓、穿小鞋、耳边风
依据修辞手法来分,歇后语主要有比喻 和双关两类:
比喻的例子有: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猫哭老鼠——假慈悲 芝麻开花——节节高 吃了秤砣——铁了心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双关的例子有: 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
3.事实胜于雄辩。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 而不为。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
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 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
例如: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 3.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4.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愿挨5.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
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具有 简洁有力、凝练深刻、生动传神等特点。
成语来源有四个方面:
1.古代神话、寓言故事,如叶公好龙、滥竽充数、 守株待兔等。
2.历史故事,如破釜沉舟、完璧归赵、四面楚歌 等。
3.古代诗文,如勾心斗角、闻过则喜、祸起萧墙 等。
4.民间的口头俗语,如七上八下、狼子野心、千 方百计等。
惯用语的构成,多为支配和被支配的 关系,如:
走过场、抓辫子、开后门、走后 门、防空炮、唱高调、拖后腿、和稀 泥、敲竹杠、开夜车、吹牛皮、打埋 伏、踢皮球
也有的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如:
墙头草、一窝蜂、下马威、可怜 虫、马后炮、传声筒、车轮战
惯用语多数是三个音节的,四个 音节的不多,如钻牛角尖、吃哑巴亏、 绣花枕头、过河卒子等,五个音节的 更少,常用的与数字有关,如一退六 二五、三下五除二、八九不离十等。 个别的在五个音节以上,如不管三七 二十一。
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 习惯 用语。
例如:铁公鸡、戴高帽、一 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 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拍马 屁、小心眼、耍嘴皮、眼中钉等 等。
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 俗简练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例如: 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 3.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1.一个巴掌拍不响—— 孤掌难鸣
小 2.老太婆上鸡窝—— 笨蛋(奔蛋)
3.黄鼠狼给鸡拜年—— 没安好心
试 4.宋江的军师—— 无用(吴用)
身
5.孕妇走独木桥—— 铤(挺)而走险 6.擀面杖吹火—— 一窍不通
手
7.刘备请诸葛—— 三顾茅庐 8.稻草人烤火—— 惹祸(火)上身
9.瞎子进烟馆—— 摩登(摸灯)
谚语一般分为两类:
农谚—— 春雨贵如油。 瑞雪兆丰年。 东虹轰隆西虹雨。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社会生活方面——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 的语句。
例如:1.知识就是力量。 后。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
)
特征:逗趣、俏皮,又称为“俏皮话”, 经常带有讽刺的意思。
(2) 刘姥姥进大观园——( 眼花缭乱 )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 梁山兄弟——( 不打不相识 )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特征:常利用通俗的历史或小说中 的人物为主角。
(4) 温度计掉进冰箱——(直线下降) 猪八戒坐飞机——(丑上天 ) 电灯上点纸烟——(不然(燃))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10.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比喻类歇后语: 1、骆驼走路—— 昂首阔步 2、天上的云—— 无拘无束
谐音类歇后语: 3、邮包掉到水田里—— 半信半疑(泥) 4、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1)
一個人拜把子——( 你算老几 )
上吐下泄——( 两头忙 )
不熟的葡萄——(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的一 种固定的语句。它由“前语”和“后语” 两部分组成,并且只要说出了“前语”, 就能让人猜到“后语”,所以叫做歇后语。 有人说,它是另一种形式的成语,只是把 一个成语的意思分做前后两部分来说出, 前一部分是个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意 义的解释。例如:
水中捞月——一场空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