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一词的来源与确定-4页精选文档
2024年高中地理等高线知识总结(二篇)

2024年高中地理等高线知识总结地理学中的等高线是描述地形特征和高程变化的一种图形形式。
它通过连接具有相同高度的点来描绘出地面或海底的高度分布情况。
等高线图是地理学中常用的工具之一,对于了解山脉、平原、河流和海洋等地形地貌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高中地理等高线知识的总结。
一、等高线概念及特点等高线,顾名思义,就是具有相同高程的线。
在地图上,等高线通过连接处于同一高程的点来表示地形的高度分布。
它们形成一系列闭合或不闭合的曲线,每一条等高线上标有相同的高度数值。
特点:1. 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是固定的,称为等高距。
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可以不同,根据实际需求和地形复杂程度来确定。
2. 等高线的形状与地形有密切关系。
在不同地势的地区,等高线的形态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陡峭的山区,等高线会相互靠近,形态曲折;而在平坦的平原上,等高线则相对平缓、平行。
3. 决定等高线间距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起伏的大小。
起伏大的地方,等高线间距较小;起伏小的地方,等高线间距较大。
二、等高线的表示方法等高线的表示方法有两种,即直接表示法和间接表示法。
1. 直接表示法直接表示法是指在地图上直接绘制等高线。
这种表示方法简单直观,便于读图。
等高线的间距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2. 间接表示法间接表示法是指通过等高点的高程数值和等高线的等高距来表示地势的高低。
通过标有高程数值的点,可以清楚地了解地势的变化情况。
等高距通常用独立的符号或数字表示。
三、等高线的应用1. 描述地形地貌等高线可以直观地描述地形地貌,帮助我们了解地势起伏的情况。
通过等高线图,可以判断山脉、峰峦、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
2. 制图和导航等高线图是制图和导航的重要工具。
通过等高线图,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理位置、测量距离和方向。
3. 规划和工程设计等高线图对于规划和工程设计具有重要作用。
在进行城市规划、道路建设、水利工程等方面,等高线图可以提供宝贵的地形信息。
4. 军事用途等高线图在军事上有着重要应用,可以帮助军队了解战场地形、判断行军路线和选择阵地。
等高线的名词解释

等高线的名词解释
等高线是一种用来表示地形的线状图,它把地形分割成不同的部分,表示地形的山谷、坡度和高度等等。
它是地形图的基础,可以用来分析地形的特征和表面的变化,也可以用于测量地形和分析空间距离。
等高线是一种特殊的点-连接图,它将地形分割成带状形状,每个带状形状都代表着不同的面积和高度。
根据高度的不同,将地形分割成不同的高度间隔,这就是等高线。
为了表示等高线,需要一种特殊的标记和符号,即等高点。
每个等高点都有一个虚线,可以把相邻的等高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等高线。
除了表示高度的等高线外,还有其他形式的等高线,比如温度等高线、湿度等高线等等。
这些等高线也是用等高点表示的,只是每个等高点的标记符号标识的可能不一样而已。
等高线有几种不同的用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形状况。
最常见的用途是精确测量地形高度和比较地形变化。
此外,等高线也可以用于规划旅行路线,分析山地地形和计算海拔高度。
另外,等高线图还可以用来设计各种地形图,以便人们更容易了解地形和土地的变化。
概括而言,等高线是一种特殊的线条,可以用来表示地形的状况,包括高度、坡度、面积和温度等等。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形,而且可以用于路径规划、山地分析和海拔测量等不同的地理学应用。
关于等高线的知识(全),地图制图必须要懂

关于等高线的知识(全),地图制图必须要懂关于等高线的知识(全),地图制图必须要懂测绘圈小主 2018-02-03 20:00:56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并垂直投影到一个水平面上,并按比例缩绘在图纸上,就得到等高线。
等高线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水平面与实际地面的交线,所以等高线是闭合曲线。
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海拔。
一、等高线的定义:等高线是表示地貌的符号之一,它是地表与水准面的交线。
等高线的定义就是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点相互连接的闭合曲线。
二、等高线分类:1 首曲线:按规定的等高距测绘的细实线,不标注高程注记;2 计曲线:每隔5个等高距将首曲线加粗为一条粗实线,高程注记字头朝向高处;3 间曲线:是按1/2 等高距描绘的细长虚线;4 助曲线:是按1/4 等高距描绘的细短虚线。
三、等高线的特性:1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其高程必相等。
2 等高线均是闭合曲线。
3 除在悬崖或绝壁处外,等高线在图上不能相交或重合。
4 等高线和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
5 等高线的平距与坡度成反比。
6 等高线不能在图内中断,但遇道路、房屋、河流等地物符号和注记可以局部中断。
四、等高线的绘制:山脊与山顶1 利用高程特征点画出地性线(山谷线一般为虚线,山脊线一般为实线)作为骨架。
2 根据等高距进行线性内插出计曲线通过处(等高线插求点)。
3 勾画计曲线,再内插出首曲线,平滑处理。
4 精度检验,注意地性线与等高线正交。
五、高程注记点密度:应选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特征点上,一般为每 100cm2内 8-20个。
当比例尺大于等于1:2000 时,其密度是图上每100cm2内5-20 个,小于1:2000 的平地、丘陵地为10-20 个,山地、高山地及地形特征点稀少地区为8-15 个。
六、数字地形图的编辑检查:应着重检查间距小于图上0.2mm的不同属性线段处理是否恰当。
高三地理等高线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等高线知识点总结一、引言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我们生活的地球。
其中,等高线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简要总结高三地理等高线的基本知识点。
二、等高线的概念与作用等高线是用来表示地形高度的曲线,它将地形上同一高度的点连接起来。
等高线的间隔距离称为等高距,等高线越密集,说明地势变化越大。
等高线在地质勘测、地图制作和地形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等高线的特征与解读方法1. 等高线呈闭合曲线。
等高线将地形上的同一高度点连接起来,在地形图上呈现为一条连续的闭合曲线。
2. 等高线的间隔相等。
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是相等的,称为等高距。
通过等高线的间隔距离,可以判断地形的陡峻程度。
3. 等高线的高低相对。
在地图上,等高线上的数字代表该曲线所表示的高度。
数字越大,代表高度越高,而数字越小则代表高度越低。
解读等高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等高线间隔距离,以便正确判断地形陡峭程度。
2. 观察等高线的密集程度,通过密集程度判断地形的平缓度或陡峭程度。
3. 注意等高线的分布规律,高度相近的等高线可能形成山脉、河流等地形特征。
4. 注意等高线的连接方式,等高线的连接方式能够反映地形的特征,如圆形等高线可能表示山脉或山岭。
四、等高线的应用等高线的应用在地质勘测、地图制作和规划等领域中非常广泛。
1. 在地质勘测中,等高线帮助勘测人员了解地形的变化及地理特征,从而判断地质结构和找寻矿产资源。
2. 在地图制作中,等高线是地图上重要的元素,能够直观地展现地形变化,为观察者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
3. 在规划方面,等高线被用来分析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通过等高线,可以预测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风险,为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五、等高线的局限性虽然等高线在地理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等高线只能给出地形高度的大致信息,无法提供精确的地形变化。
此外,等高线也无法展现地表细节,如建筑物、道路等。
2024年高中地理等高线知识总结

2024年高中地理等高线知识总结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等高线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通过描绘地球表面上的等高线来表示地形的变化。
以下是2024年高中地理等高线知识的总结,共计约____字。
一、等高线的定义和特点1. 等高线的定义:等高线是指与地球表面上的某一高度相对应的线。
2. 等高线的特点:a. 等高线是自上而下从高到低排列的。
b. 等高线连接同一高度上的各点。
c. 等高线不相交,不分裂,也不会自相交。
d. 等高线形状能够显示地形的起伏和变化。
二、等高线的绘制方法1. 确定等高线间距:等高线之间的距离称为等高距,通常在地图上以相同的距离表示。
等高距的选择取决于地形的陡峭程度。
2. 找出控制点:在绘制等高线时,需要选择一些已知高度的控制点,以便确定其他点的高度。
3. 连接等高点:通过连接控制点,绘制出等高线。
4. 补充等高点:根据等高线的分布规律,可以预测其他等高点的位置,并进行补充。
三、等高线的用途1. 地形分析:通过观察等高线的形状和分布,可以了解地区的地貌、山脉和山谷的走向等地形特征。
2. 寻找水源:等高线的形态可以帮助人们找到水源的位置,尤其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3. 路线规划:等高线图可以帮助规划者选择最佳的路线,避免陡峭的坡面和障碍物。
4. 林业规划:等高线可以指导林业规划者确定适宜的造林区域和种植树种。
5. 地图制图:等高线是地图上的重要元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
四、等高线的应用案例1. 交通规划:等高线图可以帮助规划者确定公路、铁路和隧道等交通线路的设计和修建。
2. 城市规划:通过分析等高线图,可以帮助规划者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避免建设在山区、陡坡和易涝区。
3. 水利工程:等高线图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水坝、水库和引水渠道的位置和高度。
4. 旅游规划:等高线图可以指导旅游规划者确定最佳的游览线路和景点选择。
5. 自然灾害防治:通过分析等高线图,可以预测地震、洪水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并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
等高线名词解释

等高线名词解释等高线(Isoline)是指地理空间上的一种特定类型的线,它连接了具有相同数值特征的地点。
等高线主要用于表示地形高度或其他变量的等值分布情况。
等高线最早由瑞士地理学家伯威尔(Ignaz Venetz)在19世纪初提出,并在随后得到了德国地质学家库尔特(Karl vonKürtz)的推广应用。
“等高”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sohypse”,其中的“iso-”表示“相同的”,“-hypse”表示“曲线”。
等高线的绘制方式是根据某一特定数值的等级线,在地图上连接所有具有该数值的点。
通常用等高线表示地形高度的等值分布,即连接地球表面上的各个点的等高线表示在同一高度上的点。
这种分级表示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形的起伏和地势特点。
等高线的每一条线都表示相同数值的地点。
如果绘制的是海拔高度,则每条等高线表示相同的高度值。
每条等高线的间距通常是规定好的,典型的间距有5米、10米或20米,以适应不同比例尺的地图。
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形变化越剧烈。
特别是在山区地形较复杂的地方,等高线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出地势和地形的变化。
等高线还可以用于表示其他地理变量,例如气温、气压等。
在这种情况下,每条等高线上的数值可能代表不同的物理量,如温度或气压值。
如在气象学中,为了表示等压面,等压线也是一种等高线,它连接了不同高度上气压相等的点。
等高线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图制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绘制等高线,人们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地形特点,理解地貌与地势,以及预测自然灾害和洪水等可能发生的区域。
总之,等高线是地理空间上连接具有相同数值特征的地点的曲线。
它主要用于表示地形高度或其他变量的等值分布情况。
通过展示地表的高度、气温、气压等信息,等高线能够提供更全面、直观的地理统计数据,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理空间中的变化和特点。
高考地理等高线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等高线知识点总结作为高考地理科目的重要部分,等高线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
等高线可以展示地形的特点和变化,并且在地图制图、地势分析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高考地理等高线的重要知识点。
一、等高线的定义和特点等高线是指连接同一地形高处的等高点的线。
通常来说,等高线将地形图上的地点划分为相同高度的区域,并展示出地势的变化。
等高线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 形状曲线:等高线一般为闭合曲线,且每条等高线上的点具有同样的高度。
2. 平行关系:不同等高线之间的间隔是一致的,表示着相同高度的地点。
3. 组成一体:等高线通常是相互联结的,形成一个整体。
4. 可逐渐组织为等高线图:将等高线连接在一起,可以形成一幅具有地形特征的地图。
二、等高线的绘制方法了解等高线的绘制方法对于高考地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等高线的绘制方法与步骤:1. 细化等高线:根据等高线之间的间距,将地图上的高度信息等分为几个等级。
然后在每个等级范围内绘制细化等高线。
2. 判断高度差:通过细化等高线的等级,判断出每一等级之间的高度差。
3. 绘制等高线:按照高度差的大小,一次连接相差较大的等高点。
等高线应当直线部分粗,曲线部分细。
4. 补充等高点和等高线:根据地图上的高程点,将未绘制的等高点添加到地图上,并用等高线连接起来。
5. 标注等高线:在地图中标注出每条等高线的高度。
三、等高线的地形解读等高线的地形解读是高考地理中一个重要的考点。
通过观察等高线的特点和分布,可以判断地形的特征。
以下是一些常见地形特征和对应的等高线表现:1. 凹陷:等高线形状封闭,向内呈现 U 形或 V 形。
2. 物体:在等高线上呈圆形,逐渐向外扩张。
3. 带状山脉:等高线平行,距离越小表示陡峭的山脉。
4. 凸出的山脉:等高线呈 V 字形,向外逐渐展开。
5. 斜坡:等高线之间的间距越大,表示坡度越平缓。
通过这些等高线的地形特征,我们可以推测出地势的变化、山脉的走向和地势平缓或陡峭程度等。
七年级上册等高线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等高线知识点等高线是地图上比较重要的标志之一,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势高低、起伏等信息。
在七年级上册地理课程中,等高线是一个重点内容,今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等高线的知识点。
一、等高线的定义和作用等高线也称高程线,是连接地图上一定高度的点,呈现相同海拔高度的线条,它被广泛应用于制图和测量中。
等高线可以反映出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平行的等高线之间的间距跨度通常是标准的,这个间距跨度称为等高距。
在地图上,等高线越密表示地形的起伏或差异越大,反之则表示地形比较平坦。
二、等高线的绘制规则等高线的绘制有一定的规则,掌握这些规则是判断地图上地形起伏的关键。
下面是等高线绘制的规则:1.等高线不能相交或分叉。
2.在竖直方向上,等高线相互平行,它们在水平方向上距离相等。
3.山顶的等高线呈环状,沟谷的等高线呈V字形,且V字形的尖角指向上坡方向。
4.曲线附近会有很多小段直线,这些直线连成的曲线应当是光滑的。
5.等高线的密度越大,表示地形的变化越大;等高线的密度越小,表示地形比较平坦。
三、等高线的应用除了用于制图和测量之外,等高线还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应用:1.户外越野运动追踪:等高线可以帮助越野运动员平衡自己的体力,从而安全到达目的地。
2.城市规划:等高线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城市中高低起伏的地形,以便更好地设计道路和建筑物。
3.天气预报:山地等高线可以帮助气象预测员预测山地降水的可能性。
4.自然灾害预警:等高线可以帮助国家预测和制定防御自然灾害的政策。
总之,等高线是我们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们通过掌握等高线的知识,能够更好地了解地势高低、水流走向、地貌特点等内容,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发挥更多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高线”一词的来源与确定
引言
等高线是等值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地表上高程相等点的连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利用等高线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的方法被称为“等高线法”,这种方法优点很多,例如,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地形高度或者近似高度,便于缩小、放大,简单方便等,故成为现代地图学中表示地形的主流方式。
等高线法发源于欧洲。
1729年,荷兰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地图学家、大地测量学家克鲁克鸠斯(M.S.Cruquius,1678-1754)在麦尔维德(Merwede)的海道图中,最先使用了等深线。
1737年,布歇(P.Buache,1700-1773)用了同样的方法表示英吉利海峡的深度。
1771年,查尔斯?
赫顿(Charles Hutton,1737-1828)在对苏格兰一座高山进行重力测量时,“用一条暗淡的细线将具有同等相对高度的各点连接起来”;目前能见到的采用等高线绘制的大型陆地区域地图是1799年由杜庞一特里尔(J.L.Dupain-Triel,1722-1805)制成的法国地图,在这幅图中,等高线间距为20米,每条等高线上还清晰地标明了高度。
1843年前后,英国陆军测量局开始规范化地采用等高线地图描绘英国和爱尔兰地图,此时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始普遍采用等高线法。
一晚清时期等高线名称的出现
在晚清西学东渐的大潮中,等高线法作为西学的一个知识点,传人中国。
目前所见最早介绍等高线的书籍,是1873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出版的《行军测绘》。
在原著中是这样解释等高线法和等高线的:The geometrical method consists in supposing theground intersected by horizont.al planes:theprojections of these intersections, or horizontalcontours, are then transferred to the drawing at theirreduced size... he level of the water constutes ahorizontal plane, therefore those contours are the in-tersections of the stone by the stone by parallelhorizontal planes。
《行军测绘》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示例介绍了等高线法的基本原理,称等高线法为“几何之法”,称等高线为“平剖面线”(图1):“几何之法,能得地面平剖面多层之形,即以其各层平行之尺寸而画其图。
……水之面本平,所以各线必为平剖面线。
”
1876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出版的另一地图学著作《测地绘图》,在英文原著中这样描述等高线:With all deference to such authority, it is conceivedthat horizontal contour lines, traced at short knownand generally equal vertical distances over theground, aiford ample dat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sections in any required directions,and even for amodel of the f'eatures of the ground.
《测地绘图》从另一个角度介绍了等高线法的测量、间距和绘制特点。
书中把等高线也翻译为“平剖面线”。
在1886年出版的《地志启蒙》中,也对等高线的原理进行介绍,称等高线为“等高界线”:分绘地势高下,要有二法,一作等高界线,如第八图(图2)。
1892年,《格致汇编》中邹代钧的《上会典馆言测绘地图书》,介绍了等高线的原理,并在最后对等高距进行了解释,该书也称等高线为“平剖面线”。
1907年,北洋陆军编译局印制的《测绘一得》中则将等高线法称为“曲线法”。
从表1中可以看出,晚清等高线法刚刚引入中国之时,等高线地图被称为“平剖面图”,例如在《行军测绘》《测地绘图》《上会典馆言测绘地图书》中都是此种称法。
这种得名的原因,可能在于:在等高线地图上,每一条等高线都是山体在某一高度的平剖面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而多条这种平剖面线投影叠加构成了所谓的“平剖面图”,可见译者主要关注等高线的来源和形状。
随后,在《地志启蒙》中出现了“等高界线图”的名称,这是等高线地图名称变化中的一个创举,它突破了只从视觉中看平剖面的界限,而注重“高度相等”这个在表示数值上的关键点。
《地志启蒙》是《格致启蒙》十六本丛书之一。
这套丛书是英国人艾约瑟受海关总署税务司赫德之托,翻译的一套介绍西方历史和科学知识的丛书。
二民国时期等高线名称的发展
进入民国后,出现了多个等高线的同义词,如水平曲线、等高曲线、曲线式等,可参见表2。
民国时期的大部分地理、地图类书籍中称其为“等高线”或“等高曲线”,例如,《实用地理学》《地学辞书》《高等测量学》中称其为“等高线”,《地图制作法》《地图学及地图绘制法》中称其为“等高曲线”,只
有在竺可桢编写的《地学通论》中称其为“水平曲线”。
《地图绘制法及其读法》中尽管将其称为“水平曲线”,但也在后面加括号备注“等高线”,认同这两个概念是等同的。
大部分军事教程中,将等高线称为“曲线式”或“水平曲线”,如《地形学教程》中将其称为“曲线式”,而《地形图图式解说》《军事学教程》称其为“水平曲线”。
民国时期的中文地图类书籍中,均列有众多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要接受自己行动所带来的责任而非自己成就所带来的荣耀。
2、每个人都必须发展两种重要的能力适应改变与动荡的能力以及为长期目标延缓享乐的能力。
3、将一付好牌打好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将一付坏牌打好的人才值得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