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1. 物理学的定义: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运动规律及其所表现出的各种物理现象的科学。

2. 物理学的对象:物理学主要研究物质、能量、运动和相互作用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规律。

3. 物理学的方法: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方法、理论分析方法和数学方法等。

4. 物理学的意义: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物理实验基本方法1. 实验的基本过程: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包括实验现象、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等。

2. 实验的基本要求: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包括观察仔细、测量准确、实验装置可靠和实验结论科学等。

3. 数据处理方法:物理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数据分类、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等。

4. 实验误差的分类和估计:物理实验误差主要包括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对实验误差进行合理估计是保证实验精确的重要手段。

三、运动的基本概念1. 运动的定义:物体在空间中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运动。

2. 运动的要素:研究运动的要素主要有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3. 直线运动: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运动称为直线运动。

4. 曲线运动:物体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运动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

5. 运动的描述方法:对运动进行描述主要包括位移的描述、速度的描述和加速度的描述等。

6. 图解法:通过画图的方法对运动进行描述的方法称为图解法。

7. 数学方法:通过数学公式对运动进行描述的方法称为数学方法。

四、匀速直线运动1.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 特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

3. 匀速直线运动的数学描述: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物体的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和加速度公式进行数学描述。

4. 距离、位移和行程的概念:距离是物体实际走过的路程,位移是物体位置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距离,行程是物体实际走过的轨迹长度。

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第一章

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第一章

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第一章第一章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改变方向。

2. 牛顿三定律(1)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可以用公式 F = ma 表示。

(3)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力。

3. 弹力弹力是一种特殊的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会使物体恢复原状。

根据胡克定律,弹力与形变呈正比。

4. 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5.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相互接触时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主要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6. 力的合成和分解多个力可以合成为一力,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是原力的矢量和。

在平面上,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原力相反但平行。

二、力学1. 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描述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位移量;速度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位移量;加速度指物体速度的变化率。

2. 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指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匀速直线运动,垂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影响的运动。

水平速度不受重力影响,垂直方向上的速度会随时间变化。

3. 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是通过绘制力的图解来描述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及其相对大小和方向。

通过受力分析可以确定物体的加速度和运动状态。

4. 牛顿运动定律(1)第一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2)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它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力。

5.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物体在半径相等的圆轨道上运动的过程。

高一物理知识点第一章总结

高一物理知识点第一章总结

高一物理知识点第一章总结第一章:力的概念与测量物理学中,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它可以导致物体的运动、形状变化以及物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力的定义与测量力可以通过测力计进行测量,测力计通过弹簧的变形或者液体压强的变化来测量力的大小。

常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N),1N等于1kg·m/s²。

二、力的分类1.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是一种质量的性质。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弹力:当物体受到拉伸或压缩时,弹性体产生的恢复力称为弹力。

3. 摩擦力:物体表面接触并相对滑动时产生的力称为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4. 引力: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称为引力,是由质量产生的。

5. 推力:物体之间的推动或推动物体的力称为推力。

6. 阻力: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碍力称为阻力。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并成一个力,力的合成可以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法则进行计算。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通常分解为平行于坐标轴的两个分力。

四、力的平衡与不平衡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果合力为零,则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不会发生运动或形状变化。

当合力不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会发生加速度运动或形状变化。

五、摩擦力的性质与计算摩擦力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之分。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面积接触压力成正比,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无关,取决于物体的表面性质和相互间压力的大小。

摩擦力可以通过公式计算,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都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F = μN其中,F表示摩擦力,μ表示摩擦系数,N表示垂直于接触面的压力。

六、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表明当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物体具有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当合力为零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习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习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习题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质点1.定义:质点是指在物理学中,用来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一种理想模型,它被假设为质量集中于一点,体积和形状都可以忽略不计的物体。

2.物体可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尺寸和形状对研究运动规律没有重要影响,物体内部各点的质量分布均匀。

二、参考系1.定义:参考系是指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准系统。

2.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来选取,但是选取的参考系必须是惯性参考系。

三、坐标系1.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有:A。

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的运行速度。

B。

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运动情况的车轮。

2.在下列运动员中,可以看成质点的是:A、百米冲刺时的运动员。

3.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如果以大地为参照系,上述事实说明:B。

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4.对于同一个运动物体,在不同参考系观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运动速度大小可能不同。

B。

运动方向可能不同。

C。

在某参考系其运动轨迹可能为直线,而在另一参考系则可能为曲线。

D。

运动的加速度一定相同。

第二节时间与位移一、时刻与时间间隔时刻:指某一事件发生的瞬间。

时间间隔:指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反映了某一事件发生的持续时间。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1.以下的计时数据指时间的是:B.某人用15 s跑完100 m。

2.关于时刻和时间间隔的下列理解,正确的是:B。

不同时刻反映的是不同事件发生的顺序先后。

C。

时间间隔确切地说就是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反映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持续程度。

二、路程和位移1.路程: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长度。

位移:指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位移矢量,大小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运动路径无关。

2.路程:大小与初末位置及运动轨迹有关。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补充:直线运动的图象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位移⑵、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直线或切线的斜率........大小⑴、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向作直线运动,图线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反向作直线运动;⑵、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⑶、比较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看两物体S—t图象中直线或切线的斜率........大小2、从V—t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⑵、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0........表示减速....,a<0...表示加速⑴、图线纵坐标的截距表示.........0V...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t=0⑵、图线与横坐标所围的面积表示..........,在t.轴下..;在t.轴上方的位移为正....相应时间内的位移方的位移为负......;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等于各段时间位移的代数和.....................;⑶、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速度相同⑷、比较两物体运动加速度大小的关系补充: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较Array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⑴若a与V方向相同...;....,V..都增大....时,不管..a.如何变化⑵若a与V方向相反...;....,V..都减小....时,不管..a.如何变化★思维拓展: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一定是矢量吗如:电流强度。

高一物理前两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前两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前两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力与运动1. 力的概念及分类- 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可以使物体产生运动或改变形状。

- 按照作用对象和性质,力可以分为接触力、电磁力、引力等。

2.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有相互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可以用公式 F = ma 来表示。

4. 弹力与胡克定律- 弹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恢复力,与物体发生形变时的伸长量成正比,符合胡克定律。

- 胡克定律公式:F = kx,其中 F 为弹力,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 为弹簧伸长量。

第二章: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合成原理- 力合成是将多个力的作用效果用一个合力来代替的过程。

- 力合成原理可以用几何法、三角法或解析法来求解。

2. 力的合成几何法- 力的合成几何法是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图纸上绘制合力的方法。

- 若力的作用方向相同,则合力等于各力的矢量和;若力的作用方向相反,则合力等于两者的矢量差。

3. 力的合成三角法- 力的合成三角法是利用三角函数来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 若力的作用方向相同,则合力等于各力的代数和;若力的作用方向相反,则合力等于两者的绝对值相减。

4. 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部分力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垂直方向的力或任意方向的力。

- 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利用三角函数来求解。

5. 斜面上的力分解- 对于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将重力分解为垂直于斜面和平行于斜面的两个力。

- 斜面上物体的平衡条件为受力分解的结果满足合力为零和垂直于斜面的合力等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总结: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由力所引起的,而牛顿运动定律则为我们提供了解释物体运动的规律。

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运动的特性: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和多样性。

参考系: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但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那么可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共点力:如果几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该点不一定在物体上),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可能处于平衡状态,即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平衡条件是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正交分解法:把一个矢量分解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利于处理多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矢量(力)作用分解。

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a=(vt—v0)/t。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与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和所用时间的长短都有关系。

弹力与形变: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弹力,而超过弹性限度后,撤去外力物体也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

摩擦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包括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以上是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高一物理1到3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1到3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1到3章知识点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 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位置改变的过程。

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运动的描述描述运动的重要概念有位移、位移矢量、路径、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 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位移表示物体在空间位置的改变。

(2) 位移矢量:位移与方向共同构成的量被称为位移矢量。

(3) 路径:物体运动的轨迹被称为路径。

(4) 速度: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称为速度,是标量。

(5) 平均速度:物体运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称为平均速度。

(6) 瞬时速度:物体运动某一时刻的速度。

3. 加速度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即速度每秒变化的量。

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成正比,与时间的变化量成反比。

4. 运动规律运动的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规律和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 匀速直线运动规律: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2) 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第二章:力和运动1. 力的基本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同时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力的分类力的分类包括接触力和场力。

接触力是由物体之间的接触产生的,场力则是物体之间通过场作用产生的。

3.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会改变。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力时,其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同物体之间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第三章: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可以将这些力合成为一个合力。

2.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分力,分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多个力的合成。

3. 力的平衡与力的不平衡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时称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反之,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不为零,即物体处于加速或减速状态,这时称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
速度
速率
物理意义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 量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 标量 分类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速率、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决定因素 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决定
由瞬时速度的大小决定
方向 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 方向为该质点的运动方向
无方向 联系 它们的单位相同(m/s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
速度
加速度
速度变化量
意义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 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大 小程度的物理量,是
一过程量
定义式
单位 m/s
m/s 2
m/s
决定因素
v 的大小由v 0、a 、t 决定
a 不是由v 、△v 、△t 决定的,而是由F 和 m 决定。

由v 与v 0决定, 而且
,也
由a 与△t 决定
方向
与位移x 或△x 同向, 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与△v 方向一致 由
或 决定方向
大小
① 位移与时间的比值② 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 ③ x -t 图象中图线 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 小值 ① 速度对时间的变 化率 ② 速度改变量与所
用时间的比值 ③ v —t 图象中图线 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
小值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
(1) 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
(2) 位移—时间关系式:
(3) 位移—速度关系式: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v、a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
(2)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4)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 研究运动图象
(1)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 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
x-t图象v—t图象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
度)
②表示物体静止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静止③表示物体静止
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初位移为x0④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
v0
⑤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的支点相遇时的位移
①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的共
同速

⑥t1时间内物体位移为x1② t1时刻物体速度为v1(图中阴影部分面积

示质点在0~t1时间内的位移)
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
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

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
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 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考点四:纸带问题的分析
1. 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求加速度
(1)逐差法
(2)v—t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t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