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山行
杜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路远、气寒、山险、时晚、叶红
诗人爱
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 一点的? 对清新明丽安静纯朴和谐的山林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我们首先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 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 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 出诗中的画面。
。
以
用
意
逆 志
推测 作者写作 诗歌的本意
自己的 切身体会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
推测作者的本意。
2.如何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
注:本诗为诗人在成都西郊的草堂经友人资助落成时所作。
①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这样的一幅图景, 作者所要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轻松的、愉快的,自由自在的,喜悦的,欢乐的……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
2.融入体验 体会情趣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路远、气寒、山险、时晚,诗人行色 匆匆
凸显霜染枫叶之美、诗人爱赏之深。
• 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在表现手法上
《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 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 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 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而《 书愤》则先忆过去,再写现在,最后以诸葛 亮自况,全诗找中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 磅礴,笔力雄健。
知 人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鲍
照家世贫贱,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 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 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 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 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 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 《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骈 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豪放,奇 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 对唐代 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用
自己的
切身体会
推测
作者写作 诗歌的本意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 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 的本意。
如何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 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
1.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行路难三首(其一) · 李白
•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 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 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 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 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 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 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 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 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 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 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 弱的性格,他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 (2)为什么要知人论世? •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 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 矣。”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创作 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 主旨。 • (3)怎样知人论世? 尽量多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创 作背景。但又不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 作用,忽略对原文的探究,否则必然会望 文生义,穿凿附会,造成新的曲解。
•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 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 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 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 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名词解释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名词解释
1. 以意逆志啊,就好比你读一本书,不是只看字面意思,而是要用心去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深层情感和意图呀!比如说读李白的诗,你得透过那些豪迈的词句去感受他的壮志豪情。
2. 以意逆志呀,不就是像侦探一样,从文字中寻找线索,去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嘛!就像读鲁迅的文章,要去挖掘那些文字背后对社会的批判和期望。
3. 以意逆志呢,简单说就是你得设身处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去理解作品呀!好比读李清照的词,要体会她在不同境遇下的情感变化。
4. 以意逆志啊,这可真是个有趣的事儿,就如同和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你读苏轼的词时,不就是在和他交流人生感悟吗?
5. 以意逆志呀,这不就是尝试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嘛!比如你看曹雪芹的《红楼梦》,得去感受他笔下人物的喜怒哀乐。
6. 以意逆志呢,其实就是努力理解作者为啥要这样写,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呀!像读杜甫的诗,要明白他对百姓的那份关切从何而来。
7. 以意逆志啊,不就是要我们打破表面,深入探究嘛!就好像读莫言的小说,得去探寻他构建的那个独特世界的意义。
8. 以意逆志呀,这简直就是在挖掘文字里的宝藏呀!你读泰戈尔的诗,不就是在寻找那些能触动你心灵的东西吗?
9. 以意逆志呢,不就是让我们和作品产生共鸣嘛!就如同听一首悲伤的歌,你能感受到歌手的那种哀伤。
10. 以意逆志啊,就是要我们用自己的心意去揣测作者的志向呀!比如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要去体会那个时代人们的奋斗和追求。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我们理解文学作品、走进作者内心的重要途径,能让我们更好地领略文学的魅力。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名词解释(一)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名词解释(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名词解释1. 知人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释:对他人有深入了解的能力或行为•例子:例如,一个人能够通过观察、对话和分析来了解他人的性格、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从而使自己更好地与他们相处。
2. 论世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释: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观点和理解•例子:一个人通过思考、阅读和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来形成自己对社会和世界的见解,从而可以参与讨论和辩论。
3.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释: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价值观行事,不受外界影响•例子:一个人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不受他人的压力和意见左右,积极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4. 名词解释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释:对一个名词或概念进行说明和定义•例子:当遇到一个生词或者陌生的概念时,可以通过查阅词典、阅读相关资料或请教他人来解释和理解这个名词的含义。
5. 深入了解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释:对某个人或物体全面详尽的了解•例子:当一个人对一个主题或者问题特别感兴趣时,他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学习相关知识,从而获得更深入的了解。
6. 性格分析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释:对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进行评估和判断•例子:心理学家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进行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来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7. 价值观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释:个人对于道德、伦理和信仰的看法和价值体系•例子:一个人的价值观可能是基于他们的文化、家庭教育和个人经历,并会指导他们在生活中的决策和行为。
8. 目标追求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释: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付出努力和追求•例子:一个人可能有个人、职业、学术或者精神上的目标,他们会制定计划并不断努力,以实现这些目标。
通过以上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这一概念的含义。
在社会中,我们需要对他人进行深入了解,形成自己的对世界的看法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实现个人的目标和追求。
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论世”两种诗歌鉴赏的方法,先认真全面地了解作者生活的时
代背景和人生境遇,再置身其中,仔细揣摩、体会作者的感受, 辅以一定的文、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
背景知识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 深度和广度。比如,同为离别诗,汉末文人诗中流露出的多是 一种离别的哀怨,而初盛唐则普遍呈现出乐观基调。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事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 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掌握了“以意逆志”和“知人
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
却投闲置散,做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只好在登临 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了解了这些,才可以真正 体会词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包含的 那种有志难伸的彻骨愁闷。
1.阶段不同,情感悬殊 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
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境 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表达了诗人少女时期的那种天真、 率直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再如其《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 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文词清丽,意象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创作诗歌,工夫在诗外;欣赏诗歌,工夫同样在诗外。本 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 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基本方法是“以意逆志”和 “知人论世”。
一、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以“己意”去“逆”作品之“志”
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应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 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二部分
1、“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 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 流。”
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 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 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 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 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 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 场悲剧。
2、“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 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 声。”
这一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 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 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 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2.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1)马嵬坡杨贵妃之死,诗人刻画得极其细腻,把唐玄宗 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 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可以说“死别”是长恨的起点。 (2)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 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 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 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 (3)诗的尾声,诗人借助想像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 人的仙境,通过成仙之后的杨太真对唐玄宗的思念、对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追求、对“但令 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信念,表现了她对人间 爱情的坚贞和延续,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长恨” 情感迸发到顶点。
1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2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 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21、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杭州春望》 22、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2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杜甫望岳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高 适《别董大 》 • 千里黄云白日曛, • 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
•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 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 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 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 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 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 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 隔世的心情。
•
•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从字面上讲正在快迷路之时,忽然发现 了一个村庄.从深层意思上讲,这是在劝 慰人们,在遇到困难之时,不要丧失信心, 也许在极度困难之时,会突然发现解决 问题的办法. • 用来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尽,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 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 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 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 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 胜旧事物。
陆游《游山西村》
• • •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王之涣《凉州词》
•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 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1、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对欣赏诗歌也有很大的帮 助。如:诗歌《山行》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不少欣赏者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 月花”写得最妙,说是从中看到了诗人的悠闲,你 有过“山行”(山中行走)的经验吗?你觉得这种 说法是否合理?
蜀
相
⑩这种由来已久 的感情在前两句 诗中有没有表现 出来?如果有, 从哪里可以看出 来?
“柏森森”:营 造了一种庄严、肃穆 的氛围。(另解:松 柏在古代诗歌意象中 常常作为某些坚贞品 质的象征及生命长青 的象征)以“柏”衬 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 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 崇敬之情。 蜀 相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 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③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 半首? ④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⑤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⑥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⑦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 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 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⑧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 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⑨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⑩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 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 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 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表 达 皇恩不及边塞? 边 凉州词 关 唐-王之涣 戍 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的 思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乡 之 注释:孤城:指玉门关。 情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我们如何将这一方法运用于实践当中呢? 羌qiāng:古代的一个民族。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 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 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 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⑦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 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 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 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 蜀 相 杜甫 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 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 丞相祠堂何处寻? 是怎样的呢? 锦官城外柏森森。 ⑧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 映阶碧草自春色, 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 隔叶黄鹂空好音。 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 三顾频烦天下计, 酬的英雄? 两朝开济老臣心。 ⑨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 出师未捷身先死, 呢?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⑩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 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 里可以看出来?
自主欣赏
①朗诵全诗, 体会全诗的感 情基调如何?源自感伤 叹惋蜀相
②诗歌的感情基 调是感伤的、叹 惋的,那我们在 诵读时该怎样来 表现呢?是读得 快还是读得慢, 是读得激昂还是 读得低沉?
要读得 稍慢,读得 深沉,读出 点感伤。
蜀
相
③诗歌中最能 表现出诗人感 情的是哪些诗 句?是前半首 还是后半首?
作业: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 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杜甫的一首诗: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主欣赏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 调如何? 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 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 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 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③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 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 首? ④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⑤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⑥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 的思想情感呢?
蜀 相
⑥你怎样理解 这两句诗中所 包含的思想情 感呢?
称颂,崇 敬,仰慕的 思想感情。
⑦诸葛亮虽然雄才大 略,功业昭著,但最 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 事业,这就不能不使 人为之叹惋了。至此 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 了下面的千古名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 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 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 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1、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2、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3、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 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 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 灵相通的好朋友。
思考: 陶渊明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杜甫的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李白的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李商隐? 李清照? ……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欣赏李清照的两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 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 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 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 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齐读,思考: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有,这英 雄也包括着老 杜自己。杜甫 是一位忧国忧 民,以天下为 己任,有远大 抱负的诗人。
蜀
相
⑩这种由来已久 的感情在前两句 诗中有没有表现 出来?如果有, 从哪里可以看出 来?
“丞相”: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 人对诸葛亮的崇敬、 仰慕之情。 “寻”:特 意去找,“寻访” 武侯祠,也表现出 诗人对诸葛亮的崇 敬、仰慕之情。
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 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 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 现在人们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 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 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 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
悲壮, 惋伤
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每首诗中作者表 达的不同情感。
盛唐: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 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虽然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 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 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 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我们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 欣赏过程中,有时还会超出诗人创作的原意,生 发出新的旨趣。
3、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小结:
在欣赏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 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 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 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深沉、叹 惋、感伤的 思想感情。
蜀
相
⑧这里的“英雄” 是指怎样的英雄? 是成功的英雄还 是失败的英雄, 是指成就了事业 的英雄还是指壮 志未酬的英雄?
是指失败 的英雄,所以 说这句诗写出 了历史上一切 事业未竟的英 雄人物对其壮 志未酬的深深 遗憾和共鸣。
蜀 相
⑨这里的英雄 有没有包括老 杜自己呢?
原因?
盛唐强盛的国势,开放的思想文化, 与中晚唐的颓势,宋长期的积贫积弱 的国势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时代的风 气和时代精神。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小结: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 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 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 相通的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 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 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 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 受。 《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 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 的开朗明快。
是“三顾频 烦天下计,两 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 死,长使英雄 泪满襟。”
蜀
相
④这两句诗歌 主要的意象是 什么?
诸葛亮的 人物形象和 “英雄”的 人物形象。
蜀
相
⑤诸葛亮的人 物形象有何特 点?
“天下计” 写出了诸葛亮 的雄才大略, “两朝开济” 写出了诸葛亮 的宏伟业绩, “老臣心”写 出了诸葛亮的 忠心报国。
路远、气寒、山险、时晚, 诗人行色匆匆,绝非漫步山间,悠闲看景。
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 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 会到诗中的情趣。
2、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把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对诗歌的理解中,还可以 生发新的旨趣。 如: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