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散文鉴赏方法: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作家作品: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另一些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同样是脍炙人口的篇章。

2、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

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3、鲍照,字明远。

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辞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七言诗在鲍照那里有显著的发展,对于唐代作家颇有影响。

代表作《拟行路难》。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同年代“诗仙”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

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史诗”。

诗风沉郁顿挫(思想感情低沉郁闷,语调音律停顿转折)。

5、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

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46岁入蜀,先后在王炎、范成大幕府中任职。

光宗时官至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故乡。

6、阮籍,字嗣宗,“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

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

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书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咏怀八十二首》。

7、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8、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诗歌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诗歌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
胜 观 日 书 寻 芳 朱 有 泗 熹 感 水 滨 ,
“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梅在手便知春。”
红 尘 外 柔 情 内 有 没 有 断 肠 的 泪
我 愿 有 情 人 共 饮 一 江 水
这 大 千 次 江 般 痴 大三夜鸡 上 相飞 贱 守 君 心 十 十秋 五孔 十 十 十恋 哪 飞 天 五 四 三爱 心 人日夜鸣 下 妾 节 既我 孔 中 七 六声 心 里雀 种 情 见到 到 愿 若 赴 故断不入 残 万 留情 为 常 为 诵格 能一东 弹学 雀 碎 离 深 常天 天 不 箜 裁 织种 水 嫌五得机 照 空 不 府生 东 苦 君 诗外 的 徘南 别 的 日涯 涯 死 尽 何 迟疋息织 斜 柔 房移 吏 悲 妇 书让 素徊飞 篌衣 不 时 稀去 去 南 时 相 人 时 阳 情 不 飞 人 候 伤 候 不 随 意 何 万 相 回 悲 悲 回 地 物 思 相 低 成 会 垂 灰 ……
孔 雀 东 南 飞
诗,如画如梦
“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 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 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
——朱光潜
诗歌欣赏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在背景中理解文本
在文本中推敲语言
从图景中体会其心境, 进而把握其意境 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反 求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外化,是诗人用以反映社 会生活,表现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情感 的,具有着无限美感的文本。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 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新晴 野望》
欣赏诗歌:
1、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 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2、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 3 、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蜀相

蜀相

答案:“网”是“网住、 留住”的意思,(释字义)。作 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 网,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 春天(描景象),运用拟人、比 喻手法,生动、新奇,表现了作 者伤春惜时的情感。(点作用)
作业. 1.背诵默写《蜀相》 2.用炼字的答题方法鉴赏王昌龄的 《送魏二》中“凉”字的表达效果。
小结:《蜀相》前四句写武侯祠,后 四句写诸葛亮,八句话塑造了两种形 象。
蜀相 (七律、怀古诗 )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首联:寻访祠堂 记叙(仰慕)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颔联:祠堂春色 描写(叹惋)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颈联:丞相功业 议论(歌颂)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四、课外拓展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 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 罗地指作者的闲居之地门可罗雀、十分冷落。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首句中的“ 网”就用得生动传神, 请对 “网”字 进行赏析。
尾联:壮志未酬 抒情(惋惜)
2.讨论问题:开头两句对翠 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 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 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 亮的崇敬之情。
3.概括主旨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 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 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 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集》。杜诗风格“沉郁顿挫”
2.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 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 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 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书愤教案(精选5篇)

书愤教案(精选5篇)

书愤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论世”两种诗歌鉴赏的方法,先认真全面地了解作者生活的时
代背景和人生境遇,再置身其中,仔细揣摩、体会作者的感受, 辅以一定的文、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
背景知识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 深度和广度。比如,同为离别诗,汉末文人诗中流露出的多是 一种离别的哀怨,而初盛唐则普遍呈现出乐观基调。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事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 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掌握了“以意逆志”和“知人
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
却投闲置散,做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只好在登临 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了解了这些,才可以真正 体会词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包含的 那种有志难伸的彻骨愁闷。
1.阶段不同,情感悬殊 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
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境 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表达了诗人少女时期的那种天真、 率直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再如其《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 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文词清丽,意象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创作诗歌,工夫在诗外;欣赏诗歌,工夫同样在诗外。本 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 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基本方法是“以意逆志”和 “知人论世”。
一、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以“己意”去“逆”作品之“志”
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应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 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

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

中文学院0901班向志敏学号:14090602046 序号:35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

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

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

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

其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其中“以意逆志”中的“意”,一是作者之意,二是读者之意,这里主要是说读者之意。

“志”既指作者之志又指作品之志,作品之志大多反映了作者之志。

“逆”的意思较多,一是迎受、接纳的意思;二可指考证、探究;三还可指追溯、反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从作者在作品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去逆行推理,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

这个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来窥见作品意旨、作者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在诗歌鉴赏中如果不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就很容易误解诗人的诗句。

有人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句梦话。

其实不然。

如果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轻松的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

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再如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

其实这种疑问的提出正式死扣词句,以文害辞的写照。

“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又如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而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人教版高二语文《长恨歌》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长恨歌》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长恨歌》教案(优秀9篇)白居易《长恨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

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

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背景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诗文赏析方法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诗文赏析方法
细腻逼真地描写了燕子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 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 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 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 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 喜悦和悠闲之情。
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 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 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 情。(言之成理即可)
例1、08全国I卷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追求?
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1、2句,作者从眼前之景,转 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 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3、4句,作者赞叹宿 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 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 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
重点:鉴赏诗歌主旨(思想情感)
一、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蔑视权贵 寄情山水 惜春悲秋 思乡念亲
建功报国 愤世嫉俗 归隐田园 思乡怀人 相知相思 …………
怀古伤今 怀才不遇 登高览胜 长亭送别 别恨离愁
① 忧 国 伤 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三、读出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 法?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 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 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
是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的理解作品的 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学院 0901班向志敏学号:序号:35
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

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

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

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

其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其中“以意逆志”中的“意”,一是作者之意,二是读者之意,这里主要是说读者之意。

“志”既指作者之志又指作品之志,作品之志大多反映了作者之志。

“逆”的意思较多,一是迎受、接纳的意思;二可指考证、探究;三还可指追溯、反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从作者在作品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去逆行推理,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

这个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来窥见作品意旨、作者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在诗歌鉴赏中如果不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就很容易误解诗人的诗句。

有人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句梦话。

其实不然。

如果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轻松的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

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再如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

其实这种疑问的提出正式死扣词句,以文害辞的写照。

“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又如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而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学者要想通过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去把握作者之
志,就要注重读者—作品—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考察。

“以意逆志”要求读者以尽可能细腻的心理体验去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的思想感情,它更强调的是读者在释放文本意义中的能动作用,反对以训诂之学对作品作被动的解释。

不能够准确理解诗歌,甚至曲解诗意,除了不能“以意逆志”,即不能整体把握、不能由表及里这个原因外,我们还要注意“知人论世”。

在《孟子·万章下》里,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上)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这个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鲁迅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要正确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就要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还要弄清作品的的具体创作时间。

另外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唐朝是诗最为繁盛的时期,其中的边塞诗更是着名。

如盛唐的有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中晚唐的有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李益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虽然同是边塞诗,但是这些诗中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

盛唐的边塞诗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的边塞诗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到了宋代,其边塞诗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则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原因何在盛唐强盛的国势,开放的思想文化,与中晚唐的颓势,宋朝长期的积贫积弱的国势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

所以我们
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

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王国维曾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可见,在欣赏古诗时,“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就像车子的两个车轮,无论少了哪个都不能让车子正常行走。

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首先从“以意逆志”的方法看,这是杜甫在纪念诸葛亮,在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可惜诸葛亮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可以看出作者对诸葛亮深深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但是,作者写这首诗肯定不光是赞颂诸葛亮,应该是由彼及己,含蓄的说明自己与建功立业之间的关系。

作者到底有没有建功立业,这就还要看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即“知人论世”。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

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

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由此可见,若要鉴赏古诗,除了要求读者有一定的人生体验和对诗人及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外,还要了解一定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若在鉴赏诗歌中只用某一种方法,必定不能完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012年4月29日星期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