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知人论世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应用
“知人论世”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知人论世”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探讨“知人论世”是指了解人性、洞悉世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评价、表达的一种语言艺术。
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古诗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体验,来“知人”。
“人物形象”是古诗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也是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的重要象征。
通过解读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了解作者对人性的观察和对社会现象的解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如在陆游的《钗头凤·世情薄》中,“君看一叶下苍翠,偶然值得微风吹。
那留枝上望嫩苗,也与衾纨不同修。
”描绘的是一片枝叶和一株嫩苗,隐喻世态浮华,人生短暂。
可以通过分析古诗的形象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人对人性和人类生存的理解和评价。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历史事件和典故故事,来“论世”。
古诗中常常借鉴历史事件、典故故事来表达对人生、社会、国家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更深入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例如,在杜甫的《春望》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通过借鉴全唐诗中的定风波,“夜泊牛渚怀古”,可以了解到杜甫的抱负远大和为民弃商的志向,也可以用现实生活来检验和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原文、理解古诗内涵、独立或合作思考,反复梳理等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来理解古诗。
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荀子《劝学》时,可以通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学者的文化规范和人性训诫,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传统中的教育思想和当代教育实践中应用的价值。
总之,“知人论世”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知人论世在诗歌鉴.

• 下面就“知人论世”在高考诗歌鉴赏中的 作用简单的谈几个方面: (一)“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 的感情。 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 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 烙印。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 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 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 密悱恻。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寡妇的生活极其悲惨即使是这样统治阶级仍然没有放过她即使躲到深山里去也逃避不了征徭统治阶级的各种赋税就象一张大网人民根本无法逃避这种残酷把已经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推向了更大的深渊
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 例如唐朝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 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通过诗歌题目和 内容我们可以判断出来诗歌内容决不像字面所表 现出来的那么简单,但是只有和当时的时代联系 起来才能正确深入的了解这首诗。唐代的科举考 试,并非密封卷。主考官除了要审阅考生的卷子 外,还要考虑此人在社会上的名气、品行及地位, 更重要的是,还要看有无达官贵人推荐。
• (三)“知人论世”有助于更深层次分析诗歌塑 造的形象。 形象性是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诗人在创作时 总是通过种种手法,把自己的意念、感情和客观 物象融合在一起,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表达一 定的思想。一般说来,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客 体形象和主体形象。所谓客体形象就是指作者在 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 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也就是给作者留下 深深印象或激起作者深深思考或情感的客体;主 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下的带有作者浓郁 的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
“知人论世”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知人论世”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探讨知人论世是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强调通过个体的认识和理解来认识世界,同时也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来认识个体。
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如何运用知人论世的思想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领会其中的内涵和情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课题。
本文将从知人论世的概念入手,探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如何运用知人论世的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一、知人论世的概念知人论世是古代哲学家王安石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他认为“知人之将,可以使人之将也;知世之将,可以使世之将也”。
这句话表明了知人论世的核心理念,即通过认识个体来认识世界,同时也通过对世界的认识来认识个体。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种思想运用到对古诗的理解和品味中,通过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通过这些古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文风貌,来认识当时的社会和人文精神。
二、运用知人论世的思想进行古诗解读1. 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和情感体验。
通过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情感共鸣上更容易产生共鸣,提高对古诗的情感认同和审美体验。
比如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和官职经历,了解他登鹳雀楼时的心境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中的胸怀和境界。
2. 分析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人对人性和世界的认识,提高他们对古诗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比如在教学《静夜思》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月色、孤灯、窗前等形象,来了解李白的孤独和思念,通过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思念中的情感境界。
“知人论世”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知人论世”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探讨“知人论世”是古代诗文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描绘人物的性格、行为举止、心态思想等方面,反映和表现社会现实,展示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应该注重“知人论世”的运用,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感知社会现实,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1.描绘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表现出的羌笛手在沙漠中奏响笛声,寂寞清冷,表现其坚韧不屈和乐观精神。
他并不为自己的境遇而悲伤,而是抱着希望,继续前行,这样的精神,让人感到了希望和勇气的种子,这也是“知人论世”作用的一种体现。
2.反映社会现实《浪淘沙·北戴河》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九州生气恃风雷,而立志者居其间。
坐觉眼花耳热,长是离人泪。
”这首诗反映了中国在20世纪初时的落后局面,孤立无援,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民族更加强烈的爱与关注,将诗歌的个体感受与社会现实相融合,形成了诗意的广度和深度。
3.体现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离乡别井,思归怀乡的情感,同样也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向往和渴望,展现了人生意义及其它诗人价值观的思考。
二、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1.注重文本阅读,理解诗歌的意蕴和深意要让学生能够正确捕捉古诗题材中的关键内容和诗歌情感,必须加强文本阅读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提取古诗歌的内在意义,并且理解其情感深度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古诗歌题材教师应该提出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古诗歌的题材,其中包括古诗歌题材的原因及作者在诗歌中要表达的信息等等。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作自己的古诗歌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歌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课文的意象进行创作,让学生通过创作,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审美修养,以便更好地领会“知人论世”的精神。
“知人论世”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知人论世”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探讨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而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理解古诗的情感和内涵,需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启发学生,让他们领悟古诗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一、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人文情感要深入理解古诗,就需要了解古诗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感。
古代诗人的生活、历史背景、情感体验都深刻地融入到古诗之中。
通过学习古诗所处的历史背景、诗人的生平和情感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感。
比如在教学《咏鹅》这首古诗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他在童年时代曾养过一只鹅,因此怀念往事而作此诗。
通过讲解诗人的生平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对这首古诗的情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验到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内涵。
二、引导学生情感共鸣,体味古诗的诗情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是需要我们去用心体味的。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与古诗中的情感相互共鸣,从而更好地体味古诗的诗情。
以《静夜思》为例,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在安静的夜晚里所感受到的情感,比如孤寂、安详、思念等。
然后再通过诗人李白的写作背景和情感体验,认识到《静夜思》中所表达的孤寂与思念之情。
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诗歌中体味孤独之美,感受古诗的诗情。
三、启发学生审美情感,品味古诗的意境古诗的意境是古诗中最具有魅力的一部分,它蕴含着诗人的智慧和情感,能让人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古诗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比如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时,可以通过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教导学生如何通过诗歌的语言、意象和形象来感受诗歌的美。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发现身边的美好之处,从而更好地领会古诗中所蕴含的意境。
“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分析一、本文概述“知人论世”法,源于中国古代文论,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和鉴赏方法。
其核心理念在于,要深入理解和鉴赏一部文学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以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和人生智慧。
然而,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中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常常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
因此,引入“知人论世”法,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和鉴赏古诗词,从而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知人论世”法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分析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接着,探讨如何将“知人论世”法应用于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包括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总结“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词,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也期望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知人论世”法的理论框架“知人论世”法,源于中国古代文论,是诗词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核心理念在于,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或词,就必须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这种方法认为,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会深深地烙印在其作品中,因此,鉴赏者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知人”是指对作者的了解,包括其生平、性格、思想、情感等方面。
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中的意象、情感、主题等。
例如,了解杜甫的生平,我们就能理解他为何在诗中常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知人论世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知人论世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以知人论世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为题,我们将讨论在文学鉴赏过程中,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对于正确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在文学鉴赏中,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生活经历是非常关键的。
文学作品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抒发,是作者对于人生、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因此,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这些环境会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时代氛围和社会风貌,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身世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生活经历,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生活经历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这些背景和风格会贯穿于他们的作品之中。
通过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生活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从而更好地欣赏和鉴赏作品的艺术之美。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在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生活经历的过程中,不能过分地将作品与作者的个人经历简单等同起来。
文学作品是艺术创作的产物,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对现实进行加工和改造,借助想象力和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在进行文学鉴赏时,我们应该把握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和内在意义,而不仅仅局限于作者的个人经历。
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对于正确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生活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更好地欣赏和鉴赏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知人论世”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知人论世”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探讨随着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语文古诗教学依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文字和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品读古诗的去探索人生的意义,去了解世界的规律。
而“知人论世”就是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通过“知人论世”,学生可以在品读古诗的过程中,联想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现实,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诗的内涵。
本文将探讨“知人论世”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希望可以对相关教学理论和实践有所启发。
我们需要理解“知人论世”的含义。
所谓“知人”,就是了解自己,了解同学,了解家人,了解朋友,了解任何有关自己的人;而“论世”,就是了解这个世界,了解社会,了解风土人情,了解历史文化,了解人生道路。
将“知人”与“论世”结合起来,就是理解自己的同时去了解整个世界,通过对比和联系,去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的意蕴。
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进行古诗的解读和讨论。
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了解古诗诗人的生平和创作环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文化内涵。
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感情和生活经验出发,去与古诗中的人物和情感进行联想和共鸣。
通过与古诗进行对照,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可以通过与现实生活的对比,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古诗教学更具有生活的温度,更具有对学生人生成长的启迪作用。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来进行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升华。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知人论世”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也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使古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成长,更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诗人的影子——浅谈知人论世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应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简称《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要求描述为:(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属于六个能力考查层级的第四级——D级,然而,高考中古代诗歌鉴赏题分值一般为8分,约占总分的5﹪,也就是说,古代诗歌鉴赏题能力要求高而分值却很低,属“性价比较低”类题。
所以一些“精打细算”的考生将古代诗歌鉴赏归类为吃力不讨好的复习项目,在抓大放小的策略下放弃这一题型。
其实这是不明智的,8分虽少,但诗歌默写题分值更小只有5分,字音、字形、病句、成语各题分值最小只有3分,高考本是选拔性考试,随意说放弃可以说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迎难而上,积少成多,能收聚沙成塔。
其次,《考试说明》中对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在“阅读文学类文本”范围的具体能力要求是:(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细细推敲不难发现它与诗歌鉴赏能力要求遥遥呼应,诗歌鉴赏题的突破也是“阅读文学类文本”题的突破,同时它篇幅小、阅读量小,具有以小见大的优势。
而从人文教育的角度出发,诗歌鉴赏题为出题者青睐,更是出自深远的考虑。
那么如何搞好诗歌鉴赏的教学、复习,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思考,权作抛砖引玉。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作别母校时有着万千离愁的学子形象,让我们随着他虔诚的寻梦的跫音同别康桥,真是让人不胜唏嘘。
《文学概论》指出:“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
”读者对作家的经历、处境、性格以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赏读作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结合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去谈文学鉴赏活动简直像通过父母了解孩子一样天经地义,这就是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了。
一、以知人论世为纬,确定诗歌题材
在古代“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作为诗人主体的男性诗人往往一生都围绕着“做官”这一人生高级需要展开。
对古代诗歌题材的把握可以从这一背景出发,分门别类做一归纳。
读书是为了参加科举,进京赶考就要离乡背井、离朋别友,这就出现了相当多的“离别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宦游人”就交代了这一目的。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寻找知己,得到赏识,这可能是古代文人另一种求官的方式。
除了文官,武将也能远赴边疆,战场杀敌,建功立业,这是“边塞诗”的主要来源。
但如果求官无着落,那求官的路途就成了人生苦旅,诗人们感叹人生不如意,分外思念家乡、亲人,“羁旅行役诗”和“思乡诗”多在这种心境下诞生。
即使当上了官,伴君如伴虎以及种种舛途,遭受贬谪、遭受免职甚至主动辞官时有发生。
于是很多“即事感怀诗”在敏感的诗人笔下流淌。
如白居易《琵琶行》听闻一曲琵琶触动心事,留下“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感伤诗句;黄庭坚在《清明》中用“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痛斥谄媚无耻的小人,一泄宦途中屡遭小人迫害的愤怒。
在遭受贬谪的挫败中,在怀才不遇的迷惘中,有些诗人试图从历史中寻求答案,苏轼是其中的典型,登临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他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得到了解脱。
而辛弃疾联想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英雄同是气短,愈添怨愤。
人格的不同造成“怀古咏史诗”的多变。
官场风云,几家欢喜几家愁,无论哀乐,诗人们都喜欢“托物言志”。
同样是小小一只鸣蝉,得意者如虞世南“登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言自己学博德重自然受到赏识的官运,失意者则如骆宾王,诗人遭诬下狱,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心境借托在蝉上,化为“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诗句。
宦海沉浮,官场黑暗,人在其中宛如“恋旧林”的羁鸟、“思故渊”的池鱼,辞别官场、回归田园的诗人们赋予了“山水田园诗”更多的文化内涵。
他们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描写山水的惬意、田园的温馨。
不难看出这种对事业的追求耗费了古代诗人太多的精力,再加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摧残,爱情成了古人尤其是古代女子奢侈品,婚姻多不美满,“闺怨诗”成了封建时代天然的产物。
二、以知人论世为纬,明了时代的烙印
诗歌作为文学作品,其思想内容必定要打上时代的烙印,所以就有了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中唐乱离时世的悲歌、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北宋的哲理诗和南宋的爱国诗。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诗人特别是著名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等方面注意积累,会发现因为作家的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很自然地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等。
这就为鉴赏诗歌准备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但是,这样的“知人论世”关注的是横向分析,这仅仅是走好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我们还要继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知人论世”的纵向分析,这样才能立体地观照诗歌,体悟个体诗人、单个作品的灵魂。
具体来说,做诗歌鉴赏题时还要做到两个“预防”。
三、以知人论世为经,预防生搬硬套风格派别
所谓风格,只是某位作家写某种题材的作品多,某种特色的语言占主导地位而已。
但是我们在分析某位诗人的具体某篇诗作时,却不能搬个固定的椅子为该作品对号入座,还要具体诗篇具体分析。
比如杜甫的诗多沉郁顿挫,《登高》颈联就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渲染一种苍凉壮阔的境界,但在《望岳》中我们又看到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万千。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诗人,但是他在《江城子》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诗句却读得人肝肠寸断,恐怕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也不能唱尽其中的相思和哀伤。
再如2009宁夏海南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
拔高诗人,导致答题方向错误。
在这篇词作中,我们更应该关注诗人此时的身世背景,结合【注】①,作纵向分析,再参照景物描写,可见作品表达了诗人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四、以知人论世为经,预防意象思维定势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的确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但是如果不顾诗歌内容、撇开诗人的身影,搞意象一刀切的话,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犯下幼稚的错误。
例如山西大学附中2009届高三9月月考诗歌鉴赏题:
第二问中出现了芭蕉这个意象,在诗文中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不少学生就陷入了这种思维定势中,认为此处"芭蕉雨","枕上闻"描绘了一种孤独忧愁的意境。
如果我们结合【注】,关注诗人的影子,会发现诗人已被满眼“碧涧、红叶、青林、白云”和满耳的鸟鸣、蝉嘶感染,陶醉在这洞霄宫的胜境中了,所以在此留宿虽未就寝,他已经情不自禁地开始神往那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
与诗人同心一脉我们才惊觉芭蕉这个意象也能与闲适浪漫融合。
又如成都高高2009级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诗歌鉴赏题:
如果纯从意象入手,诗中的“落花”这个意象多被古人用于伤春之情的抒发;而“昏鸦”这个意象多指萧瑟、肃杀气氛。
学生很容易据此作无病之呻吟,关注诗人的影子,知人论世的话,既然是“题春晚”,那么在春日看到落花也属正常,至于那漆黑的生灵——乌鸦,自然也有归巢的权利。
诗描写诗人读书吟诗之余,傍晚稍立门外所观之景,村野薄暮时分和谐、静谧。
但是,不显得清冷、空寂。
因为“花”在“落”,“鸦”在“飞”,“人”在“归”,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安宁。
一位诗人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所以,如果我们多在找找诗人的影子,看到诗人所见,听到诗人所闻,闻到诗人所嗅,碰到诗人所触,甚至尝到诗人所品,我们才不至于盲人摸象。
由此可见,“知人论世”在诗歌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诗歌表现的意境,有助于深层次分析诗歌塑造的形象,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思想感情,这才是对待诗歌鉴赏题求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