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知人论世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诗人的影子——浅谈知人论世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应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简称《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要求描述为:(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六个能力考查层级的第四级——D级,然而,高考中古代诗歌鉴赏题分值一般为8分,约占总分的5﹪,也就是说,古代诗歌鉴赏题能力要求高而分值却很低,属“性价比较低”类题。所以一些“精打细算”的考生将古代诗歌鉴赏归类为吃力不讨好的复习项目,在抓大放小的策略下放弃这一题型。其实这是不明智的,8分虽少,但诗歌默写题分值更小只有5分,字音、字形、病句、成语各题分值最小只有3分,高考本是选拔性考试,随意说放弃可以说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迎难而上,积少成多,能收聚沙成塔。其次,《考试说明》中对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在“阅读文学类文本”范围的具体能力要求是:(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细细推敲不难发现它与诗歌鉴赏能力要求遥遥呼应,诗歌鉴赏题的突破也是“阅读文学类文本”题的突破,同时它篇幅小、阅读量小,具有以小见大的优势。而从人文教育的角度出发,诗歌鉴赏题为出题者青睐,更是出自深远的考虑。那么如何搞好诗歌鉴赏的教学、复习,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思考,权作抛砖引玉。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作别母校时有着万千离愁的学子形象,让我们随着他虔诚的寻梦的跫音同别康桥,真是让人不胜唏嘘。《文学概论》指出:“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读者对作家的经历、处境、性格以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赏读作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结合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去谈文学鉴赏活动简直像通过父母了解孩子一样天经地义,这就是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了。

一、以知人论世为纬,确定诗歌题材

在古代“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作为诗人主体的男性诗人往往一生都围绕着“做官”这一人生高级需要展开。对古代诗歌题材的把握可以从这一背景出发,分门别类做一归纳。读书是为了参加科举,进京赶考就要离乡背井、离朋别友,这就出现了相当多的“离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宦游人”就交代了这一目的。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寻找知己,得到赏识,这可能是古代文人另一种求官的方式。除了文官,武将也能远赴边疆,战场杀敌,建功立业,这是“边塞诗”的主要来源。但如果求官无着落,那求官的路途就成了人生苦旅,诗人们感叹人生不如意,分外思念家乡、亲人,“羁旅行役诗”和“思乡诗”多在这种心境下诞生。即使当上了官,伴君如伴虎以及种种舛途,遭受贬谪、遭受免职甚至主动辞官时有发生。于是很多“即事感怀诗”在敏感的诗人笔下流淌。如白居易《琵琶行》听闻一曲琵琶触动心事,留下“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感伤诗句;黄庭坚在《清明》中用“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痛斥谄媚无耻的小人,一泄宦途中屡遭小人迫害的愤怒。在遭受贬谪的挫败中,在怀才不遇的迷惘中,有些诗人试图从历史中寻求答案,苏轼是其中的典型,登临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他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得到了解脱。而辛弃疾联想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英雄同是气短,愈添怨愤。人格的不同造成“怀古咏史诗”的多变。官场风云,几家欢喜几家愁,无论哀乐,诗人们都喜欢“托物言志”。同样是小小一只鸣蝉,得意者如虞世南“登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言自己学博德重自然受到赏识的官运,失意者则如骆宾王,诗人遭诬下狱,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心境借托在蝉上,化为“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诗句。宦海沉浮,官场黑暗,人在其中宛如“恋旧林”的羁鸟、“思故渊”的池鱼,辞别官场、回归田园的诗人们赋予了“山水田园诗”更多的文化内涵。他们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描写山水的惬意、田园的温馨。不难看出这种对事业的追求耗费了古代诗人太多的精力,再加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摧残,爱情成了古人尤其是古代女子奢侈品,婚姻多不美满,“闺怨诗”成了封建时代天然的产物。

二、以知人论世为纬,明了时代的烙印

诗歌作为文学作品,其思想内容必定要打上时代的烙印,所以就有了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中唐乱离时世的悲歌、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北宋的哲理诗和南宋的爱国诗。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诗人特别是著名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等方面注意积累,会发现因为作家的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很自然地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等。这就为鉴赏诗歌准备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这样的“知人论世”关注的是横向分析,这仅仅是走好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我们还要继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知人论世”的纵向分析,这样才能立体地观照诗歌,体悟个体诗人、单个作品的灵魂。具体来说,做诗歌鉴赏题时还要做到两个“预防”。

三、以知人论世为经,预防生搬硬套风格派别

所谓风格,只是某位作家写某种题材的作品多,某种特色的语言占主导地位而已。但是我们在分析某位诗人的具体某篇诗作时,却不能搬个固定的椅子为该作品对号入座,还要具体诗篇具体分析。比如杜甫的诗多沉郁顿挫,《登高》颈联就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渲染一种苍凉壮阔的境界,但在《望岳》中我们又看到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万千。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诗人,但是他在《江城子》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诗句却读得人肝肠寸断,恐怕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也不能唱尽其中的相思和哀伤。再如2009宁夏海南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

拔高诗人,导致答题方向错误。在这篇词作中,我们更应该关注诗人此时的身世背景,结合【注】①,作纵向分析,再参照景物描写,可见作品表达了诗人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四、以知人论世为经,预防意象思维定势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的确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但是如果不顾诗歌内容、撇开诗人的身影,搞意象一刀切的话,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犯下幼稚的错误。

例如山西大学附中2009届高三9月月考诗歌鉴赏题:

第二问中出现了芭蕉这个意象,在诗文中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不少学生就陷入了这种思维定势中,认为此处"芭蕉雨","枕上闻"描绘了一种孤独忧愁的意境。如果我们结合【注】,关注诗人的影子,会发现诗人已被满眼“碧涧、红叶、青林、白云”和满耳的鸟鸣、蝉嘶感染,陶醉在这洞霄宫的胜境中了,所以在此留宿虽未就寝,他已经情不自禁地开始神往那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与诗人同心一脉我们才惊觉芭蕉这个意象也能与闲适浪漫融合。

又如成都高高2009级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诗歌鉴赏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