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作者:陶思允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21期内容摘要: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本是一种修身尚友之道,经过后人不断的阐发,在时代流变中逐渐演化成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成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主流观念之一。

在古诗文教学中,“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古诗文的特点所决定的。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知人论世”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策略。

关键词:知人论世中学诗词运用一.知人论世的提出与内涵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杨伯峻编著:《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1页。

)孟子的本意在于阐发“尚友”之道,若“友”天下之善士还不满足,就要“尚友”古人。

但对于古人仅仅“颂其诗,读其书”是不够的,还要“知其人”,“论其世”才能达到“尚友”的目的。

这里的“人”朱熹认为当作如下解读:“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

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

”(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2页。

)应当理解为“为人”。

这里的“世”,清代吴淇认为:“世字见于文有二义:纵言之,曰世运,积时而成古;横言之,曰世界,积人而成天下。

……人必与世相关也。

然未可以我之世例之,盖古人自有古人之世也。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一16页。

)吴淇所谓知人论世便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才能了解作者其人,作者和作品都受时代和社会的影响。

综上所述,“知人论世”应当理解为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从而去了解作者其人,将作者和作品都当做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来研读。

二.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一)做好准备工作1.作为教师,上课前应该先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自己的解读,有的诗歌是不需要进行知人论世的解读的,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阅读鉴赏部分的第二单元第四篇《诗经》两首《氓》《采薇》就不需要知人论世,它没有创作的具体作者,时间,背景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该提前做好筛选。

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作者:于雪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05期“知人论世”的观点出自《孟子·万章下》,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章学诚认为,不了解古人的身世、所处环境,就不能准确理解古人的作品。

“知人论世”是高中语文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解读方法,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先介绍作品的背景、作者的身世。

尤其是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知人论世”更是成了同学们解读诗歌的“救命稻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知人论世”。

因此,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知人论世”在诗歌学习中的运用。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往往喜欢给诗人贴标签,例如,提到苏东坡,我们就会说,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提到李白,我们就会说,李白豪迈奔放、飘逸若仙。

这样的界定并没有错,这些特点都是研究者通过诗人作品分析出来的。

但是,试想,如果提到一个诗人的名字,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并不是作品而是这些极具标签性的词语,那么这种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对诗歌和散文评价部分提出:“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可见,诗歌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熟知诗人的标签性特点,而是通过诗歌的鉴赏提高自身的能力及兴趣。

众所周知,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一改当时的香艳词风,解放了词体,开创了豪放一派,在词学发展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位置。

因此,我们常常说,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诗人。

这样的论述如果在学习中反复强化,可能给我们造成一种较为单一的印象,认为苏轼写的都是豪放风格的诗歌,这样并不利于我们对苏轼的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豪放与婉约仅仅是就词风而言,并不是对某个诗人的评价。

况且,诗人的创作更多的是出于情感的表达,并不会拘泥于诗歌的形式。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选入的苏轼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为全篇激越的豪情造声势,豪放之特点十分明显。

孟子知人论世综述

孟子知人论世综述

知人论世综述“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提出的。

下面我将从“知人论世”的方法内容,此方法对文学鉴赏的影响,后人对其的评价与新解以及此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分别作出综述和总结,并提出一些我的观点。

一、知人论世作为文学鉴赏理论的提出。

“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最早出自于《孟子·万章下》,“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从它的出处,我们可以看出“知人论世”最初并不是文学鉴赏理论,而是孟子的“尚友”之道,即与古人交朋友的方法。

“知人”并不是一件易事,正如孔子所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在孟子看来,读古人的诗书,实际也就是与之交友(当然是神交),而要交接古人,只是读其诗书是不行的,还必须了解他们的为人行事,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这样,才能读懂古人的诗书,才能和古人心契神交,成为知音。

在这里,孟子客观上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正确的文学批评的原则与方法,它不但具有文学批评理论建构的意义,而且还具有阅读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孟子那里,“知人”与“论世”是相互联系着的两个概念,“论世”是为了“知人”,而“知人”则必须“论世”。

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的经历行事,理解作者的心志情思;“论世”,也就是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诸因素对作者的思想道德、心理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激发作者创作的社会动因等等。

“论世”方能“知人”,因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一个人的处世行事的方式,思想精神的状况,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养成并受到社会生活的客观的制约,因此,“论世”是“知人”的前提条件,不“论世”就无以“知人”,而不“知人”也就无以“论文”。

二、知人论世对文学鉴赏的影响。

首先,可以了解作者的家世出身、人生经历,有助于认知作者。

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谈谈你对“知人论世”的理解1000

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谈谈你对“知人论世”的理解1000

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谈谈你对“知人论世”的理解1000人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写文章也常会提到这个词语(成语),但对这个词语怎么解释,怎么使用,却有不同的说法。

最近有网文谈如何使用“知人论世”一词才正确,并引了我一篇小文中的观点,但该文观点多有误,故本文拟再谈一下这个问题。

若查词典,查百度上的各种解释,可以归纳为两条,一是说“知人论世”指了解鉴别人物和论说世事万象,简单说就是"了解人;论时世”;另一种解释是:"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

”第二种解释是《辞海》的释文。

第二种解释把“知人”也解释为了解人物,但把“论世”解释为研究所欲知的人物所处的时代,这与第一种解释是不同的。

第一种解释,“知人”和“论世”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第二种解释,“知人”和“论世”有内在联系。

人们在使用“知人论世”这个词语的时候,总是选择其中一种的。

在我看到的使用和解释此词的文章中,似乎记者、作家,多取第一种解释,学者多取第二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当然不错,但缺少历史文脉,并非此词的原解;第二种解释有出典,是此词的原解,也可视为正解。

“知人论世”一词,源出《孟子·万章下》的一段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后人将这段话浓缩,成为“知人论世”一词。

这段话第一句说,学诗、读书,不能不了解作者其人。

第二句说,要想了解作者其人,就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世,即时代、世事。

《辞海》的释文,直接由孟子这段话而来。

朱嘉是注释《孟子》的权威,他对这段话中的“论其世”三字做了自己的解释:“论其世,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

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

”前一句说,所谓“论其世”,就是要研究和论述诗书作者在其所处的时世中的行为和经历。

后一句说,读作品,就不能不了解作者的实际经历,因而必须考察他的行为和经历。

朱嘉这段话,是对《孟子》“论其世”三字的阐发性解释,实际上含有申说、发挥的成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五首》知人论世悟深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五首》知人论世悟深意

《诗词五首》知人论世悟深意“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

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

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课文示例【示例1】知人论世——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是杜甫对自己真实的写照。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他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他饱受了人生的穷困,阅尽了人间的丧乱,颠沛流离大半生,就在他去世的那一年还曾挨过五天饿,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高扬悲天悯人、关怀现世的精神,时时忧国,刻刻忧民,他的心因国破而碎,他的泪因战乱而流,他的叹息因“穷年忧黎元”而一刻不曾停息。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

诗歌饱含着兴衰感慨,抒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示例2】知人论世——李清照李清照出生于北宋时期,她身处书香门第,前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后期是南渡后,国破、家亡、夫死,颠沛流离。

因此她的词作也明显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如梦令》《醉花阴》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武陵春》等。

《渔家傲》一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技法点评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词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不同的朝代,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身世,同一诗人不同年龄的境遇,都影响着诗词的表情达意。

孟子「知人论世」说与经典诠释问题

孟子「知人论世」说与经典诠释问题

孟子「知人论世」说与经典诠释问题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陈昭瑛前言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在历代注疏中出现不同的注解方向,从汉、宋到明、清,解释者多侧重其中的伦理学内涵,晚近学者则偏爱「知人论世」说的文学批评内涵及美学意识。

而不论其侧重点有何不同,大多能掌握孟子「知人论世」中的「历史性」(historicity)与「脉络性」(contextuality)的意味。

另一方面,从儒学史的角度来看,孟子「知人论世」说乃继承孔子有关「知言」、「知人」及论「文」与「友」之关系等言论,孟子之后的荀子、司马迁、刘勰皆重现「历史性」、「脉络性」概念的儒者,其说亦多有与孟子相契之处,值得一起讨论。

在〈「通」与「儒」:荀子的通变观与经典诠释问题〉一文,1我曾提出:「究竟在儒家思想内部是否蕴藏着一些与经典诠释相关并可提供为理论基础的概念?」窃以为欲建构中国的儒家的诠释学,不仅在实质研究方面应以中国经典为主,在理论上、方法上也应植根于儒家自己内部的思想,而逐渐摆脱援引西方诠释学此一类似借外债的窘境。

本文仍企盼为此一目标略尽抛砖引玉之力。

一、《论语》中与「知人论世」相关的看法:「知言」、「知人」、「以文会友」《论语》中与「知人论世」相关的引文约有下面几条:1.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第一》)......;不亦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第一》)1此文發表於第五次「東亞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研討會,2001年2月13日、14日於上海。

3.子夏曰:「与朋友交....。

」(《论语·学而第一》)....,言而有信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第一》)5.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第二》)6.子曰:「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第四》)7.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

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

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

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

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作者:吴静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30期摘要:本文先是简单介绍了“知人论世”,然后提出了“知人论世”的几点局限性,最后详细分析了“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关键词:知人论世古诗词鉴赏引言“知人论世”是一种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我们在阅读古代诗人的作品时,不仅要通过诗词的内容来认识他们,更要研究他们的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时代背景等,进而了解诗人想要通过诗词来表达的深层含义,这就是“知人论世”鉴赏古诗词的具体应用。

但是,“知人论世”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使我们对古诗词鉴赏出现失误,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更好地鉴赏出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学之美。

一、“知人论世”的概述“知人论世”最早出现是在孟子的《孟子·万章下》,是孟子讲述的与古人交朋友的方法。

但是,后人经过深入探究,发现了“知人论世”可以作为一种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渐渐发展成了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手段。

作者、作品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三者的关系密切,作者在进行诗词创作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而作者又会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产生出不同的感情,作者的这些真情实感又会对作者的作品产生印象,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要将“知人”和“论世”有机结合。

“知人”就是要了解古诗词的作者。

这里的“人”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作为古代社会中的人,作者的籍贯、家世、生活经历及其政治背景等;其二是作为诗人,作者的创作才能、文学素养、审美情趣以及性格气质等。

在使用“知人”的方法对古诗词进行鉴赏时,要注意对这两层含义的全面研究。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所在的时代背景是作者创作诗词的重要因素,很多作者都是通过诗词来影射自己所处的时代[1]。

二、“知人论世”有一定的局限性1.缩小了诗歌的意蕴很多的古诗词所蕴含的意义深远,有着巨大的信息量和艺术力,但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很容易将诗词中涉及到的人和事落实到具体的历史人物或者事件中,这样会将诗词中深厚的意蕴狭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阅读附答案“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
本义是指“交友之道”。

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

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

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

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

“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
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

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

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
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
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B.“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D.“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答案】A(张冠李戴,“知人论世”经历代文论家的发展,才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知人论世法”与孟子最初所说的“知人论世”已不是同一概念)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

B.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C.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具有既平淡、又豪放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
人论世”的必要性。

D.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2【答案】D(A不是对比论证;B不是假设论证,同时,原文是说不能解读的诗歌是很少的,并不是说这样的读者很少;C朱熹并没有认为陶渊明平淡,而是认为其豪放,原文是“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B.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C.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3【答案】A(因果倒置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