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导练》《孟子二章》答案
《孟子》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1 ?孟子?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参考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符合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那么;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二、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发奋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兴旺;安逸和享乐那么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
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
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
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
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句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四、翻译以下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共15页)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教案下载一:《孟子》两章重要习题答案《孟子》两章重要习题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天下顺之.(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兵革非不坚利.利(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空乏其身..(6)出则无敌国外患.(2)生于忧患.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三里之城.环而攻之.亲戚畔之.天下顺之.多助之至.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孟子》是______________所作,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开头列举的人物有什么样的共性?二、阅读(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请将这则短文的论点写在下面。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文中的“君子”指谁?9.从本文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
(完整版)孟子二章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双休作业《孟子》二章(一)荣华不可以淫1.解说以下句中斜体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 ()②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③居天下之广居 ()④无违夫子( )2. 以下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女子之嫁也A. 悍吏之来吾乡( 《捕蛇者说》 )B.至之市而忘操之。
( 《郑人买履》 )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D.如令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3. 用“/”标出下边句子的两处朗诵停留。
(2 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4.解说一词多义的词语得(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戒( 3)往送之门,戒之曰()( 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6.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邻近?7.孟子以为,大丈夫如何才能做到“荣华不可以淫,贫贱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8.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由?(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匮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可以。
人恒过,而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尔后作;征于色,发于声,尔后喻。
入则没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国恒亡。
而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基础知识1 / 51 、加点字解说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 放弃 )尔后喻(认识)..B固国(国家)空匮其身(资财缺少)..C举于市( 推选 )饿其体肤(饥饿)..D域民(限制)威天下(威慑)..2、 . 对下边语句中加点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可以曾:同“增”,增添。
.C.衡于虑,尔后作.作:发生D.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出:在外面,指外国。
《孟子》两章练习与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与答案一、基础训练1.填空:(1)《〈孟子〉两章》选自,作者是,名,字,战国时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中心论点是:。
2.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B.得道.者多助(道理)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D.委.而去之(放弃)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4.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孟子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战必胜”的原因是()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去。
B.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和险要的地势。
C.实施仁政,取得人民的拥护、支持。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二、课时达标阅读《<孟子>两章》,回答下列问题。
7.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8.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层层推进,观点鲜明,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9.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孟子二章》含答案

《孟子二章》孟子:(姓孟,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尊为“亚圣”。
宣扬“仁政”“王道”,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本两篇分别出自《滕文公下》和《告子下》)《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难道)不诚(真正、确实)大丈夫(有志气、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哉(语气词,吗)?一怒(形容词用着动词,发怒、生气)而(连词,表顺接,就)诸侯惧(害怕),安居(安静。
安:安定)而(连词,表顺接,就)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
”孟子曰:“是(这,这个)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得为(算是)大丈夫乎(语气词,呢)?子(你)未学(没有学)礼乎(语气词,吗)?丈夫之冠(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
丈夫:男子。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冠: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也,父命(教导、训诲)之(代词,代他);女子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嫁也,母命之,往(去)送之(到)门,戒(告诫)之(代词,代她)曰:‘往之女家(夫家。
女:通“汝”,你),必(一定)敬(恭敬)必戒(谨慎),无违(违背)夫子(丈夫)!’以(介词,把)顺(顺从)为(动词,当作)正(准则、标准)者,妾妇(妇女)之(的)道(原则、行为准则)也。
[居(动词,居住)天下之(的)广居(名词,居所,住宅),立(站立)天下之正位,行(行走)天下之大道(道路,喻指“义”)](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孟子》两章孟子的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 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 课文分析:1.中心论点:2.“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3.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篇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孟子是_____时期思想家,《孟子》是_________家经典著作。
(2分)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衡于虑()而后喻()小题3:唐代名臣魏徵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
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小题4:《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简单说明。
(3分)小题5: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小题1、战国.儒家小题2:田间,田地使受贫困之苦通横,梗塞,不顺了解,明白小题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题4:是下联的意思。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而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小题5:略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孟子文学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牢记此类知识点。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根据材料意思,把握关键句子即可。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根据句子含义回答即可。
小题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联系实际,结合本文,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课后练习答案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课后练习答案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课后练习答案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读时要注意节奏。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清两则短文的逻辑层次,把握它们的论点。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导学案《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参考答案【课前导学】一、略。
二、略。
三、略。
四、1.(1)wéi,动词,做,干(2)wù动词,憎恨,讨厌 (3)wèi,介词,为了(4)dān ,古代盛食物的竹器(5)cù践踏(6)xiè本义是碎末,引申为细微、琐碎2.(1)所欲/有甚于生者(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5)是/亦不可以已乎3.(1)“辟”通“避”,躲避。
(2)“辩”通“辨”,辨别。
(3)“乡”通“向”,过去,从前。
(4)“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
4.C (A介词,为了/动词,做、干。
B获得/通“德”感激。
C.代词,这。
D通“欤”,语气助词/给予。
) 【课中导学】第一课时一、略。
二、略。
三、略。
四、1.(1)亦:也。
(2)^得兼:同时得到。
(3)苟得:苟且获得。
指只为生存而不择手段。
(4)恶:憎恨,讨厌。
(5)患:祸患;辟:通“避”,躲避。
(6)如使:如果,假使;莫甚于:没有比……更严重的。
(7)由是:通过某种手段。
(8)是故:因此。
(9)非独:不只是、不仅仅是。
(10)丧:丧失。
(11)呼尔:有轻蔑或粗暴地呼喝的意思。
(12)蹴:践踏。
不屑:不值得,表示轻视,即不愿意接受。
(13)万钟:优厚的俸禄。
“辩”通“辨”,辨别。
(14)何加:有什么益处。
(15).为:为了。
(16)“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
(17)乡:通“向”,过去,从前。
(18)为:做,这里指“接受”。
(19)是:这;已:止,罢休。
(20)本心:天性、天良。
2.(1)(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2)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祸患 (我)也有不躲避的。
(3)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4)(然而如果)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 (吃)(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5)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6)从前(我)宁愿死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
五、略。
第二课时一、略二、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
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1)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俄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2)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
“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3)举例论证。
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三、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文的论点。
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即“义重于生”。
这是用因果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从道理上进行论证。
2.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这是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义重于利”,从事实上进行论证。
3.“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
“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廉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的意旨就在这一劝勉上。
四、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一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一一夏明翰取义成仁今曰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2.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甚至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五、略。
【课后导学】1.生活只欢迎那些笑着面对人生的人〈我们应该笑对人生〉。
意思对即可。
2.不能。
这两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⑤段中“这里的某些人,自然包括那些后天或先天有残疾的人”这句话中的“后天”“先天”两种人的情况相照应。
3.(1)举例论证,先天残疾的海伦凯勒笑对人生,终成教育家。
(2)道理论证,大仲马说的话。
(除了引用名人名言外,答分析、说理的语句均可得分。
)(3)正反对比论证,第②段或第⑩段等。
(4)比喻论证“生活是位严肃的老人,他绝不会可怜懦夫,相反,只欢迎那些笑着面对人生的人。
”4.含义:指出只有笑对人生而不盲目自信,才能创造社会价值,体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作用:使论点得以深化。
5.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对一切的不幸。
(鲁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课前导学】三、1.Quǎn gé yuè fú bì2.(1)通“增”,增加;通“横”,梗塞,不顺;通“弼”’辅佐,辅弼。
(2)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使……饥俄;使……穷困缺乏;使……惊动;使……坚忍;使……受到干扰;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痛苦;名词活用为形容词,敌对的。
(3)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古义:被起用;今义:送出、交付。
古义:被起用;今义:举起。
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4)于:从/给/在/由于而:承接连词/并列连词发:被起用/表现拂:不顺,违背义同“弼”,辅佐,辅弼四、略。
五、第一段(第1、2自然段)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第3自然段)正反两面论证经受艰苦磨难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第三段(第4自然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中导学】一、此过程落实重点词语、重点语句(特殊句式)的翻译和文意把握。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看文章题目,二看文章结尾,三看行文过程。
2.开头用六个不同时代(五帝、商、周及春秋)、不同地域的典型人物的示例证明了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必须经过艰苦磨难,才能发展智力、锻炼意志、增长才干——生于忧患。
例证充实、典型而有代表性,使观点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3.从理论上论述凡是承担重大使命的人都必须经过艰苦磨难的道理,作者先用“心志”“筋骨”“体肤”等词,表明这种磨难是从内到外、脱胎换骨的;用一连串的动词“苦”“劳”“饿”等,表明这种磨难是涵盖生活、思想、作为等多方面的,极其痛苦的,但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果论证。
4.个人:过、困、衡——改、作、喻(正面)因果论证;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恒亡(反面)因果论证。
5.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托尔斯泰、达尔文幼年丧母;李四光祖父死后,全家流落他乡,12岁前打柴顾家;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了四国外语……三、略。
四、略。
【课后导学】一、略。
二、略。
三、1.A(域:限制,界定。
)2.D(A.凭借/来。
B.代词/助词。
C.给/介词,与,跟,同。
D顺接连词。
)3.C4.(1)施行令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
(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
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