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 课文及译文

孟子二章 课文及译文

18 《孟子》两章之阿布丰王创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堪。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堪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未几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克不及。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抄起来攻打它,却不克不及取胜。

采取四面包抄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克不及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其实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其实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其实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其实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苍生不克不及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克不及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克不及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成“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忙他的人就少。

帮忙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叛变他;帮忙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如果你要对贼、贼、贼采取守势,你就得被封,被固定;此世俗所谓知也。

但是,巨盗到来,他会背负着愧疚、尴尬和负担;恐怕它不牢固。

但是,农村所谓知者,非贼也。

所以,试着说说吧。

有没有所谓的世间知者不为贼积?所谓圣人,还有不防贼的?如何知道其恶?昔日齐国与邻城对峙,鸡犬之声相闻,布是王兰铺的,刺是雷兰刺的,两千多里。

四年之内,那么立祠堂、州、市、府、州、乡、宋的人尝过不法圣人的滋味吗?然而,一旦田成子杀了琦君,他偷走了他的国家。

小偷是不是一个人在为国作恶?然后用神识的方法去偷。

故有贼名,但在尧舜之安,小国不敢诛,大国不敢诛,排外齐。

不就是盗齐国,以其圣识守贼身吗?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富川尽而谷空,邱毅深而固。

圣人死,贼不起,天下平白。

圣人不死,贼不停。

圣人治天下固然重要,盗脚也很重要。

你为它量,就用它偷;称之以称之,然后用称之以盗;为傅而信,与傅而盗;正其为义,盗其为义。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对圣人弃知,贼唯一;玉毁珍珠,贼不起;烧符破印,而民淳朴;斗争是平衡的,但人民不争;破坏世界神圣的法律,人民可以讨论。

《孟子二章》翻译

《孟子二章》翻译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译文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使他受到穷困之苦,行动不顺,颠三倒四,使他的所作受干扰。

所用来使他的心惊动,是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会的才干。

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原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原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才知,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萎靡死亡。

孟子二章翻译

孟子二章翻译

《〈孟子〉二章》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常常容易亡国。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下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引言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将学习到孟子的思想和文章。

其中,在第二章中,我们将认识到孟子的思想观点,了解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本文将为您呈现孟子第二章的原文。

孟子二章原文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如下:孟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原文解析孟子在这段原文中表达了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以下是对原文的解析: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认为,所有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因为不同的习惯和教育,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不同的差别。

2.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孟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人们的本性相近,那么礼仪和规范应该如何区分呢?另一方面,如果人们的习惯和教育相差很大,那么如何让大家达成共识并遵循相同的礼仪和规范呢?3.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孟子强调了人的本性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只有有情感的支持,人才能有所成长;只有有兴趣的推动,人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

通过观察人们的兴趣,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才能和潜力。

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孟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

他认为,好德者不如好色者多。

这是一种讽刺和批评,表明许多人更关注外部的诱惑而忽视内在的道德追求。

总结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展示了孟子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他认为人性相近,但由于习惯和教育的不同,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所差异。

他还强调了人的情感对于成长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并批评了那些追求外部诱惑而忽视内在道德的人。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您对孟子第二章的原文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立节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①焉,曰:“请以此修衣②。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③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④,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邑:原来指县,这里指封邑、封地。

②修衣:添置衣服。

③奚:什么,疑问词。

④不我骄也:国君赏赐我的采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

【且读且思】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选文与《鱼我所欲也》一文在讲述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方面,有哪些不同?诸葛亮力主伐魏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①,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②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③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④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⑤之时也。

(节选自《后出师表》)【注释】①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②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③顾:这里有“但”的意思。

④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⑤进趋:快速前进。

【且读且思】1.从文中内容来看,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2.诸葛亮一心坚持伐魏,且认为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这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什么观点?《立节》1.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2.《鱼我所欲也》告诉人们当面对人生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而选文告诉人们做人要廉洁自律,不贪不占。

【参考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封赠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

”曾子坚决不接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孟子二章课文及译文

孟子二章课文及译文

18 《孟子》两章之宇文皓月创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堪。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堪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未几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克不及。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抄起来攻打它,却不克不及取胜。

采取四面包抄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克不及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其实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其实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其实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其实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苍生不克不及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克不及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克不及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成“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忙他的人就少。

帮忙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叛变他;帮忙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孟子二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二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犯其上,民皆为之。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观之,由生至死,亦皆欲利也。

为之者谁?为之者,己也。

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章句:孟子拜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不辞辛苦,远道而来,也是为了我国谋取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有人弑杀君主,违抗上级,那么民众都会跟着他们。

孔子说:‘最初制造木偶的人,恐怕不会有后代吧!’因为他把木偶当作人来使用。

如果人们所渴望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获得生命的方法,为什么不都去尝试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避免灾难的方法,为什么不都去采取呢?从这个角度来看,从生到死,也都追求利益。

那么,追求利益的是谁呢?追求利益的是我们自己。

只要有了仁义,何必再说利呢?”孟子见梁惠王章句翻译:孟子去拜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不辞辛苦,远道而来,也是为了我国谋取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有人弑杀君主,违抗上级,那么民众都会跟着他们。

孔子说:‘最初制造木偶的人,恐怕不会有后代吧!’因为他把木偶当作人来使用。

如果人们所渴望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获得生命的方法,为什么不都去尝试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避免灾难的方法,为什么不都去采取呢?从这个角度来看,从生到死,也都追求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对比阅读一(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衡()(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3.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的道理,甲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来概括其内容。

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5.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二[甲]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 “桀、纣①之失下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②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 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 ①指夏桀、商纣 古代的暴君。

②与 同“为” 替的意思。

③尔也 而已。

④圹 kuàng 原野。

1. 解释下列画线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1)寡助之至() (2) 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尔也()(4) 兽之走圹()(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6)天下顺之()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 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 ,并加以翻译。

3分句子:翻译: 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的情形 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 其失天下的原因 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 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 说说你的理解。

4分 三[甲] 天时不如地利 ……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①兵革非不尖利也()②池非不深也()③足兵()④民信之矣()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列举出两句有关“人和”的名言警句。

4.[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3分甲文:乙文 5.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分四[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追者反曰()③委而去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4、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2分)5、请结合历史和现实,再举出一个事例阐述“人和”的重要性五(甲)人恒过 然后能改 ……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 郑之鄙 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 无所用 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 又无所用 则还为盖焉。

未几 盗起 民尽戎服 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 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 凿田种稻 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 弗听 而仍其旧 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 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 ‚旱斯具舟 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 ‛ 选自《郁离子》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郑之鄙,人学为盖()③曾益其所不能()④舜发于畎亩之中()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①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旱斯具舟 热斯具裘。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4、与孟子有关的故事和名言各写一个。

六(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8分)(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5)空乏其身()(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可以免于患乎?4.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6分)(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七(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晏子谏景公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景公:齐景公。

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③堂侧陛:堂,朝堂。

陛,台阶。

④逸:安乐,安闲。

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公被狐白之裘()(4)乃令出裘发粟()(5)乡为身死而不受()(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3.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两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

(2分4.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5.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八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2即:假如。

3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 ¬(1)蹴尔而与之()(2)妻妾之奉()(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4)其弟子谏曰()2.翻译句子。

(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4.这篇文章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节选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6.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7.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2分)九【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今谓人曰()(4)何故()(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3.【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这个比喻来阐述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的中心论点(4分)4.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十(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贤者能勿丧耳()(2)是亦不可以已乎()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十一【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望其旗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