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通论文字:汉字简史:(一)字体发展简史1.甲骨文:主要出现在商代,-9 ~ -11世纪。
用于记录占卜的结果。
一般认为,甲骨文的第一个发现者是王懿荣;第一个研究者是刘鹗(刘铁云)。
2.金文:主要出现在西周、东周时期。
铸在各种青铜器上,内容大多为记录各种重要事件。
3.隶书:亦即所谓“小篆”(此前文字为“大篆”),据传秦始皇命李斯创制。
4.楷书:亦称真书、正书、楷体。
兴于汉末,沿用至今。
附:几种短期出现使用过的字体:石鼓文:陶文:刻写或书写在各种陶器上的文字,战国时期多见。
瓦当文:铸在瓦当上的文字,各个朝代都有使用,古文字学一般注重战国秦汉期间的文字。
鸟虫书:一种具有很强装饰性的字体,笔画缀以鸟虫的形体样式。
(二)书体发展简史1.甲骨文2.金文(以上皆称“篆书”,又分大篆、小篆)3.隶书4.章草5.楷书6.行书7.草书(包括:狂草)二、汉字的结构:六书汉代人分析汉字的结构,总结出六种构造的规则。
(并非先有“六书”的规则,然后再创造汉字。
)六书的排列顺序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说法,而定义及例字则依据东汉·许慎(字叔重)的《说文解字·叙》: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参见教材“通论(五)”P.)补充举例:1.象形字:牛、木、果、禾、毛、之/止2.指事字:一、二、三、四、末、本、朱、寸、元、天3.会意字:休、从、北、旦、明、林4.形声字:江、鸠、舅、草、國、銜5.假借字:其、因、酉、然、之、而6.转注字(略)三、字形的变异(一)古今字(参见教材通论·六)古代造的字为古体字或本原字,后来造的字为今体字或后起字。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编码排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有重文1163个。
二、古代汉字的构造古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今文字:隶书、行书、楷书、草书(隶书,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用字方法)最早关于六书的说法《周礼·地官·保氏》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的六,次序则采用班固的。
三、古书用字有四种现象: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古今字:指在某个意义上先后产生两种形体不同的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
(一对一的关系)异体字:指读音、用法、意义等完全相同,而写法不同的一对或一组字,它们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
异体字的类别:(1)结构类型不同埜——野(2)构字偏旁不同体——躰(3)偏旁位置不同胷——胸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用与某词相同或相近而被借用的字,是假借的一种。
通假字的类型:(1)音同的通假畔——叛(2)音近的通假亡——无繁简字:指简化字和被简化的繁简字合称为繁简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异同的情况大致如下:(一)古今词义不同有以下几种情况:1、旧词死亡社会观念的改变使有的词被其他词语取代。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倡优”指表演歌舞杂技的人。
现在叫做“演员”,旧词“倡优”也不用了。
有的词随着历史事物而消亡。
如:“膢”是古代祭祀饮食神的节日。
后来这中祭祀形式消亡,“膢”这个词就不用了。
2、古今同字异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不同的词,该字的古义和今义不同。
如“抢”今天表抢劫义。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抢”是触碰的意思,二者完全不同。
(三)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意义的多少不同2、词义的重点不同3、词义转变和感情色彩不同4、名物制度不同“而酒酸不售。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笫一节文字一什么是文字: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
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
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
﹙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二汉字的性质:1汉字形成:①历史传说:“仓颉造字”。
②原始汉字产生的时代:约5000年前黄帝时代。
据史书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史官,大概曾从事过汉字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2汉字的表意性:表意性文字。
形成汉字表意性的原因:①先人造字“因形示意、意寓形中”的理念所致:汉字字形多数是直接与字义相联系。
形形汉字↗↘拼音文字↙↖音←义音→义②由古汉语的特有属性所规定:“因形示意”的表意性汉字与以单音词为主、少有形态变化、同音词数量大等为主要特点的古汉语有较好地适应性。
三汉字的结构(造字法):1许慎《说文解字》“六书”: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①象形:用描摹事物轮廓或特征来表意的造字法。
如:日.月.人.鱼.羊.水。
独体象形:目、木、手。
合体象形:眉、果、聿。
②指事: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增加象征性符号来表意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亦[腋] 、刃、本、末。
独体指事:一、三、五、高。
加(合)体指事:寸、叉、厷、甘。
③会意:把两个或几个表意形体组合在一起表示一种新意的造字方法。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填空(通论、文选)1、墨子简介:墨子名翟,战国初鲁国人。
(公元前480—420年)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提倡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
落后一面:提倡迷信、相信鬼神。
《墨子》是墨翟门徒们编纂而成,现存53篇。
2、《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收录周代(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汉代确立重要地位。
诗歌来源: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汉代四家诗的传承者:齐、鲁、韩、毛齐人辕固所传叫齐诗;鲁人申培所传叫鲁诗;燕人韩婴所传叫韩诗;鲁人毛亨所传叫毛诗。
《诗经》注本:《毛诗正义》(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诗经》押韵方式:(1)、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2)从一章所用的韵数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的和换韵的两类。
(3)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情况较为复杂,可分为三种: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交韵3、答李翊书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称“杜诗韩笔”。
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文章要阐明孔孟之道,反对骈文。
提出“气盛言宜”。
现存作品《韩昌黎文集》4、汉书艺文志:《汉书》十志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简称《汉志》。
蓝本及作者:《汉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
《汉书》100篇,作者班固,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诸子十家名称: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儒家源出:司徒之官小说家源出:出于稗官二、修辞方法:夸饰、委婉、互文、并提、譬喻、省略、引用、代称三、划线字词在成语中含义:汉语常用成语释义(前30中选15)1.扑朔迷离:乱动的样子;眼睛眯起;2.巧言如簧:乐器里发声的薄片;3.欺君罔上:蒙蔽;4.明日黄花指重阳节的第二天;5.目不识丁指简单的字;6.民殷国富殷实;7.南面称孤封建王侯的自称;8.难言之隐隐情;9.拍案而起长形的桌子;10.弃暗投明:背弃;11.屡试不爽:差错;12.略高一筹:筹码,记数的用具;13.流金砾石:销熔,熔化;14.论功行赏:评定;15.履险如夷:平地;16.荦荦大端:明显,分明;17.两小无猜:猜疑;18.门可罗雀:张网捕鸟19.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能够;20.莫可名状说出;21.拍手称快痛快,惬意;22.判若黑白差别,区别;23.片言折狱判决词讼、官司;24.灵机一动灵巧的心机;25.千秋万代:年;26.默默无闻名声;27.临深履薄深渊,薄冰;28.岂有他哉:别的,其他的;29.其貌不扬:显明,出众;30.气冲牛斗:牵牛星,北斗星,泛指星空音韵学知识三十六字母表: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徹澄娘,帮旁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林审禅,影晓匣喻,来日。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第一講工具書一、工具書的排列法(一)按音序排列1.漢語拼音2.注音字母3.四聲和韻排列,字母排列(二)按部首和筆畫排列(三)號碼排列二、常用工具書(一)字典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小篆字典全書分30卷按部首排列,分540部收字9353 ,重文1163全書計133441字徐鉉等校訂《說文》,稱“大徐本”鉉弟鍇作《說文解字繫傳》,世稱“小徐本”大徐本對《說文》的校訂,主要包括:(1)改易分卷(2)增加標注(3)增加新附字(4)增加注釋(5)增加反切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王筠《說文句讀》、《說文釋例》桂馥《說文解字義證》2.《康熙字典》籌[廣韻]直由切[集韻] [韻會]陳留切[正韻]陳留切並音儔籌算也[儀禮鄉射禮]箭籌八十[註]籌算也又壺矢[禮投壺]籌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註]籌矢也又籌策[史記高祖紀]運籌帷幄之中又[集韻]徒刀切音陶[揚子方言]戴也又叶音除[蔡洪圍棋賦]攄妙思奮元籌飾服色玩騂駒王引之《字典考證》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3.《漢語大字典》(二)詞典1.綜合性詞典《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2.專門詞典(1)古代詞典①《爾雅》明明,斤斤,察也。
(《爾雅·釋訓》)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
(《爾雅·释器》)②(西漢)揚雄《方言》娃,嫷,艶,窕,美也。
吴楚衡淮之間曰娃,南楚之外曰嫷,宋衛晉鄭之間曰艶,陳楚周南之間曰窕。
(《方言》卷二)③(東漢)劉熙《釋名》倉,藏也,藏穀物也。
(《釋名·釋宮室》)廷,停也,人所停集之處。
(《釋名·釋宮室》))(2)虛詞詞典(清)劉淇《助字辨略》(清)王引之《經傳釋詞》楊樹達《詞詮》式《詩·國風》:“式微式微。
”《爾雅》云:“式微式微,微乎其微者也。
”鄭箋云:“式,發聲也。
”又《書·盤庚》:“式敷民德。
"孔傳云:“用布示民,必以德義。
”愚按:此式字猶爰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词类活用: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四)》“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2、“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时:名词活用副词,做状语,以时、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至于:至,到;于,介词,引出处所。
“望洋相若而叹曰。
”望洋:叠韵连绵词,仰视的样子。
若,海神的名字。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意动用法,觉得…少;轻,意动用法,认为…轻。
4、饭:名词活用为动词,给食物。
(韩信漂母)二、连词:而1、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
如,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而,连词,连接“朝济”和“夕设版”两种行为,表示顺承,相当于“就”。
2、连接两个句子,表两件事的联系。
例: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庄子.养生主》3、顺接或逆接。
①顺接,相连的两项在意以上有某种类似或有密切关系的联系,中间没有转折。
如,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表顺承。
②逆接,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协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个转折。
如,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表句意转折。
4、用在主谓语间,也是一种逆接。
例: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
《论语》;含有假设的意思,可译为“如果”。
如: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可用在状语和动词间,表前项修饰后项。
如,太后盛气而揖之。
三、介词:于1、表处所。
意为“在”“到”“从”“对于”“在......方面”。
例:①子路宿于石门。
表在(论语.宪问)②海运则徙于南冥。
表到(庄子.逍遥游)③将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表从(荀子·劝学)④子所不欲,勿施于人。
表对(论语·卫灵公)⑤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表在......方面(庄子.逍遥游)(1)可“在于”“至于”连用。
例:其耳目在于旗鼓。
(国语.晋语)(2)表示假设。
例: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
(墨子.非攻)(3)可省略。
例:寡人有罪国家。
(战国策.旗策)(4)也可引时间。
例: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论语.述而)2、表比较。
意为“比”,引比较对象。
如,季氏富于周公。
(论语·先进)。
3、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①“于”字大致等于“於”,在上古不同音。
在被动句或描写句,一般用“於”而不用“于”。
②“乎”也可以当“于”字用。
例: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论语.先进)四、词头、词尾: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无词类意义,只表词性。
有名词词头、动词和形容性词头。
如“有、其、言、于、薄”五字。
①“有”作为词头,用于专名前面。
如:上及有虞,下及五伯。
(庄子.大宗师)②“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及物动词前面。
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诗经·邶风·北风)③“言”字用于词头,放在动词前面。
例: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诗经·周南·葛覃)④“于”字用在词头,放在动词前面。
例: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⑤“薄”字用在词头,放在动词前面。
例: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诗经·周南·葛覃)(1)桃之夭夭,有坟其实。
(诗经·周南·桃夭)有,形容词词头。
(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诗经·邶风·静女)其,形容词词头。
(3)彤管有炜,悦怿女美。
(诗经·邶风·静女)有,形容词词头。
女,第二人称代词,代指彤管。
词尾:只有形容词词尾。
“然、若、乎、焉、如、尔”如,填然鼓之。
(孟子·梁惠王上)举欣欣然有喜色。
(孟子·梁惠王上)五、名词解释:1、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即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例如《诗经》的韵例:①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势。
例如《静女》、《硕鼠》全诗②从一章所用的韵来看,又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种。
③从韵脚相互距离来看,有分为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交韵。
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的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原音和韵尾。
韵主要指元音和韵尾。
3、韵部: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于同一个韵部。
例如《关雎》“得、服、侧”同属于一个韵部。
4、韵目:在每个韵部中选取一个字作为它的名称,即韵目。
如,微部:微、雷、归、罪。
阳部:阳、狼、姜、光。
幽部:幽、鸠、逑。
5、阴阳对转:是语音发展的一种规律指在先秦古韵三十部中,同行元音相同可以阴入声对转,阴阳声对转,入阳声对转。
如,之、职、争。
幽、觉、冬。
6、古无舌上音:“知、彻、澄、娘”在上古尚未产生。
古无轻唇音:中古时期的“非、敷、奉、微”还未从上古的“帮、滂、並、明”中分离出来。
7“叶韵说”:由于语音随历史发展而发展,《诗经》的韵脚到后代念起来不和谐。
六朝的人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改读某音,这就是“叶韵”或“叶句”(叶同协,和谐的意思)。
即诗人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求和谐。
例:朱熹在注《关雎》时:“采,叶此礼反;友,叶羽已反”。
8、双声叠韵: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踟蹰,参差,缤纷。
叠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如,窈窕,须臾,婵媛。
双声叠韵:辗转、彷徨9、三十六字母,实际是声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10、疏或正义:汉人的注解在唐人看来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十三经注疏》的《诗经》,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思指出,使可识别。
“笺云”之后注的是郑笺;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
【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
宋以前,注和疏是分两本书印的。
宋以后,为了便于阅读,把注和疏合为一本。
11、《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骃的集解、唐·司马贞的索隐、张守节的正义。
12、黏: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
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黏平,仄黏仄,把两联黏连起来。
对: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
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完全是对立的。
六、古今字:1、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楚辞.离骚)树,古意种植。
树蕙与滋兰的滋都是指栽种的意思。
今意名词,树木。
2、被:同源字,与“披”。
3、严杀尽兮弃原壄。
壄,古“野”字。
是古今字。
《国殇》4、登大墳以远望兮。
()墳,水中高地。
今指坟墓。
5、掳魏王,禽夏说。
(史记.淮陰侯列传)禽,擒获,后来写作“擒”。
6、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购,悬重赏征求。
七、分析注解常见的四种:释词。
如,“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马融就只注释子字”串讲。
把一句或几句串起来讲。
串讲分两层次,串讲字面的意义,相当于现在的翻译。
然后串讲内涵,即阐明其哲学思想。
释词并串讲。
即释词和串讲两种方式同时使用。
通释全篇大意。
“章指”是通释全章正文大意。
注解术语:1、曰,为,谓之。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如,《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区分近义或同义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貌。
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如,《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朱熹注:“沃若,润泽貌”3、犹。
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如,《诗经·小雅·劫南山》“赫赫师尹,不平谓何?”笺云:“谓何,犹云何也。
”4、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如,《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正和政”同音,“得和德”同音。
5、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如,《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畔”郑笺:“泮读为畔。
”6、读若,读如。
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
如,《说文》:“哙,咽也。
从口,会声。
或读若快。
”有时,读若、读如的作用和读曰、读为相同,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八、简答题,近体诗的特点:1、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
2、近体诗用韵的要求非常严格。
①一韵到底,以押平声韵为常。
如:柳宗元《江雪》②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③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④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⑤偶句押韵,首句可不压。
⑥平仄:句式平起式和仄起式。
起,看第二字,因为,一三五会变。
分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一三不论,二四讲究)《切韵》中国重要韵书。
隋代陆法言著, 成书于公元 601年。
原书已经失传。
陈彭年,全名《大宋重修广韵》,共206韵。
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广韵》是宋代的官韵,也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
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明代陈第,所著的诸书是中国研究“古音学”之先河,是发明中国古音之第一人。
通常我们把汉语语音发展史分为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和现代音四个时期。
上古音主要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中古音主要指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的语音,近古音主要指元明清时代的语音,现代音主要指“五四”以后之北京音系。
中古时期的汉语语音以《广韵》为代表,上推上古时期,下联近代和现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