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题
古代汉语复习题库

古代汉语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哪一项是“術”的本义:A学术、学问B 邑中的道路C技能、技艺D 方法2.“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是:A 文学课B 理论课C 基础课D 应用课3.下列各组汉字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A 女耳自B 本刃末C 武信从D 江河娶4.下面选项全为通假字的一组是:A知智益溢 B早蚤昏婚 C莫暮反返 D信伸畔叛5.“责毕收乎?”中的“责”用的是“责”的: A 本义 B 引申义 C 假借义 D 比喻义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是该词的本义是:A 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C 绝江有托于船。
(《吕氏春秋?知度》)D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诗经?周南?汉广》)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有:A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B庄公寤生,惊姜氏。
C 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D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8.我国的第一部词典共有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宫、释亲等。
它是:A 《尔雅》B 《玉篇》C 《正字通》D 《康熙字典》9.“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对文B 异文 C衍文 D 互文10.“汤之问棘也是已”的“之”的用法或意义是:A 结构助词“的”B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C 指示代词“这”D 动词“去”二、说明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特殊用法(特殊用法的具体要求:1~4小题说明词序)11.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12.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13.信拜礼毕,上坐。
14.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
15.赵王不听,遂将之。
16.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
17.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18.惟信亦认为大王不如也。
19.谌虽抗暴,然闻言则大愧。
20.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三、说明加点词在句中的词性和语法作用21.分别其众,檀及胡兵、悉斩之。
古代汉语考试题库答案

古代汉语考试题库答案《古代汉语》课程网上考试题库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2分,共4分)1、()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它们是同一民族语言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而不是两种语言。
A、现代汉语B、古白话 c、文言 D、方言答案:A2、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另一个是() A、方言 B、古方言 c、白话 D、古白话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3分,共6分) 1、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目的是()A、认识古代汉字,阅读古代文言作品B、增进读者阅读古书的能力 c、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 D、理解古文,通晓所阐发的思想 E、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答案:BcE2、从语言学的要求来说,学习、研究古代汉语可以()A、帮助我们认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B、正确地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 c、提高运用和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D、进一步研究汉语发展史 E、获得古代汉语的系统知识,使感性认识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答案:ABc三、判断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1、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答案:正确2、文言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加工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 1 -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依照这种书面语所写的作品中的语言。
答案:错误,文言产生于先秦。
3、古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通俗的,接近口语的书面语,是文言与口语差距越大的产物。
答案:正确第二章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1、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按音序排列,二是(),三是按号码排列。
A、部首B、笔画 c、部首和笔画 D、体例和释义答案:c2、()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全书按部首排列,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的字,在它上面可以查到。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词组在古代汉语中表示“非常”?A. 甚是B. 非常C. 甚好D. 甚矣答案:B2. “子曰”中的“子”指的是: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韩非子答案:A3.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春秋》答案:A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的“蹊”是指:A. 道路B. 河流C. 花园D. 山林答案:A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白居易答案:A6.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子衿”指的是:A. 衣服B. 书信C. 朋友D. 思念答案:A7.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体现了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B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哪种思想的体现?A. 仁爱B. 忠诚C. 礼仪D. 智慧答案:A9.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的“驷马”指的是:A. 四匹马B. 马车C. 马队D. 马夫答案:A10.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出自以下哪个历史事件?A. 长平之战B. 垓下之战C. 淝水之战D. 巨鹿之战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但是”的常用词。
答案:然而2.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如果”的常用词。
答案:若3.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那么”的常用词。
答案:则4.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因为”的常用词。
答案:因5.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所以”的常用词。
答案:故6.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虽然”的常用词。
答案:虽然7.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但是”的另一个常用词。
答案:然则8. “________”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即使”的常用词。
古代汉语文言文考试题目及答案

古代汉语文言文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哪个词的用法是名词用作状语?A. 风烟俱净B. 星汉灿烂C. 举头望明月D. 低头思故乡答案:A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位古代文学家之口?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李白D. 杜甫答案:B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之”字的指代用法的是:A. 之乎者也B. 之子于归C. 之乎者也,可以休矣D.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答案:B4.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省”指的是:A. 早中晚三次反省B. 反省三次C. 反省自己的三个方面D. 反省三次不同的事情答案:C5.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窈窕”一词,其含义是:A. 身材苗条B. 举止优雅C. 心灵手巧D. 容貌美丽答案:B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路自然形成B.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道路自然变得平坦C.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小路自然形成D.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小径自然形成答案:D7.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A. 《关雎》B. 《蒹葭》C. 《子衿》D. 《采薇》答案:C8.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怎么能捕获老虎的幼崽B. 不经历困难和危险,怎么能获得成功C.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无法了解老虎的生活习性D.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无法知道老虎的凶猛答案:B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孟浩然答案:A1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A. 月亮B. 美丽的女子C. 明亮的星星D. 清澈的泉水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______,温故而知新”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强调了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答案:学而时习之2. “______,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意味着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古代汉语》复习试题集

《古代汉语》模拟试卷一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站点:_________姓名:学号:成绩:___一、选择题(共20分)(以下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里)1、1、下列各组字,都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 )A、條倍脩休B、特牧福祈C、盆簋益孟D、颖颍顿颈2、2、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D )A 说——悦B 矜——鳏C 歌——謌D 昏——婚3、3、下列各组字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A )A 遁——遯B脩——修C 辟——避D罢——疲4、4、下列句子,有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C )A A 姜氏何厌之有?B B 敢问何谓也?C C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D D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5、5、下列句子,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一句是(D)A A 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B B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C C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D D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6、6、下列句子,具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句是(A )A A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 B 从左右,皆肘之。
C C 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
D D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7、7、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B)A A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B B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 D 盍各言尔志?8、8、下列句子,“于”为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B)A A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B B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C C 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D D 百里奚举于市。
9、9、下列句子为判断句的一句是(D)A A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B B 是非君子之言也。
C C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 D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10、10、下列句子,属于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工具的一句是(A)A A 惠等哭,舆归营。
B B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出自《诗经》中的_______篇。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孔子在_______中提出的学习态度。
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中的“子衿”指的是_______。
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_______。
5.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夭夭”形容的是_______。
答案:1. 关雎2. 论语3. 学子的衣领4. 论语5. 桃树茂盛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个词组不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A. 之乎者也B. 金石为开C. 风花雪月D. 蓝天白云2. “君子不器”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诗经B. 尚书C. 论语D. 孟子3. “温故而知新”是哪位古代思想家提出的?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荀子4.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中的“黄钟”指的是什么?A. 一种乐器B. 一种食物C. 一种货币D. 一种酒器5.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的“规矩”指的是什么?A. 行为准则B. 几何图形C. 法律制度D. 建筑工具答案:1. D2. C3. B4. A5. A三、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1. 解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含义。
2. 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3. 解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含义。
4. 解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含义。
答案:1.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这是真正的智慧。
2. 这句话告诫我们不要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体现了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原则。
3. 这句话比喻有德行的人不需要自我宣扬,他们的品德自然会吸引人们前来,就像桃李树下自然形成的道路一样。
4.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学思想,即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变为好事,提醒人们在面对不幸时保持乐观。
四、翻译题(每题10分,共20分)1. 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属于上古汉语声母的一组是()。
A. 风、雨、雷、电B. 河、湖、海、江C. 金、木、水、火D. 土、石、山、川答案:C2. “之乎者也”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气助词,其中“之”字在句中的作用是()。
A. 代词B. 助词C. 动词D. 形容词答案:B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倒装句式的是()。
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 臣闻之,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答案:C4.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中,“孰与”的意思是()。
A. 和谁B. 和什么C. 与谁相比D. 和什么相比答案:C5.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的“规矩”指的是()。
A. 法律B. 道德C. 工具D. 标准答案:D6.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中,“温故”的意思是()。
A. 复习旧知识B. 重温旧事C. 温暖过去D. 温和的过去答案:A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焉”字在句中的作用是()。
A. 代词,指代“三人”B. 语气助词,表示肯定C. 语气助词,表示疑问D. 语气助词,表示转折答案:B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罔”和“殆”分别表示()。
A. 迷惑和危险B. 危险和迷惑C. 迷惑和迷惑D. 危险和危险答案:A9.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中的“成人”的意思是()。
A. 成全人B. 成年人C. 成功的人D. 成功的事答案:A1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和“悱”分别表示()。
A. 愤怒和悲伤B. 愤怒和忧郁C. 努力和忧郁D. 努力和悲伤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答案:学而不思则罔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题库及答案【期末考试必备】

《古代汉语》复习题库及答案说明:我们采用的是郭锡良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共六个单元。
每单元的内容由文选、常识和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文选是古代汉语实际的文言材料;教材常识部分介绍的内容和理论都是从文言文具体语言材料中归纳而出,同时又在文言材料中获得印证的;常用词,一般是文言材料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又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易于造成混淆的。
试题按单元编写。
试题适应对象:(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普遍适应性;(2)适应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考研备考和教师进修之用。
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释词题、简答题、名词术语解释题、默写题、标点翻译题、填空题等。
每种题型各具特点,所涉及的考核点的范围以及所检验的能力层次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识记型和理解型的考核多见于选择题、释词题、默写题、名词术语解释题和填空题,而对古代汉语知识能力的综合检验则往往集中地体现在古文标点翻译题之中。
简答题考核的灵活性更大,除了可以考核理解和应用型的内容以外,还可以检验学生分析和解释文言材料中所见语言现象的能力。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2008年秋季第一单元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1、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A八卦说B结绳说C仓颉造字说D图画说2、《周易·系辞》和《说文解字》认为“八卦”为()所作A神农氏B伏牺氏C仓颉D郑樵3、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益”字应属()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4、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亦”字应属()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5、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眉”字应属()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6、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吹”字应属()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A丘皿行回B人血象舟 C 山雨目本D果州考豆8、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采明北晶B耳林从解C治星炊信 D 自文蚕进9、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内形外声的一组是()A超街碧冈B风瓣闻闽C阁围屈觉D辩凤国裹10、“辟”和“避”的关系是()A古今字B通假字C繁简字 D 异体字11、大汶口文化中发现有四个与早期汉字结构相似的图形符号,这几个符号属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约()年至5000年A 2000B 3000C 40000D 450012、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保”字应属()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13、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自”字应属()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14、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星”字应属()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15、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牟”字应属()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16、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亦街炎伐B涉崔莫私C安即和牧D鸣步武益1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修约菜苗B保禄私空C寐融照哀D问娶分笺18、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左形右声的一组是()A攻期江棋B郊胡鸽邵C河诂语超D滑株鸠功19、“说——悦”这组古今字中,古字和今字的关系是()A改换意符B增加意符C读音相同D意义同源20、《经传释词》的作者是()A王引之B张玉书C阮元 D 许慎21、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A止末行锦B目曰戒哀C又甘受朝D皿亦眉疆22、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是()A佗——他B翦——剪C说——悦D反——返23、下列各组字,关系为通假字的是()A陈——阵B赴——讣C矢——屎D曾——增24、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是()A《康熙字典》B《汉语大字典》C《中华字海》D《词源》25、“北”是一个()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古代汉语专题考试
一、填空 1、汉字发展过程中所谓的“六书”理论,“六书”作为一个名称最早见于 《周礼》 一书。 2、最早把汉字按照部首编排法进行收录的字书是 《说文解字》 ,而且把当时能够见到的汉字分为 540 个部首进行编排。清代的《康熙字典》则把所收录的汉字分 214 个部首进行编排。 3、所谓词的本义是指 从形体分析出来并由文献加以证明的最早的意义 ,词的引申义是指 从本义出发延伸派生出来的意义 。 4、许慎在解释“六书”理论时对其分别下了定义,所谓“指事”即 视而可识 ,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5、清代所谓的“说文四大家”是指段玉裁、 朱骏声 、 王筠 和桂馥。 6、汉字发展过程中所谓的“六书”理论,到汉代有很大发展,学术界对“六书”理论在名称上一般采用 许慎 的观点,在其排列顺序上采用 班固 的观点。 7、许慎在解释“六书”理论时对其分别下了定义,所谓“会意”即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 8、许慎在解释“六书”理论时对其分别下了定义,所谓“象形”即 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二、加点字解释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时:时间名词作状语,按时。 2、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 3、楚左项伯者,素善流侯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好。 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意动用法,以/认为……小。 . . . . . 5、驴不胜怒,蹄之 蹄:名词作动词,踢。
6、今京不度,非王制也,君将不堪 堪:忍受。 7、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悦:喜欢。 8、多行不义,必自毙 毙:倒下去,倒霉。 9、孟尝君衣冠而见之 衣冠:衣、冠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10、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与薛地也 责:债务。 1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生气,恼怒。 12、长驱至齐,晨而求见 晨:时间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13、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时:时间名词作状语,当时。 14、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名词作状语,把……当做客。 15、良庖岁更刀,割也 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16、左右欲刃相如 刃:名词作动词,杀。 三、名词解释 1、《康熙字典》:由康熙帝时的文人廷敬等奉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型工具书,共收录汉字47035个并将所收录的汉字分 214 个部首进行编排。是第一部官修字典,是中国历史上最完备的古典工具书。 2、《尔雅》:“尔”,迩也,近的意思,“雅”,正也,纠正的意思,这里指的是雅言。《尔雅》是用现代比较流行的字去纠正古代典籍的错误的训诂名物的书,是历史上第一部辞典。 3、偏义复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复音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而存在,这个复音词就叫做偏义复词。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无意义。 4、意动用法:指的是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为及物动词并在句中充当谓语时,该谓语. . . . . 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样一种词类活用现象。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重要
的语法现象之一,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5、异体字: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书写形式不同但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均可相互替代的字。如“泪”和“淚”。 6、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7、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所谓繁体和简体,是就同一个字构形时所使用的构件或笔划的多少相对而言的。构件或笔划多的是繁体字,构件或笔划少的是简体字。如“儿”和“兒”。 8、同义词: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书写形式不同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等义词是意思完全形同的词。近义词是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词。 四、论述 1、请举例并说明如何辨析同义词? 同义词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书写形式不同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等义词是意思完全形同的词。近义词是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词。辨析同义词就是要了解词语相同的部分而辨析其不同的部分。 1、语源的不同:“邦,国也。”在《说文》中的注释是“邦之言封也。古代时邦封通用,都用来表示国。“邦”字来源于“封”字。而“国”字最早写作“或”,后加方框表示疆域,构成“國”字。 2、概念的不同:二者间具有细微的区别,含不同,外沿不同,表示词义的轻重也不同。 . . . . . “饥”与“饿”为同义词,都表示肚子饥饿,想吃东西,但是“饥”表示非常
想吃,“饿”则表示非常想吃到快死的程度。“疾”和“病”为同义词,都表示生物体发生了不健康的现象,“疾”表示小问题,“病”表示严重的问题。以上两组同义词含不同,表示词义的轻重程度也不同。 3、感情色彩区别: “诛”和“弑”都有杀的意思,“诛”含有对被杀者的谴责,有把罪人杀死的意思,“弑”则是对杀人者的谴责,有以下犯上之意。“赐”和“予”都有给的意思,“赐”指的是地位高的人给地位低的人,而“予”代表二者之间关系平等。 4、引申义的区别: “宫”和“室”都指的是房屋,“宫”指围墙的建筑,汉以后专指帝王居住的地方(宫殿),后又引申出围绕,环绕之意;“室”指四壁之,后引申出指夫妇所居的地方(卧室),后又由夫妇所居的地方引申出家室,表示妻子。 5、语法功能的区别: “耻”和“辱”的区别不在于其意义而在具体的使用方法上,“耻”:作意动用法,以……为耻;“辱”:作使动用法,使……受辱。 6、从反义词对它们加以区别: “贫”与“穷”是一对近义词,“贫”的反义词是“富”,“穷”的反义词是“达”,“富”的意思是财物、财产多,多用于形容物质上,而“达”的意思是地位高而有名声,多用于形容地位上、精神上。 7、时间上的区别: “百姓”是百官的别称,现在则是指黎民,平民。 2、请论述许慎的“六书”理论容及其地位。 (一)许慎的“六书”理论容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 . . .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字构字特点,依样
画葫芦,例如“日”、“月”等。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一眼看去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其意义所在,例如“上”、“下”等。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例如“武”、“信”等。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例如“江”、“河”等。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例如“考”、“老”等。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例如“令”、“长”等。 (二) 地位: 1、“六书”是我国最早论述汉字原理的系统理论,许慎对其分别下了定义,举了例子,后世对“六书”理论在名称上一般采用许慎的观点,它的提出在汉字科学研究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2、“六书”理论在全面分析小篆构形的基础上,归纳出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类型,首次使汉字部所隐含的条理显现出来,最早科学地揭示了汉字结构的一般规律,对两千年来的汉字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从用“六书”理论系统研究汉字的权威性著作《说文解字》诞生到近现代,汉字结构分析一直采用六书分类法,直到今天还被汉字教学所广泛采用。 . . . . . 3、请论述并举例说明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几千年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其变化大致如下: (一)词义的继承性:使沿用意义变大或变小 1、词义的扩大: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信”最早的意思是诚信,到西汉时又发展出信使的意思(自可断来信)并一直沿用至明清,唐以后“信”也有书信的意思。 2、词义的缩小:词的古义的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叫词义的缩小。如“行”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沿用,本义是指外交人员,后引申出指旅人出行所带的衣物、生活日用品等的意思,而今天“行”则专指后一种意思。 (二)词义的转移: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 1、概念发生转移:如“汤”最早指的是热水,而现在泛指汤汤水水。“走”最早指的是跑,而现在是步行的意思。 2、情感色彩发生转移:“爪牙”最早指干将猛臣,能干的人,现在一般指的是党羽,帮凶,情感色彩由褒义变成贬义。“走狗”最早指跑的很快的狗,现在指阿谀奉承的人,情感色彩由中性变成贬义 五、加标点并翻译全文 (一)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